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的诞生 -- 万年看客

共:💬162 🌺135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四,浴火新生

所谓勇气就是从失败走向新的失败却毫不丧失热情。

——温斯顿.丘吉尔,1940。

失败比胜利更能塑造一个国家。尽管二战结束时英国站在胜利者一边,但是在战争的最初几年里英国总体而言输得一塌糊涂,失败成了家常便饭。对于英国来说,真正的大转折发生在1939-1940年的冬天以及1942年的春天。战争时期的英伦三岛沦为了一座孤城,在多年的饥饿、倦怠与恐惧当中,守城军民们发挥出了伟大的创造力,前所未有的战友情谊将将所有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几年之后这股精气神确实有所耗损。物资匮乏、彻夜不眠与恐惧逐渐侵蚀了人们的士气。但是在大约二十个月的危急时刻当中,大多数英国人确实被锤炼成为了一个整体,英国的面貌也因此经受了永久性的转变。如今已经老迈昏聩的大英帝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征服者的岛屿从此成为了过去,当代英国的历史则掀开了第一页。战争期间的英国人能在报纸上读到战败的消息,能在撤回后方的败兵脸上看到战败的阴影,能通过口粮配给来品尝战败的滋味,能在熊熊燃烧的楼房旁边闻到战败的气息。他们想知道自己因何陷入此等苦境,他们对于本国老派统治者的审视越发严厉,俄国人与美国人在他们眼中则成为了翻山越岭前来支援的解放者。他们梦想着新的开始,梦想着一个更加公平、更加现代、更加高效的国家。早在D日登陆之前很久,塑造了每一位当代英国人的国民情绪就已经成型了。

二战与一战的相似之处如此繁多,以至于很多历史学家都将这两次战争当成了同一场长期冲突的上下集。对于英国来说,两场战争之间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敌人没有变,还是德国;主要盟友也没有变,还是法国、俄国与美国。还有许多其他似曾相识之处,例如1914年与1940年的战争开局都是德国人横扫比利时与法国北部,英国远征军(二战时期的英军依然沿用了这个老套的名字)的装备也同样低劣。两场战争都重塑了英国,提升了税收额度,带来了无尽的新规章,极大地改变了女性的社会角色,还为更加美好的未来做出了最真诚的承诺。1917年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针对运输船队的猎杀几乎迫使英国不战而降,1942年德国人又故技重施并且取得了同样显著的战果。一战将充满活力且争议缠身的劳合.乔治推上了国家领导人的位置,赋予了他近乎独裁的权力,尽管将领们经常激烈反对他。二战则将他的老友兼追随者丘吉尔推上了同一个位置,同样向他赋予了极大的个人权威,他与将领们同样冲突不断。最后,美国人在两场战争当中都姗姗来迟,并且一出手就扭转了局面。

但是两场战争的差异却比相似之处更多。一战从根本上还是一场地面战争,决定胜负的主战场局限在法国境内,作战人员既有职业军人也有志愿兵与征募兵,这些人全都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损失。尽管德国的战舰、飞艇与哥达轰炸机一直在袭扰英国本岛,但是对于英国平民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物资短缺,亲友伤亡,以及触目所及的一片灰暗。到了二战期间,由于英国与法国的陆军很早就一败涂地,直到1944年反攻欧洲大陆之前最重要的战斗都发生在空中与海上。英国陆军在北非与远东的确经历过战火,但是绝大多数英国人都蹲守在家里等待着战局转变的那一天。在1940年最黑暗的日子里,丘吉尔本人曾经这样表态:“一旦习以为常之后,这种形式的战争与英国人的性情可谓相得益彰。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身处前线,为伦敦之战尽一份力,而不是爱莫能助地观望着帕斯尚尔的大规模屠杀。”与此同时,英国民众发现这场战争的“前线”贯穿了考文垂、南汉普顿、伦敦以及格拉斯哥。六万名英国平民在战争期间遇害,在战争最初三年里死于德军之手的妇女儿童人数比同时期阵亡英军的数量还多。如果再考虑到成千上万名伤员与三百万无家可归之人,两场战争的伤亡模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一战期间,上百万军工工人与农民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在二战期间全国都得到了动员。与其他任何国家相比,英国将更高比例的人口与国家财富投入了战争。与德国以及俄国不同,英军征募了女兵。许多英国城市遭到了摧毁,而英国则通过空袭针对德国平民展开了极富争议的报复性屠杀。在政治层面上,二战同样与一战大相径庭。当美国人第二次参战的时候,他们扮演的角色已经从迟来的帮手升级成了盼望已久的救星。一战爆发时的英国充满了各种激进思想,一战结束后的英国则整体倒向了保守主义。二战开始时的英国由托利党与一本正经的全国政府来统治,激进思想溃不成军,工党与权力之间的距离看似遥不可及。而二战的实际效果则是迅速将英国人大幅推向了左派。丘吉尔最终发现自己领导着一个高税收的干涉主义大政府,政府里的著名角色几乎全都是社会主义者。丘吉尔集中体现了旧日英国的多彩变身,与此同时一个全新的英国已经呼之欲出了。

综上所述,1939-1945年之间的这场战争也被称作“人民战争”,这个名字可谓恰如其分。从退休老人到消防员,从空袭预警员到养育幼子的母亲,英雄主义在英国遍地开花。但是这场战争的主力依然是白人男性。指导战争努力的关键岗位上看不到女性的身影。大多数影响英国政策的知识分子——例如凯恩斯与贝弗里奇——以及白厅主要官员、高阶将领与大部分议员都是公学与牛剑出身。只有在越发重要的科研领域以及少数几名工人阶级出身的工党大臣那里才能听到没那么精致的口音。在五十年代的英国政坛大展拳脚的语法学校毕业生们此时依旧默默无闻。这些人在军队与工厂里已经开始向上攀爬了,只不过尚且没有达到有资格参与国家政治的程度。人民战争当中的人民是一群逐渐厌恶了追随别人的追随者,他们终究将会抛弃自己的战时领袖。不过在1939年这一切还都是不可设想的,更谈不上可能性了。

希特勒输掉了他亲手发起的战争。他的诸多失算之一在于没想到英国人真能打仗并且打得这么久。但是希特勒对于英国的影响确实超过了任何其他英国领导人,以至于彻底改变了我们。希特勒驾驭着一个意识形态统一且组织水平出类拔萃的战争国家,当他将这个国家的全副力量指向英国的时候,我们也被迫提升了组织水平与意识形态的统一程度。尽管英国本土国民奋力作战的理由是为了捍卫自由(在海外的战斗依然包含着保卫帝国的因素),但是英国公民在战争结束是却背负了一大堆从未有过的规章、税赋与限制。尽管人们可以将战争爆发的责任推到无能的战前领袖身上,但是英国政治阶层的表现却在战争期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丘吉尔本人称得上是记录二战始末的第一流史学家,他的著作文采华丽,细节生动,气势恢宏,非常值得一读。但是他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录不仅刊革甚多,而且颇有些感情用事。在他的身边以及身后爆发出来了一波波看不到头的军旅回忆录、战争电影、战场日记以及通俗军事史。在这股泥沙俱下的乱流最底层还有专门面向少年读者的战争连环画。所有这些作品都掩饰了英国的失败,按照丘吉尔的理想化口径重新诠释了战争——最黑暗的日夜,最光辉的时刻,力挽狂澜的传奇。喷火飞行员都是置生死与度外且公学毕业的战斗英雄,陆军都是坚韧顽强的好汉。德国人是一帮冥顽不化的虐待狂,英国公众则乐观坚强且不惧苦难。至于美国人嘛——他们来晚了。等到冷战开始之后,俄国人在这段历史当中更是沦为了公众记忆当中的配角——当然他们并没有遭到彻底抹杀,要不然也太扯淡了。

这一切都非常自然。战争的创痛太惨烈了。二战之后并没有像上次一样出现战争幸存者创作的反战文学,因为希特勒实在没有给人们留下多少反战的余地。直到六十年代才有些史学家开始重新检视战争时期的英国政治,从迷倒万千读者的丘吉尔叙事当中逐渐挖掘出了原本遭到深埋的愚行、争论与失败。到了八十年代,修正主义史学的矛头更是指向了丘吉尔本人,尽管英国公众对于学术界针对战时领袖的批判从来都不以为然。丘吉尔在BBC民调当中依然是最伟大的英国人,他的作品依然销路畅通。近几年来还有几位作家们——主要是美国人——提出了此前谁都不该想象的假设:假如英国没有奋战到底而是与纳粹德国议和的话,全世界的走向兴许反而会更好。那样的话希特勒只会将犹太人驱逐出欧洲,兴许会让他们全都去非洲。那样的话将不会有斯大林格勒,不会有德莱斯顿,不会有广岛,不会有各种血流成河的全球冲突。希特勒的立场或许会软化,甚至有可能被手下人推翻,总之代价将会小得多。这一套历史观念以大无畏的精神构想了一个平行的或者说“反事实”的二十世纪。但是历史学家们越是深入理解纳粹德国的各个方面,这种平行历史的可靠性就越低。这套理念在英国更是激起了强烈公愤。直到今天,二战以及我们纪念二战的方式依然兹事体大。最近一波二战书籍主要是口述史,日记信件以及民间观察组织【1】收集整理的日记与访谈资料,这些文字采取了自下而上的视角,它们是人民的历史而不是丘吉尔的历史。这些文字确实十分引人入胜,但是就像仅仅透过政客、将军或者战斗机飞行员视角的早期治史路线一样,这些文字同样没有资格自称是“完全的历史”。

本书这点篇幅同样不可能讲清楚所谓的完全历史。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将最重要的事实整理出来并且询问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我们在战争时期的表现究竟怎么样?战争究竟怎样改变了我们?我们手头最现成的资料是军事史书籍与本土前线纪实,前者似乎锁定了男性读者,作者惯于纸上谈兵。书中充满了关于枪械、装备以及战斗机的技术细节,还有第一人称的战场记录,后者则拥抱了政治史与人民历史。但是假如“人民战争”的说法还有意义,那我们就必须承认战争的分量与人民同样重要。战争塑造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两者不可偏颇,不能想当然地将军事史扔到一边。从挪威到法国之战,从敦刻尔克到大西洋之战,从利比亚到全球各地的战场,这一切都为我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背景与叙事动力。脱离了这些内容,我们将必然无法理解英国所经历的各种转变。就像其他同盟国的人民一样,战时的英国人民同样堪称英勇。但是在战争前期英军的组织与装备水平确实十分低下,因此接连遭受了败绩。如果我们只记得勇敢与幽默,那就错失了一半的要点。英国确实没有早的纳粹德国的入侵,但是却遭到了美国的入侵,而且这场入侵直到今天都没有结束。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ss-Observation

通宝推:桥上,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