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卫青的名声 -- 林风清逸

共:💬560 🌺2019 🌵7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要让怀才不遇的悲情限制了你的理性认识

迷途笨狼:有几个帖子没及时回复,有空就补上,还需要修改的抓紧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邀请我,我随便翻了翻你的帖子,大概是这里,就回复这个吧。

是你找我的。

-------

讲着军事你这会儿又开始搞政治了。先别急着嘲笑别人,还是先读一读孙子兵法军争篇吧。

孙子兵法 军争第七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上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看历史描述,以及你的分析,整个行军作战过程是这样的:

1.地理背景:

李广当时的情况是行军路线上水草不丰,只能分兵。

2.实际行军:

李广部有的部队没有向导而走了错路,导致李广部全军落后。

3.会师时机:

卫青部打完仗以后,南下越过沙漠,遇到了李广部。

这就是整个过程。

那么我告诉你,在我的眼里李广有很大可能是怎么回事:

第一,李广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拖延时间。的确,沿途通道分散(补给规模小造成必须多路分兵)是造成部队分散的原因,但是小部队行军速度可以很快,多路并进也可以快速行军,时间主要花在集结上。实践中,平时行军可以行军一段就停下来集结,紧急行军则需要边行军边集结。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名将和庸将的差距。而李广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选择了花费大量时间等待全军集结,而不是赴敌,导致误期。这是他自己做出的军事决策,他自己做出的军事指挥,不是别人的责任。而此举直接导致友军孤军奋战,是有可能导致友军死掉的。你一直说卫青故意让李广走不利行军的路线,是为了让李广误期,且不说这是以结果反推过程,不能排除其他可能,但就说一点:卫青就算再不想让李广立功,也不会削弱自己去找死。这个点你用结果反推是无法反推的,因为事先卫青不可能知道自己分兵以后还能在决战中取胜。

第二,李广在决战背景下,抵达预定地点后依然拒绝进入战场。历史记载上说,卫青所部南下越过沙漠时才遇到了李广。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李广部始终在漠南活动。那么大的战役,号称“远斥候”的李广居然没有及时找到大军动向并追随主力参战。这里有个问题和前一个事情关联。那就是,李广不参战,有可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比如说李广部后期时间很长,来的时候已经打完了(卫青决战,然后反击,然后追击,然后在赵信城饱餐,然后以脚底速度返回,整个过程用了很长时间)。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李广部在行军中明显有拖延时间的问题。当然,也有可能李广部没有刻意拖延时间,只是迟了一点。如果只是迟了一点,那么问题同样很大。因为,李广部在抵达战场后,面对卫青部以少兵追多敌、卫青已在漠北不可能向他下达军令的时候,作为一路主将,没有选择主动求战,而是以完成了上一任务为借口,停步不前。他在这时的表现,和滑铁卢之战时格鲁希的情况一模一样。

滑铁卢之战格鲁希的情况就是,一方面既死抱着拿破仑早前给予的命令,带着偏师在外,没有支援主战场,导致拿破仑兵力不足;一方面又没有完成拿破仑早前给予的命令,没有拖住敌人的援军,导致敌军援兵赶到战场参战。

格鲁希在滑铁卢中的表现被人怀疑他是故意不作为,对此有人为他辩解说:“这是性格与军事指挥能力低下所致,并不是故意的。”

李广的作为也是一样:一方面既死抱着卫青早前给予的命令,带着偏师在指定地点集合,没有支援前线,帮助卫青继续追击;一方面又没有完成卫青早前给予的命令,没有及时赶到战场,导致卫青兵力不足。

我在一开始就说:

林风清逸:滑铁卢、孟良崮友军都没有及时支援。漠北之战也是一样。

漠北之战时,汉朝的计划是霍去病率领精锐主力进攻匈奴单于,卫青率领“普通精锐主力”去进攻匈奴其他方向。实战中,匈奴单于带着主力遭遇了卫青。卫青的安排是自己扛线,由李广带兵迂回包抄。

仔细分析这一布局就知道,卫青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位置固定,严重依赖队友及时包抄到位,风险很大;李广的位置飘忽在外,游走不定,机动灵活,且有主将吸引敌军注意力,自己处于战场黑暗之中,风险较小,而且,由于是包抄作战,一旦击败匈奴,就有极大机会捕捉到匈奴贵族乃至单于。

这一布局,就好像拿破仑派格鲁希带领一部分主力离开滑铁卢战场,结果自己危急时刻始终等不到格鲁希的回援,反而是敌军的援兵甩开格鲁希首先回来了。

我当时讲述这一段的时间是西西河时间2017-12-06。现在的时间已经是西西河时间2017-12-21。15天已经过去了,你现在才刚刚靠近这个战场。

就这你还批评别人“讨论军事最好先学学基本的后勤常识和步兵分队战术”。现在的问题不是龙眼或者青色水是不是懂得基本的后勤常识和步兵分队战术,而是李广是不是懂得基本的后勤常识和步兵分队战术,而是李广是不是懂得基本的军事指挥原则。李广如果懂得基本的后勤常识和步兵分队战术,那么他就不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缩手缩脚,既做不到“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又做不到“以分和为变者也”。不会变,就是庸将。李广如果懂得基本的军事指挥原则,那么在明知道沿线补给规模较小、但是作战命令要求分兵的情况下,是屈服于客观困难错过决战,还是寻找解决办法赶上决战;在决战已经爆发、兵力劣势的友军取得暂时优势正在追击、无法接到上级指挥员新的作战指令时,是借前项军令止步不前错过战斗,还是主动行动响应作战,在这两个问题上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是真正愿意求战的霍去病式的名将和“性格与军事指挥能力低下”的格鲁希式的庸将的差别。

现实中,李广在两个时候做出的选择都是格鲁希。如果一个人这样也像格鲁希,那样也像格鲁希,那他就是像格鲁希。

再对照之前他所强烈要求作为前军正面决战的要求,前求战而后避战,我认为前后两者之间的矛盾说明,李广要么就是缺乏作为一军主将的能力,要么就是以个人意气之争放在了战争任务之上。总之就是坏事。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李广缺乏基本的战术素养,那么,最后李广的选择是自杀,就只能充分说明他在这样的大战当中,首先考虑的完全不是完成作战任务,而是逞个人意气。

直截了当地说,这是一个个人能力优秀,却不听指挥、自由散漫、无视组织纪律的将领,他还根本就还不成熟,根本就不是有庞大组织、有严格纪律、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集结了十几万人与凶狠的敌人决一死战的军队体系所需要的将领。卫青不让他在前军,你可以强行解释为他是为了私人目的,汉武帝不让李广在前军,你也可以强行解释为他是相信李广的运数不佳,你可以将所有人都解释为蠢货以证明唯独一个人是英明的,粉一个人而黑掉所有人,但是你不能解释的是,为什么在这样的大战中,在你所拥戴的唯一一个清醒而又英明的李广眼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意气之争。

李广一直到死,都不是一个成熟的将领。他根本就没有真正成为军队体系的一分子。卫青是名将,他不可能使用一个体系外的人。这个体系不是卫青的私人体系,而是军队体系。

一台机器,总有一个零件想出风头,那么机械师一定会将这个零件换掉,换成一个可以准确执行任务的零件。

怀才不遇,是李广故事的核心基调。自古文人墨客就喜欢这样哭哭啼啼、悲秋伤春。其实这些文人,都不过是怂货一群。因为他们从来不敢想一想,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有系统性的严重缺陷,以至于怀才不遇,他们总以为自己怀才不遇的真正原因是没有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趋炎附势、欺上瞒下,但是他们从来没想过,他们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从来不能准确履行职责。

为李广故事所激发而有对抗不公的勇气,这是李广故事的积极意义。然而因为这样的故事可以激发勇气,就反过来将真正做事的人践踏一番,以为天下皆醉我独醒,脱离实际,误入歧途,那就是错的。

李广有没有能力呢?有。没有能力,到不了决战战场。

李广的故事是不是有感染力呢?有。李广有相当不错的个人能力,还有射虎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

那么,我们就始终停留在“怀才不遇”的阶段吗?不行。我们做事,在己则有家庭父母妻儿,在外则有事业理想抱负,在庭为柱,在屋为梁,为家国担当,哪里能够可能得起这种风吹草偃、自怨自艾的破事儿。

通宝推:途人,水立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