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老外都那么大了,为什么吃饭时还系个“围嘴”? -- 给我打钱87405

共:💬50 🌺141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毛笔的智慧

中国人用毛笔的历史非常久远,可追溯到商代,甚至更早,不过这其中还有许多环节如今是搞不清楚的,比如华夏祖先最开始有没有用过硬笔?若用了,当时又是怎样的文字?这些问题如今都没有答案。

同时,笔与字之间的关系,难度相当于鸡与蛋之间的关系,先有谁,说不清,但至少知道是相互影响的,可是我们仍然讲不清影响力到底有多大。譬如说,论起象形,古埃及文字够象形了,并且我们今天看到的更多的是“现代古埃及文字”,之前还有更为古老的“古代古埃及文字”,想来可能会更加象形,这也意味着更加复杂,书写难度更高,但古埃及人用的是脆弱的芦苇笔,就算古埃及人早早发明了“纸草”——这一切,与古埃及文明的衰亡究竟有多大的关系呢?谁知道。

我个人有个不怎么严谨的观点:可能文字的起源多半都是象形,后来的演变出现了分化,汉字往会意走,拉丁往“指事”走,这对笔纸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我对“指事”的理解。在汉字中,比如“王”这个字,是由“士”发展而来,“王”是特殊的“士”,“王”字中最上面一横,就是“指事”笔画,其实我们说它符号化也是可以的。故而“王”字的古代写法是上面两横密,最下面一横疏。正因为如此,“玉”字与“王”可以说得得上半点关系都没有,“玉”字是象形字,是三块玉石串在一根绳上,并且打了个结(即“玉”字中的那个点),“玉”字三横间距是一样宽的。同时,并不存在“王”字旁,而只有“斜玉”旁,故而珠是珠玉的珠、珠宝的珠,所谓的“王旁”最后一横要斜提。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硬笔和毛笔的区别,从执笔角度来看,前者靠近笔尖,后者靠近笔端。进一步,我们会发现,越是靠近笔尖,手腕可施展范围越是小,所以在汉字书法当中,有枕腕写小楷、提腕写中楷、悬腕写大楷一说,枕、提、悬,参与书写的就从腕发展到臂,这说明,就中国古汉字的笔画繁复度与结构复杂度而言,选择毛笔合情合理。举个例子来说,若你要用硬笔写个“人”字,可以小到3mm见方以下,并且仍然清晰可辨,但你要写个“馕”字,3mm见方就不够了,这还是在用硬笔。当然你非要跟我争执,说某人执某笔,可以写出非常小的字,照样一笔一画清清楚楚,我也没什么可说的。这一点实际还牵扯出另一个问题,下文会提到。于是我们今人,即便很少写毛笔字,也能发现,毛笔的一大智慧就是在于笔尖的粗细、运笔的方向与力度都是可调整的或者说调整范围较大,这不仅是因为用了“毛”,还在于参与写字的可以从腕到臂、执笔位可以从高到矮(注意毛笔的笔杆较长),故而在相当范围内,一支笔既可写大字,也可写小字。反观硬笔就没有这个优点,用硬笔写出来的汉字,太大是不好看的,因为每一笔每一画写出来更像是楔形文字,这就是为什么小学生从铅笔换成水笔(钢笔相对水笔又粗一些,又相对可调整些)之后,字体会迅速变小的一个原因。如果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毛笔的设计中含有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所谓 自然就是能进行自我调整,基础是有一套反馈机制。毛笔虽然不能自调整,但它可调整、易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并不是片面的强调毛笔的优势,一味的放大硬笔的劣势,我是把笔墨纸砚放在一起来看,谈谈我对笔与字的理解。

西学东渐以来,我们从西方引进的不仅有学术理论,还有硬笔。这恐怕是汉字简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推手。这是笔对字的影响。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简化字的一个大毛病:简化之后汉字的笔画繁复度与结构复杂度落差太大,当初提出简化方案时,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常用字上,所以我们现在手写汉字时,不能以简单的字为准来设定大小,而是要以繁复字为准,这样我们的手写字(其实包括印刷体)就失去了平衡感,少了许多和谐美。并且它的负面影响还不仅如此,由于字与字之间的落差太大,必然会引诱人们更多的去选择简单的字,这样一来,越是不容易写的字,越是陌生,越是陌生,越是不容易写,许多字越来越边缘化,有越来越多的字不认识、记不住、不会写。有人批评说,如今中国人词汇量小得可怜,连骂人也就翻来覆去的那么几个词,这恐怕是没有意识到笔对字的影响。日本人在这方面似乎做得要好一些,至少日本人做的笔和纸还不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