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献丑原创】回望毛泽东之--回望“大跃进” -- 起于青萍之末

共:💬34 🌺30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回望毛泽东----彭老总的庐山事件与李锐的庐山事件

回望毛泽东----彭老总的庐山事件与李锐的庐山事件

  1959年夏,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中央跑到庐山干什么去了?纠“左”嘛。纠“大跃进”急躁冒进,经济发展失衡的“左”。

  彭老总庐山上书,导致了一个三输局面,由于上书使纠“左”变成了反“右倾”,纠“左”失败,导致了建国后第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毛泽东因此不仅折损了名望,还由于灾难后果对吏治系统的正当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彭德怀也因此饱受磨难。

  “大跃进”之错,并非毛泽东一人之错,这在共产党内是有共识的,“大跃进”之初,并不是毛泽东一人脑子发热。邓小平也说:除了陈云、周恩来等少数人还冷静外,我们都脑子发热。

  可奇特的是,现在披露的史料,我们都只看到了毛泽东脑子怎么发热的,其他人脑子是怎么发热的都讳莫如深。这样一来,彭老总的上书好象就是直冲毛泽东而来,彭毛之争就变成了个人意气之争,个人恩怨之争,毛泽东处在上位,自然是以势压人,令人讨厌了。这一点在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书中给人的感觉尤为明显。但是,如果细细琢磨,事情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

  把彭总上书放到当时共产党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去考察,似乎并不仅仅是因为逆毛那么单纯。彭总为什么要上书呢?披露的史料多少都有些矛盾之处:

  在上书前,彭总认为:开了十多天会,味道不大,谈的都是一般性问题,听不到思想性问题,小组会上不好讲,准备写封信,让毛主席讲一讲。

  信送出去后,彭总估计:一是可能会找我谈一谈,可能会找常委们开会研究一下,也可能印发,印发出来可能要伤一些人,印发也好,刺激各地都作检讨,有些话重了,不过重了可以刺激一下主席,。

  59年7月23日,毛泽东第一次炮轰彭总的信后,彭总辩解说:主席,我这封信是写给你参考的,怎么印发了?

我一直有个疑问,彭总的上书是要纠毛泽东的“偏”还是借毛泽东的纠偏来纠党内其他人的“偏”。

我感觉,彭总这封信看着像标准的党内路线斗争的态势,所谓的会议“味道不大”,有些问题请毛“讲一讲”,让毛“参考”,有强烈的借毛纠“左”之心,从组织上肃整队伍之意,对事也对人。

看着毛泽东七八个月来又是写信,又是讲话,苦口婆心地劝大伙做“冷锅上的蚂蚁”,彭总写信的时候或许还有替毛帮忙之意,说毛不方便说的话,批毛不方便批的人的味道。彭总挨批后,满腹委屈,至死都没承认“反毛、反总路线、搞小集团活动”我以为是可信的。

 而“大跃进”,虽毛泽东为始作甬者,可涉及人多,牵扯面大,事情初起,就算消极影响已现,调整还来得及,要说失败还早了点。这会儿既不是清算的时候,也不是找替罪的时候。上庐山之初的十八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团结问题,7月23号的讲话,又讲了一回团结问题。团结的目的当然是继续“大跃进”,只不过想做成“冷静的促进派”,只想对事,不想对人,毛泽东自然要打消彭总这“要检查路线问题”的念头。于是就有了59年7月23日的毛泽东的批“右倾”讲话。

  7月23日毛的讲话,放了不少狠话:什么“始作甬者,其无后乎”、“资产阶级动摇性”、“距离右派不过30里”。。。但对彭总提的意见最主要的基调“基本正确,部分不妥”。本来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其后3天的彭总批评会也说明了这一点。

  批彭的转折是7月23日会后,挨批的周小舟、李锐、周惠与彭、?S扎堆抱怨事件事发和“斯大林晚年问题”的交待,才引起批彭?S周急转直下,以至于事情不可挽回,可这两件事本来跟彭总没什么关系的。

  彭总上书从一个认识问题演变成一个当时说也说不清的“小团体反党、反总路线、反毛”的问题,以至于让毛痛下狠手“对事也要对人”。我看是几个狂傲书生狂悖所致。说得难听点,是周小舟、李锐绑架了彭总,就像会理会议让彭总吃了几十年挂落一样。

  59庐山冲突,首先是毛彭性格所致,毛固然有认准了道要一头走到黑的脾气,彭何尝不是呢?“九个元帅十个大将,没有一个关系搞得好的”不是空穴来风吧?“主席百年以后,谁还管得了你?”,这是帮毛说话还是帮其他人说话?

  其次,是几个所谓“低调俱乐部”的文人搅水,让彭总陷入一种不仁不义,不尴不尬的境地,只好采取除了不承认有非法组织活动外,其他罪名要什么给什么的态度。

  冲突的严重后果是彻底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态的平衡,使 “大跃进”纠偏无法按原定的轨迹行进,最终导致了纠偏失败,引起灾难性后果,并影响了此后几十年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说到文人搅水,不能不提一下李锐的《庐山会议记实》。该书史料丰富,记录细致,是了解这个事件的必读书之一。但我以为该书硬史料(有历史档案记载的史料)真实性应无大碍,但有关于对话、表态之类的软史料上,有不少我是存疑的,随便提两点:

1、 神仙会阶段,毛找李锐、周小舟等谈过两次话,相谈甚欢,以至于说起“上有好者,下必效焉”,毛也不觉杵逆。但以几个人的心性,不告“左营”的御状,实难想像,但如果告了御状,告了哪些人的御状,对事件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这些全不得而知。

2、 李锐书中要坐实毛泽东乾纲独断,书中提供了一个细节:当彭总知道毛泽东纠偏的三封“党内通信”时,提出质疑,这几封通信经过常委讨论没有?

  初读这个细节时,我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想了半天,发现是逻辑上说不大通,彭总是较早对“大跃进”消极影响着急的人,而毛是最早在全党发烧时,提出要“压缩空气”的,三封“党内通信”是最早的实际措施之一,彭总知道了三封“党内通信”,不是心情稍安,力促其生效,反而是认为程序很有不妥,是毛个人临架集体领导之上。仿佛彭反对“压缩空气”。这种感觉让人怪怪的。

  诸如此类的细节,李锐的书中还有不少。我们现在知道李锐是要坚决非毛的,因此,在59年庐山事件的问题上,区分彭总的庐山事件与李锐的庐山事件,我以为还是有必要的。河里有人提出,党史研究中有一种活人欺负死人的情况,我深以为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