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运十就是当时中国最需要的飞机 -- qq97

共:💬281 🌺1627 🌵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说说我知道的

一架飞机特别是这种正儿八经的大飞机,要想试飞定型,没有一千个起落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至少要试飞1000个架次,运十造出来以后,统共就飞了100个左右的起落,离正式定型还远着呢!

而且上海就造了两架飞机,真要完成整个试飞过程,两架飞机是不够的,要多造几架样机才够用,C919我记得是造了六架还是四架样机来着,按业内人士讲话,总共要飞六千多个测试项目,这都几年了,到现在才做了一半。

放运十身上,要是要求这么严格肯定不太合适,毕竟波音707试飞估计也没这么细过,就拿最低的一千个起落来算,光飞够一千个起落还不够,还要完成上面设备零部件的国产化。

对80年代国内工业实力,不能低估但是也不能高估,拿运八举例子,运八原型机是毛子的安-12,它是按照美国C-130为标准来造的,结果造出来发现安-12飞机空重整整比老美的130要重两吨,我们呢,纯粹就是仿制的安-12,结果空重又比安-12重了两吨,加起来就比人家C-130空机重量整整多了4吨(我说的这个是超大看来的),再加上发动机不行,这飞机性能可想而知,为啥空重要多出来这么多,就是苏联还有我们基础工业比老美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要达到同样的强度,人家材料加工出来的比如说只有1毫米厚度,毛子和我们要达到同等的强度,可能就要1.5毫米厚甚至更高,这样重量自然就上去了(就是纯粹打个比方)。

有人讲国内80年代工业能达到老美50年代的水平,这就是戴高帽了,差距绝对要比这个大,拿运八和C-130作比较,就很容易看出来这差距多大了。

安-12原苏联那里,74年就停产了,它的接班人就是伊尔-76,再后来就是安-70了,我们这里运八最终定型都是90年代了,我记得90年代中期,央视把西飞的运八试飞员邹延陵大力宣传了一番,说凭借国内的力量完成了飞机发动机空中停车试验(最大起飞重量下在天上关掉一台发动机,过几分钟再启动),原来最初是请的外国试飞员来做这个项目,但是老外认为危险性太大不肯做,后来还是邹延龄拿下来了。

而且运八这个飞机我以前提过,就是因为机翼面积不够导致飞机升力不足,所以遇到点特殊情况,比如发动机坏掉一台,飞机在天上结冰了,都是挺危险的。

运十也是这个问题,因为国内基础工业的差距,造出来的飞机可能尺寸和707差不多,但是飞机本身重量要比人家重不少,再加上发动机一直就是短板,这性能肯定好不了。

假设运十坚持下来,快的话也要到90年能定型,真要是等到飞机本身和上面的设备全部国产化而且成熟可靠,2000年都是乐观的。

你拿核电站举例子不合适,核电站在地面工作,那个环境和天上根本没有可比性,大飞机在天上要连续飞至少十小时,那个要求高的多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