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潘家园·偷拳·说唐 -- 孙勇进

共:💬29 🌺4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孙兄又开始码字啦?

一篇淘书记和书评写的煞是好看。

对了,兄对古本水浒传怎么看?(施耐庵原著蒋祖钢校勘 , 《古本水浒传》 , 1996年4月第1版)

下面是其序言:

施耐庵原著蒋祖钢校勘 , 《古本水浒传》 , 1996年4月第1版

           新版前言

 

  记得《古本水浒传》于1985年第一次面世时,我在该版前言

中表示该书的作者为施耐庵,这引起了《水浒》研究界的轩然大

波,批评的声音显然超过了赞扬的声音。

  这也难怪,《古本水浒传》出现的本身就与《水浒》界的许多

传统观点相对立,过去被看成原本的容与堂百回本将被看成后续

本,许多被看成定论的问题将被重新探讨。

  随着人们对《古本水浒传》的深入研究,特别是1988年著名

《水浒》研究专家刘冬先生在“明清小说研究”上发表文章明确肯

定了《古本水浒传》后,又有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认定,《古本水浒

传》的作者当为施耐庵。

  为什么说《古本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呢?

  三言二语难以说清,这里我尽可能简略同时又较全面地介绍

有关的研究,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启发。最后还介绍一些研究中遇

到的困难,并希望获得《水浒》爱好者的帮助。

        一、金圣叹腰斩了《水浒》吗?

  一种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70回贯华堂本是金圣叹

腰斩《水浒》,并编撰了卢俊义惊恶梦的情节的产物。如果这一观

点成立,那么《古本水浒传》就无法站住脚,因为该书的前70回

与贯华堂本完全一致,惊恶梦的情节不仅有,而且与后五十回有

密切联系。

  但这一观点已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否定。

  否定金圣叹腰斩《水浒》最有力的证据是王析在《稗史汇

编》里记有的一句话:“今读罗《水浒传》,从空中放出许多罡煞,

又从梦里收拾一场怪诞。其与王实甫《西厢记》始以蒲东遘会、终

以草桥扬灵,是二梦语,殆同机局。”王析生活的年代要早于金圣

叹,他的书里记有“从梦里收拾一场怪诞”为结尾的《水浒》,这

《水浒》显然是指以“惊恶梦”为结尾的70回《水浒》, 自然,金

圣叹也不可能再去编撰“惊恶梦”的情节了。

  其实,金圣叹从来没有说自己腰斩过《水浒》,而观察金圣叹

一生言行,鲠直而光明磊落,甚至因此得罪官府而被处权刑。他

最恨的是虚伪作假之人, 自己又且肯轻意作伪?他对“离骚”、

“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评价极高,称其为

“六才子书”,并倾全身精力写出评点,成为传世佳作。如果他伪

作《水浒》,而又如此吹捧,欺瞒世人,其道德且不扫地?很难想

象,能为名节而死的金圣叹会作出这样的事来。

  再看贯华堂本《水浒》,金圣叹评点精确细致,不仅对其中的

人物有褒有贬,对作者的写法也有褒有贬,贬词也出现多处,且

举二例:

  ①第三回中金批:此处漏了一句金老回去,鲁达自己杆棒包

裹亦不见。

  ②第三回中金批:此等,世人以为佳,予独不取。

  在这一回中,金圣叹便提出二处批评意见。也看出金圣叹鲠

直之处,虽然他对施耐庵敬佩已极,但是则是,非则非,丝毫不

含糊。如真是金圣叹伪作,只要稍添几笔便可掩盖过去,何必如

此认真?

  如果再对照容与堂本研究,则会发现,容与堂本后续修改的

痕迹极为明显。因为后面还将论及,这里仅举2例以说明之:

    例1.远远地杏花深处,市梢尽头,一家挑出个草帚儿来。

  智深走到那里看时,却是个傍村小酒店。但见:

    傍村酒肆已多年,斜插桑麻古道边。

    白板凳铺宾客坐,矮篱笆用棘荆编。

    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

    更有一般堪笑处,牛屎泥墙画酒仙。

              《容本4回》

  贯华堂本无诗。

  注意对照文与诗:文中写“杏花深处”,可见周围是杏树,诗

中却写“斜插桑麻古道达”, 变成了桑麻;文中写“挑出个草帚

儿”,诗里却说“挑出布青帘”,“草帚儿”变成了“布青帘”。

  诗与文出现明显矛盾。容与堂本中类似的诗文矛盾竟出现多

处。为什么?原因也简单:罗贯中补写了后三十回,后三十回因

有大量诗词(《三国演义》也有大量诗词,风格类似),为了前后

统一,只能给前七十回也添上诗词。由于诗词是后加的,量又大,

一是诗与文联系不紧密,删去诗,丝毫不影响行文;二则难免其

中不少诗将与文发生矛盾。

    例2.数中却有李鬼的老婆,逃在前村爹娘家里。随着众

  人也来看虎,却认得李逵的模样,慌忙来家对爹娘说道:“这

  个杀虎的黑大汉便是杀我老公,烧了我屋的,他叫做梁山泊

                       ̄ ̄ ̄ ̄ ̄ ̄

  黑旋风。”爹娘听得连忙来报知里正,里正听了道:“他既是

   ̄ ̄ ̄

  黑旋风时,正是岭后百丈村打死了人的李逵,……。”

                      《贯42回》

  容与堂本仅将划线的一句改成了“他正是梁山泊黑旋风李逵”。

  罗贯中改这句话的原因是明显的,因为划线的这句话不通顺。

可是罗贯中错了,因为这不通顺的话正好表现出李鬼的老婆是一

个不通文墨的村妇。这类模仿说话人口吻的半通不通的语言,《水

浒》中常可遇见。

  罗贯中将文字一改,又添加了“李逵”二字,不仅失去了原

来的生动性,而且使上下文气产生了毛病:李鬼的老婆不知道李

逵的名字(李鬼也仅知道黑旋风,从不提李逵二字),只能说出

“梁山泊黑旋风”几个字,而里正见多识广,于是推断出了李逵的

名字:“他既是黑旋风时,正是岭后百丈村打死了人的李逵。”而

容本中李鬼的老婆,一下就提出了李逵的名字,便使里正的推论

成为多余,文气不能上接了。

  这样的错误原作者是不可能犯的,暴露出后续者修改的痕迹,

这也显示出容与堂本是在一本类似贯华堂本的《水浒》的基础上

修改而成的。

          二、关于梅寄鹤先生

  历史常常重演。

  过去,一些学者毫无根据地论断金圣叹腰斩《水浒》并伪续

了“惊恶梦”的情节;现在又有人毫无依据地认定梅寄鹤伪续了

《古本水浒传》后五十回。

  梅寄鹤是《古本水浒》的发现者,仔细读他写的序,体会感

到他热情洋溢,坦率真诚。他详细记叙了《古本》的发现和出版

的经过,提出了许多人证: 中西书局的主人吴虞公先生,藏书者

梅芝春先生,好友徐晋壁、杨鹤年先生。同时还有物证:清初的

手抄本。

  当年,任何一位学者想鉴定此书,都可以通过这些人查找到

这一部书。如此清楚的记叙,毫无伪造的迹象。而历史上的伪书,

几乎总是将书的来源说得含糊不清,无从查询的。

  而从中西书局利益的角度看,伪造此书也是得不偿失的。研

究《水浒》的学者校多,一旦伪造被揭穿,将严重损害书局的声

誉,经济上也会因此遭受损失。此书的写作水平极高,真是梅寄

鹤先生后续,完全可以公开打出后续的牌子,这能争取更多读者。

  其实,仔细研究《古本》后五十回后发现,无论从思想、情

节、语言、人物各种角度考察,她与前七十回都保持了高度的一

致,后五十回也如同前七十回一样,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当代的

任何一位名作家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更不用说梅寄鹤了。关

于这些,后文还将详谈。

  不过也有疑问:如此杰出的作品,经中西书局出版后,为什

么还长期不为人知呢?

  为此,我专门拜访了吴虞公先生和梅寄鹤先生的后人。

  吴虞公先生不幸于解放初逝世。吴虞公先生的长子吴嘉博先生告诉

我,《古本水浒》虽然只印了一千五百册,但一直销售不佳,直到

解放,库房里还有一半存货。他们没有为该书作过广告宣传,也

没有向学木界推荐过此书。令人惊讶的是,吴先生也认为这书是

伪续的,但究竟是谁伪续的,他不知道,“也可能是梅寄鹤吧!”他

如此回答我。他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吴虞公先生的看法。

  而梅寄鹤先生的行为则更今人奇怪了。梅寄鹤原名梅祖善,寄

鹤为字,是常熟县乡间的一位中医,不幸于文化大革命中逝世。梅

寄鹤先生的几位子女全都没有看过《古本水浒》,甚至没有听说过

这本书。如果《古本》真是梅先生自己的作品,且会如此冷淡?只

有梅先生的一位徒弟姚周吉先生、 曾听梅先生说起,他出过一本

《古本水浒续》。这位徒弟也没见过这本书,梅先生也没说过这本

书的作者为谁。这情形让人感到,梅先生并没有将《古本水浒》看

成自己多年的心血,他也否定了此书,认为此书是“续”作,甚

至为此抱有歉意,不愿多提: 因为此书没有为中西书局带来经济

上的效益。

  吴虞公先生与梅寄鹤先生似乎都认为自己出了一本伪续作,

这显然是他们不作宣传的重要原因,因为伪作会败坏中西书局的

名声。但问题是:中西书局不敢宣传《古本》,为什么又要出《古

本》呢?当时在序言中热情赞美《古本水浒》的梅寄鹤为什么态

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

  后来,我在一次《水浒》讨论会上遇见了马蹄疾先生,他告

诉了我一件重要的事实:吴虞公先生与谭正壁先生是好友,《古本

水济》出版后,吴送给谭二套书。谭正壁先生认为这书是伪续作。

  谭正壁先生是著名的《水浒》研究者,如果吴虞公明明知道

该书是伪作,决不会送去自讨没趣的。显然谭先生的看法立刻影

响了吴虐公先生,又影响了梅寄鹤先生。这迫使中西书局将《古

本水浒》作低调处理,导致了该书再度沉默。

  无论吴虞公先生和梅寄鹤先生的态度是否发生变化,他们为

《古本水浒传》再生所作的贡献将永远为学人记怀。

          三、思想、情节

  不论金圣叹、梅寄鹤如何,判断真伪的最重要的依据还在

《古本水浒传》自身。我们先从该书的思想情节谈起。

  所有的小说家都想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某种思想、见解、感

情,而情节安排则是其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了。

  先看前七十回是如何安排情节,表达思想感情的:

  第一回到第五回,高俅逼走王进。王进又结交了史进,史进

结交了鲁智深、李忠、朱武、杨春、陈达……,一伙未来的梁山

好汉。高俅已成梁山好汉的间接仇人。

  第六回至第十回,高俅逼害:得林冲家破人亡,最后上了梁山,

鲁智深也因此落草。高俅成了梁山好汉直接的不共戴天的仇人。

  第十一回至十二回,高俅赶走杨志,又成了杨志的仇人。

  十三回至十九回, 晃盖等好汉智取蔡京的生辰纲, 宋江又私

放冕盖,晃盖等好汉上梁山建立了一个与朝廷对抗的小政权。林

冲等上梁山有被逼的成分,而晃盖等上梁山则是不满奸臣,带有

主动的色彩了。

  第二十回至四十回,写宋江结交武松、李俊、花荣……等众

好汉, 最后几乎被蔡京之子所杀而逼上梁山,展示出梁山首领与

最大的奸臣蔡京之间的矛盾。

  第四十一回至五十回,众好汉与各地贪官污吏恶霸地痞斗争

后上梁山。

  第五十一回至第五十三回, 梁山打破高唐州,杀死高俅的兄

弟高廉,梁山与高俅的矛盾激化。

  第五十四回至五十六回,梁山第一次与高俅派出的兵马直接

交锋。

  第五十八回, 梁山好汉剿灭蔡太师的门生贺太守。

  第五十九回, 曾头市土豪杀害晁盖。

  第六十回至六十五回,梁山智取大名府,迫使蔡京女婿梁中

书狼狈逃窜,与蔡京再次结冤。

  第六十六回,蔡京亲自派兵围剿梁山。

  第六十七回,梁山报曾头市仇。

  第六十八回、梁山好汉杀了奸臣童贯的门下程万里。

  第六十九回至七十回, 梁山好汉正式拥宋江为首领。

  分析这些情节不难看出,梁山与奸臣的斗争是前七十回的主

线。按斗争激烈的程度分,高俅首当其冲,其次为蔡京,童贯的

劣迹则写得较少, 同时也写了一些其他的贪官污吏恶霸土豪。而

且斗争越来越激烈,战斗的规模也愈来愈大。

  作者的这种安排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且看几段对话:

    呼延灼道:“兄长尊意,莫非教呼延灼往东京告请招安,

  到山赦罪?”宋江道:“将军如何去得?高太尉那厮是个心地

  匾窄之徒,忘人大恩,记人小过。将军折了许多军马钱粮,他

  如何不见你罪责?……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

  国,未为晚矣。”             《57回》

  宋江在这里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准备接受招安;二、不能

寄希望高俅这样的人。

    关胜喝道:“汝为,小吏,安敢背叛朝廷?”宋江答道:“盖

  为朝廷不明,纵容奸臣当道,不许忠良进身,布满贪官污吏,

  陷害天下百姓。宋江等替天行道,并无异心。”《63回》

  单廷珪的一段话则表达的最明确:

    “如今朝廷不明,天下大乱,天于昏昧,奸臣弄权。我

  等归顺宋公明,五居水泊。久后奸臣退任,那时去邪归正未

  为晚也。”                《66回》

  这里几段话表明了宋江的思想,实际也是作者的思想:与奸

臣誓不两立,奸臣当道,且居水泊;奸臣退位,再接受招安,扶

助朝廷。

  因此前70回的情节安排,以打击奸臣为主,强烈表现出对奸

臣的憎恶,同时又念念不志招安。

  我们再看《古本》后五十回的情节安排:

  七十一回至七十八回,再攻打大名府,蔡太师的女婿梁中书

惊慌失措;同时大败高俅派出的栾廷玉。

  七十九回至八十一回,杀蔡太师家门客苗黑天。

  八十二回至八十六回,杀高俅之子高衙内,割去高俅兄弟高

侗太守的一只耳朵。同时,又除去几个强盗。

  八十七回至九十六回,杀了几处恶霸,收服几处好汉。

  九十七回, 杀死高衙内的同伙金乡知县邬长。

  九十八回至一百一回,除去几个恶人。

  一百二回至一百八回,杀死高衙内一线的人物小张良贾居信。

  一百九回至一百十三回,杀死蔡大师门下的温太守。

  一百十七回,杀死高俅兄弟高让。

  一百十九回,剿杀高俅招来的纪安邦、栾廷玉。

  一百二十回,蔡京失宠, 高俅罢官。宋江重议招安。

  分析这五十回的情节,它与前七十回一脉相承。梁山好汉仍

将矛头对准三大奸臣, 高俅首当其冲: 高俅是几个亲属被杀,蔡

京是许多党羽被杀,童贯亦常被提及。 同时,也剿灭了一些恶霸

凶徒。

  这种愈打愈大的仗并不排除招安,且看宋江的一段话:

    宋江一惊一喜,说道:“前日蔡京失宠,高俅今又罢官,

  天可怜见俺们兄弟,能有一日奸臣尽除,忠臣当国,朝廷下

  诏,赦罪招安,大家重见天日,博得个一官半职,也不枉在

  此聚首一场。” 《古·一百二十回》

  这里宋江表达的意思完全与前七十回一致:愿为朝廷效力,但

绝不向奸臣低头。

  中国历代文人都痛恨奸党,视趋炎附势为小人。 文人喜欢的

立身格言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古本水浒传》所

表达出的思想正是这一思想的延伸:奸臣当道则“穷”,“穷”则

独善其身,为了“善”其身, 不惜武装占居山寨水泊; 如果朝廷

清明了则“达”,“达”则兼济天下、受招安而效命疆场。

  当我们表达了《古本水浒传》前后思想情节的一致性后,再

看容与堂本的后三十回,真伪便可立辨了:

  容与堂本中宋江在七十一回刚正式坐上第一把交椅,第七十

二回里,便带人上东京走名妓李师师的后门,以图求皇上招安,完

全忘记自己所说的朝廷“奸臣当道”的话了。

  第七十六回、七十七回,宋江两赢童贯后,竟有意放奸臣逃

归。

  第七十八回至八十回, 宋江三败高俅,并擒获了他,不是报

仇雪恨,清除君侧,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为了招安,竟奴

颜婢膝,没有半点好汉气节!

  八十一回至八十三回,燕青买通李师师,见了道君皇帝而招

安。

  八十二至九十九回,破辽、破方腊。

  第一百回,宋江受害而死,死前又将李逵毒死。花荣、吴用

竟双双自杀。

  粗粗分析、长达三十回中,梁山好汉竟没杀死一个奸党!

  其思想则变得极为庸俗:只要获得“忠”君的虚名,奸党也

拜,佞臣也求,甚至毒死兄弟,自杀身亡,竟见不到半点“私放冕

盖”,“劫法场”破城池,杀高俅兄弟的英雄的影子了。

  比较一下两者的情节线。

  《古本水浒传》:英雄好汉受奸臣迫害而上梁山泊——梁山好

汉毫不留情地打击奸臣——好汉与奸臣的斗争越演越烈——奸臣

失宠、退位、忠臣得势,梁山好汉出现了受招安的前景。

  容与堂本《水浒传》:英雄好汉受奸臣迫害而上梁山泊——梁

山好汉毫不留情打击奸臣——梁山好汉一反常态跪拜于奸臣脚

下,同时走李师师后门而受招安——好汉们征辽征方腊——梁山

好汉受奸臣迫害而死,毫无反抗。

  两相比较,前者情节连贯,一气呵成。而后者,从反抗奸臣

到跪拜奸臣之间出现了明显断裂。谁更合理,不是极为明白吗?

  而在情节安排上,容本后三十回也漏洞百出,且看几例:

  ①前70回提到的是三大奸臣:蔡京、高依、童贯。容本后三

十回竟又冒出一个杨戬,历史上的杨戬于宣和三年便已死去,而

后三十回中宣和五年时,杨戬还在害人。

  ②前70回的战争描写真实性很强, 官府出兵最多的一次为

15000人(蔡京派出,关胜率领)。《古本》后五十回的兵力也基本

维持在这个数上,双方战斗激烈。但容与堂本后30回中,童贯一

出战便带兵10万、 高依出战竟带兵13万。 当时宋朝全国人口为

4000多万,而且边庭紧张,怎会有如此大的财力、兵力围剿一区

区水泊呢?更可笑的是,这么多军军队不堪—击,还不如一小小

的祝家庄。

  ③前70回中,梁山的环境十分清晰,四面为水,中有宛子城。

《古本》后五十回中依然如此,四个旱寨,四个水寨,有条不紊。

但在容本后三十回中,环境描写十分混乱,第77回中,童贯竟然

分兵两路顺着陆地,打到梁山脚下,四周茫茫水泊竟突然不见了。

这样大的错误岂能为原作者犯的?

            四、人物

  写小说最困难的是写人物。不同性格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时,会

采取各不相同的形式。容与堂本后三十回的思想情节己完全背离

前70回,但其最大的失败还在描写人物,虽然这里写了不少一百

单八将的事迹, 但没有一个形象能与前七十回保持一致。大多数

苍白无力,无性格可言,显示出前后作者的水平有极大的距离;少

数写的也还可以,但与前七十回已不再是同一人了。

  且以李逵为例:

  李逵是容本后三十回中写得最好的一个人物,但也完全走样。

前70回中的李逵是一个天真、幼稚,一字不识,胆大、粗野

的人。他心直口快,与宋江常有言语冲突,他虽然非常敬佩宋江,

但从不逢迎拍马。

  且看一例:

    只见李逵叫道:“哥哥偏不直性!前日肯坐,坐了,今日

  又让别人。这把乌交椅便真个是金子做的,只管让来让去。不

  要讨我杀将起来!”宋江大喝道:“你这厮!”卢俊义慌忙拜道:

  “若是兄长苦苦相让,着卢某安身不牢。”李逵又叫道:“若是

  哥哥做个皇帝,卢员外做个丞相,我们今日都住在金殿里,也

  直得这般鸟乱。无过只是水泊子里做个强盗,不如仍旧了罢。”

  宋江气得说话不出。           《贯·66回》

  这段话里显示了李逵鲜明的个性:说话爽直,毫无掩饰,只

要自以为对的,便坚持到底。虽然他对宋江像亲哥哥一般尊敬,但

观点不同时仍会争论,而且决不相让、决不服气,他不会在言语

上照顾宋江的面子,也不懂得照顾面子。

  我们再看容本第七十一回的菊花会。

  李逵不通文墨,在五十二回中连罗真人稍文一点的谈话也听

不明白,在菊花会上竟然听懂了乐和唱出来的“满江红”。“满江

红”是极雅的词曲,又是唱出来的,那些稍有文化的人也难以听

懂,更何况李逵。这是第一写得不妥处。

    李逵道:“你怕我敢挣扎?哥哥剐我也不怨,杀我也不恨。

  除了他,天也不怕!”         《容本·71回》

  李逵确实非常尊敬末江,但李逵一片天真,如心有不服立刻

表达出来,从无顾忌。由此在前70回中常与宋江言语冲撞,甚至

私自下山。这里竟然说出“剐我也不怨,杀我也不恨”的话来,竟

学会了拍马屁,怎能是前70回的李逵?这是第二不妥处。

    李逵道:“我梦里也不敢骂他。他要杀我时,便由他杀了

  罢。”……李逵诺诺连声而退。     《容本·71回》

  这一段话写得更差,李逵虽然道理懂得不多,一旦自以为是,

从来就是坚持到底的, 因此常常不服气末江。这里竟然“梦里也

不敢骂他”,又“诺诺连声而退”,哪里有半点李逵的影子?

  李逵是容本后三十回中写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尚且有如此

多的败笔,其他则不必多提了。而《古本水浒传》后五十回中的

李逵则与前70回保持了同一形象。

  且看一例:

    只见黑旋风李逵闯出座位,叫将起来道:“我不曾见恁般

  鸟客气,头疼死我也!一头瘟畜生,好歹只吨得一顿肉,直

  恁推让。卢员外认真不要,就是你的,只管推来让去假甚鸟!

  恼得我性起,一斧劈了这畜生,你们可没甚鸟让。”宋江喝道:

  “黑厮懂得甚事,又来多嘴,快闭口,否则就砍掉你的头!”李

  逵才撅着嘴退去。          《古本。71回》

  这段话中再现了李逵的粗鲁率直,而“撅着嘴退去”一句则

将李逵不服气的天真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一例:

    只见黑旋风李逵跳起身来,两手掩了耳朵,大叫道:“我

  不要听这般话!你们都怕,我偏天也不怕,索性领了全山人

  马,杀上东京,管他甚么臣子皇帝,一齐都杀了,把龙庭夺

  了回来,教公明哥哥坐地,便做个小宋官家,那时我们都做

  官儿,不是恁好!”宋江一听,勃然大怒,喝道:“黑厮又来

  说这浑天疯话,无法无天,再多嘴,立刻砍你这颗驴头!”李

  逵叫道:“夺龙庭来与你坐,又不是坏事,你不识铁牛忠心,

  只管胡乱骂人,官家一座龙庭,不争你真个不肯坐?”宋江怒

  极,拔剑要斩李逵,众人好容易劝住了。

                    《古本·120回》

  看这段对话,李逵那种天真、率直、自以为是、持理不让的

劲头再次跃然纸上。

  《古本水浒传》中不仅李逵写得好,个个人物都棚初如生,并

与前70回性格完全一致,与容与堂本有天壤之别。

  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多写,读者只要细细对照品味,便可明白。

           五、亲疏关系

  水泊一百单八将上山有前有后,原由也各不相同,虽然共聚

大义, 人与人之间难免有亲疏关系, 大伙中难免有小伙存在。

  《水浒传》中虽没有强调这亲疏的存在,但在作者笔下却处处

留意,写出了极现实的义军内部的关系。

  比如: 晁天王上山后很少带兵出征,但五十九回去打曾头市

时, 点了二十名头领,其中的林冲、刘唐、阮小二、 阮小五、阮

小七、 白胜、杜迁、宋万都是最早跟随昆天王的,其中的三阮本

是水军,打曾头市并不合适,但由于是亲信也带了去。这里显示

出作者对人际关系极为注意。

  再看一例:

    吴用又道:“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皆人所伏。兄长若

  如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之心。”原来吴用已把眼视众人,

  故出此语。只见黑旋风李逵大叫道:“我在江州,舍身拼命,

  跟将你来,众人都饶让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管让来

  让去假甚鸟!我便杀将起来,各自散火!”武松见吴用以目示

  人,也上前叫道:“哥哥手下许多军官,都是受过朝廷诰命的,

  他只是让哥哥,如何肯让别人!”刘唐便道:“我们起初七个

  上山,那时便有让哥哥为尊之意,今日却让后来人?”鲁智深

  大叫道:“若还兄长要这许多礼数,洒家们各自撒开!”

                      《贯·67回》

  仔细分析说话人,几乎个个都曾受宋江恩惠,或因宋江而上

了梁山。对他们来说,宋江要亲得多,所以他们说话明显地倾向

末江,卢俊义虽文式全才,依旧不可与宋江相比,要疏得多了。

  作者在写这些亲疏关系时采取了春秋笔法,十分含蓄,常为

一般人忽略。而《水浒》的后续者们几乎部没注意到达一点。

  容与堂本后三十回中众好汉之间的关系变得完全一样,根本

无亲疏之别。有些描写则犯了明显的错误,例如燕青与李造的关

系。

  在容与堂本中,燕青仗着相扑的本领,常常捉弄李造,使李

适俯首贴耳。

  这是极大的败笔:其一,燕青是卢俊义的心腹,又聪明异常。

而卢俊义因新上山,势单力薄,虽居高位,仍然要谨慎行事。因

此燕青为卢俊义想,也得谨慎行事,怎敢轻意招惹黑旋风李逵?其

二,李逵虽不善相扑,但武艺决不在燕青之下,而且性格暴躁,动

则杀人,且能让燕青戏弄?其三,李逵是宋江的救命恩人,亦是

宋江的心腹.欺侮李逵便有欺侮宋江之嫌,燕青且能不小心处之?

其四,仔细审阅前70回,敢骂李逵的只有两个人,一是宋江,二

是戴宗。这两个人武艺都不及李逵,但都是李逵哥哥身份,他们

骂李逵就如哥哥骂顽童,李逵不服也得听从。其他人对李逵则都

是敬而远之。他虽诽行老二,却称呼他为“李大哥”。甚至吴用带

李逵上大名府去时, 一路被“呕得苦”,也只能好言相劝,“埋

怨”而已。燕青是新上山的,怎敢随意教训李逵?

  容与堂本写李逵与燕青的关系最大失败处,是没有考虑两者

的背景关系,梁山上的人际关系。

  我们再来看《古本水浒传》的后五十回,这里与前70回一样,

以含蓄的手法,处处注意到了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

  且看第七十一会,卢俊义得一恶梦后,首先寻找心腹燕青细

诉。而燕青又找石秀来分解,为什么单找石秀,不找公孙胜、吴

用等人呢?因为石秀曾为救卢俊义单人劫法场,是生死之交。石

秀又将此事告诉杨雄,杨雄又是石秀的生死兄弟。最后由这四人

保守了这秘密。

  小小一段话,竟将几位好汉的亲疏关系理的清清楚楚。

  《古本》中也写了李逵与燕青的关系:

    只见黑旋风李逵扭着燕青,大叫大闹,直到宋江跟前。宋

  江喝道:“你这黑厮又干些什么?”李逵叫道:“卢员外上泰安

  州进香,俺要跟去玩。卢员外答应了,只是小乙哥偏不许

  去,俺想往日跟了军师哥哥,大名府还去得一遭,不争泰安

  偏去不得,心中不服,拖他道此理论。”燕青道:不是我不

  许他去,因为李大哥嘴脸不好,恐怕弄出事来。”宋江喝令李

  逵放手,燕青不作一声,转身就走。宋江骂道:“你这黑厮,

  人家进香了愿,那里是玩,俺今偏不教你下山,你可奈何!”

  李逵撅着嘴巴,不做声,眼看戴宗又下山去了。

                   《古本·110回》

  这一段中写李逵与燕青的关系是恰到好处:李逵是从无忌讳,

见卢俊义上泰山便要跟着去玩,丝毫不考虑自己会带去危险;卢

俊义因顾着宋江的面子不得不答应;而燕青则考虑卢俊义的安危

坚决不答应,但拒绝的方式是好言好语,软中戴硬。一见李逵放

手便“不做一声,转身就走”,显出燕青的态度是能避则避,不与

李逵纠缠。宋江见李逵不知轻重,胡搅蛮缠,便大骂李逵,而那

骂的方式,不想首领对待不下,竟像哥哥对待一个不听话的弟弟。

短短几句对话,竟将所有的人都写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

的极为准确。

  要如此准确地把握梁山上众好汉之间的人际关系决不是一件

易事,作者必须将所有好汉的经历、性格清清楚楚地装在心中,并

让每一位好汉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说话、行事。能做到达一

点的,除了施耐庵外,还能有谁呢?

          六、《水浒》气

  凡细读《水浒》者都会感到,《水浒》中有一种特别的东西,

让人惊心动魂。这种特别的东西是其他作品中难以感受到的,我

们称之为“《水浒》气”。

  “《水浒》气”究竟是什么?精采的博斗?雄伟的战争?豪侠

的行为?都不是,因为这些描写在其他许多书中都有,但都没有

形成“《水浒》气”。、

  仔细分析,这种《水浒》气来自一种真实的残酷性,来自正

面人物的残酷行为。

  翻开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几乎没有谁以正面的形式描写正

面人物的残酷行为的,而《水浒》个则比比皆是。

  这些正面人物的残酷行为可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正面人物一般生活中的残酷行为。

  这类残酷行为在李逵身上表现得最突出。李逵喜欢打仗杀人,

战斗中杀人一般也不算残酷,但李逵常常滥杀无辜。在江州劫法

场时,李逵是“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渠”;第五

十回中,李逵又将一个四岁的小衙内的头“劈做两半个”;第四十

回中李逵吃黄文炳身上的肉,第四十二回中吃李鬼身上的肉,如

同吃猪肉一般,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对其他好汉类似的描写也很多:判官李立开人肉作坊,差点

将宋江也杀了;船火儿张横拦路抢劫;张青、孙二娘开黑店卖人

肉……。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些好汉杀人抢劫,吃人肉等恶行是不可

饶恕的,然而在施耐庵的笔下,这些恶行则变成了小节,显得很

自然,甚至理所当然。这样写是否反映出施耐庵是一个是非不分

的作者呢?正好相反,这种写法反映出施耐庵是一位对历史和现

实都有充分了解,并胸怀大志的大作家,远远超出了常人。只要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古代,甚至近、现代的历史,那些起义军里战

功赫赫的将领中,几乎都有不少人出身土匪,干过杀人越货的事。

古代战争,全靠一刀一枪的肉搏,“杀人不眨眼”实际是一位优秀

战将不可缺少的品质。如何收罗那些“杀人不眨眼”的人,并控

制和领导他们,常常成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宋

江是一个政治家,基于这种考虑,他见了李逵这样的凶汉便会满

心欢喜,虽有惧色,却毫无恶感。基于同样的考虑,施耐庵才能

极为自然地真实地描写出英雄身上的恶行,使全书溢出一种特有

的《水浒》气。

  第二类,是英雄报仇时的残酷行为。

  《水浒》中。英雄报仇,手段狠辣,虽也痛快淋漓。却因伤及

无辜,令现代人难以接受。

  武松鸳鸯楼报仇时,不仅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还

杀了夫人、养娘玉兰、 丫环、仆人,寻得一个杀一个。害人者被

杀了,无辜者亦被杀了。

  宋江报仇黄文炳也是如此,“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

这四、五十口尽皆杀了,最后还将黄文炳的肉给烤吃了。

  这种极为残酷的复仇方式在《水浒》中多次出现,而且显得

合情合理,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其一,古代的人道水平低,单从

刑罚看,便有五马分尸、剐刑,更有“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等,

极为残酷。形容解恨时,也常有“抽筋、剥皮、啖肉”的说法。可

见《水浒》中这些残酷的复仇方式在作者看来也是极自然、极痛

快的事了。自然,当时的作者也不会以人道的眼光来衡量这些作

法了。其二,以当时的观点论,丫环、仆人都是主人的财产,杀

死这些人也是对主人的报复,这也是好汉常常在复仇时,总将对

方杀得一个不剩的原因。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进行阶级分析,这

些作法自然都是极大的犯罪了。其三,残酷的报仇可以起到威慑

对方的作用,这是战争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其实,正面人物残酷报仇的手段在历史上,甚至现代生活中

也是存在的,施耐庵写出来了,表现出作者对这种事实的充分理

解,超出了普通的作者。

  而这些残酷的行为,加浓了《水浒》气。

  第三类,因全局需要而发生的残酷行为。

  宋江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为了实现抱负而权需人才。为

了逼这些人才上山,宋江则实施了一些残酷的计策。在第三十三

回中,宋江为了逼反秦明,竟派人冒充秦明将青州城外数百人家

火烧做白地,杀死男子妇人不计其数,并因此殃及了秦明妻小。后

来,宋江吴用又以同样手法逼反了卢俊义,弄得卢俊义家破人亡。

  这种手法难以为世人接受,金圣叹便因此而大骂宋江狡诈。

  不过,如果仔细研究一下绿林史、战争史,类似的反问计屡

见不鲜。作为战争的一方,必须广收人才,攻击对方,常常不择

手段,否则难以生存。

  宋江用的这些手法虽有些残酷,但都为战争所必需,不是一

般书生能理解的。施耐庵毫无掩饰地将这些写出来,使《水浒》气

显得格外浓烈。

  毫无疑问,《水浒》气是一种残酷的真实性形成的,由于这种

真实性为一般文人所难理解,因此,便难以被写进作品中去了。

  比如,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便是处处讲仁义,

常常哭哭啼啼。历史上的刘备真如此,且能干出如此大的事业?

  再看罗贯中续写的容与堂本《水浒传》后三十回,这里的宋

江也是一改前态,满口“忠君”,见了皇上跪,见了奸臣也跪。为

了杀一个小卒竟然滴泪;被送来的毒酒害杀了,不仅不思报仇,还

为了顾全名节,竞将李逵也害死了。

  不仅宋江大变,众好汉的绿林气也在一夜间改去。李逵再也

不滥杀无故:七十二回中,李逵从京城里打出城门,虽然满街是

人,也未见杀死一个百姓;七十四回中,李逵在你挤我拥的泰安

州中杀进杀出竟也没有伤及一位百姓;除战场外,李逵只杀死了

一对奸夫淫妇,而且是“问了备细,方才下手”,变得很细心,很

耐心了。

  李逵如此,其他人更文质彬彬了:林冲见了不共戴天的高俅

竟不吭一声;吴用、花荣见宋江等被害,不仅不思报仇,反而自

缢身亡!

  如果都是这般自责自律的君子,当初又怎能聚义山林呢?!又

何必聚义山林呢?!容本后三十回续写得荒唐、拙劣由此可见了。

  自然,容本后三十回已毫无《水浒》气了。不过,也不必责

怪罗贯中,因为纵观世界几千年,能写出《水浒》气的只有施耐

庵一人,罗贯中又怎能例外呢?

  我们再看《古本》后五十回:

  其一,这里梁山纪律严明,但亦遮不住好汉身上的绿林气。

且看第一百十回中的李逵,“惹得李逵性发,拔出双斧砍倒几

人,冲进庙门,逢人便杀,如同咆哮猛虎,那里拦挡得住。”“几

个惊倒地上的丫环仆妇、两个香火道人、一个小道童、一个清修

长老、一斧两斧尽都杀死,杀得殿中尸骸狼藉,血流满地,灯火

凄迷。”这里的李逵“逢人便杀”,再现了前70回中“不问军官百

姓,杀得尸横遍地”的李逵。

  类似的许多情节,使《古本》后五十回又溢出浓烈的《水

浒》气来。 .

  其二,梁山好汉报仇雪恨的行为也越演越烈,鲜血淋漓,惊

心动魄。

  好汉为给林冲报仇,杀死了高衙内,林冲又将其头做成尿壶。

将人头做尿壶,让现代人心惊肉跳。不过,站在绿林好汉的立场

看,确实痛快解气。

  再看第84回“报冤仇屠洗富安庄”一段,众好汉是“不分皂

白,逢人便杀,见屋就烧”,鲁智深则冲进富太公家,“将他全家

男女老幼斩尽杀绝。”这与前70回中杀黄文炳一家情形无二。

  在第一百一回中,杨雄、石秀报仇,在云家庄内“四下搜寻,

无分男女,逢人便杀,直杀到厨房柴间为止。其个是尸横遍地,血

流成河。”这里再现了血溅鸳鸯楼一事。

  其三,因为一百单八将都已上山,《古本》后五十回中逼人上

山的情节已没有,但宋江为取全局胜利而伤及无辜的计谋仍使用

了多次。

  比如78回中,让两个小卒装扮成燕顺、郑天寿,并有意安排

杨志射杀这两个小卒,以骗取栾廷玉的信任。

  在107回中,宋江为破究州,则派人到附近村坊“劫掠放火,

拉人充役”,弄得不少百姓无家可归,甚至冻死城头。

  这些计谋手段与前七十回的同出一辙。

  这些残酷而真实的描写,使《古本》后五十回也充满了浓烈

的《水浒》气,与前七十回达成了高度的统一。

  除了施耐庵,谁还能做到达一点呢?

          七、语言的统一性

  《古本水浒传》出版后;否定者在思想、情节、人物等方面很

难挑出什么毛病,因此不少人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上。

  不幸的是,不少否定者在研究语言前几乎都忘记做一做去伪

存真的工作,致使研究极不扎实,甚至犯下了可笑的错误。

  研究语言首先应考虑哪几点呢?

  其一,以目前的资料看,《古本水浒传》源于明朝天启年间的

一种版本,与目前所见的各种版本都不相同。各种版本由于流传

的过程不同,文字上会出现极大的差别,如贯华堂本,容与堂本,

杨定见本之间的差别就极为明显。同时,每次再版,都可能带进

当时的语言,从而出现复杂的语言现象。

  其二,《古本》亦是清朝中叶或清初的手抄本,手抄的错误率

要高于话字排版,更容易带进手抄者的习惯用语。从《古本》看,

里面不仅有手抄者带进的习惯用语,还有手抄者明显修改的痕迹。

  比如,手抄者将几处“惭愧”改成了“缴幸”。

  《水浒》中的“惭愧”相当于“缴幸”,使后代人常难以理解。

如:①“林冲看时,叫声惭愧。”《贯本·十回》②“天可怜见,惭

愧了,我子母两个脱了这天罗地网之厄。”《贯本·一回》而手抄

者或许以为这词用的不当,或许以为改了后人更能看明白。因为

手抄者与出版者不同,丝毫不用对原著负责,改写几个词,或几

句话仍是理所当然的。

  手抄者改时,仍保留了原来的句式,留下了改的痕迹。例:①

燕青叫声“檄幸”。《古本·77回》②卢俊义叫一声“檄幸”便与

     ˙˙                 ˙˙

林冲史进各按兵器冲出林子。《古本·74回》

  手抄者还有漏改的地方,进一步证明了这词的变化为手抄者

所为。例:李俊在旁突地跳起来,叫声“惭愧,张二哥,和你原

打的此人非别,正是杀俺叔父的仇人。”《古本·92回》

  手抄者的这些作法增加了语言分析的复杂性,也是研究者必

须加以考虑的。

  其三,该书1933年版的绪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此抄本尚完

好,其中间有为蠢鱼所蚀、其文字亦可推求,爰为补缀付梓。”

  哪些词为当时的编辑“补缀”,没有记载,这也提醒我们,其

间很可能杂有现代语言。

  其四,还要考虑作者写作的情况。《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白

话长篇小说,里面体显了作者努力使语言通俗化的倾向。而《水

浒》的写作时间跨度显然很长,前后语言通俗化的程度很可能出

现差别。还有可能,作者生前仅出版了七十回(如贯本),后五十

回是草稿,由后人整理出版。若如此,前后语言的差别则会更大。

  如果我们将以上四点部考虑后再研究语言,准确性则会更高

了。下面讨论几组语言现象,所举例都尽力避开了后人模仿的可

能。

  一、句末语气词。

  除了明显的文言词外,贯华堂本《水浒》中仅使用一个语气

词“哩”,表示夸张的语气。例:

    (1)正乘凉哩!            《贯·1回》

         ˙

    (2)叫娘子快去看哩。         《贯·6回》

            ˙

  贯本中也有“呀”的用法, 但都以叹词的形式出现,例“叫

声 ‘啊呀!’扑地往后便倒。”《贯·楔子》不过,也有一处例外,

“呀”用着语气词:“娘呀,休信他放屁。”  《贯·42回》

  在《金瓶梅词话》中,语气词还是以“哩”为主,但已能看

到“呀”“呢”的用法了。例:

    ①你老人家喜呀!          《金·47回》

          ˙

    ②好人呀,正待要抹抹。       《金·54回》

       ˙

    ③是了,好人口里的言语呢。     《金·54回》

               ˙

    ④与他上寿哩!           《金·8回》

         ˙

  到了《西游记》里,语气词已明显丰富。例:

    ①我有用他处哩!          《西·17回》

          ˙

    ②你放心莫哭,我去哑!       《西·21回》

             ˙

    ③徒弟辛苦呀。           《西·22曰》

         ˙

    ④徒弟啊,你且看那壁厢。      《西·23回》

       ˙

    ⑤不曾听见个甚么“旧语儿经”啊!  《西·25回》

    ⑥纵有钱没处买呵。         《西·24回》

  这里的语气词,除了“哩”外,已出现了“呀”“吧”“啊”

“呵”“哑”。

  但在《古本》后五十回中,语气词与前70回保持一致,仅有

“哩”。例:

    ①银子多哩!            《古·82回》

        ˙

    ②今夜你已入了圈套哩!       《古·83回》

             ˙

    ③正惊惧哩。            《古·91回》

        ˙

  这一现象说明,《古本》成书应在《西游记》和《金瓶梅词

话》之前。

  二、处置式和工具语。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对这两类语言结构的发展进行了

详细的描述。

  处置式大约产生于公元七世纪到八世纪,较早时期“将”字

用的较多,晚唐以后,“把”字用于处置式的情况更加普遍起来,

“将”和“把”似乎没有分工。同时,处置式和工具语交错着用

“将”和“把”也是随便的。

  在《水浒》里还是这种情况,“将”和“把”的界限是不清楚

的。例:

    ①把白胜押到厅前,便将索子绑了。   《18回》

     ˙       ˙

    ②就大牢里把宋江、戴宗两个匾扎起,又将胶水洒了头

         ˙            ˙

  发。                   《44回》

  以上是“把”用于处置式,“将”字用于工具语。

    ③吴用把手将髭须一摸。        《22回》

       ˙ ˙

    ④智深把左手拔住上截……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        ˙      《70回》

  以上是“把”用于工具语,“将”用于处置式。

  直到清代(确实时期待考),在普通话里,处置式和工具语所

用的介词才有了分工。处置式用“把”字(或“将”字);工具语

用“拿”字, 以《红楼梦》为例:

    ①把你林姑娘暂安在碧纱厨罢。     《3回》

     ˙

    ②须把手绢子打开,把钱倒了出来。   《26回》

      ˙      ˙

  以上是处置式。

    ③拿真心待你,你倒不信了。      《47回》

     ˙

    ④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    《8回》

           ˙

  以上是工具语。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古本》后五十回中处置式和工具语的情

况:

    ①把此马搁过了。          《古·71回》

     ˙

    ②把首级送到床前。         《古·87回》

     ˙

    ③将他上身洗剥干净。        《古·74回》

     ˙

    ④今将本寨诸将各号开列于后。    《古·98回》

      ˙

  以上是处置式。

    ⑤把刀拟准他脖子喝道……。     《古·86回》

     ˙

    ⑥把一只手掩了嘴巴。        《古·82回》

     ˙

    ⑦一干人今日正好将公济私。     《古·79回》

            ˙

    ⑧李忠奔回山寨,将情告票宋江。   《古·88回》

            ˙

  以上是工具语。

  一眼便可看出,《古本》后五十回中的处置式与工具语的表现

形式与贯华堂本完全一致,有着共同特点:①“将”和“把”混

用,无明确分工。②处置式和工具语所用的介词性动词相同,无

明确的区别。③“拿”字还没有作为介词性动词使用。

  对第三点进行一下历史性分析是有意义的。“拿”在什么时候

已被当着介词性动词使用了呢?

  先以《金瓶梅词话》为例:

    ①你拿响金白银包着他。       《金·21回》

      ˙

    ②那乐嫂子,行动只拿五娘吓我。   《金·23回》

             ˙

再看:《西游记》中的几个例子:

    ①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   《西·23回》

             ˙

    ②我们拿他往下一掼,掼做个肉(月它)子。 

       ˙

                      《西·31回》

  这里可看出,无论是《金瓶梅词话》还是《西游记》都已出

现了介词性动词“拿”了。换句话说,《古本》后五十回成书年代

当早于这两部书。

  《金瓶梅词话》是明中叶作品,那么《古本》至少早于明中叶。

  有人会说,这是后人模仿的呀!

  这是一种推测,但难以成立。因为这里举的两个例子具有很

强的语法性。而中国科学地研究汉语语法现象的历史只有几十年,

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发展史的书是王力先生著的1980年才出

版的《汉语史稿》,同时,学术界对元明语言现象的研究至今还是

薄弱环节,在这种条件下,谁又能在大规模的模仿中不犯这类语

法错误呢?更不用说在1933年前了。

  对前两种语言现象的分析,我们已可得出明确的结论: 《古

本》前后是同一时代的作品。

  三、相同的方言。

  《古本》前后不仅语言的时代特征一致,方言特征也一致。

《古本》的方言比较复杂,但最明显的是吴方言和苏北方言。且看

几例。

  1.掇:典型的吴方言,搬取的意思,前70回中经常出现。例:

    西门庆把桌儿掇了掇。       《古本·29回》

  在《古本》后五十回中也经常出现,例:

    唤唉罗掇个椅子坐了。       《古本·87回》

  2.奢遮:典型的吴方言,了不起,很厉害的意思,前70回是

常用词。例:

    你不认得这位奢遮的押司?《古本·21回》

  《古本》后五十回也是常用词。例:

    是怎样奢遮的好汉子。 《古本·90回》

  3.耍子:典型的苏北方言,玩的意思。前70回中多次出现。

    小官人若是不当村时,较量一棒耍子。 《古·1回》

  后五十回也多次出现。例:

    他们都去斯杀耍子。        《古·88回》

  4.省:读为xing。《辞海》今有三种解释①察看,如“反省”。

②探望,如“省亲”。③知觉,如“不省人事。”

  但在苏北方言中“省”的用法比较特殊,有“懂得”“知道”

“想起”的意思。《水浒》中也是如此,先看前70回。例:

    ①李逵不省得这法。        《古·52回》

        ˙

    ②你妇人家省得什么?       《古·60回》

         ˙

    以上“省”是“懂”“知道”的意思。

    ③宋江听了,猛然省起。      《古·59回》

            ˙

    ④晁盖猛省起来。         《古·39回》

        ˙

    以上是“想起”或“记起”的意思。

  在《古本》后五十回中,用法完全与上面一致。例:

    ①一半分儿也不省得。       《古·71回》

           ˙

    ②太公,你须省得,不是洒家要寻事。《古·82回》

          ˙

    以上“省”相当于“懂”或“知道”。

    ③说到王义名字,俺也省起。    《古·71回》

              ˙

    ④忽然省起一事。         《古·71回》

    以上相当干“想起”或“记起”。

  《古本》前后都出现大量的吴方言和苏北方言,不仅反映出前

后的统一性,也反映出作者当在这两个地区生活过。同时也可见,

贯华堂本和《古本》都在靠近苏北的吴方言区苏州和江阴一带发

现并非偶然的事。

  四、《古本》语言中的个性词汇。

  每个作者在使用词汇时,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里所讲

的个性词汇,是指这样一些词汇,这些词汇仅在《古本》的前后

出现,容与堂本后三十回的语言的时代特征虽然与前70回非常接

近,亦没有出现。

  1.打一看。这个词在前70回中常常出现,是“猛然一看”

“仔细一看”“定睛一看”的意思。例:

    ①掇条梯子上墙打一看时,只见是华阳县尉在马上……。

                      《贯·1回》

    ②众人灯下打一看时,只见一个胖大和尚,赤条条不着

  一丝。                 《贯·4回》

  再看《古本》后五十回,“打一看”依旧是常用词。例:

    ①灯光下打一看时,但见嫂嫂靠在床头……。

                     《古·72回》

    ②史进打一看时,那人八尺以上身材。

                     《古·73回》

  但是在容与堂本后三十回中,类似的场景多次出现,却不用

“打一看”这词。例:

    ①张顺摸到水口边看时,一带都是铁窗棂隔着。

            ˙˙       《容·94回》

    ②宋江起身看时,只见灯烛无光,寒气逼人,定睛看时,

见一个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立于冷气之中。    ˙˙˙

                     《容·94回》

    ③众人上马不迭,急看时,三路火起。

            ˙˙˙      《容·96回》

    ④宋江听得,慌忙过来看时,却是九纹龙。

                     《容·72回》

  不过,在容与堂本后三十回中有一处例外,有意思的是,

有的这句,还犯了语病。例:

    李逵一脚踢开了房门,斧到处,只见砍得火光爆散,霹

  雳交加,定睛打一看时,原来把灯盏砍翻了。

      ˙˙˙˙˙          《容·73回》

  “打一看”用法特殊,后代人往往难以理解。“打一看”本身

就有“仔细”“定晴”的合意,这里“定睛打一看”,显然犯了语

意重复的毛病,表明了作者不理解这一词的用法,显示了容本前

后作者绝不是同一人。

  2.“争些儿”。这又是一个极特殊的词,在前70回中常出现,

相当于“险些儿”。例:

    ①把手只一推,争些儿把那妇人推一交。

           ˙˙˙       《贯·23回》

    ②只一头撞将去,争些儿跌倒……。 《贯·24回》

            ˙˙˙

  在《古本》后五十回中,“争些儿”依旧是常用词。例:

    ①争些儿闹出大事。独立性     《古·99回》

     ˙˙˙

    ②性命也争些儿送掉。       《古·100回》

     ˙˙˙

  而容本后三十回中,类似的场景很多,但从不用“争些儿”。

    ①今日又作《满江红》词,险些儿坏了他性命。

                ˙˙˙  《容·71回》

    ②如何把这等漏船,差那不晓事的村贼乘驾,险些儿误

                        ˙˙˙

了大贵人性命!              《容·75回》

    ③若不得仁兄垂救,几丧兄弟性命。 《容·86回》

             ˙˙

  这里,“争些儿”又将容本后三十回与前70回的不同的使用

词汇的个性区别得清清楚楚, 同时也表明了《古本》前后高度的

统一。

          八、还待探索的问题

  前面,我们已从思想、情节、人物、人际关系、《水浒》气、

语言等多方面简略地讨论了《古本》前后的统一性,我们还可以

从民主色彩极浓的政治观,封建色彩很重的妇女观,性格化的格

斗描写,真实性极强的战争描写……等许多方面继续讨论,但限

于篇幅我们只能就此打住了。

  仅从已分析的部份我们已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古本》后五十

回在时代特征、艺术水平、思想水平、政治观点方面都与前70回

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水浒》是一部极特殊的古代白话小说,除了

施耐庵,又有谁能达到达一高度?作者当属施耐庵。

  我们换一种推理方法:依据前面对语言的分析,《古本》后五

十回当成书在《金瓶梅词话》之前,也就是明中叶之前。那么,梅

寄鹤在“《古本水浒》序”中所说的《古本》手抄本当是事实,因

为梅寄鹤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伪造出这样的书。同样的道理,该

手抄本上梅屋散人之小记也当可信。小记中明确指出,该手抄本

源于明朝天启年问的一个版本,作者为施耐庵。

  当我们认定《古本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并不意味着有

关《古本》的研究已经结束。

  其一,我们观在看到的是中西书局于1933年出版的《古本水

浒》,该书仅印了后五十回。由于当时学术界的疏忽,没有人能对

梅芝春所提供的这部手抄本进行研究。如果我们现在能再次找到

该手抄本,或找到梅芝春及其家人,这将无疑给学术界带来极大

的帮助。

  寻找梅芝春的主要困难是:一,我们不知道“芝春”是本名

还是字,如果是字的话, 困难将更大一些。二,我们不知道梅芝

春的确切住址。仅知道梅氏祖居江阴,后又搬迁至苏州。这里谨

希望居住在苏州、江阴一带的梅姓朋友能在亲戚朋友间打听一下,

也许您能为学木界做成一件极重大的事呢!

  其二,依据对《古本水林传》的研究,我们兴奋地发现,该

书并没有结束,一百二十回后还应该有70回左右存在,这部分可

惜已失传,我们称失传部分为《古末本》。

  这里仅以对张叔夜的描写来证明《古末本》的存在:

  在第70回中,卢俊义的恶梦第一次出现长人执弓的形象,这

长人自称嵇康。

  第87回中,宋江与李逵的梦里同时出现长人执弓的形象。

  第119回中,公孙胜留下的诗句中,有“天遣治乱,长人执

弓”一句话,再次提到“长人”。

  第120回中,作者才正式第一次提到张叔夜,并付于张叔夜

一个正面形象:“张叔夜乃名臣之后,富有干略,声望极高,一晌

被奸臣所扼,不能得志。今若真个来知济州,俺山寨里须索提防,

不可等闲视之。”

  随后第五次提到张叔夜:“接连又一消息,却是济州太守张叔

夜到任。”

  这五次描叙,张叔夜的形象步步进逼:第一次是副头领梦见;

第二次是正头领与李逵同时梦见,加强了梦的可信度;第三次是

公孙胜预见,比梦又更进了一步;第四次是正式提出张叔夜的名

字,比暗示又明确了一步;第五次是听说变成了事实,张叔夜来

到济州。

  作者如此安排张叔夜的出场,使读者对张叔夜已形成了极其

强烈的印象。任何人都会猜想,张叔夜一定能作出番大事业。

  不幸的是,读者还未正式见到张叔夜,《古本》便嘎然而止了,

竟对卢俊义、宋江、李逵的梦,公孙胜的留言都未做任何解释!甚

至自称嵇康的长人究竟是否张叔夜都未说明!

  这种现象只能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古本》没有结束《水

浒》,还有一部《古末本》曾经存在过。

  依据前文交待的线索,我们对《古末本》的内容可有大概的

了解:

  第41回中九天玄女有一段话:“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

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勿忘勿

泄。”

  注意“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一句话:宋江什么时

侯正式为主?在第70回。那么从71回到120回正好写梁山好汉

在宋江领导下铲除奸臣滥官,扶助弱小贫穷等“全忠仗义”的事;

宋江什么时候为臣呢?120回中没有,应在《古末本》中,宋江受

招安而为臣。那么《古末本》当写“为臣辅国安民”的事了。

  公孙胜留下的“天遣治乱,长人执弓”的偈言,预示着宋江

全伙当接受张叔夜的招安,并开始“为臣”辅国安民的生涯。

  一个在道术上远超过公孙胜的道人(可能是罗真人)预言

“天下不久大乱,众生遭劫”,这大乱很可能指金国入侵。因为从

历史资料看,不少梁山将领曾参如过抗金战争,同时《古本水浒

传》则显示了作者非常尊重历史,并有着准确的时间观念。“辅国

安民”的具体内容可能主要是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了。

  这里强调《古末本》的存在,是希望有心的读者,特别是江

苏一带的读者能留意一下周围的线索。如真能让《古末本》重现,

那就不仅仅是《水浒》界的一件大事了!

  本书整理校勘,以1933年上海中西书局出版的《古本水浒》

(该书仅印了后五十回)和贯华堂本《水浒传》为底本,作了分段,

加了标点。除明显的错别字外,一般不改,以保持原文风貌。为

了使前后统一,除了删去金圣叹的全部评点外,还依据有关资料

作了个别的技术处理,处理的地方都作了注明。本书收录了1933

年出版的《古本水浒》前的“《水浒传》绪言”和“一百廿回

《古本水浒》序”,以供读者参考。

  在《古本水浒传》出版过程中,我曾得到不少前辈和朋友的

支持,雷光照先生、 陈纯道先生、董炳章先生、房来福先生、胡

晓光先生都曾给予我珍贵的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最后希望每位《水浒传》爱好者,在欣赏之余能为《古本水

浒传》的深入研究助一臂之力。

                    蒋祖钢

                       1994·5·8

说明:“新版前言”不详处,话参阅下列文章。

  ①“草莽失身怜赤子——对《古本水浒传》的一点看法”  刘冬  载

《明清小说研究》1988·1

  ②“谁为原本?——论贯华堂本和容与堂本《水浒》之间的关系”  蒋

祖钢  载《益阳地委党校学报》1985·1

  ③“埋没的珍珠——简介梅氏藏本《水浒》”  蒋祖钢  载《明清小说研

究》第2辑

  ④“梅寄鹤不是《古本水浒传》的作者”  蒋祖钢  载《北京晚报》1986

·4·5(三版)

  ⑤“从语言看《古本水浒传》非梅寄鹤伪作”  宣啸东  载《明清小说

研究》1989·3

  ⑥“从语言看梅本《水浒》决非现代人伪作”  蒋祖钢  载《耐庵学

刊》第5集

  ⑦“《古本水浒传》讨论漫评”  东方甦  载《益阳党校学报》1988年

第2期

  ⑧“梅氏《古本水浒传》即金圣叹所云《古本》  宣啸东  载《耐庵学

刊》第7集

  ⑨“江阴梅氏藏本《古本水浒传》探索”  张文远  载《耐庵学刊》第

8集

  ⑩“答古本《水浒》辨伪座谈会的几点意见”  蒋祖钢  载《书刊导

报》1986·10·9

  ⑾“《古本水浒传》是伪续赝品吗?”上、中、下  蒋祖铜  连载《团结

报》 1988·1·9,1988·1·12,1988·1·16

  ⑿“《古本水浒传》思想简析——与吕致远先生商榷”  蒋祖钢  载

《湖南轻专学报》1988·11

关键词(Tags): #古本水浒传(当生)#水浒传(当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