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抗日战争胜利纪念】胶东半岛“马石山惨案”青山碧血祭忠魂 -- 天福山起义

共:💬10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胶东半岛“马石山惨案”青山碧血祭忠魂

1942年冬,胶东军民在粉碎两万敌军的拉网大“扫荡”中,马石山突围战最为悲壮惨烈。人民子弟兵不顾自身安危,整班整排整连的指战员碧血洒青山、奋力掩护父老乡亲突围脱险。日军攻上主峰制造“马石山惨案”进行大屠杀时,未及撤离的五百多同胞惨遭杀害,虎口逃生被救者则多达六千人。军民同生死,舍己救亲人,这是人民军队本质的生动体现,是我军爱民传统的典型范例。

  “济南第一团”的前身———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的“马石山十勇士”,事迹感人影响尤为深远。《八路军山东纵队史》、《山东省志》军事卷、许世友著《我在山东十六年》等书,都把十勇士的事迹载入史册。作家和记者们,也以此为素材,多次进行文艺创作。

  1972年,乳山县政府在马石山修建了烈士陵园,纪念死难的同胞,展示十勇士等众多先烈的英雄事迹,供人凭吊祭奠英灵。

  胶东行政主任公署公安局警卫连三排的十八勇士,是马石山突围战中的又一英雄群体。事有巧合,十勇士的班长和十八勇士的指导员,同姓同名都叫“王殿元”。中国人重名者多不足为奇,可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出现两位传奇式的王殿元烈士,这确是少有的历史佳话。

马石山突围战的全貌

  回顾1942年,敌后抗战正处在最艰苦的困难时期,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扫荡”空前频繁残酷。不久,太平洋战场的日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逐日提高,特别是楔入黄海腰部的胶东半岛抗日根据地,尤为日军统帅部所重视。

  11月8日,日本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茨,亲赴烟台召开作战会议。因为当年已经进行过两次大“扫荡”,所以决定发动“第三次鲁东作战”。战役目标是要:“歼灭以山东纵队第五旅及第五支队为基干的胶东军区共军,恢复山东半岛的治安,尤其是确保青岛、烟台间的交通。”(见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

  参战兵力除驻青岛的独立混成第五旅团主力外,加调驻济南第五十九师团、驻张店独立混成第六旅团、驻惠民独立混成第七旅团各一部,共15000人,胶东各地伪军5000人,以26艘舰艇封锁半岛沿海,飞机10架协同作战。自11月19日开始,至12月29日结束,历时40天,分作3个阶段,采用“铁臂合围”的新战法,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分区进行毁灭性的拉网大“扫荡”。战役的组织实施,由驻山东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统一指挥,设前线指挥所于烟台市。

  我方为加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军事斗争的统一领导,胶东军区刚于7月1日宣告成立。全区主力共有五个团。五旅所辖之十三团、十四团、十五团,作战地区在烟青路以西。第五支队的番号已撤销,所辖之十六团和十七团,直属军区领导指挥,作战地区在烟青路东的海(阳)莱(阳)边区。胶东抗大驻守栖霞县牙山地区。东海、北海、西海三个军分区独立团,实际兵力各有两个营,南海根据地尚在开辟创建中。此时连同各县独立营(县大队)和区中队在内,胶东军区总兵力共14000人。从兵力和装备的对比来看,在这场生死大搏斗中,我军显然处于劣势。

  牙山和马石山,是日军第一阶段作战的两个主要合击目标。牙山驻有胶东抗大,是我军培养干部的基地。马石山西侧的海莱边区,正西方向面对据点林立的烟青公路,西南方向是国民党暂编十二师赵保原部的巢穴。日顽两军互相勾结,海莱边区成为敌我顽三方斗争的最前线。胶东军区的指挥机关和区党委,行政主任公署等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也都常驻在马石山的周边各村。

  原胶东军区参谋长贾若瑜,年过八旬记忆犹新,他回忆在10月间,山东纵队已经发来电报,指出日军在结束对鲁中南根据地的大“扫荡”后,必将转兵“扫荡”胶东,要求提前作好准备。冈村宁茨到烟台,我烟台工委地下党的同志及时送来情报,所以我们是有准备的。

  日军在烟台召开作战会议,胶东军区同时在驻地战场泊村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决定以烟青路为分界线,路东路西密切配合,以“营连为单位”,采取“分散游击分区坚持”的作战方针,军民齐动员粉碎大“扫荡”。

  会后,五旅旅长吴克华和政委高锦纯,立即率领旅部机关穿越烟青路封锁线,进入莱西栖霞之间,指挥路西五旅三个主力团和北海、西海军分区的作战。

  林浩政委率领胶东军区机关留在路东坚持斗争。此时,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尚未到任,日夜兼程正在途中。为精简机关轻装迎敌,政治部主任彭嘉庆率领部分机关干部去十六团,组织科长严政率工作组去东海分区检查战备工作。文工团等非战斗单位尽行疏散。

  11月19日至29日,是日军大“扫荡”的第一作战阶段。17、18两天,日军600多辆军车突然驶入烟青路,沿路各据点增兵万余人,迅速完成兵力的调动和展开。

  19日晨,莱阳、栖霞各据点的敌军自西向东,烟台、福山敌军自北而南,牟平敌军南下进入水道据点,然后转兵向西,以牙山和马石山为中心,形成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75公里的三面拉网大合围。国民党暂编十二师也趁火打劫自莱阳东犯,袭击我军的侧背。

  牙山根据地首当其冲落入包围,顺便简述如下。胶东抗大校长聂凤智、政委廖海光、参谋长黄径琛、政治处主任张英勃,在敌人调兵撒网时,及时离开根据地的中心区,率领全校从东夼等村出发向西北转移,隐蔽于烟青路东侧,敌进我进及时跳出包围。自21日晚转到外线后,立即发动群众大举破袭栖霞至福山段烟青路,切断敌军交通运输线。三次扰袭福山城,烟台市被迫宣布戒严。

  抗大留在内线坚持斗争的第二、第五两个队,学员都是排级干部战斗骨干,机动灵活英勇善战,以班为单位带领民兵分散打游击。优秀的政治教员赵云锦和罗森被敌包围,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排长胡旺魁为了掩护群众突围而壮烈牺牲。连同12月中旬日军二次合击牙山在内,抗大师生以伤亡连排干部(包括学员)45人,战士、工人24人的代价,换取了毙伤日伪军260多人的胜利,日军大佐吉田和另一名军官,骑马路过生木树旺村头,也被马保军战斗组埋设的地雷炸死。从此敌人把牙山根据地称为“鬼门关”。

  日军越过牙山向南推进,矛头直指胶东军区。贾若瑜同志说:对于反“扫荡”我们是有经验的,但对“拉网扫荡”的新战法,讲老实话却都心中无数。当敌军以重兵撒网形成包围时,我们的处境很被动。许司令于17日刚到职,就率领大家投入了反“扫荡”。

  21日晚,军区首长率特务营和十七团一营,自战场泊向南转移,在海阳所一带宿营。22日,烟青路各路敌军自西而来,在招虎山地区和十六团展开激战,炮声隆隆硝烟四起,国民党暂编十二师配合默契助敌进攻。我军区机关南临黄海,已无回旋之地。

  军区副司令员王彬,率少数警卫人员偕同区党委的同志,改乘渔船由海上突围。躲过日军舰艇的巡逻监视,连夜偷渡至文登海岸登陆,与东海军分区取得联系。

  许世友司令员、林浩政委和贾若瑜参谋长共同商定:立即掉头向北连夜突围。由军区特务营营长林月樵、教导员丁钊率队担任前卫,十七团一营营长傅蠢僧、教导员李次哲率队担任后卫。行至夏村以北时,来自水道的大队敌军西去合围马石山,两军擦肩而过几乎发生遭遇战。当我军进至冯家村以北时,东海军分区教导队和水道出犯的另一路敌军相遭遇。区队长梁凤岗率三排掩护撤退,正在无法脱身之际,幸遇特务营赶来解围,敌军慌忙撤出战斗向西而去。

  百里长驱一夜间。军区机关于23日晨,顺利进至水道据点南侧,在距敌数里的棘子埠村隐蔽宿营。宣告了日军聚歼计划的落空,保证了对我全区反“扫荡”的不间断指挥,意义重大不言可知。

  十六团三营营长谭道楷、副营长田世兴二同志,奉命率七、九两个连,在招虎山以南坚持斗争。22日晨,突然发现日本海军输送步兵炮兵千余人,在凤城一带海岸登陆,当天就控制了西起海阳城,东至玉皇山一线。日军动用海军实施侧后登陆,此举实出我之意料,形势更加险恶。23日,登陆日军推进至招虎山以南,与日军主力的三面合围呼应对进,战斗更加激烈。

  日军土桥一次中将投下千军万马的赌注,海军、空军、步兵、炮兵、骑兵联合作战,终于完成了对马石山周围20平方公里地区的拉网合围,志在必得准备聚歼网中之“鱼”。

  马石山主峰高467米,主峰的北麓是悬崖峭壁,东西两侧山势也比较险峻,只有南面的坡度较平缓。连日来,日军步步平推进逼,白天遇山搜山,逢村梳村,滥杀手无寸铁的村民,捕捉壮丁当劳工。夜间露宿山野,密布岗哨封锁山口要道,每隔百余米点燃一堆篝火防我突围。从马石山主峰纵目远望,四面火网联成一片,有来自各县的7000多群众,身陷绝境逃生无路。

  11月23日,即农历十月十六日晚,是胶东军民难忘的不眠之夜。冷月寒风,火网危山,人民子弟兵临危挺身,发起了救援父老乡亲的突围作战。

  在盘石店西北山间,有1300多惊恐不安的群众,聚集在十六团一营指战员的身边。团属机炮连指导员张光雷,率炮兵排随同一营活动,他回忆当晚突围的经过是:首先由团政治处主任车学藻,向全营(三连一排因掉队已失去联系)和群众作了动员:今晚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乡亲们要守纪律听指挥,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要紧跟部队坚决突围!午夜时分,军民两千多人向东南方向移动。副营长张仁川走在最前面,尖兵排的战士端着刺刀紧随身后,选准敌人的结合部,绕过昏睡不醒的哨兵班,全体军民寂静无声秩序井然地穿越火网脱险,进至夏村附近才休息宿营。车学藻同志至今回忆此事仍然感到意外:本想会有一场恶战,结果一枪未发胜利突围,完全出乎意料。

  十六团七、九两个连,遭到突然登陆日军的进攻后,向北转移至玉皇顶,和海阳县政府同遭包围。谭道楷、田世兴二同志当机立断,连夜组织带领政府机关干部和数百群众向南突围。利用熟悉的地形寻隙穿插,军民全部冲出火网,转移至黄海之滨的鞠家庄。仅有副教导员和一名通讯员掉队失踪。

  狭路相逢勇者胜。十六团五连副指导员杜宝回忆说:二营(缺两个排)率领数目不详的大批群众,是自马石山向西突围的。形势险恶别无选择,五连端着刺刀扑向火网,守护篝火的伪军见势不妙,慌忙躲开让路。军民一起像决堤之水冲了出来,安全转移进入榆山。

  十六团民运股长丁锐奉命率领二营两个排,协同海阳独立营在内线带领民兵坚持斗争。海阳民兵英勇善战英雄辈出,电影《地雷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主力、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丁锐同志回忆:各村民兵熟悉地形机动灵活,守护篝火的敌兵暴露在明处,频频遭到民兵的突然偷袭。民兵多批次率领乡亲突围,被救人数甚多,但缺少统计不知其详。

  军区政治部主任彭嘉庆、十六团团长周光、政委张寰旭,率团直机关、特务连、机枪排和三营八连,在马石山主峰以南的垛鱼顶陷入包围。午夜向咀子前突围,与越过招虎山的日军相遭遇,敌军火力很猛,我受阻后北撤至上尹家。周光同志回忆说:当时本想立即组织二次突围,因为沿途发现很多地方干部和群众仍在包围圈内,于是改变决心,派人四处寻找召集失散的干部群众,结果延误了突围时机。

  第二次突围是经过铁山向东南前进,至周家沟时天已拂晓。钢八连的战士走在最前面,被日军骑兵巡逻队发现。八连长江雪山指挥果断,全连英勇冲杀,击毙敌骑兵十余人杀开一条血路。日军纵深主力迅即赶来进行拦击,七八百名干部群众发生混乱。周光同志急令参谋长陈志英和作战参谋周文彬,率领特务连和机枪排抢占高地,向敌反击掩护突围。激战时,地方干部和群众乘机逃散。三营教导员王典庆,为救援被日军追杀的地方干部而中弹负伤,经战士抢救脱险。特务连在与优势敌军的拼杀中伤亡过半。机枪排的同志靠两挺重机枪,以猛烈的火力重创敌军,弹尽被围后大部分英勇牺牲。

  团长周光率领部分干部战士,在八连的接应下突出重围。彭嘉庆主任掉队后,只身带领警卫员改向西南突围,几经危险被谭道楷同志接到三营。军区政治部秘书张少华脱险后,第二天组织周家沟等村民兵上山打扫战场,发现并掩埋了一百多具烈士遗体。政委张寰旭、参谋长陈志英、作战参谋周文彬、组织股长牛文蔚等同志,都为了救援群众而英勇献身。

  十七团政委李华、参谋长丛蓉滋率团部机关、特务连和三营八、九连,是在马石山东麓组织突围的。李华政委和八连二排长杨年伦两同志的回忆是:当晚午夜,三营长鞠文仪选好突破口后,由八连长龙江和指导员鲁毅各带一个排,分别向两侧敌人的哨位进行警戒。敌军连日行军作战疲惫已极,睡得像死猪。部队带领着五六百群众,顺利穿越火网脱险。八连在完成警戒任务撤退时,突然向两侧的哨位抛出密集的手榴弹,炸死炸伤部分敌人。附近的敌军从梦中惊醒,盲目开枪互射,竟自己打起自己来。我突围部队向东疾进,涉水偷渡育黎河,直达老黄山的南口村。

  十七团七连在东麓掩护群众突围时,因为天已放亮遭敌拦击而失败。《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的记述是:七连被围后冲杀五次,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杀伤敌军近百人,全连壮烈牺牲,仅有五人突围而出。七连前任连长赛时礼建议:应该把指挥这场生死搏斗的烈士英名载入史册。他们是连长丛培露、指导员黎光。

  十七团二营在分散突围时,部队有些伤亡,团政治处主任曲维善不幸被俘。

  《八路军山东纵队史》载:东海独立团二连一排,在排长许书礼率领下,于23日夜两次闯进包围圈,救出群众数百人。当第三次进入火网后,天已大亮,许排长和十多名战士弹尽路绝,全体战死在马石山东麓的山峰上。

  东海独立团一营的活动地区是在昆嵛山以北,怎么会有一个排单独出现在百里之外的马石山上?此事应该查证。一连指导员阎川野证实:当时二连确实外出单独执行任务。什么任务?他也说不清楚。军分区财务股长于克谦,怀着沉痛的心情,诉说了二连的经历。

  反“扫荡”前,分区首长命于克谦同志去军区后勤部(驻地在凤凰崖村)领取经费,有北海银行的钞票,也有少量玲珑金矿生产的黄金。由刘连长(名字已忘)率二连负责押运护送,听到大“扫荡”的消息便急急回返。23日和日军遭遇,敌人兵力多火力猛,二连且战且退至马石山北麓时,战士多已战死,少数同志抱枪跳崖,战斗进行得激烈而悲壮。当晚于克谦同志向东北方向机智突围,除他个人携带的少量黄金外,经费全失。

  据此分析判断:在23日白天的战斗中,许书礼排长已率十多名战士突出重围。为了寻找营救失散的战友,当晚又三次闯火网进虎口,在救出数百群众后,终于全体壮烈牺牲。

  军区后勤部警卫连,在掩护机关突围后,也落入包围被逼上马石山北麓。王连长和丁指导员商定:以班为单位分散突围。当夜带领数目不详的群众,向北突出火网,后来重新集合于凤凰崖村。

  前文在记述十六团一营突围时,曾提及三连一排掉队之事。三连长兰孝永回忆:我连指导员刚从军区机关调来,姓名已忘。他和一排的30多名战士,是在海阳境内的高家、黑崮村以西掉队的,派人联系无结果,又不能延误全营的突围行动,所以就失去了联系。反“扫荡”结束后,一排有七八名战士陆续归队,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一排在掉队后,跟踪向东追赶,在咀子前和敌人遭遇,战斗中彼此失散。指导员和二十几位战士无一人生还,他们也不知去向。几十年来,包括一营长黄振东、三连长兰孝永等老同志,谁也不知一排的下落。

  1981年10月,《胶东风云录》一书出版,刊出署名栾忠孔的《马石山惨案片断》,一排失踪之谜终于真相大白。栾忠孔同志是马石山北坡台上村的民兵,23日他和疏散在本村的军区文工团史晨等同志,都被包围在马石山北麓,遇见了十六团刘指导员带领的二十几位战士。史晨首先作了自我介绍,和刘指导员一起看地形研究对策。当夜由史晨和栾忠孔同志组织散落在山上的民兵,掩护第一批乡亲二百多人向北突围。刘指导员指挥二十几名战士,掩护数百群众向东突围,都获成功。他们又都返回马石山,再组织第二批、第三批突围,直至天亮被敌军发现并遭围攻。刘指导员和二十几位战士,都战死在主峰北麓的悬崖峭壁之上。并肩战斗的栾忠孔抱起石头砸向来敌时,失足跌落深谷幸免于难。

  1943年春,胶东军区召开军民庆功大会,栾忠孔被授予“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许世友司令亲手赠给步枪一支。《山东省志》军事卷第791页,也有“民兵英雄栾宗(忠)孔奋不顾身带领群众突围”的记载。

  《马石山惨案片断》一文,署名栾忠孔但并非本人所写。采访老英雄的作者,在文中擅自写进了其他的传闻和情节。如说一排是“去东海执行一项特别任务”,有“扛机枪的大个子”等。兰孝永同志否认一排有机枪和大个子射手,当然更不是去东海执行什么任务。这些情节和十三团的十勇士完全相符,作者显然是把两个不同英雄群体的史实混淆在一起了。史晨同志早已病逝,作为揭开三连一排失踪之谜的唯一历史见证人,栾忠孔陈述的基本史实和兰孝永连长的回忆相吻合,是真实可信的。

  战斗在马石山西麓的十三团七连六班十勇士,曾于23日夜连续三次进出火网,掩护一千多名群众脱险。拂晓前第四次返回马石山后,日军开始总攻。十勇士顽强阻击节节抵抗,有七人战死在通向主峰的山路上。班长王殿元和机枪射手赵亭茂等三人,退至主峰平顶松下已弹尽路绝,日军蜂拥而上企图活捉。王殿元三同志砸毁枪支抱在一起,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来敌同归于尽。

  奉命在马石山以南坚持斗争的胶东行署警卫连指导员王殿元,带领三排战士连夜救援千余群众突围转移,天亮后也被敌军包围。据行署所立碑文记载:“自早至午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有关十勇士和十八勇士的考证,下面将另作详述。

  24日晨,日军收网向马石山主峰发动总攻,边战斗边搜山,直至中午登上主峰结束战斗。日军未能捕捉歼灭我军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而以百倍的疯狂屠杀无辜。据死里逃生者控诉:被围在主峰四周的群众,男女老幼无一幸免,情景极其凶残。有的妇女被割去乳房,阴道塞进石块,婴儿被抓住双腿撕成两半。马石山成了日军杀人竞赛的大屠场。

  有屠杀就必有反抗。我地方干部和民兵,部队零散人员和伤员挺身而出,带领群众拿起木棍和石块,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或拳打嘴咬,或抱住敌人滚下悬崖。胶东军区军医处长兼政委夏云超,因为忙于转移疏散伤病员,未及撤离落入网内,他命令警卫员携带机密文件和群众一起突围,只身向敌人射击,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据史料记载,马石山主峰被杀害的同胞共503人。实际上则多于此数,因为附近村庄遇害者的亲属,在日军撤离后,立即上山辨认亲人抬走遗体,都未列入统计。关于被救突围的人数,某些史料缺乏全面调查,所以也少于本文的6000人,特此说明。

  25日,一批又一批死伤的日军被抬走,伪军的尸体被弃于荒野。敌军重新调整兵力,准备向我东海根据地发动第二阶段作战。

  十七团政委李华和参谋长丛蓉滋,于27日率部返回马石店村,获悉有“小股敌人”在郭城宿营。不知情报有误,只因求战心切,当即决心围歼该敌。28日拂晓,担任主攻任务的八连,进至郭城不见敌军的踪影,随即进入村内。此时,正值昨夜在此宿营的千余日军,正集合列队准备返回莱阳城。八连指战员怀着为七连战友复仇的怒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开火,敌人纷纷中弹倒下伤亡惨重。日军随即展开兵力包围了郭城,九连及特务连均被阻于村外。八连经过激烈的白刃格斗和逐屋巷战,连长龙江、指导员鲁毅及全连指战员全部战死。仅二排长杨年伦和一排机枪射手两人负伤突围,另有三名炊事员被乡亲藏起救出。重返旧战场慰祭老战友,这是幸存者杨年伦同志的一件未了心愿。

  至此,敌我双方在马石山地区的战斗全部结束。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年青一代,需要了解既有胜利也有挫败的历史真相,不忘昨日的苦难,更加珍惜胜利来之不易的今天。

十勇士与十八勇士

  首先,对十八勇士概述如下:

  反“扫荡”开始,胶东行署在马石山南坡驻地,成立了“戒严指挥部”,由公安局科长唐慈负责,组织发动各村民兵加强治安保卫工作。同时决定:由警卫连连长王毓率领一排,去狮子山地区发动群众坚持斗争,副连长率领二排担任机关警卫,掩护行署主任曹漫之和机关干部转移进入昆嵛山。指导员王殿元率三排在唐慈同志的指挥下,活动于马石山以南地区,执行戒严任务保护驻地群众。

  日军完成对马石山的四面包围并收网进攻后,唐慈与王殿元失去联系。三排坚决执行命令,始终在指定地区坚持斗争。于23日夜,先后多次进出火网,组织掩护千余乡亲突围。指导员王殿元和16名战士,天亮后被敌军包围,寡不敌众壮烈牺牲。马石山南坡下石棚村健在的老人都记得:是公安局警卫连的同志救了群众。他们永世不忘。该村老党员王为石老人对人讲述:烈士们都牺牲在马石山主峰南面的石墙附近。

  连长王毓曾亲自上山寻找烈士遗体,他对现场的观察和分析是:王殿元同志牺牲前已经负伤,身体左侧向下倒在地上,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枕在头上,用右手扣住拉弦,在敌人上来时与敌同归于尽,左脸血肉模糊已经变黑。附近不远处,有三排战士的遗体散卧在山坡上。

  胶东行署把烈士遗体葬于现在的陵园区,并立碑纪念。在行署机关和群众参加的追悼大会上,曹漫之主任高度赞扬了包括科长唐慈在内十八勇士的英雄事迹。

  关于十勇士的问题,历来存有各种不同的传说,远在烟青路西活动的十三团三营,为什么会有十位勇士出现在马石山上?这事需要从头说起。老同志都知道,当时每年的十一月上旬,是部队统一换冬装的季节,按规定领新必须交旧。十三团政委李丙令回忆:反“扫荡”之前,指派七连指导员许圣亭带领二排担任押运任务,把全团的旧棉衣,送往位于东海根据地的被服厂。机枪射手赵亭茂,为了去昆嵛山兵工厂修理轻机枪,也随队同行。兵工厂厂长邢林也记得:十三团有位大个子射手,来修过轻机枪。

  反“扫荡”开始后,十三团参谋长裴宗澄率领二营,在莱东地区坚持斗争。22日,他带领侦察班登上榆山观察敌情,正当来自徐家店、南务各路敌人纷纷东去合围马石山时,从望远镜中发现一支小分队,约十五、六人,枪上插有“太阳旗”,令人费解地自东向西而来。经过侦察,竟是七连二排的部分同志,自制“太阳旗”骗过远处的日军,从两路敌人中间机智脱险。

  据归队的同志谈:二排在马石山以东曾遭敌人围攻,部队有些伤亡,指导员许圣亭和六班被冲散失去联系。十七团政委李华证实:“突围前,我在马石山上曾遇见十三团的一个班,并和班长谈过话,分手后就各奔西东了。”

  由此可知:二排是在完成押运任务返回时落入包围的,失散的六班和机枪射手在一起,他们没有因为势单力薄跟随十七团向东突围,而是归队心切夺路西行,所以出现在主峰的西麓。路遇群众有难拔刀相助,便主动留下组织乡亲突围。

  在当地一位牧羊老人的指引下,十勇士找到一条向西通往山下的长沟。经过侦察确知,敌人没有封锁山沟的出口,而把哨位设在两边的高地上。十勇士利用山沟的有利地形,组织群众分批突围隐蔽转移,终于使一千多父老乡亲安全脱险。

  “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辛殿良,当时是海阳县栗子沟村的青年民兵。这位历史见证人刻骨铭心的回忆,再现了十勇士组织群众突围的历史场景:当晚,我们和锁子前村的一百多乡亲,都被包围在马石山上,正在走投无路时,遇上十三团一个班在组织大家突围。我问班长:我哥哥在十三团一营当兵,叫辛殿轮,你认识吗?班长回答:我们是三营的,不认识。这个班共十人,分成三个小组,分头联络失散在山间的乡亲,按行政村组织起来,扶老携幼便于互相照顾,由村干部或民兵带队,在十勇士的率领掩护下,一批一批把大家救出火网。我们是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突围时间大约在凌晨五时前,各村的乡亲超过三百多人。脱险后分手时,锁子前村农救会赵会长关心地对班长说:天快亮了,再回去有危险,咱们一起走吧?班长回答:“山里还有很多父老乡亲,只要有人没救出来,我们就不算完成任务!”十勇士匆匆返回组织第四批突围,结果全部牺牲了。

  在十勇士精神的感召下,辛殿良同志报名参加十三团,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后来升任七连长。他经常对战士说的两句话是:“没有十勇士,就没有我辛殿良!”

  作家峻青同志当时在海阳县作文教工作,他和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及小学教员十多人,在23日凌晨的危难时刻,巧遇十勇士正在率领第三批群众向西突围,当即随队同行。峻青同志回忆说:我是跟在那位大个子机枪射手身后突围的,当时没有问他的姓名,至今我还记得他一再提醒大家的话:“紧紧跟上不要掉队!”“保持肃静不要惊动敌人!”分手时我也在现场,耳闻目睹了十勇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返回救人的感人情景。

  峻青同志脱险后,他“含着激动的泪水”,写下了《马石山上》这篇历史证言。1954年改写成小说,收入《峻青小说选》。作者在序言中特意写道:“这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真实事件”。

  24日凌晨,滞留在包围圈内的各部队,分头突围与敌激战,马石山已是枪声四起。8时后,日军对主峰发动总攻,几架飞机低空扫射助战,战斗更为激烈。山外的乡亲们,心如火焚远望着山上的烽火硝烟,直至中午战斗结束,总不见勇士们突围脱险。

  敌人撤离马石山,人们发现十勇士的遗体。乡亲们流着热泪,争着把烈士埋进了自家的坟地。

  十勇士事迹的传颂者,首先来自被救的群众。当年的“孩子剧团”团员宋文说:我们从疏散地返回区党委机关驻地时,一进入乳山和海阳县境,沿途各村都在传颂十勇士。事迹感人催人泪下,已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了。“向十勇士学习”的口号,也是当地民兵首先提出来的。

  军区机关返回战场泊村,许司令员、林政委听到乡亲们的含泪诉说,立即向五旅发电通报十勇士的情况,并派人召回疏散在外的军区文工团。

  文工团编导左平回忆说:“许司令亲自向我们交待任务,为了稳定民心鼓舞士气,你们宁肯不睡觉,也要尽快把十勇士的事迹搬上舞台。”文工团来不及深入群众作调查,由作战参谋李燧英介绍了已经掌握的情况,全团昼夜奋战,很快就演出了活报剧《马石山上》。向部队指战员、医院伤病员及各村群众巡回演出30多场。群众群情激奋,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响了宣传十勇士的第一炮。

  五旅首长对军区来电十分重视,旅长吴克华对十勇士大加赞扬,命令作战参谋刘岩派出侦察组,专程前往马石山作调查,以便向部队进行教育,同时寻找和掩埋烈士的遗体。经过调查,侦察组向旅首长作了汇报,烈士遗体已被群众认领掩埋。刘岩同志的记录稿,在随军转战时寄存在一位老同志家中,现已遗失,有关遗体的埋葬地点等情况都已记不清了。戏剧家马少波也参加听取了汇报,他怀着激情写成《马石山十勇士》一文,和峻青的《马石山上》,于1943年初相继在胶东《大众报》上公开发表,这是最早记叙十勇士事迹的两篇珍贵史料。

  反“扫荡”结束时,十三团并不了解十勇士的下落和事迹。三营教导员李伟回忆:指导员许圣亭单身脱险归队,说不清六班的下落,对二排的损失负有领导责任,决定给予党内警告处分。五旅教育参谋王儒林同志至今还记得,十三团并向旅部呈送了“检讨报告”。经过侦察组的调查和旅首长的询问,烟青路东还传来军区文工团上演《马石山上》的消息,十三团才查证核实:十勇士即为尚未归队的七连六班。

  苏州市文联副主席慕彦夫,为了写作“济南第一团”的团史,于1960年返回胶东搜集资料,他从栖霞县文化馆收藏的五旅档案中,发现了一份1943年1月起草的《1942年冬季反“扫荡”的总结》,在“军民关系”部分,已经记有班长王殿元及六班的事迹。

  十勇士是广大群众争相传颂的人民英雄,也是人民子弟兵的光荣和骄傲。马石山各英雄群体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人民军队爱民传统永放光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