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抗日战争胜利纪念】胶东半岛“马石山惨案”青山碧血祭忠魂 -- 天福山起义

共:💬10 🌺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胶东半岛“马石山惨案”青山碧血祭忠魂

    1942年冬,胶东军民在粉碎两万敌军的拉网大“扫荡”中,马石山突围战最为悲壮惨烈。人民子弟兵不顾自身安危,整班整排整连的指战员碧血洒青山、奋力掩护父老乡亲突围脱险。日军攻上主峰制造“马石山惨案”进行大屠杀时,未及撤离的五百多同胞惨遭杀害,虎口逃生被救者则多达六千人。军民同生死,舍己救亲人,这是人民军队本质的生动体现,是我军爱民传统的典型范例。

      “济南第一团”的前身———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的“马石山十勇士”,事迹感人影响尤为深远。《八路军山东纵队史》、《山东省志》军事卷、许世友著《我在山东十六年》等书,都把十勇士的事迹载入史册。作家和记者们,也以此为素材,多次进行文艺创作。

      1972年,乳山县政府在马石山修建了烈士陵园,纪念死难的同胞,展示十勇士等众多先烈的英雄事迹,供人凭吊祭奠英灵。

      胶东行政主任公署公安局警卫连三排的十八勇士,是马石山突围战中的又一英雄群体。事有巧合,十勇士的班长和十八勇士的指导员,同姓同名都叫“王殿元”。中国人重名者多不足为奇,可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出现两位传奇式的王殿元烈士,这确是少有的历史佳话。

    马石山突围战的全貌

      回顾1942年,敌后抗战正处在最艰苦的困难时期,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扫荡”空前频繁残酷。不久,太平洋战场的日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逐日提高,特别是楔入黄海腰部的胶东半岛抗日根据地,尤为日军统帅部所重视。

      11月8日,日本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茨,亲赴烟台召开作战会议。因为当年已经进行过两次大“扫荡”,所以决定发动“第三次鲁东作战”。战役目标是要:“歼灭以山东纵队第五旅及第五支队为基干的胶东军区共军,恢复山东半岛的治安,尤其是确保青岛、烟台间的交通。”(见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

      参战兵力除驻青岛的独立混成第五旅团主力外,加调驻济南第五十九师团、驻张店独立混成第六旅团、驻惠民独立混成第七旅团各一部,共15000人,胶东各地伪军5000人,以26艘舰艇封锁半岛沿海,飞机10架协同作战。自11月19日开始,至12月29日结束,历时40天,分作3个阶段,采用“铁臂合围”的新战法,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分区进行毁灭性的拉网大“扫荡”。战役的组织实施,由驻山东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统一指挥,设前线指挥所于烟台市。

      我方为加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军事斗争的统一领导,胶东军区刚于7月1日宣告成立。全区主力共有五个团。五旅所辖之十三团、十四团、十五团,作战地区在烟青路以西。第五支队的番号已撤销,所辖之十六团和十七团,直属军区领导指挥,作战地区在烟青路东的海(阳)莱(阳)边区。胶东抗大驻守栖霞县牙山地区。东海、北海、西海三个军分区独立团,实际兵力各有两个营,南海根据地尚在开辟创建中。此时连同各县独立营(县大队)和区中队在内,胶东军区总兵力共14000人。从兵力和装备的对比来看,在这场生死大搏斗中,我军显然处于劣势。

      牙山和马石山,是日军第一阶段作战的两个主要合击目标。牙山驻有胶东抗大,是我军培养干部的基地。马石山西侧的海莱边区,正西方向面对据点林立的烟青公路,西南方向是国民党暂编十二师赵保原部的巢穴。日顽两军互相勾结,海莱边区成为敌我顽三方斗争的最前线。胶东军区的指挥机关和区党委,行政主任公署等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也都常驻在马石山的周边各村。

      原胶东军区参谋长贾若瑜,年过八旬记忆犹新,他回忆在10月间,山东纵队已经发来电报,指出日军在结束对鲁中南根据地的大“扫荡”后,必将转兵“扫荡”胶东,要求提前作好准备。冈村宁茨到烟台,我烟台工委地下党的同志及时送来情报,所以我们是有准备的。

      日军在烟台召开作战会议,胶东军区同时在驻地战场泊村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决定以烟青路为分界线,路东路西密切配合,以“营连为单位”,采取“分散游击分区坚持”的作战方针,军民齐动员粉碎大“扫荡”。

      会后,五旅旅长吴克华和政委高锦纯,立即率领旅部机关穿越烟青路封锁线,进入莱西栖霞之间,指挥路西五旅三个主力团和北海、西海军分区的作战。

      林浩政委率领胶东军区机关留在路东坚持斗争。此时,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尚未到任,日夜兼程正在途中。为精简机关轻装迎敌,政治部主任彭嘉庆率领部分机关干部去十六团,组织科长严政率工作组去东海分区检查战备工作。文工团等非战斗单位尽行疏散。

      11月19日至29日,是日军大“扫荡”的第一作战阶段。17、18两天,日军600多辆军车突然驶入烟青路,沿路各据点增兵万余人,迅速完成兵力的调动和展开。

      19日晨,莱阳、栖霞各据点的敌军自西向东,烟台、福山敌军自北而南,牟平敌军南下进入水道据点,然后转兵向西,以牙山和马石山为中心,形成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75公里的三面拉网大合围。国民党暂编十二师也趁火打劫自莱阳东犯,袭击我军的侧背。

      牙山根据地首当其冲落入包围,顺便简述如下。胶东抗大校长聂凤智、政委廖海光、参谋长黄径琛、政治处主任张英勃,在敌人调兵撒网时,及时离开根据地的中心区,率领全校从东夼等村出发向西北转移,隐蔽于烟青路东侧,敌进我进及时跳出包围。自21日晚转到外线后,立即发动群众大举破袭栖霞至福山段烟青路,切断敌军交通运输线。三次扰袭福山城,烟台市被迫宣布戒严。

      抗大留在内线坚持斗争的第二、第五两个队,学员都是排级干部战斗骨干,机动灵活英勇善战,以班为单位带领民兵分散打游击。优秀的政治教员赵云锦和罗森被敌包围,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排长胡旺魁为了掩护群众突围而壮烈牺牲。连同12月中旬日军二次合击牙山在内,抗大师生以伤亡连排干部(包括学员)45人,战士、工人24人的代价,换取了毙伤日伪军260多人的胜利,日军大佐吉田和另一名军官,骑马路过生木树旺村头,也被马保军战斗组埋设的地雷炸死。从此敌人把牙山根据地称为“鬼门关”。

      日军越过牙山向南推进,矛头直指胶东军区。贾若瑜同志说:对于反“扫荡”我们是有经验的,但对“拉网扫荡”的新战法,讲老实话却都心中无数。当敌军以重兵撒网形成包围时,我们的处境很被动。许司令于17日刚到职,就率领大家投入了反“扫荡”。

      21日晚,军区首长率特务营和十七团一营,自战场泊向南转移,在海阳所一带宿营。22日,烟青路各路敌军自西而来,在招虎山地区和十六团展开激战,炮声隆隆硝烟四起,国民党暂编十二师配合默契助敌进攻。我军区机关南临黄海,已无回旋之地。

      军区副司令员王彬,率少数警卫人员偕同区党委的同志,改乘渔船由海上突围。躲过日军舰艇的巡逻监视,连夜偷渡至文登海岸登陆,与东海军分区取得联系。

      许世友司令员、林浩政委和贾若瑜参谋长共同商定:立即掉头向北连夜突围。由军区特务营营长林月樵、教导员丁钊率队担任前卫,十七团一营营长傅蠢僧、教导员李次哲率队担任后卫。行至夏村以北时,来自水道的大队敌军西去合围马石山,两军擦肩而过几乎发生遭遇战。当我军进至冯家村以北时,东海军分区教导队和水道出犯的另一路敌军相遭遇。区队长梁凤岗率三排掩护撤退,正在无法脱身之际,幸遇特务营赶来解围,敌军慌忙撤出战斗向西而去。

      百里长驱一夜间。军区机关于23日晨,顺利进至水道据点南侧,在距敌数里的棘子埠村隐蔽宿营。宣告了日军聚歼计划的落空,保证了对我全区反“扫荡”的不间断指挥,意义重大不言可知。

      十六团三营营长谭道楷、副营长田世兴二同志,奉命率七、九两个连,在招虎山以南坚持斗争。22日晨,突然发现日本海军输送步兵炮兵千余人,在凤城一带海岸登陆,当天就控制了西起海阳城,东至玉皇山一线。日军动用海军实施侧后登陆,此举实出我之意料,形势更加险恶。23日,登陆日军推进至招虎山以南,与日军主力的三面合围呼应对进,战斗更加激烈。

      日军土桥一次中将投下千军万马的赌注,海军、空军、步兵、炮兵、骑兵联合作战,终于完成了对马石山周围20平方公里地区的拉网合围,志在必得准备聚歼网中之“鱼”。

      马石山主峰高467米,主峰的北麓是悬崖峭壁,东西两侧山势也比较险峻,只有南面的坡度较平缓。连日来,日军步步平推进逼,白天遇山搜山,逢村梳村,滥杀手无寸铁的村民,捕捉壮丁当劳工。夜间露宿山野,密布岗哨封锁山口要道,每隔百余米点燃一堆篝火防我突围。从马石山主峰纵目远望,四面火网联成一片,有来自各县的7000多群众,身陷绝境逃生无路。

      11月23日,即农历十月十六日晚,是胶东军民难忘的不眠之夜。冷月寒风,火网危山,人民子弟兵临危挺身,发起了救援父老乡亲的突围作战。

      在盘石店西北山间,有1300多惊恐不安的群众,聚集在十六团一营指战员的身边。团属机炮连指导员张光雷,率炮兵排随同一营活动,他回忆当晚突围的经过是:首先由团政治处主任车学藻,向全营(三连一排因掉队已失去联系)和群众作了动员:今晚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乡亲们要守纪律听指挥,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要紧跟部队坚决突围!午夜时分,军民两千多人向东南方向移动。副营长张仁川走在最前面,尖兵排的战士端着刺刀紧随身后,选准敌人的结合部,绕过昏睡不醒的哨兵班,全体军民寂静无声秩序井然地穿越火网脱险,进至夏村附近才休息宿营。车学藻同志至今回忆此事仍然感到意外:本想会有一场恶战,结果一枪未发胜利突围,完全出乎意料。

      十六团七、九两个连,遭到突然登陆日军的进攻后,向北转移至玉皇顶,和海阳县政府同遭包围。谭道楷、田世兴二同志当机立断,连夜组织带领政府机关干部和数百群众向南突围。利用熟悉的地形寻隙穿插,军民全部冲出火网,转移至黄海之滨的鞠家庄。仅有副教导员和一名通讯员掉队失踪。

      狭路相逢勇者胜。十六团五连副指导员杜宝回忆说:二营(缺两个排)率领数目不详的大批群众,是自马石山向西突围的。形势险恶别无选择,五连端着刺刀扑向火网,守护篝火的伪军见势不妙,慌忙躲开让路。军民一起像决堤之水冲了出来,安全转移进入榆山。

      十六团民运股长丁锐奉命率领二营两个排,协同海阳独立营在内线带领民兵坚持斗争。海阳民兵英勇善战英雄辈出,电影《地雷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主力、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丁锐同志回忆:各村民兵熟悉地形机动灵活,守护篝火的敌兵暴露在明处,频频遭到民兵的突然偷袭。民兵多批次率领乡亲突围,被救人数甚多,但缺少统计不知其详。

      军区政治部主任彭嘉庆、十六团团长周光、政委张寰旭,率团直机关、特务连、机枪排和三营八连,在马石山主峰以南的垛鱼顶陷入包围。午夜向咀子前突围,与越过招虎山的日军相遭遇,敌军火力很猛,我受阻后北撤至上尹家。周光同志回忆说:当时本想立即组织二次突围,因为沿途发现很多地方干部和群众仍在包围圈内,于是改变决心,派人四处寻找召集失散的干部群众,结果延误了突围时机。

      第二次突围是经过铁山向东南前进,至周家沟时天已拂晓。钢八连的战士走在最前面,被日军骑兵巡逻队发现。八连长江雪山指挥果断,全连英勇冲杀,击毙敌骑兵十余人杀开一条血路。日军纵深主力迅即赶来进行拦击,七八百名干部群众发生混乱。周光同志急令参谋长陈志英和作战参谋周文彬,率领特务连和机枪排抢占高地,向敌反击掩护突围。激战时,地方干部和群众乘机逃散。三营教导员王典庆,为救援被日军追杀的地方干部而中弹负伤,经战士抢救脱险。特务连在与优势敌军的拼杀中伤亡过半。机枪排的同志靠两挺重机枪,以猛烈的火力重创敌军,弹尽被围后大部分英勇牺牲。

      团长周光率领部分干部战士,在八连的接应下突出重围。彭嘉庆主任掉队后,只身带领警卫员改向西南突围,几经危险被谭道楷同志接到三营。军区政治部秘书张少华脱险后,第二天组织周家沟等村民兵上山打扫战场,发现并掩埋了一百多具烈士遗体。政委张寰旭、参谋长陈志英、作战参谋周文彬、组织股长牛文蔚等同志,都为了救援群众而英勇献身。

      十七团政委李华、参谋长丛蓉滋率团部机关、特务连和三营八、九连,是在马石山东麓组织突围的。李华政委和八连二排长杨年伦两同志的回忆是:当晚午夜,三营长鞠文仪选好突破口后,由八连长龙江和指导员鲁毅各带一个排,分别向两侧敌人的哨位进行警戒。敌军连日行军作战疲惫已极,睡得像死猪。部队带领着五六百群众,顺利穿越火网脱险。八连在完成警戒任务撤退时,突然向两侧的哨位抛出密集的手榴弹,炸死炸伤部分敌人。附近的敌军从梦中惊醒,盲目开枪互射,竟自己打起自己来。我突围部队向东疾进,涉水偷渡育黎河,直达老黄山的南口村。

      十七团七连在东麓掩护群众突围时,因为天已放亮遭敌拦击而失败。《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的记述是:七连被围后冲杀五次,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杀伤敌军近百人,全连壮烈牺牲,仅有五人突围而出。七连前任连长赛时礼建议:应该把指挥这场生死搏斗的烈士英名载入史册。他们是连长丛培露、指导员黎光。

      十七团二营在分散突围时,部队有些伤亡,团政治处主任曲维善不幸被俘。

      《八路军山东纵队史》载:东海独立团二连一排,在排长许书礼率领下,于23日夜两次闯进包围圈,救出群众数百人。当第三次进入火网后,天已大亮,许排长和十多名战士弹尽路绝,全体战死在马石山东麓的山峰上。

      东海独立团一营的活动地区是在昆嵛山以北,怎么会有一个排单独出现在百里之外的马石山上?此事应该查证。一连指导员阎川野证实:当时二连确实外出单独执行任务。什么任务?他也说不清楚。军分区财务股长于克谦,怀着沉痛的心情,诉说了二连的经历。

      反“扫荡”前,分区首长命于克谦同志去军区后勤部(驻地在凤凰崖村)领取经费,有北海银行的钞票,也有少量玲珑金矿生产的黄金。由刘连长(名字已忘)率二连负责押运护送,听到大“扫荡”的消息便急急回返。23日和日军遭遇,敌人兵力多火力猛,二连且战且退至马石山北麓时,战士多已战死,少数同志抱枪跳崖,战斗进行得激烈而悲壮。当晚于克谦同志向东北方向机智突围,除他个人携带的少量黄金外,经费全失。

      据此分析判断:在23日白天的战斗中,许书礼排长已率十多名战士突出重围。为了寻找营救失散的战友,当晚又三次闯火网进虎口,在救出数百群众后,终于全体壮烈牺牲。

      军区后勤部警卫连,在掩护机关突围后,也落入包围被逼上马石山北麓。王连长和丁指导员商定:以班为单位分散突围。当夜带领数目不详的群众,向北突出火网,后来重新集合于凤凰崖村。

      前文在记述十六团一营突围时,曾提及三连一排掉队之事。三连长兰孝永回忆:我连指导员刚从军区机关调来,姓名已忘。他和一排的30多名战士,是在海阳境内的高家、黑崮村以西掉队的,派人联系无结果,又不能延误全营的突围行动,所以就失去了联系。反“扫荡”结束后,一排有七八名战士陆续归队,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一排在掉队后,跟踪向东追赶,在咀子前和敌人遭遇,战斗中彼此失散。指导员和二十几位战士无一人生还,他们也不知去向。几十年来,包括一营长黄振东、三连长兰孝永等老同志,谁也不知一排的下落。

      1981年10月,《胶东风云录》一书出版,刊出署名栾忠孔的《马石山惨案片断》,一排失踪之谜终于真相大白。栾忠孔同志是马石山北坡台上村的民兵,23日他和疏散在本村的军区文工团史晨等同志,都被包围在马石山北麓,遇见了十六团刘指导员带领的二十几位战士。史晨首先作了自我介绍,和刘指导员一起看地形研究对策。当夜由史晨和栾忠孔同志组织散落在山上的民兵,掩护第一批乡亲二百多人向北突围。刘指导员指挥二十几名战士,掩护数百群众向东突围,都获成功。他们又都返回马石山,再组织第二批、第三批突围,直至天亮被敌军发现并遭围攻。刘指导员和二十几位战士,都战死在主峰北麓的悬崖峭壁之上。并肩战斗的栾忠孔抱起石头砸向来敌时,失足跌落深谷幸免于难。

      1943年春,胶东军区召开军民庆功大会,栾忠孔被授予“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许世友司令亲手赠给步枪一支。《山东省志》军事卷第791页,也有“民兵英雄栾宗(忠)孔奋不顾身带领群众突围”的记载。

      《马石山惨案片断》一文,署名栾忠孔但并非本人所写。采访老英雄的作者,在文中擅自写进了其他的传闻和情节。如说一排是“去东海执行一项特别任务”,有“扛机枪的大个子”等。兰孝永同志否认一排有机枪和大个子射手,当然更不是去东海执行什么任务。这些情节和十三团的十勇士完全相符,作者显然是把两个不同英雄群体的史实混淆在一起了。史晨同志早已病逝,作为揭开三连一排失踪之谜的唯一历史见证人,栾忠孔陈述的基本史实和兰孝永连长的回忆相吻合,是真实可信的。

      战斗在马石山西麓的十三团七连六班十勇士,曾于23日夜连续三次进出火网,掩护一千多名群众脱险。拂晓前第四次返回马石山后,日军开始总攻。十勇士顽强阻击节节抵抗,有七人战死在通向主峰的山路上。班长王殿元和机枪射手赵亭茂等三人,退至主峰平顶松下已弹尽路绝,日军蜂拥而上企图活捉。王殿元三同志砸毁枪支抱在一起,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来敌同归于尽。

      奉命在马石山以南坚持斗争的胶东行署警卫连指导员王殿元,带领三排战士连夜救援千余群众突围转移,天亮后也被敌军包围。据行署所立碑文记载:“自早至午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有关十勇士和十八勇士的考证,下面将另作详述。

      24日晨,日军收网向马石山主峰发动总攻,边战斗边搜山,直至中午登上主峰结束战斗。日军未能捕捉歼灭我军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而以百倍的疯狂屠杀无辜。据死里逃生者控诉:被围在主峰四周的群众,男女老幼无一幸免,情景极其凶残。有的妇女被割去乳房,阴道塞进石块,婴儿被抓住双腿撕成两半。马石山成了日军杀人竞赛的大屠场。

      有屠杀就必有反抗。我地方干部和民兵,部队零散人员和伤员挺身而出,带领群众拿起木棍和石块,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或拳打嘴咬,或抱住敌人滚下悬崖。胶东军区军医处长兼政委夏云超,因为忙于转移疏散伤病员,未及撤离落入网内,他命令警卫员携带机密文件和群众一起突围,只身向敌人射击,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据史料记载,马石山主峰被杀害的同胞共503人。实际上则多于此数,因为附近村庄遇害者的亲属,在日军撤离后,立即上山辨认亲人抬走遗体,都未列入统计。关于被救突围的人数,某些史料缺乏全面调查,所以也少于本文的6000人,特此说明。

      25日,一批又一批死伤的日军被抬走,伪军的尸体被弃于荒野。敌军重新调整兵力,准备向我东海根据地发动第二阶段作战。

      十七团政委李华和参谋长丛蓉滋,于27日率部返回马石店村,获悉有“小股敌人”在郭城宿营。不知情报有误,只因求战心切,当即决心围歼该敌。28日拂晓,担任主攻任务的八连,进至郭城不见敌军的踪影,随即进入村内。此时,正值昨夜在此宿营的千余日军,正集合列队准备返回莱阳城。八连指战员怀着为七连战友复仇的怒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开火,敌人纷纷中弹倒下伤亡惨重。日军随即展开兵力包围了郭城,九连及特务连均被阻于村外。八连经过激烈的白刃格斗和逐屋巷战,连长龙江、指导员鲁毅及全连指战员全部战死。仅二排长杨年伦和一排机枪射手两人负伤突围,另有三名炊事员被乡亲藏起救出。重返旧战场慰祭老战友,这是幸存者杨年伦同志的一件未了心愿。

      至此,敌我双方在马石山地区的战斗全部结束。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年青一代,需要了解既有胜利也有挫败的历史真相,不忘昨日的苦难,更加珍惜胜利来之不易的今天。

    十勇士与十八勇士

      首先,对十八勇士概述如下:

      反“扫荡”开始,胶东行署在马石山南坡驻地,成立了“戒严指挥部”,由公安局科长唐慈负责,组织发动各村民兵加强治安保卫工作。同时决定:由警卫连连长王毓率领一排,去狮子山地区发动群众坚持斗争,副连长率领二排担任机关警卫,掩护行署主任曹漫之和机关干部转移进入昆嵛山。指导员王殿元率三排在唐慈同志的指挥下,活动于马石山以南地区,执行戒严任务保护驻地群众。

      日军完成对马石山的四面包围并收网进攻后,唐慈与王殿元失去联系。三排坚决执行命令,始终在指定地区坚持斗争。于23日夜,先后多次进出火网,组织掩护千余乡亲突围。指导员王殿元和16名战士,天亮后被敌军包围,寡不敌众壮烈牺牲。马石山南坡下石棚村健在的老人都记得:是公安局警卫连的同志救了群众。他们永世不忘。该村老党员王为石老人对人讲述:烈士们都牺牲在马石山主峰南面的石墙附近。

      连长王毓曾亲自上山寻找烈士遗体,他对现场的观察和分析是:王殿元同志牺牲前已经负伤,身体左侧向下倒在地上,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枕在头上,用右手扣住拉弦,在敌人上来时与敌同归于尽,左脸血肉模糊已经变黑。附近不远处,有三排战士的遗体散卧在山坡上。

      胶东行署把烈士遗体葬于现在的陵园区,并立碑纪念。在行署机关和群众参加的追悼大会上,曹漫之主任高度赞扬了包括科长唐慈在内十八勇士的英雄事迹。

      关于十勇士的问题,历来存有各种不同的传说,远在烟青路西活动的十三团三营,为什么会有十位勇士出现在马石山上?这事需要从头说起。老同志都知道,当时每年的十一月上旬,是部队统一换冬装的季节,按规定领新必须交旧。十三团政委李丙令回忆:反“扫荡”之前,指派七连指导员许圣亭带领二排担任押运任务,把全团的旧棉衣,送往位于东海根据地的被服厂。机枪射手赵亭茂,为了去昆嵛山兵工厂修理轻机枪,也随队同行。兵工厂厂长邢林也记得:十三团有位大个子射手,来修过轻机枪。

      反“扫荡”开始后,十三团参谋长裴宗澄率领二营,在莱东地区坚持斗争。22日,他带领侦察班登上榆山观察敌情,正当来自徐家店、南务各路敌人纷纷东去合围马石山时,从望远镜中发现一支小分队,约十五、六人,枪上插有“太阳旗”,令人费解地自东向西而来。经过侦察,竟是七连二排的部分同志,自制“太阳旗”骗过远处的日军,从两路敌人中间机智脱险。

      据归队的同志谈:二排在马石山以东曾遭敌人围攻,部队有些伤亡,指导员许圣亭和六班被冲散失去联系。十七团政委李华证实:“突围前,我在马石山上曾遇见十三团的一个班,并和班长谈过话,分手后就各奔西东了。”

      由此可知:二排是在完成押运任务返回时落入包围的,失散的六班和机枪射手在一起,他们没有因为势单力薄跟随十七团向东突围,而是归队心切夺路西行,所以出现在主峰的西麓。路遇群众有难拔刀相助,便主动留下组织乡亲突围。

      在当地一位牧羊老人的指引下,十勇士找到一条向西通往山下的长沟。经过侦察确知,敌人没有封锁山沟的出口,而把哨位设在两边的高地上。十勇士利用山沟的有利地形,组织群众分批突围隐蔽转移,终于使一千多父老乡亲安全脱险。

      “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辛殿良,当时是海阳县栗子沟村的青年民兵。这位历史见证人刻骨铭心的回忆,再现了十勇士组织群众突围的历史场景:当晚,我们和锁子前村的一百多乡亲,都被包围在马石山上,正在走投无路时,遇上十三团一个班在组织大家突围。我问班长:我哥哥在十三团一营当兵,叫辛殿轮,你认识吗?班长回答:我们是三营的,不认识。这个班共十人,分成三个小组,分头联络失散在山间的乡亲,按行政村组织起来,扶老携幼便于互相照顾,由村干部或民兵带队,在十勇士的率领掩护下,一批一批把大家救出火网。我们是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突围时间大约在凌晨五时前,各村的乡亲超过三百多人。脱险后分手时,锁子前村农救会赵会长关心地对班长说:天快亮了,再回去有危险,咱们一起走吧?班长回答:“山里还有很多父老乡亲,只要有人没救出来,我们就不算完成任务!”十勇士匆匆返回组织第四批突围,结果全部牺牲了。

      在十勇士精神的感召下,辛殿良同志报名参加十三团,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后来升任七连长。他经常对战士说的两句话是:“没有十勇士,就没有我辛殿良!”

      作家峻青同志当时在海阳县作文教工作,他和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及小学教员十多人,在23日凌晨的危难时刻,巧遇十勇士正在率领第三批群众向西突围,当即随队同行。峻青同志回忆说:我是跟在那位大个子机枪射手身后突围的,当时没有问他的姓名,至今我还记得他一再提醒大家的话:“紧紧跟上不要掉队!”“保持肃静不要惊动敌人!”分手时我也在现场,耳闻目睹了十勇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返回救人的感人情景。

      峻青同志脱险后,他“含着激动的泪水”,写下了《马石山上》这篇历史证言。1954年改写成小说,收入《峻青小说选》。作者在序言中特意写道:“这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真实事件”。

      24日凌晨,滞留在包围圈内的各部队,分头突围与敌激战,马石山已是枪声四起。8时后,日军对主峰发动总攻,几架飞机低空扫射助战,战斗更为激烈。山外的乡亲们,心如火焚远望着山上的烽火硝烟,直至中午战斗结束,总不见勇士们突围脱险。

      敌人撤离马石山,人们发现十勇士的遗体。乡亲们流着热泪,争着把烈士埋进了自家的坟地。

      十勇士事迹的传颂者,首先来自被救的群众。当年的“孩子剧团”团员宋文说:我们从疏散地返回区党委机关驻地时,一进入乳山和海阳县境,沿途各村都在传颂十勇士。事迹感人催人泪下,已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了。“向十勇士学习”的口号,也是当地民兵首先提出来的。

      军区机关返回战场泊村,许司令员、林政委听到乡亲们的含泪诉说,立即向五旅发电通报十勇士的情况,并派人召回疏散在外的军区文工团。

      文工团编导左平回忆说:“许司令亲自向我们交待任务,为了稳定民心鼓舞士气,你们宁肯不睡觉,也要尽快把十勇士的事迹搬上舞台。”文工团来不及深入群众作调查,由作战参谋李燧英介绍了已经掌握的情况,全团昼夜奋战,很快就演出了活报剧《马石山上》。向部队指战员、医院伤病员及各村群众巡回演出30多场。群众群情激奋,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响了宣传十勇士的第一炮。

      五旅首长对军区来电十分重视,旅长吴克华对十勇士大加赞扬,命令作战参谋刘岩派出侦察组,专程前往马石山作调查,以便向部队进行教育,同时寻找和掩埋烈士的遗体。经过调查,侦察组向旅首长作了汇报,烈士遗体已被群众认领掩埋。刘岩同志的记录稿,在随军转战时寄存在一位老同志家中,现已遗失,有关遗体的埋葬地点等情况都已记不清了。戏剧家马少波也参加听取了汇报,他怀着激情写成《马石山十勇士》一文,和峻青的《马石山上》,于1943年初相继在胶东《大众报》上公开发表,这是最早记叙十勇士事迹的两篇珍贵史料。

      反“扫荡”结束时,十三团并不了解十勇士的下落和事迹。三营教导员李伟回忆:指导员许圣亭单身脱险归队,说不清六班的下落,对二排的损失负有领导责任,决定给予党内警告处分。五旅教育参谋王儒林同志至今还记得,十三团并向旅部呈送了“检讨报告”。经过侦察组的调查和旅首长的询问,烟青路东还传来军区文工团上演《马石山上》的消息,十三团才查证核实:十勇士即为尚未归队的七连六班。

      苏州市文联副主席慕彦夫,为了写作“济南第一团”的团史,于1960年返回胶东搜集资料,他从栖霞县文化馆收藏的五旅档案中,发现了一份1943年1月起草的《1942年冬季反“扫荡”的总结》,在“军民关系”部分,已经记有班长王殿元及六班的事迹。

      十勇士是广大群众争相传颂的人民英雄,也是人民子弟兵的光荣和骄傲。马石山各英雄群体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人民军队爱民传统永放光芒!

    • 家园 关于马石山突围战的点点滴滴

      此次历时40天的冬季大扫荡,其规模之大、布置之缜密、战术之多样、手段之残酷,为胶东抗战以来所未有。顽军赵保原部某营长日记里写道:“两万之众,用蜘蛛网式之配备,大举扫荡全鲁东,每日20里,所到之处席卷一空,妇女为之奸,壮丁为之捆,东西为之光……”

      马石山突围战中,有400余指战员阵亡,千余群众(一说是500余人)被害,6000余群众被救,平均每15名生还者,就要付出1名战士的生命作代价。

      经此一役,胶东老百姓谈起八路军,通常方式是伸出右手,让手指呈“八”字形状,再缩回食指,变成一个雄赳赳的大拇指。

      什么叫民心向背,伟大英明的先总统蒋公,及其麾下战无不胜的国军,什么时候能让山东老百姓这么夸上一夸?

      驻莱阳国民党暂编十二师赵保原部甘心附敌,为日寇鹰犬,与日军默契配合封锁我军出路,袭击我军侧背,。

      1946年6月8日,我胶东军区主力部队一举攻克赵部老巢胶县县城,赵保原逃至奎光门时为我十三团四连当场击毙,该民族败类终于得到应有下场。

    • 家园 再给你补一个小细节

      11月24日凌晨,原昆嵛山红军游击队老战士、十七团营长孙涛同志和团敌工股长赛自来同志,率领十七团七连突围时,行至马石山主峰以东,听到孩子的呼叫和妇女的哭泣,发现山沟里聚集有数百名走投无路的群众。孙涛同志立即下令停止突围,他说:“我们是人民子第兵,今晚如果只顾自己突围而丢下群众不救,即便个人能活着出去,我不知道七连今后有何面目再见胶东父老?”于是全连立即行动,组织掩护群众终于得救脱险。

        天色放亮,日军发现七连,并以重兵形成包围,敌工股长赛自来中弹牺牲。全连与日军展开激战,冲杀5次未能突出重围,经过白刃格斗,杀伤日军数十人,除6名战士负伤被俘、4名战士及营长突围外,七连全部壮烈牺牲。

    • 家园 【文摘】青松长荫马石山——记山东抗日十勇士牺牲经过

      作者:宫润圃 选自《星火燎原》(第六册362-369页)

      我们牟平县有座马石山。山前坡有一道半人高的石墙。石墙里有块平地叫平顶寨,平顶寨上直立着一棵象把大伞似的平顶松。热天来到山上的人,总愿在平顶松下歇脚、乘凉;冬天来到山上的人,总愿在平顶松下躲风、避雪。人们谈起这棵平顶松,总和马石山惨案中的“十勇士”联系在一起。上了点年纪的人说: “平顶松枝叶繁茂,万古长青,是因为‘十勇士’精神不死。”年轻人则说:“平顶松长得所以这样旺盛,是‘十勇士’用鲜血滋养了她。”马石山惨案中“十勇士”的实情真相,是这样的: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日寇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乘飞机来到胶东,纠集两三万鬼子兵,对我胶东根据地开始了空前残酷的“拉网大扫荡”。二十一日,鬼子兵从莱阳、栖霞、福山、海阳、牟平一齐出动,分成无数小股,四面八方向马石山平推过来。白天,他们挨村烧杀、抢劫,从太阳冒红搞到太阳落,就象剃头似的,不拉一条沟,不漏一座店。晚上,每条要道、山口,都拉起了铁蒺藜,挂上了铜铃铛。每隔三五十步,燃起一堆野火,都有寇兵把守,稍有风吹草动,一处枪响,四处便一齐开火。被围在合围圈里的乡亲们,白天看着那蔽日的浓烟和漫山遍野的鬼子兵,不敢向外冲;夜晚从高山上四下一看,密密麻麻的火堆,如满天的星星,更不知道应该奔向哪里。人们只有扶老携幼、拖儿带女,向着没有枪声的马石山奔去。可是,人们哪里知道,冈村宁次这个老屠夫,早就把马石山安排成一个罪恶的屠场!

        密密层层的火网,越过了牙山、鹊山,也越过了林寺山,渐渐 向马石山拢来。以前,日本鬼子每天只以一二十里的行程紧缩着包围圈。二十三日,他们突然加快了速度,象疯狗一样直扑马石山。往马石山上逃难的人群也越聚越多,有的抱着吃奶的孩子,有的搀扶着年迈的父母,还有的老年人手里拉着毛驴或黄牛。。。。。。大约已有五六千人。我家住在山后的南马石,这时也和叔叔一块被挤到山上来。到了下午,鬼子的飞机来了,围着马石山转了几圈,头一扎,便扫起机关枪。紧接着,一颗颗炸弹也落了下来。一霎时,山上松树倒,石头崩,黑烟钻天,弹片横飞。飞机走后人们一看,北面的后山已经插上了太阳旗,东面大龙口浓烟冲天,西面一群群黄皮子正在向青山蠕动,南面的盘石店也着起了大火。我们在山后坡的人,首先识破了鬼子要在马石山“收网”的阴谋。大家抱着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决心,能钻就钻,能溜就溜;也有的成群结队,在政府干部和民兵带领下,冲了出去。

        可是,在山前坡的平顶寨附近,仍聚集了一两千人。等到大家看清了鬼子的诡计,整个马石山已被包围得水泄不通。山周围火堆连着火堆,鬼子的大炮、机枪、步枪,响个不停。往哪里去呢?人们更没了主意。有的往山沟里跑,有的往树丛里钻,有的干脆坐在地上,失望地说:“哪里黄土也埋人,听天由命吧!”

        正当大家走投无路,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忽然从西面传来了一阵喊声:“八路军来了!”“咱们的八路军来了!”人们听到这喊声,纷纷从躲藏的地方钻了出来。大伙就象落进大海的人见到了救生船一样,一面喊叫着,一面向西拥去。只见十个雄赳赳的八路军战士,迎面走来。他们全部头戴钢盔,身穿灰色棉军衣,腿打绑腿,腰束四颗手榴弹,背包上还捆着一个又厚又长的苞米饼子。从他们的打扮和精神头上,一眼就能看出是主力部队。人们一下子就把他们围了个不透风,七嘴八舌,毫不隐讳地叙述自己的难处。

        这时候,只见一个二十四五岁的战士,嗖地跳上石墙。他矮矮的个子,长得墩墩实实,紫铜色的脸上,有两条粗黑的蚕眉,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特别有精神。他的皮带上拴了个套着碗套的小瓷碗,碗套上还绣着个鲜红的五角星。他站在石墙上把拳头一挥,高声喊道:“乡亲们,不要怕!咱们地熟、路熟,还愁出不去吗?大家尽管放心,我们带领大家往外冲。有我们在,就有大家在。。。。。。”

        “同志,不行啊!”大家一愣,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拉着两个孩子,挤到那位讲话的战士面前,急急地说:“鬼子把整个山都围住啦!领着这么多人,会连累你们的。”接着,她把两个孩子拉到面前,声音低沉地说:“这两个孩子的爹妈,都为打日本鬼子把命丢了,上级把他们寄养在我家里,可现在。。。。。。”她再也说不下去了,两行热泪,滚到多纹的脸上。停了一会儿,她擦了擦眼泪,抬起头继续说道:“这是烈属子弟,我死也不能让他们再落到鬼子的手里。同志,你们把他俩带出去吧,让他们长大了好给爹妈报仇!”两个孩子一听,一齐扑到老人怀里,哭叫着:“奶奶,我们在一起!我们不离开你!”正在这时,有一个扛机枪的大个子战士把机枪一背,向前跨了一步,一手抱起一个孩子,对刚才讲话的那位战士发誓一样说:“班长,把这两个孩子交给我。只要我有一口气,就要把他们带出去。”另一个小战士也抢前一步,唰地抽出刺刀一晃,说:“班长,把开路的任务交给我。”其他战士也都一齐挥舞着拳头喊起来:“坚决把大家全带出去!”“生死和大家在一起!”班长一挥手,战士们停止了呼喊。他安慰老大娘说:“大娘,你放心,这两个孩子,我们一定能带出去。”接着,他又向众人宣布:“乡亲们,只要我们有一个人,一只枪,就一定能把大家带出去。我们活着和大家一块,死也要和大家在一起!”班长讲完了,长久没有人说话。沉默了片刻,那位老大娘喊了一声“同志”,便猛扑向班长。众人也一齐拥向战士们。没有一句话,没有一声道谢,只有无数双手紧握在一起,只要那感激的眼泪无声地淌着。。。。。。

        天色已全暗下来了。马石山周围燃起了冲天的大火,随着尖利的西北风送来一阵阵焦糊味。班长观察突围道路去了。战士们把大家带到山沟里,一面作突围准备,一面和乡亲们交谈起来。这时,人们才知道这十个八路军战士原来是山东纵队五旅的一个班,到东海军分区去执行一个重要任务,任务完成返回时路过这里。他们见山上有这么多被围的老乡,便决定留下来带领乡亲们突围。他们已经分头带领好几批群众冲出去了,现在又返回来,准备把马石山前坡的群众,也带着冲出重围。

        当天夜里,日本鬼子没敢上山。半夜过后,一千多位乡亲,在十个战士的带领下,悄悄地来到西北面的一条大沟里。这条沟约三里路长,鬼子已在沟口两面的山包上燃起了野火。为了减少目标,班长决定分两次向外冲。

        三星已经老高了,班长命令准备行动。大个子机枪手和那个小战士,分别把两个失去双亲的孩子包起来捆在背上。其他人也都上好了刺刀,推上了子弹。一切准备完毕之后,班长便和另外三个战士,分别攀上了沟两侧的山脊,向两个山包上的火堆迅速地摸了过去,其余七个战士带领群众成三路纵队向前移动。快接近沟口时,只见两个山包上有黑影晃动了几下,鬼子的哨兵根本没有顾得出声,就被班长他们收拾了,两堆火也跟着同时熄灭。班长他们这一手干得非常出色。山沟里正在移动的人群,这时象决了堤的洪水,一下子涌出沟口。人们异常肃静,母亲用奶头堵住孩子的嘴,年轻人搀扶着老年人,飞奔、飞奔,拼命地飞奔。。。。。。

        冲出了包围圈,大个子机枪手迅速闪在路边。他一面低声招呼着大家:“出圈啦,别停下,各奔各的吧!”一面急忙解下背上的孩子。不一会儿,另一个战士背着老大娘也赶了上来。他们立刻就把孩子送到她跟前。老大娘急忙拉过两个孩子,声音抖动地说:“快给叔叔行个礼儿。告诉叔叔,长大了一定给爹妈报仇!”黑影里,只见两个孩子恭恭敬敬地向战士们行礼。班长激动地抱起两个孩子,把他们的小脸贴到自己的脸上,沉默了一会儿,又轻轻地把孩子放下,说了声: “跟奶奶走吧!”立刻便带领着九个战士,飞一样地又向马石山跑去。

        敌人仍没有发现这个巨大的缺口,第二批人又顺利地突了出来。可是,当前面的人刚爬上土岭时,敌人发觉了,一小队鬼子哇哇叫着追上来,机枪、步枪一齐向着人群射击。就在这紧要时刻,只听到班长的声音象敲钟似的响起来:“机关枪吸引敌人的火力,其他人跟我来!”机枪射手和弹药手,三步两步跑下土岭。他们的机枪一张口,就象一块吸铁石一样,立刻把敌人的子弹吸了过去。人们趁此机会,跳起来一下子冲过土岭。但是,大伙并没有全离开,很多人留在土岭后面不安地注视着岭下。这时,十多个鬼子渐渐逼近了班长带领的几个战士。几十个黑影立刻混在一起,拼起刺刀来。

        一会儿,班长他们向土岭走来,近前一看,只见班长和那个小战士都负了伤。小战士一手提着步枪,刺刀上还挑着一顶日本兵的钢盔。当人们看到班长两手托着一个战士时,一下子全围了过去,齐声问道:“同志,他挂彩了吗?”没等回答,有人刺的一声撕破了衣服,便要给他包扎。

        “不用了,他。。。。。。”班长的话没说完就停住了。一切全明白了,人们没有再说话,都低下头。沉默长久地持续着。

        “就把他埋在这里吧!”班长沉重地说。

        “不能!”一个年轻人不同意:“同志是为了掩护俺们牺牲的,我们把他抬回去安葬!”

        “等一等!”一位老大爷手一扬阻止说。接着,他转身问班长:“班长,这位同志贵姓?”班长告诉他姓王,老人立刻护住烈士不放。他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们王家的人,一定要把他安葬在我们王家的祖茔里!”班长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好吧,老大爷,他是个好战士,是你们王家的好子弟!”老人立刻解开棉被,其他人一齐动手,小心翼翼地把烈士裹了起来。

        正在这个时候,忽然跑来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她一下子就扑到大个子怀里,哭着说:“同志啊,俺全家都没有出来,全在西南面的那条沟里!”

        班长一愣,忙问:“沟里还有多少人?”

        “满满一沟,不知道有多少。”

        班长抬头看了看东方,天边已经出现了乳白色。他安慰那位小姑娘说:“小妹妹,不要哭。我们一定能把你的全家救出来。”然后说了声“走”,九个战士象九只猛虎,又奔向马石山。

        不一会儿,马石山的西南角,忽然发出一阵剧烈的手雷弹爆炸声。几堆大火,立刻熄灭了。枪声也越来越紧,渐渐向平顶松附近移去。天亮以后,人们看到鬼子从东、西、南三面,一次又一次向平顶松周围攻击,平顶松周围,一直被浓烟包围着。人们的心,随着那时紧时缓的枪声跳动。渐渐地,从石墙里发出的枪声愈来愈稀,随着而来的是从山上滚下许多石头,砸得鬼子直嚎叫。天将晌午的时候,日本兵又发起了一次更加猛烈的进攻,从三面一齐向平顶松扑过去。正打得难解难分,忽然从平顶松方向传来了一声沉重的爆炸声。以后,那里再也听不到什么了,而马石山的其他地方,却淹没在一片枪声和混乱中。。。。。。

        鬼子刚刚撤离了马石山,我们立刻沿着战士们最后返回的路跑上去。在山边的两个火堆旁,看到了两个战士的遗体。山西南的一条沟里,有几百个同胞的尸首躺在那里。来到平顶松附近,只见石墙被掀得东塌西倒,而且掏了许多射击孔。每个射击孔下面,都堆着一堆子弹壳,有四个同志牺牲在旁边。石墙内,砸得粉碎的枪托、砸弯了的枪筒和砸扁了的机枪梭子,零乱地散在地上。石墙外,到处都是一摊摊污血和许多个被打穿了的钢盔。最后在平顶松下,我们找到了班长、大个子和小战士三个人的遗体。他们象三个熟睡了的亲兄弟,安静地躺在平顶松下。班长的手里,还握着一块手雷弹木把的碎片,他那个有红五星的碗套,已被鲜血完全染红了。我们怀着无限沉痛的心情,仔细检查了烈士的遗体,想找到他们的姓名或者家庭地址。可是,结果只有班长的口袋里有一个小本,本子的第一页中间,端端正正地写着“为人民服务”一行字,右下角写着他的名字——王殿元。

        十勇士虽然倒下了,但是,几千名群众却从虎口逃生了。人们虽然不全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那不朽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乡亲们为了永远纪念他们,把他们安葬在平顶松附近,并为他们和所有在马石山上牺牲的烈士竖立了纪念碑。

        十勇士虽然倒下了,但他们那与人民群众同生共死的高贵品质,却象那棵平顶松一样,万古长青!!!

    • 家园 这个不能不回一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