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林彪指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想用15个苏联将军换 -- 忘情

共:💬12 🌺10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此事也不好说,有可能作图作业预想到过,苏联军事指挥有个

问题,很僵化,特别的严谨和固定,类似于德国。这个打阵地战是没问题的,但是灵活性就是严重不足了。

而反之,林彪学习了毛主席的极其优秀的作战指挥艺术,虽然规模肯定小很多,但是其实也是有特殊特点的。

林彪在苏联是优秀的成长的军事指挥家,也有点死板谨慎,和粟裕不一样,所以辽沈战役是毛主席的指挥风格,而不是林彪的。毛主席是关门打狗,林彪则是意图平推,最后林彪同意了毛主席的高超判断和安排。

那么在1940年,林彪能不能具有大规模军事作战的理论指挥水平呢,很有可能。有可能苏联部分采用了一些思路,只可惜,由于是战争初期,没法达到指挥目标。

这肯定是现代化军事指挥思想和俄罗斯传统指挥方式的碰撞的结果,斯大林也不敢冒险采用林彪模建议式,只能简单吸收一些小型建议。

估计这个可能是来源之一,可以肯定,军校的参谋方案是进入了统帅部了的。

但是我关心的是谁在吹林彪呢、这个事情很奇怪,也得是对苏联比较熟悉的群体吧,至少我们可以判断林彪不会自己吹的。

就能力而言,我个人倾向于林彪有这个能力,因为他已经带有了我们中华传统军事思想的烙印了,这个估计和毛主席的熏陶也很有关系。

辽沈战役林彪和毛主席的操作的分歧是政治分歧,和军事关系不算大。各有合理性,毛主席是对的,按照他的思路走是毫无疑问的正确的。

只是战争初期,斯大林和统帅部不可能把民族国家希望寄托在一个中共军事人才身上,这太莽撞了、太冒险了。

个人怀疑,当时的斯大林估计还看不懂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所以,林彪能力应该是具备的,只是实际操作需要机会和时间,他没有,斯大林不用他,太正常了。选择他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事后某些人包括穿越文是事后诸葛亮,在当时不可能通过几句话就把这个责任给林彪的,说破天也不能。

毛主席在1942年,预见了斯大林格勒的战略反击。

对于希特勒发动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毛泽东一直密切地关注。事实上,苏德战争一爆发,毛泽东就极为关心,多次亲自撰写《解放日报》社论,对战局进行评论和分析。

毛泽东政治秘书胡乔木回忆,有一次,中央在开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坐在一起分析苏德战争形势。毛泽东要警卫员去拿地图。警卫员没弄清楚,拿来了一份中国地图。毛泽东当场就发脾气了:“我要的是世界地图!”

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好些年头,还第一次见他发这么大的脾气。

1942年10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到一半,毛泽东在12月12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社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这篇社论里,毛泽东以“1916年凡尔登战役”为例,指出,斯大林格勒之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为何如此呢?

毛泽东自己给出了答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攻势了,希特勒只好把整个方针转入战略防御。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因为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事实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942年底,在严冬到来之际,苏联红军对纳粹德国军队开始了全面反攻。1943年2月,春天降临时,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在那以后,苏联红军就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纳粹德国军队节节败退——期间,除了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还有一线绝处逢生的机会——将曾经占领的大片苏联国土物归原主。1944年,6月,280万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军遭到两只铁拳的同时打击。1945年4月,长驱直入的苏联红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30日,希特勒被迫自杀。5月9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当时,全世界的军政首脑人物都在关注斯大林格勒战役。而毛泽东,是第一个公开预言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军政首脑。

斯大林是在1943年11月6日,才指出:“斯大林格勒是德国法西斯军队覆灭的起点。大家知道,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大激战以后,已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

1943年2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公开评价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评价的。他在一封致苏联政府的信件中,“对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近郊的辉煌胜利表示祝贺”,称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同盟国反侵略战争中的转折点”。

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则是到后来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才说:“1943年春季标志着东线战事的转折点。”

红军时期,林彪基本上是学到了毛主席的部分精髓了。这在苏联还是相对优秀的军事思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