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手打资料】启功:《说八股》(一、引言) -- 抱朴仙人

共:💬30 🌺10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启功:《说八股》(七、八股文的韵律)

八股文既然是吸取古代若干项文体综合而成,它又着重地用了骈体文中长联式的对偶,那么骈文的韵律手法,自然会附带引进。乾隆中曾一度明令不许用骈体,大概指的是四六形式的纯粹骈体,并未禁止在对偶中和谐声调。下面举乾隆时人周镐的一篇为例,同时也解释了篇中的大意,为层次技法的参考。

(逸民伯夷叔齐 清 周镐)

(有逸于商周之际者,民之望也。)

以上破题。

(夫夷齐之遇,不为民不可,同为民而又不忍也。民而称逸,此其所以为夷齐乎。)

以上承题。

(且自古圣人并起,莫盛于商周易姓之交。生文武以为君也,生三仁又生十乱以为臣也,天生夷齐何为也哉?曰以为民也。夫君臣不易得,民则滔滔皆是,安用圣人?不知有易代无易民,苟任其互兴互废于其间,民彝之性先亡,君臣之统愈乱。圣人适遭其变,不敢自外于民,而又不忍自混于民,于是有逸之一法,所以立民极存民心也。故鲁论叙逸民而首举两人焉,曰伯夷叔齐。)

以上起讲,这篇起讲做的较长。“故鲁论”等十七字有人称它为“原题”,也可称为“领题”,联在起讲之尾,又可成起讲的一部分。

“首△阳○之微○蕨△诚○甘○,则北△海△高○栖○,奚○为○引△领△就岐○山○之○养△。知姬○宗○行○善△,夷○齐○非○有△违心△也。载木△主△而东○征○,死△父△难○欺○;三○分○服△事△之孤○忠○,入△地△应○伤○扣△马△。”(△表仄声。○表平声。下同。)

以上第一股。说明夷齐并非原来就想隐居,也并不反对文王。只是认为武王伐纣的行为不太合理。

“镐△洛△之屏○藩○可△慕△,则墨△胎○华○胄△,奚不△承○祧○袭孤○竹△之○封○。知盖△世△功○名○,夷○齐○不△屑△萦○怀○也。告武△成○而班○爵△,桓○裳○虽○贵△,八△百△会△盟○之侯○服△,戴△天○宜○愧△从○龙○。”

以上第二股。说明夷齐原来就没有做官求荣的心,受武王酬勋封爵的人,比起夷齐,应该有愧。这一比是从夷齐正式去做逸民之前说起。

“且夫”

这是“出题”,也就进入正面题旨的起手处。

“不得已而逸者,其○逸△最△苦△;”

以上第三股。

“不必逸而逸者,其○逸△最△奇○。”

以上第四股。这是一小比,也起着引入正面题旨的作用。

“谓夷齐生○不△逢○时○,时则何○害△于夷○齐○也。千○古△非○常○之○举△,数△见△则△安○。放△桀△南○巢○,来○世△不△闻○口△实△。况军○士△倒△戈○而反△斗△,篚△筐○载△币△以迎○师○,天○心○亦可△知○矣。夷○齐○素△属△布△衣○,去△就△不△妨○自△决△。即周○旋○二△姓△,岂△有△隳○名○失△节△之○嫌○。此△亦△何○须○于○逸△者,而夷○齐○乃不△忍△不△逸△也。殷○民○也△欤○哉,如○独△夫○何○;周○民○也△欤○哉,如○旧△君○何○。以△暴△易△暴△之言,直△欲△淡麾○旄○仗△钺△之○心○,勉嗣△王○于养△晦△。故义△人○扶○去△,深○恐△阻△挠○大△计△,而○又△羞○蒙○杀△士△之○名○。斯○岂普△天○率△土△之恒○规○所○得△强△而○拘○也。逸△焉○已△矣△。”

以上第五股。反复说明这次政变原与夷齐无关,夷齐本可不逸,而又不忍不逸。因为如果坚持做殷民,那个独夫纣王实在不配拥护;如果便作周民,又对不起旧君纣王。在陈前骂了武王是“以暴易暴”,竟没被杀,且被称为义士而扶去,在这种两难而微妙的处境中,只好逸吧!

“谓夷○齐○所△事△非○君○,而○君○则何○弃△于夷○齐○也。我△周○鼎△革△之○初○,怜○才○甚△笃△。商○容○复△位△,下△车○首△拔△名○贤○。矧朝○鲜○拜访△范△之○师○,东○夏△留象△贤○之○客,王○度△亦恢○宏○矣。夷○齐○分△异△周○亲○,出○处△无○难○从○便△。即黄○冠○旋○里△,亦△备△新○朝○顾△问△之○资○,此△又△何○容○于○逸△者,而夷○齐○乃不△敢△不△逸△也。遗○民○也△欤○哉○,呼○之○亦△可△,游○民○也△欤○哉○,应△之○亦△可△。我△适△安○归○之○叹,直欲破衔○壁△负△图○之○案,警百△尔△以偷○生○。故槁△饿△奇○踪○,其○文○不△载△尚○书○,恐△彰○胜△国△耆○英○之○丑△。此岂崇○德△报△功○之盛△典△所△得△罗○而○致△也△。逸△焉○已△矣△。”

以上第六股。站在周朝立场来说,灭殷立国以来,做了许多礼贤之事,夷齐当然会被重视。本不必逸,而夷齐乃不敢不逸。他们兄弟曾发出无处可去之叹,足以反映周朝并不高明,这便能使那些投降派自愧偷生。《书经》中没记夷齐的事,大概是照顾殷朝归顺之臣。可见武王的酬劳,对夷齐并无作用。夷齐只好逸吧!这一股拿归顺周朝的殷人对比,衬出夷齐只有逸的一条路了。《论语》原文这一章开头便说“逸民伯夷叔齐……”,并没记载这话出自孔子,所以通篇不“入口气”。既出《论语》,必是周人所记,用“我周”二字,也就符合记录《我周》二字,也就符合记录《论语》者的立场和他的口气了。这一比,下面发挥夷齐必逸的理由。

“盖天○下△惟○民○最△贱△,壶○浆○箪△食△,反△颜○结新○主△之○欢○。逸△以△耻△之○,而德△与△怨△两△无○所△任△。西○山○片△石△,犹○恨△在寰○中○也。腥○闻○易△染△,纣△不△能○兴○渊○薮△之○波○;大△赍△难○辞○,武△不△敢△赐△巨△桥○之○粟△。”

以上第七股。一般的民,对任何统治者不敢不表顺从。而夷齐的逸,从君民两方说,都无德无怨。即首阳山也属多余的,因为夷齐的超脱,竟使纣王的虐政不能加到他们;武王的恩赐,也不敢给到他们。

“周○室△惟○民○最△顽○,纪△叙△图○功○,乘△衅△煽多○方○之○变△。逸△以△谢△之○。而衅△与△服△两△无○所△狥○。黄○农○之宇△宙△,何○异△在今○日△也。墓△木△受△封○,死不愿△效△比△干○之○烈;宝△龟○见△兆△,生不轻○为○小△腆△之○愚○。”

以上第八股。殷民归周之后,仍不太顺,被称为顽民。他们私自记录小邦的故事。而夷齐的逸,超出了叛与服的两端。他像是处在黄帝神农的天地里。他死了也不会像比干墓木的受封,活着也不做顽民写自己政事的笨事。这一比从夷齐已逸之后发挥,说明他们逸的伟大。

“呜呼?自有夷齐而民心可以不朽矣,此其所以为逸民之冠欤。”

以上收结。《论语》这一章记许多逸民,首先提出的是伯夷叔齐。此文最后用冠字结束,点明这一章中诸人的次序,也表明夷齐在逸民中的地位。

本篇引自《犊山文稿》。

按汉语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赋词曲,乃至四字匾额,作为音调的细胞,或说最小的单位,常是两个字为一个盒子。两个盒子叠放时,上个的底如是仄,下个的底宜是平,三盒叠放时,三个底宜是“仄平仄”或“平仄平”。例如“闰余成岁,律召调阳”,“余岁”是平仄,“召阳”是仄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霞鹜飞”是平仄平,“水天色”是仄平仄(“与共”是衬字不算)。相连的盒底如果有接连相同的,就破坏了律调,就不好听。普通骈句,有时也会夹有不含谐律的句子。详见拙著《诗文声律论稿》。

后边再举一篇著名的游戏文章,即清初尤侗以《西厢记》“怎当地临去秋波那一转”句为题的一篇八股。尤侗文风夙以华丽见长,和当时的王广心一类,号称“尤王体”。当然也都很讲求声调的和谐。其实一般的八股既须用排偶也就必然不能不和谐,只是没有他们的突出。到了前举周镐那一篇不但突出,而且更加集中了。

以下举尤侗文章的故事通俗,不作解释,非专为介绍声调,也不再标平仄。

关键词(Tags): #启功#八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