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废除科举的教训 -- 谭伯牛

共:💬36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谭兄好文,我个人觉得废科举是近代史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西方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它对推动中国进步的意义大于后来的辛亥革命,但是现在的历史书上对它评价很淡。

对您的看法我有点不同意见

1我个人认为废科举的核心是废掉科举所考的四书五经,八股文之类,并不是废掉考试制度,在新学堂里照样有考试制度。科举的目的是为国家选取官僚。但科举考的那些东西和治理国家没什么联系,文章写得好不一定会治理国家。科举的另一大弊端是牢笼人才,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普通百姓要想出人头地只有科举一条路,但科举时代是“十考九不中”的。清代从第一次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到最后一次科举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 (1904 )258年只录取了27050名进士,平均每年只有104.8名进士,大量的考不中的青年士子把青春花在了这些无用的四书五经,八股文中,到头来一无所获。甲午战争后,我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为了富国强兵,我们需要大量的理工科,经济,法律,外交,工商等人才,而这些人才科举是培养不出来的。只有废掉科举,我们才能把年轻人解放出来去学习新的知识。

2自1840年以来,我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一个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这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据唐德刚先生预测,可能要二三百年。废科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个转变过程不可能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一废科举马上百废皆兴。

3 “其次,“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宗旨,保证了耕读传统——读书人出则入仕,为官者退则居乡——的延续,不致造成巨大的城乡差别以及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的隔膜”

科举时代读书人能做官的毕竟是极少数,这些人不可能对本乡经济有什么影响,所以我对您提出的科举不致造成巨大的城乡差别表示怀疑。

4在废科举之前,政府是没有义务教育这个说法的,所有花销都是学生自己付的,所以我觉得科举根本不是教育公有化。一般的私塾都是当地士绅或家族中比较富裕的建的,士子上京赶考一去几个月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其实从北洋政府到1994以前,我国公立学校的学费都不算高,当然没有达到免费的地步。

5您举的江西寻乌县的例子,从辛亥开始江西处于中国内战的高发地带,这个好像不一定是废科举的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