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叛徒 -- 毛锥子

共:💬19 🌺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叛徒

1969年7月24日,一群鬼鬼祟祟的家伙混进正在罗德岛举行的纽波特民谣节。其中小个子,4天前,他刚在纽约发布了自己的新专辑,想趁此机会探探歌迷的口风。当天他摸上舞台,装模作样地操起木吉他唱了两首老歌,见大家没什么反应,不禁暗自庆幸。第二天下午,这家伙与别人合练时故意穿得花里胡哨,没一点民谣歌者艰苦朴素精神,看来是早有预谋了。果然,当天晚上,他原形毕露,带着个叫什么“神经病”的乐队(the Crackers)在舞台上丑态百出,新专辑的主打歌刚开唱,在场所有歌迷立即报以震天响的嘘声和谩骂。两首歌唱完,他就被灰溜溜嘘了下去。不久,他又死皮赖脸爬上来坚持唱了两首,结束时还向台下挑衅“我就这样了,怎么着吧!”。歌迷被这家伙的嚣张气焰激得火上浇油,“叛徒”“犹大”的谩骂顿时此起彼伏。台下乱成一锅粥,舞台后同样精彩纷呈。民谣学者Alan Lomax数次想冲上台,苦于被人阻拦,只好和叛徒的经纪人打了一架。老英雄Pete Seeger气得四处乱窜找斧头“我TMD切了这小子的吉他电缆,看他怎么唱!”在场其余诸位也不禁大摇脑袋,早看出这小子不是好鸟,这回终于玩大发了。

纽波特民谣节创办于1958年,一向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民谣(FOLK)音乐盛会。无数成名未成名的歌手乐队每年都在翘首以盼主办方的邀请。上台一站,如登龙门。比如有一小妞,59年被叫来凑数唱了个二人段,下台一转身就有唱片公司找她签约。数年后小妞和那个叛徒搞到一起,好事者看不见鲜花与牛粪的生理差异,硬说他们是FOLK的“King”和“Queen”。“King”虽是辍学出家,长年混迹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娱乐场所,练就一路阴阳怪气的鼻音和一手烂得出奇的吉他。能在煤气灯酒馆演奏就是他当年最伟大志向。直到有个也不知道眼神还是耳膜有问题的制作人把他挖掘出来,这家伙才露出点向大伟人Woody Guthrie好好学习的野心。其时美国姑娘小伙正被大西洋另一边传来的声音搞得人心惶惶,那声音出自叫什么批头滚石的,怎么听也不外是些靡靡之音。在海这边,查克贝里太黑,普雷斯里只能糊弄小孩,而且早已经过时。在纽约,杨基佬上过中学的比较普及,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食粮。这家伙看准时机努力上进,一把吉他,一张口琴,一点点手风琴和钢琴,凭着天赋和辍学前后对垮掉派诗人的模仿,叛徒摇身一变充当了Woody Guthrie的传人。他早期的歌曲倒不乏社会责任感,既迎合了美国草根FOLK的传统,又被当时风起云涌的左翼抗议运动所钟爱。而在咖啡馆练就出来的亲和力和幽默感也被充分展现。古里古怪的长篇滑稽歌词变成了他的一大特色。1964年叛徒在纽约交响乐会堂的演唱会上,居然忘记了一首歌的开篇词,他只好乱弹吉他,一边向歌迷讨教下边怎么唱。唱得难听有什么关系,有情人帮衬着,她那口优美的花腔和他粗糙的老皮腔正好绝配。实在不好消化的,Peter, Paul and Mary这样甜美的草珊瑚含片也出场了。1963年那个叛徒第一次登上纽伯特民谣节的舞台,一边是貌美如花的情人,一边是Pete Seeger大哥殷殷期望,身后传来Peter, Paul and Mary对自己歌曲的精彩演绎(这首歌不传遍大江南北的速度,正如歌曲的名字一样)。看着他走出纽波特时意气风发的雄姿,谁敢怀疑FOLK后继无人呢?谁想到一年后,这家伙就牙咧嘴露出反骨了。

1963年的新专辑《Another Side》惹来老牌FOLK杂志《Sing Out!》的大声讨伐,警告这家伙不要忘本,Folk,只有Folk的眼睛是雪亮的,Folk需要你唱什么你就得唱什么,你还是高举抗议运动大旗,收起自由主义小幌子吧。幸亏有几个狐朋狗友为他帮腔,比如Johnny Cash亲自写了封信痛斥《Sing Out!》狗拿耗子。叛徒后来透露他郑重其事的收藏了这份朋友的礼物,估计信上还沾了点他的鼻涕水(我这个推断的根据叛徒鼻音太过厚重,是不是阻塞…)。做自己,走自己的路,对许多歌手来说不过是句广告。但这家伙,只有他真走了大家才明白他当时是怎么说的

“In a soldier's stance, I aimed my hand

At the mongrel dogs who teach

Fearing not that I'd become my enemy

In the instant that I preach”

(这一段太精彩了,那口mongrel dogs让偶绝倒)

不久以后,他不仅亲口承认自己也偶尔听点Beatles,而且还跑到这个帝国主义老巢去巡演了一圈。天知道他在那里被邪恶的英伦摇滚染黑了多少。一个英国记者跑到美国报信,你们这边那个谁谁谁是唱FOLK的么?在我们那边他举手投足都是一个摇滚歌星…

1969年7月20日,他终于实践了自己的许诺,My enemy In the instant that I preach。新专辑的主打歌《Like a Rolling Stone》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在电台播出,虽然只是半电声版,但那个小羊皮夹克和牛仔裤的游吟诗人已经彻底消失,黑夹克黑皮靴的摇滚巨星正式登场了。别了,咖啡馆和酒吧,从此只有舞台。别了木吉他和班卓,以及轻盈的口琴。以后就是电吉他和贝斯的啸叫。一个FOLK ROCK的时代已经开始,剩下的就是歌迷能不能跟上。4天后在纽波特民谣节发生的事不过是个信号,《Like a Rolling Stone》已经完全是电声版了,拜托Pete Seeger到底没找到斧子,到1988年这首歌被《滚石》评为过去25年最佳单曲。在不久后另一次音乐会上,他向着歌迷大呼“谁还需要口琴?谁有E口琴借我一把!”,只见口琴雨点般的从观众席向舞台砸去。不过这段时间没有持续很长,当主流的民谣和摇滚嫁接后,歌迷发现不管对摇滚还是民谣,新的时代都已经来临。

这个叛徒的名字还需要我说么?鲍勃迪伦。追随他的“神经病”乐队,后来改的名字更容易记住:“The BAND”。对了,还有他的情人,永远的民谣皇后,琼贝兹。

[MP=320,240]http://theband.hiof.no/sounds/paint_the_daytime_black/Like_A_Rolling_Stone.mp3[/MP]

关键词(Tags): #鲍勃迪伦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