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老百姓眼里的战争 -- 史鉴

共:💬289 🌺1105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继续与兄探讨

1 中国传统上不认为消灭对手是目的,周灭商,商之后裔就被分封为诸侯

---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华民族和文明,都是指fully developed的成熟民族和文明。

秦汉以前的中国尚处于文明幼年,秦汉之后民族的概念才清晰起来,文明也才步入成熟期。所以商周时期与秦汉之后 民族和文明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商周时期虽有“天下共主”的概念,但那个称号,其荣誉和威仪的成分大过实实在在的权力的成分;秦汉之后的皇帝和朝廷则是权力顶端。

既然我们谈论的是成熟期的民族和文明,那还是应以秦汉之后的表现为准,商周的例子不太有说服力。

2 ... 远方异族如越南,朝鲜等等,并不以彻底征服为目的,只求心服口服为主

--- 正如我回答楼下一位兄弟的那样,这些东西属于外交策略,却不是处理内部纷争的方法。

3 我不认为这是我的错误.欧洲历史上也有过短暂统一,他们血腥的历史我就不谈了.他们过去民族并不如此复杂,很多民族过去是同源的.战争把他们分开了.

--- 这一段似乎与我们前面的争论没多少联系,所以我是无从下嘴 :-)

4 中国的诸个大一统朝代.每个朝代往往能够维持200年甚至更长的和平,这在二战以前,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不太常见.

--- 中国历史上有比较长久的统一,这是一个事实。但这个事实并不说明中国人非常富于妥协精神。原来河里有个老兵帅客对此曾有比较详细的评论,大意是中国的地理特点与欧洲相比,统一的成本较低,因此统一的状态更加稳定、更不容易被打破;欧洲统一的成本较高而分裂成本较低,所以分裂的状态更为稳定、更不容易被打破。所以两块大陆在统一还是分裂上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异。这个观点得到了大多数河友的赞同。

因此,中国的长久统一并不得益于中国人处理内部纷争时的妥协怀柔精神 (我们的怀柔在对外政策上用得倒不错),而是由其本身地理特点所决定。

5 不断融合.最后汉朝”成”立了.大家一起举孝廉,什么意思呢?普天之下,所有的臣民,以分配名额的方式进入政府分享权力(除了老大,其他的职位理论上以能力来评定,不问你的籍贯).

--- 权力阶层的选拔方式 与 如何处理内部纷争,不是一码事啊。中国自隋唐以降,统治阶层人材的选拔的确比较开明和公平,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先辈在如何处理内部纠纷方面也表现得很有智慧。

6 我还是认为中国可能是最不倾向于以打仗解决问题的国家,而且打仗的水平一般。 瞎总结一句,欧洲的民族是打出来的,中国的民族是融合出来的.我参过几个欧洲的国家级博物馆,馆中藏品第一多时宗教相关文物,第二多是盔甲枪炮了.另外,他们的族徽城徽都是什么组成的?刀枪剑戟盾牌,喷火的食人龙,狮子什么的.为什么呢?枪杆子里出政权

--- 中国军队除汉唐两代之外,的确不以善战著称,但这主要是由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决定的。经济上,我们的先辈牢牢占据最肥沃的土地,扩张动力明显不足。劳师远征 偏僻绝远,极其不划算。政治上,赵匡胤汲取中唐以后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

调遣的教训,以及自己被黄袍加身的经验,定下了 弱军固权 的政策,军队战力低下,自然不具扩张能力。

但不要忘记,军力下降、外战不利 并不意味着处理内部纷争时会发挥妥协精神。前文说过,我们的妥协和怀柔,更多的是给了外国和敌人,对内部纷争从来都不手软!这也是自宋以降我们外战外行 内战内行的主要原因。

7 我以为我是中国人自豪,非常自豪.但是我不觉得我们高人一等

--- 我也一样,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自豪。但我并不讳言我们民族文明的缺憾。西方史学家虽然自吹自擂的很多,但仍有不少力求客观和内醒的学者,他们对自己民族文明的剖析还是相当深刻和不留情面的。指出自己民族文明需要提高的方面,与热爱自己的民族文明并引以为荣,不仅不矛盾反而是高度统一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