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最后的作品 -- 邝言

共:💬28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最后的作品

注释:这是我在写完博士论文之后的一点感触。这种感触若是用寻常的字句说出来就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人认真做这样一件事情,不为了学位,也不为了其他,只为了心底始终关注的一个朴素的问题,的确是很不合时宜的。马克思说:具有独立性的哲学将失去了它的话语环境。他这样说的时候也许是不无乐观的,他或许不曾想到在如今,哲学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失去了话语环境,那就是——人们坚硬地与哲学化的现实混同于一体。

我的博士论文是从3月11日开始动笔的,到4月13日完成,历时一个月,共计15万字。篇幅和期限一样,都超出了预期。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完成了。一个月来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知道了也懒得去说。

只是在写作这最后一章的时候,忽然从心底产生了一种怅然之情。莫名地。

如果这就是我校园时代的最后一篇哲学论文,那么,它也很可能就是我这一生的最后一篇哲学论文了。

请别误会,我不是在怀念我即将结束的校园时代,那个时代对我而言,早就是过于漫长的了。

我也不是在对我的未来表示悲观,因为我知道我这一生,无论将要去向哪里,我在复旦学习哲学的这十年,都将不可磨灭。我不会去问这十年将会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怎样的一笔,正如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埋头写作的时候不会去关心《资本论》是否畅销的问题。哲学始终不是我个人的事,因此我的忧伤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忧伤。虽然对我身边的人们来说,我有时候的想法始终是他们意图问个究竟的东西。

若是我从此离开校园,我断不会再去写关于哲学的文字。若你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也无法回答。

我很知道我所写的东西的价值,我也很知道我若是稍微放一两段在这里,那一定是被最多人掠过不看的东西。那没什么好遗憾的,遗憾始终是年轻人才有的感受,我虽未老,但哲学已经浸透了我的心灵。

且摘录一段论文里并不那么哲学的文字:

我在这样一个时代讴歌形而上学,其情形恰似一个人在成年之后无限怅然地怀想他已逝的青春时代,怀想他业已转身告别的纯真理想主义的爱情。在这种怀想之中,我们可以说:有一个成年的马克思,有一个纯真未脱的海德格尔,还有一个无比纯真的黑格尔。难道我们不正是通过黑格尔才懂得了“纯真并非单纯”这句话的么?如果一定要去追问那种刹那生灭的所谓真相,那就等于讨论一个本不存在的东西。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纠缠于现实的个人的有限性问题。面对赫拉克利特那永不驻停的河流,其最高成就就是誓言。黑格尔所表述的誓言。这种誓言承诺要将无限寓含于有限之中。黑格尔所说的誓言,看上去这种誓言的精神是绝对内在的,但实际上它从来都是外在的。真正的内在无须那样一种刹那生灭的所谓外在与之对应。真正的内在看起来就象投入一种生活中而忘记它的来历。放弃我相的意义恰恰不在于追问我相之来历,而在于随时安于这种我相之内。当然,这不等于要象国民经济学家那样根本不知道我相这种东西存在。忘记乃在于“得到处、须放开”。每一刻的生成恰在于每一刻有限性的实现,也就是一种彻底的放开,这个放开不是放弃上手之物,而是安于生成之一切。安于生成之一切,是谓不惑。而所谓知天命,则要求着一个与生成完全相反的方向,如果一定要以一种情境来表达这种区别,那么,若是一个人在十五岁总会去想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事情,那么知天命即可表现为在五十岁的时候开始明白到“我此生再不会拥有五十岁或者五十岁以前了”。

于是,当我说:我断不会再写关于哲学的文字了——这种心境是相似的。也许你会说:那样的心境难道不是在每一程的离开中我们都曾怀有的吗?当我们告别校园,我们曾想那是我上的最后一节课了,那是我最后一次去水房打水了……当我们韶华不再,我们会想,那是我最后的长发飘飘的年代了……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你是对的。我原也根本不希望我如此这般去想,只可惜那不是一件可以希望的事。此前的每一程的离开,我们一样带着几分怅惘,这一点你是对的。可是那样的时候我们怅惘的是我们的曾有,而不是我们的仅有。当我们说那是我最后一次在清冷的水泥道上漫步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即将在另一条道路上奔波。即便我们并不情愿,即便我们也不清楚地知道,但一定有那样一个地方等待着我们。

但是五十岁没有。五十岁之后,什么都没有。于是《野蛮人入侵》中的倔老头说: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梦到那条河了……

我想我没法对你解释其中的区别,我能这样解释的时候,你必是不再需要这种解释了。

其实是没必要的。我尚未经过的事情、尚未到过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事实上,远的不说,眼前的这篇论文就还根本谈不上完成。我知道我只要再多看一点书,再多花一点时间,我可以让它变得如何地更加完美。我很知道。

可是,我知道这篇论文就是这样了,它已经放在那里了。

我的父亲离开我已经有些时日了。我常常想念他。父亲是隔在我们与死亡之间的一座高墙,而这座高墙的崩塌则令我们不得不自身直面虚无。我们知道,母亲一向被称为大地,而如果说形而上学是站在大地上的人面对虚无的最高作品的话,那么父亲就是这个作品的人格化。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

这就是我15万字的博士论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到扉页这行字,母亲立即潸然泪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封面。纸张纹理。簇新的印刷字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具体到小标题的目录。为了便于审阅可谓煞费苦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参考文献。这只是冰山一角。并且,我所参考的书目是最少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