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最后的作品 -- 邝言

共:💬28 🌺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最后的作品

注释:这是我在写完博士论文之后的一点感触。这种感触若是用寻常的字句说出来就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人认真做这样一件事情,不为了学位,也不为了其他,只为了心底始终关注的一个朴素的问题,的确是很不合时宜的。马克思说:具有独立性的哲学将失去了它的话语环境。他这样说的时候也许是不无乐观的,他或许不曾想到在如今,哲学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失去了话语环境,那就是——人们坚硬地与哲学化的现实混同于一体。

我的博士论文是从3月11日开始动笔的,到4月13日完成,历时一个月,共计15万字。篇幅和期限一样,都超出了预期。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完成了。一个月来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知道了也懒得去说。

只是在写作这最后一章的时候,忽然从心底产生了一种怅然之情。莫名地。

如果这就是我校园时代的最后一篇哲学论文,那么,它也很可能就是我这一生的最后一篇哲学论文了。

请别误会,我不是在怀念我即将结束的校园时代,那个时代对我而言,早就是过于漫长的了。

我也不是在对我的未来表示悲观,因为我知道我这一生,无论将要去向哪里,我在复旦学习哲学的这十年,都将不可磨灭。我不会去问这十年将会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怎样的一笔,正如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埋头写作的时候不会去关心《资本论》是否畅销的问题。哲学始终不是我个人的事,因此我的忧伤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忧伤。虽然对我身边的人们来说,我有时候的想法始终是他们意图问个究竟的东西。

若是我从此离开校园,我断不会再去写关于哲学的文字。若你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也无法回答。

我很知道我所写的东西的价值,我也很知道我若是稍微放一两段在这里,那一定是被最多人掠过不看的东西。那没什么好遗憾的,遗憾始终是年轻人才有的感受,我虽未老,但哲学已经浸透了我的心灵。

且摘录一段论文里并不那么哲学的文字:

我在这样一个时代讴歌形而上学,其情形恰似一个人在成年之后无限怅然地怀想他已逝的青春时代,怀想他业已转身告别的纯真理想主义的爱情。在这种怀想之中,我们可以说:有一个成年的马克思,有一个纯真未脱的海德格尔,还有一个无比纯真的黑格尔。难道我们不正是通过黑格尔才懂得了“纯真并非单纯”这句话的么?如果一定要去追问那种刹那生灭的所谓真相,那就等于讨论一个本不存在的东西。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纠缠于现实的个人的有限性问题。面对赫拉克利特那永不驻停的河流,其最高成就就是誓言。黑格尔所表述的誓言。这种誓言承诺要将无限寓含于有限之中。黑格尔所说的誓言,看上去这种誓言的精神是绝对内在的,但实际上它从来都是外在的。真正的内在无须那样一种刹那生灭的所谓外在与之对应。真正的内在看起来就象投入一种生活中而忘记它的来历。放弃我相的意义恰恰不在于追问我相之来历,而在于随时安于这种我相之内。当然,这不等于要象国民经济学家那样根本不知道我相这种东西存在。忘记乃在于“得到处、须放开”。每一刻的生成恰在于每一刻有限性的实现,也就是一种彻底的放开,这个放开不是放弃上手之物,而是安于生成之一切。安于生成之一切,是谓不惑。而所谓知天命,则要求着一个与生成完全相反的方向,如果一定要以一种情境来表达这种区别,那么,若是一个人在十五岁总会去想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事情,那么知天命即可表现为在五十岁的时候开始明白到“我此生再不会拥有五十岁或者五十岁以前了”。

于是,当我说:我断不会再写关于哲学的文字了——这种心境是相似的。也许你会说:那样的心境难道不是在每一程的离开中我们都曾怀有的吗?当我们告别校园,我们曾想那是我上的最后一节课了,那是我最后一次去水房打水了……当我们韶华不再,我们会想,那是我最后的长发飘飘的年代了……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你是对的。我原也根本不希望我如此这般去想,只可惜那不是一件可以希望的事。此前的每一程的离开,我们一样带着几分怅惘,这一点你是对的。可是那样的时候我们怅惘的是我们的曾有,而不是我们的仅有。当我们说那是我最后一次在清冷的水泥道上漫步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即将在另一条道路上奔波。即便我们并不情愿,即便我们也不清楚地知道,但一定有那样一个地方等待着我们。

但是五十岁没有。五十岁之后,什么都没有。于是《野蛮人入侵》中的倔老头说: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梦到那条河了……

我想我没法对你解释其中的区别,我能这样解释的时候,你必是不再需要这种解释了。

其实是没必要的。我尚未经过的事情、尚未到过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事实上,远的不说,眼前的这篇论文就还根本谈不上完成。我知道我只要再多看一点书,再多花一点时间,我可以让它变得如何地更加完美。我很知道。

可是,我知道这篇论文就是这样了,它已经放在那里了。

我的父亲离开我已经有些时日了。我常常想念他。父亲是隔在我们与死亡之间的一座高墙,而这座高墙的崩塌则令我们不得不自身直面虚无。我们知道,母亲一向被称为大地,而如果说形而上学是站在大地上的人面对虚无的最高作品的话,那么父亲就是这个作品的人格化。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

这就是我15万字的博士论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到扉页这行字,母亲立即潸然泪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封面。纸张纹理。簇新的印刷字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具体到小标题的目录。为了便于审阅可谓煞费苦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参考文献。这只是冰山一角。并且,我所参考的书目是最少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上花,我也曾经醉心于马克思和黑格尔

最后直接导致了我皈依佛教

理解你的心情~

家园 呵呵,不知道你是怎么到达这个皈依的

不过我的博士论文里的确谈论到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与佛教十一义(主要是刹那生灭义和无作者义)之间的关系。

家园 你的已经结束,我的尚未开始

也得写论文了。

工作方向如何啊?

家园 咋就想起学哲学啦?多不好找工作呀
家园 邝言兄辛苦了。不管怎样,好好休息一下吧。不容易呀。

提前祝答辩,工作顺利。

家园 请师兄谈谈当年的心路历程
家园 在参考文献引用看法上

我发现国内和日本在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引用上看法很是不同。日本的学术界讲究参考文献引用越多越好,而国内好像反之。还有日本的理工科的实验,导师都是指出个非常具体详细的目标,而国内是给个大目标具体让学生自己去考虑。说不出那个好,只是看了这段「并且,我所参考的书目是最少的」发表一下小小的感想。

家园 那你加油哦。

我的工作还未定,就目前而言,我不想过于操心。

家园 非常感谢。我的确需要好好休息。
家园 呵呵,也不见得啊。关键还是看人了。
家园 del
家园 【原创】关于老马和佛学~

关于老马和佛学~

现在我巨懒,又忙,很少写东西,而且这个话题太广了,不是一句两句讲的完的.不过今天传来捷报,提笔写两句~

老马想搞的就是通过黑格尔的辩证法,总结出事情发展的规律,然后解释物理世界,最后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也就是佛教中的有为法.

老马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认为他的看法,精神决定了物质,是反的.实际上这种精神有2个意思,一个是主观上的,一个是客观上的.主观上的精神即指的人的个体的精神,对事物的认识,.包括了格物,致知即名言,命名,分类.及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其的改造.客观上的精神指的既是所谓的规律,比方说物极必反这一类抽象的规律.佛教所谓真如,自性,波若,认为他是非有(除实有),非无(除断空),非亦有亦无(除圣俗二谛之执),非非有非无(除分别执,即言语道断),如如不动.无法用语言描述,乃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老马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个体的精神出现于此物质基础上,有能观者(身体,)所谓主体,和所观之境(六尘)所谓客体,之后才能认知客观精神.黑格尔所谓之绝对理念,乃指的是后一种的客观精神,绝对精神.并指出绝对精神是自在自为的.其向外的发展,乃是向自身内容的的回归.内函越丰富,起外延也越丰富(和现代逻辑学恰恰相反).就像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这个反展的动力即是矛盾,非同一性.我们中国谓之易,即变化,变易.五行的意思也就是五运,五种变化.

在老马那里就是人的异化.

实际上这些也就是佛教的认识(大体上吧,方向是一样),小乘通过取消主观上的能所,绝外缘而入圣道.而大乘则是通过能所推敲,领悟客观精神,在见地上取消能所主客的对立而入圣道.密乘则是类似系统工程,在大乘见地的基础上,每个层次的见地都有相似的修行方法的验证诀窍.ps密乘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母子光明合一,,也就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合一,这个就是佛的境界.

就写这么多,不知道够不够啊

ps.随便问一句,邝言同志搞哲学这么深了,晚上会不会梦很多呢?或者白天经常陷入沉思啊?

家园 您好像误解了,我这么说是说我不符合学术规范了。呵呵。

参考文献,通常都是沾边的不沾边的都往上列,但是我不愿意这么做。所以,我怎么都不算是一个合乎规范的好学生。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家园 受教了,呵呵。

我沉思大概是有的,不过通常一夜无梦。

以后有相关问题还要向兄台讨教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