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返回森林(-)引子 -- 孔老大

共:💬98 🌺10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返回森林(二)动植物的驯化

既然说要挖坑了,就接着干吧。不一定能拼凑出八股来,能凑几股是几股吧。

引子引来楼下各位专家的高手的砖头与玉,但最后大家对于“森林的综合光合作用效率高于草原与农田的光合作用效率”似乎没有异议了。有了这个结论,这个坑就可以接着挖下去了。

最早人类是靠采集渔猎来获得食物的,然后是早期的农业。早期的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从中分化出了牧业。所以从演化次序上是得不出游牧比农耕落后的结论的。从单位土地面积所能承栽的人口数量来说,一般认为农耕所能承栽的人口数量是游牧的5倍,是采集渔猎的10倍。

农耕与游牧能承栽的人口数量比采集渔猎的大,原因不难理解。农耕比游牧能承栽的人口数量大,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农耕地区的气侯条件比游牧地区的气侯条件更适合植物生长,另一条就是,游牧地区的光合作用产物--草,是不能被人直接食用的,需要经过动物的转化,而这个转化过成的效率是大有问题的,损失了不少能量。

中原地区最早的主要农作物是黍类作物,应该就是今天的谷子吧。谷子的特点是耐旱,但产量低。所以以谷子作为主要农作物时,人口规模不会很大,而且风调雨顺不会显著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一般干旱天气也不会显著减少农作物的产量,所以这一时期的中国不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这是周朝能够小国寡民,延续八百年的原因。

后来就是小麦从中东地区传入中国了。小麦的产量比谷子的产量要高,但小麦的生长条件比谷子的要求苛刻,中原地区的雨水条件并不适合小麦的生长。小麦在中原地区推广,需要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铁梨、牛耕、耕地保墒技术的推广。

小麦在中原地区的推广,使得粮食产量增加,从而人口增加。但正如人类在某一方面的进化过程也是在另一些方面的退化过程一样,小麦种植的推广在带来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系统风险的增加。牛耕使得人类产生了对人类自身力量之外的其他来源的动力的依赖,铁梨的使用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因为小麦生长对水的依赖,中国因此而变成了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到了战国时,单个诸侯国已经不能应付自然灾害了,诸侯会盟要为利用河水而约法,韩国要到各国去借粮,秦晋之间为借粮纠纷而打仗。需要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来赈灾成了当时人们的共识。

元宝推荐:不爱吱声, 通宝推:蚂蚁不爱搬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