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明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 -- 碧血汗青

共:💬18 🌺5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明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

明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

文/碧血汗青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丙寅,明武宗正德皇帝因溺水得病身亡,谷大用、张永到内阁通报,并说奉皇太后命,讨论后继者为谁。内阁首辅杨廷和举《皇明祖训》示之曰:“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而梁储、蒋冕、毛纪等内阁均赞成这一议案,太监将此意见入启皇太后,不多久,太监奉遗诏和太后懿旨,出来宣谕群臣,继位事一如杨廷和所请。

于是刚刚才继承了兴献王藩位的朱厚熜,自其守孝处进京入继大统,朱厚熜的父亲,与正德的父亲明孝宗弘治皇帝是兄弟。

四月,朱厚熜抵达京师附近,被内阁杨廷和等人派来的官员挡驾,告知他要自东安门入宫,居文华殿,这是即皇太子之位的路线。朱厚熜当即拒绝道:“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又以正德遗诏中“兄终弟及”等语为据,乃自定由大明门入奉天殿,即皇帝位,年号嘉靖。

这第一回合,嘉靖胜得非常漂亮。

杨廷和是正德朝的资深内阁,又在正德死后独力秉政四十余日,设计除去江彬等人,史称其“有经济之远略也。至其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即周勃、韩琦殆无以过”,以其为代表的内阁势力此时正日益高涨。

而嘉靖这年才十五岁,杨廷和等人大约是想给他来个下马威,于是要嘉靖先走即皇子位的路线,再行登基礼。凭心而论,此要求实属无礼之至,因正德的遗诏中非常明确地说“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而历史上皇帝无嗣,按长幼亲疏顺序排出来的某王继位事例多的是,并不是非要先做了皇子才能做皇帝的,何以嘉靖就得先做皇子才能即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封遗诏当初还是由杨廷和本人起草的。

杨廷和等人立刻开始了第二回合的行动。

在嘉靖即位后的第六天,杨廷和授意礼部尚书毛澄等人上书,翻出汉定陶王、宋濮王的案例道,嘉靖必须尊伯父孝宗为父亲,称“皇考”,对生父只能叫叔父“皇叔考兴献大王”,母亲为叔母“皇叔母兴献王妃”,对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并声称朝臣如对此有异议者即为奸邪,当斩。只“奸邪”“当斩”两词,其权势熏天之形便灼灼可见。

在正德遗诏中明确说了嘉靖是“伦序当立”“兄终弟及”之语后,杨廷和等人依然强要嘉靖改宗,认伯父为父亲这种匪夷所思的“礼仪”,显然不可能被嘉靖所接受,他当即大怒道:“父母可更易若是耶!”

由于内阁势力的强大,嘉靖在此问题上无法独断专行,双方数个来回都没分出胜负,一直僵持到七月,事情开始有了转机:在礼部观政的进士张璁,对杨廷和、毛澄等人的意见提出了异议。

张璁,字秉用,永嘉人,正德十六年进士,其学识过人,尤精于“三礼”。他依仗自己所长,对杨廷和等人的论点发出了近乎致命的打击。

张璁首先指出,汉哀帝、宋英宗虽然是定陶王、濮王之子,但却早被汉成帝和宋仁宗“预立为嗣,养之宫中”,他们本就是因继嗣为人子才登基的,名分早变,因此所谓“为人后者为之子”是当然的。

而正德驾崩,虽指定由嘉靖继位,可于遗诏中丝毫没有要嘉靖为大宗继嗣之意:“大臣遵祖训,以陛下伦序当立而迎立之。遗诏直曰‘兴献王长子’,未尝著为人后之义。”

因此,张璁认为嘉靖以兄终弟及而即位,与汉哀帝、宋英宗因继嗣而登基的案例性质完全不同,所以应该“继统不继嗣,请尊崇所生。”

然后他又从礼制上指出了大臣们的错误。如《礼》有明文,为人长子者不得为他人后,嘉靖乃兴献王独子,如为他人之后,则为自绝其宗,大违礼制;嘉靖生母健在,按《礼》义则子无臣母,如依杨廷和、毛澄等人的意见,则生母变为叔母,母子关系也将一变为君臣关系,此又属违制之举等等。因此他建议在京城建兴王庙,迎养生母,以全尊父养母的大孝。

嘉靖见到这份奏章后极为兴奋,喜道:“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立刻将张璁的疏章交内阁票拟,要阁臣们重新讨论追尊自己父母之礼。

杨廷和等人见到这份疏奏后顿时傻了眼,他们心知谁也无能与张璁当廷论衡,于是只好一面回避与其正面交锋,一面唆使言官们上表弹劾张璁。但这个时候嘉靖母亲兴献王妃蒋氏正好抵达通州,她听说廷议内容后,知道不但自己做不了皇太后,连做了皇帝的儿子都要丢了,一怒之下遂停驾通州不进。

嘉靖十分机灵,立刻借机发作,声称与其如此还不如归藩侍奉母亲,大有一付准备不做这个皇帝的架势。

这一着顿时让杨廷和等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张璁此刻却再次发难,凭借自己对礼制的熟悉写了《大礼或问》,其中详论礼制之尊崇和继统、继嗣等事,不少大臣看过后颇为其折服,如礼部侍郎王瓒就明确表示支持张璁之论,并为其在朝中大力宣扬。杨廷和发现了此种情况,又知道张璁准备将《大礼或问》上呈嘉靖,当下十分紧张,遂使出怀柔手段,命翰林修撰杨维聪等人去劝诱张璁,试图阻止其奏议。

不幸的是张璁没那么傻,他当然知道杨廷和的打算,不为所动。果然,嘉靖见到《大礼或问》后,立刻将此章发礼部讨论。杨廷和知道大势已去,已无能完全阻止嘉靖,只得以退为进,抢先声称奉弘治皇帝张皇后的懿旨票拟礼部,以兴献王为兴献帝,兴献王妃为兴国太后,祖母邵贵妃为皇太后。但他在这个步骤中留了个尾巴,因为他只说奉皇太后的懿旨,即是表示内阁和廷议还没有认可这个意见,实是为日后再起风波张本。

同时杨廷和又利用职权,命吏部将张璁外放南京任事,免得他再帮着嘉靖和自己过不去。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正月,杨廷和与给事中邓继曾、朱鸣阳等人,借清宁宫后殿发生火灾而再起风波,挟天意之名,引五行五事为废礼之证,发动廷臣百余人上疏,最终迫使嘉靖母子接受了认孝宗弘治皇帝为父,称“皇考”,兴献帝和兴献后不加“皇”字,在称谓前加“本生”二字,称“本生父母”以示区别的方案。在此期间,杨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

由称谓改变而导致的一系列后果,对嘉靖母子来说是相当严重的。如在嘉靖元年十一月十八日去世的嘉靖祖母邵氏,经此一变,立刻由原本的嫡祖母降格为庶祖母,去世后不能享受正牌皇太后的待遇,规格要减半,诸如只能哭临一天,孝服穿十三天就得除去,不可以诏告天下等等。一般来说,历史上皇帝的生母祖母,哪怕不是正宫,一旦其子孙当了皇帝,母以子贵,多能附葬皇陵,甚至已经下葬还挖出来改葬皇陵的都有,可嘉靖这一改宗认父,却使得祖母能否附葬于祖父明宪宗的茂陵都成了问题。果然,在这一问题上嘉靖遭到了杨廷和等人的阻挠。

但嘉靖在对至亲尽孝这一节上的坚持,还是很强硬的。他祖母邵氏晚年得了眼疾不能视物,在得知嘉靖做了皇帝之后,拉着他从头到脚摸了好半天,十分的高兴,若是按照杨廷和等人的意见,老太太可就是白高兴一场了。嘉靖那咽得下这口气,当下不顾大臣和廷议的反对,坚持将祖母附葬茂陵,并穿足了二十七天的孝服,于服除以后才临朝,并且他还坚持在原来兴国封地安陆的祠庙中,使用和太庙一样的庙乐,坚决不降低等级。

要知道正德和嘉靖,同为宪宗的孙子,正德的父亲明孝宗弘治皇帝,和嘉靖父亲兴献王是同父异母兄弟。

孝宗生母孝穆皇后纪氏,原是广西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成化年间南征时被俘入宫中,任女史时为宪宗私幸,后生下孝宗。

兴献王母亲邵氏,为杭州镇守太监送进宫。宪宗召幸后,册立为宸妃,进贵妃,育有兴献王朱祐杬以及岐、雍二王,要说手续齐全,显然邵氏还比纪氏强点。

因宪宗的正宫皇后孝贞纯皇后王氏无子,所以严格说起来,孝宗和兴献王这两脉都不是嫡出,都是正牌的庶出小宗,孝宗是皇长子而不是嫡子,和万历时期的“争国本”的主角朱常洛身份是一样的。

孝宗生母纪氏死后,谥号为“恭恪庄僖淑妃”,先葬于京西金山,直到孝宗即位后,才被追谥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太后”,得以迁葬茂陵。可大臣们却阻挠现任皇帝嘉靖将刚去世的祖母附葬茂陵,大家都是皇帝,此等做法得无太过乎?

杨廷和等人,为了维护其孝宗——武宗大宗体系之延续,一再坚持所谓的“废小宗,昭穆不乱。废大宗,昭穆乱矣。先王所以重大宗也。岂得不废小宗以继大宗乎?”“为大宗立后者,重其统也。重其统不可绝,乃为之立后。至于小宗不为之后者,统可以绝,则嗣可以不继也”等强词夺理之意见,可实际上,所谓的孝宗——武宗的大宗体系,本就是不大立得住脚的。内阁和朝臣们势力因此强迫嘉靖改宗认父,要他自绝其父一宗,自贬尚在世的生母、祖母,去继孝宗——武宗一脉的宗祧,实为无由之谈,不免欺人太甚。

凭心而论,嘉靖的这些行动,无论于礼制于人伦于情理,都十分的有理有节。而且嘉靖其时尚只十五、六岁的半大年纪,就知道如此一力维护自家父母至亲,并与满朝资深政客对峙而获得了这样的结果,实属难能可贵,也确实难为了他。

关键词(Tags): #大礼议#杨廷和#张璁#桂萼#嘉靖元宝推荐:无斋主人,海天,电子赵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