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脚踢开古典音乐的大门 一 -- 五度

共:💬108 🌺9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接着聊配器

那三首歌里我感觉最精彩的是容祖儿的那首。从这首歌中也能听出来现在的流行歌曲比以前进步不是一星半点。比之A winter shade of pale,从编曲乐器使用音色都复杂出很多。我在网上搜到了一篇讲配器的文章。我感觉正好能解释这三首歌的低音部分。

http://ch.midifan.com/m_TechArticle/Detail.aspx?id=81

黎明的那首歌就相当于作者说的和弦根音,也就是著名的一小节一个音。简单实用,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A winter shade of pale就是节奏型的低音了。我感觉这类一般是为了和鼓配合,作用是突出节奏,有时候往前赶有时候往后拉。最后容祖儿那个就是旋律型了。也是最难写的。一个高音部一个低音部各有各的旋律,而且还能和谐统一,写作难度可谓是不小。

另外这篇分析配器的文章总结的4点也是很精彩。1旋律层2和声节奏型3低声部4噪音层。以往的老流行歌曲对1主旋律层非常重视。一首歌不用伴奏也是很上口的。但现在越来越发展,往往更受重视的是后两个。一个是低声部一个是噪音层。也就是煮酒兄说的特殊效果了。

这里面主要原因其实就是电子音乐的发展。一般专业音乐人的合成器都能弄出n种音色,随便您使用。所需要的就是靠自己的耳朵听,然后调调数据。而对普通听众,尤其是大部分创作人写的歌都是一个味的情况下(并且都是爱情题材)。谁加入的花样比较多,自然就比较吸引人。也就是the devil is the details了,这大概也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创新不如以前了。我对这个东西最早的认识是u2的with or without u,里面的合成器丁丁当当在当时也是很新鲜的,眼前一亮的感觉。

吉他分解和弦就拿黎明这首歌来说,虽然是分解和弦,但这首歌的左右声道是交叉出现,有一种呼应的感觉。所以听起来就不感觉单调。我还得多学点这样的好手段才行。

和弦应用就太深了。我感觉打个比方就是写完旋律,配和弦就是往上涂颜色。颜色涂坏了,原来的的旋律也给糟蹋了。但煮酒兄说的和弦多我不太支持,我感觉流行歌曲大概4,5个比较好。可惜用吉他写歌经常是2,3和弦就搞定了,所以就出现了写的歌都是一个味了。有朋友教我,要先在脑子里写旋律,然后再找和弦。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做到,都是弹和弦,然后想到旋律。所以起伏很小,给人感觉是一条线。这个只有继续充实乐理了。煮酒兄所说的9和弦加减也正是我正在看的,不过就不是那么明白了。大多是按照书上的图片一按,弹出来听听是什么动静。好听就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