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载】(水寒)从电力规划看人口规划(1) -- 东东山

共:💬15 🌺1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转载】(水寒)从电力短缺看今后劳动力和高校生源短缺(1)

一、1997年后的“8%经济增长率”导致现在的电力短缺

二、不同资料的每年出生人口数量

三、所谓的“1.8的生育率”将导致今后劳动力严重短缺

四、所谓的“1.8的生育率”将导致今后高校生源短缺、高校破产

一、1997年后的“8%经济增长率”导致现在的电力短缺

电力增长必须适度大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经济学常识。据资深电力规划专家、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吴敬儒介绍,从1969年开始,国内就开始缺电,经过近20年的建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力度建设,1998年电力供需才首次出现平衡。以为已经告别了的缺电时代,没想到再度降临。2001年开始“电老虎”重新发威,使人开始回头检查反思1998年以来的电力建设松懈的思潮。对于目前能源再度紧张的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认为,这首先源于前几年电力建设的人为放缓,最典型的就是「三年不上火电」政策。据了解,在1997年以前,国内电力投资建设的规模,平均每年都在2000万千瓦以上,然而,到了1998年,由于判断错误,认为电力需求不再增长,当年开工规模陡然下降为1021万千瓦,1999年和2000年,更是进一步下跌,连续两年只有600万千瓦。因为电源点建设有3年左右的滞后效应,1998年的决策失误导致2001年以后的电力短缺,2002年电力缺口2035万千瓦,2003年甚至高达4485万千瓦。2004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先后共有24个省级电网、25个省市区出现拉闸限电,全国最大电力缺口上升至4000多万千瓦,电量缺口达到650多亿千瓦时。电力短缺到2005年仍然严重,2006年才有所缓解(但局部季节性缺点仍然严重)。此次能源危机的损失无法估计,但应当数以万亿计。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全国工业开工充分,每周工作6.5天,而不是3-4天,能够多创造多少财富和就业机会?

电力是国家经济的动力,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决策失误?原因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不振,开工不足,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受到影响(虽然没有像东南亚一样严重)。但是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中国政府拒绝承认中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仍然宣称有7-8%的增长率,给国际社会的印象是:中国经济一支独秀。

从2001年开始,国际社会上对中国经济增长数据表示高度怀疑的声音不断。美国学者比较一致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增长被严重高估,真实情况可能是: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为-2% —2%之间,1999年在-2.5% —2%之间2000年为2%-3% ,2001年为3%。(钟伟《中国经济增长率被高估了?》http://china-week.com/html/01373.htm)。美国学者怀疑中国1998-2001年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中国能源消耗降低:从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共

增长了25% ,而能源消耗则下降了13% ,在1997年以前,能源消费是和GDP 同步增长的。但从1997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但能源消费量停滞不前,甚至大幅度下滑的不可思议现象。这些学者还根据中国出口情况、工业产品产量、以及与香港、新加坡比较佐证了上述怀疑。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质疑是“反华势力”故意唱衰中国,是“别有用心”。另外一些学国内者从能源角度分析,认为能源弹性系数的波动可能没有规律可言,甚至出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的反向变动;我国原有的能源消费基数过大,降低消费空间巨大;能源之间的替代速度加快,优质能源的大幅增长;能源价格上涨抑制了消费;整顿煤炭工业对数据产生的影响等。用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调整后,他们得出结论:我国能源与GDP的关系并没有失调,GDP增长的数据是可信的。

如果说搞出一个漂亮的8%来装点一下门面,维持信心,还可以理解。偏偏当时的国务院还就当真了,真的以为如此低的能源需求增长就能维持8%以上的GDP增长。国务院的这个对电力的短视判断是基于两份统计,第一是97-99年的名义GDP每年都增长8%,第二份就是电力需求几乎没有增长。也就是那每年8%的GDP是几乎不耗电的。可能么?在一个依赖粗放式发展、一个能源使用效率一直非常低下的国家(中国每消耗1千克能源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7美元,韩国为1.8美元,日本为6.1美元,泰国为2.1美元)?这两份统计必然有一份是虚假的,假的只能是第一个,名义GDP。因为用电量是造不了假的,也没有必要造假。也就是说97,98年我们根本没有那么高的GDP成长率,那个8%有很多水分。

就是说基于这个虚假的“8%经济增长率”, 制定了电力政策,学术界的短视导致决策的短视。2001年以后,金融危机期间被压抑的工业产能逐渐释放出来,2001年华东地区硬是靠着西电东送工程部分完工后,雪中送炭的中部电才勉强维持平衡。而此时能源需求的增长又回到了两位数状态。2002年以后的严重短缺不可避免了,造成上万亿的经济损失,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如果说上届政府在处理亚洲金融危机上还可圈可点的话,那么因为电力决策失误使得“前功尽弃”,只是将损失延迟了几年而已。

好在电力建设只有三年左右滞后期,从2003年开始不断增加的电力投资,可望缓解今后的电力短缺。

 

二、不同资料的每年出生人口数量

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以及计生委自己的客观资料均显示1992年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只有1.6左右,九十年代中期后生育率只有1.2-1.3左右。但计生委和人口学界每次都将生育率调整到1.8,计生委主任甚至说实际上有2.0的生育率。以下是三种方案下1982年以来每年出生的人口数。

--------------------------------

年份-年鉴推测-人口普查-1.8生育率

1982---2247-----2310---------

1983---2066-----2007---------

1984---2063-----2031---------

1985---2211-----2043---------

1986---2393-----2319---------

1987---2529-----2528---------

1988---2464-----2458---------

1989---2414-----2514---------

1990---2391-----2621---------

1991---2265-----2008---------

1992---2125-----1875-----1933

1993---2132-----1791-----1992

1994---2110-----1647-----2042

1995---2063-----1693-----2083

1996---2067-----1522-----2105

1997---2038-----1445-----2110

1998---1942-----1401-----2097

1999---1834-----1150-----2071

2000---1771-----1379-----2031

2001---1702-----1283-----1986

2002---1647-----1283-----1940

2003---1599-----1283-----1898

2004---1591-----1283-----1865

2005---1617-----1283-----1842

--------------------------------

注明:“人口普查”一栏的2001到2005年数据是根据2003年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0-4岁人口平移两年(假定这几年每年出生人口没有大的变化)。

其中人口普查资料最客观的调查资料,是最为可靠的,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0-4岁平均每年出生1283万(其中可能每年有100万左右的重报,就是说实际上还没有这么多)。国家统计局的年鉴出生人口是用:出生人口=总增加人口-死亡人口来推算的。“1.8生育率” 是在1991年前采纳人口普查的客观资料,1992年后根据1986年的育龄妇女生育结构以1.8的生育率推测的每年出生人口。国家统计局宣称的2005年1月6日的13亿人口日是根据统计年鉴的资料,国家很多决策都是依据1.8生育率资料。

从上表可见,统计年鉴推测的出生人口数(年增加人口减去死亡人口)与客观调查(人口普查和2003年抽样调查)的每年出生人口数数据在1990年前没有太大差别,1991年之后统计年鉴推测的出生人口数明显多于客观调查数。问题是出在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之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被公认为最准确的)。

笔者近年已经多次质疑中国的1.8的生育率(易富贤:《中国能有1.8的生育率吗?》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6/05/982.html),但计生委和人口学界还铁板一块咬定中国还有1.8的生育率。

三、所谓的“1.8的生育率”将导致今后劳动力严重短缺

2003年之前,媒体都还是关注“民工潮”,然后2003年开始,中国沿海开始出现“民工荒”,这几年逐渐严重,甚至湖南、四川等人力资源丰富的内地省份也开始出现“民工荒”了,“荒”得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促手不及。目前经济学家还是浅层地从劳动待、人口学家还是从劳动力总量来考虑这个问题。其实用劳动力总量来研究人口问题不准确(从劳动力总量来看,目前中国劳动力确实还是充足的)。

其实从人口结构角度是很容易看出“民工荒”的深层原因的:

由于目前民工主体是18-35岁年龄段黄金劳动力,目前民工荒最“荒”的也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以2006年18-35岁年龄段的人口数为100%,我们比较一下这个黄金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变化。

图1、18-35岁黄金年龄劳动人口数量变化曲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上图可见,从1997年开始,18-35岁年龄段劳动力人数开始减少,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当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掩盖了黄金劳动力的数量的减少。2002年之后中国经济步入正轨,对民工的需求增加,而劳动力的供给又减少;加上1998年之后的连续几年的粮食减少引起中央的重视,2004年开始中央提高粮食价格,部分农民留在农村,更加加剧了民工荒;1999年扩招后的6年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由108万上升到504万,2006年计划生育招生530万人(占了同年龄人口的21%),又延迟一部分人进入劳动市场,而这些剧然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并不是目前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意味着一方面出现民工荒(中专、技校生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一方面大量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这些共同原因引发目前的民工荒。

要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和计生委的1.8的生育率,中国民工荒在今后几年不会加剧,相反劳动力的供应在今后几年还会有所增加,就业问题严重,中国还有15年左右的“人口红利”;但依据人口普查的客观资料,“民工荒”将会越来越“荒”,如果说现在还只是结构性“民工荒”的话,那么今后几年将出现全局性劳动力短缺,现在需要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缓解2025年后的劳动力短缺。

人口学界和计生委一直宣称中国有1.8的生育率,延误了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时机(已经延误了至少15年时间),到时候劳动力短缺将问题可不像现在电力短缺问题好解决。电力建设只有3年滞后期,近年全国普偏的“电荒”,不仅促使了国内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地电力投资的大幅增加更是直接刺激了电力设备的市场需求;而劳动力培养有20年的滞后期,并且鼓励生育可不像电力建设那么好控制,日本鼓励生育十几年了,生育率不但不回升,反而不断下滑,欧洲、韩国、新加坡、俄罗斯千方百计鼓励生育,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成功。现在不调整人口政策,更待何时?

诚如仲大军先生所指出:“中国与世界打交道主要依靠得是什么?(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不是资源),实际上是人口,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一旦劳动力减少,中国今后靠什么与世界竞争?

中国目前经济学界还在争论“左右”,就像面包师争论谁的面包(发展经济、提供就业机会)做得好,争来争去,猛然回头:面粉(劳动力)没有了!面包师水平再高,没有面粉也是空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经济学界不要光顾着做面包(专注着人民币汇率、股市、利率等),也要抬头看看面粉(劳动力)是否供应得上。韩国前些年也是因为当时劳动力还充足,对人口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是追悔莫及。中国现在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还在高唱“劳动力严重过剩”(并且这个观点引起高层很大的重视),有人甚至主张“宁要老龄化,也不要不充分就业”,但却不想想这种因为经济政策失误所致的虚假“过剩”到底还能维持几年?却忘记了恩格斯当年的教诲:“人口过剩或劳动力过剩是始终同财富过剩、资本过剩和地产过剩联系着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