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点儿《诗经》之一 序 -- 平沙落雁

共:💬23 🌺2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读点儿《诗经》之四 七月流火---农事(下)

顺便抄录一些上古时代人们衣食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先说上衣。

短上衣叫襦(音儒),这襦还有长短之分,长襦到膝上,短襦到腰,还有一种叫深衣,深衣是连衣与裳为一体,下面垂到踝部。襦为一般人(包扩奴仆)平时所穿,深衣则是“士”阶层以上人的常服,也是庶民的礼服。

古代上衣也有单夹之分,单衣叫禅,夹衣叫祫(音峡)和複(音复)。

贴身穿的上衣叫亵衣,有叫“私”,衷衣也是内衣,后来写作中衣。

古人御寒的衣服有裘,袍,(还有一个字是衣补旁加一个茧,字典里都没有)。

裘是皮衣,毛向外,兽毛外露通体一色,不好看,因此贵族在行朝,祭之礼或待客是要罩上一件裼(音习)衣。

袍是絮了乱麻或是旧丝棉的长衣,“衣茧”絮的是新丝棉。

古人的上衣外面要系带,带有大带,革带之分,大带束衣,革带上栓有佩物,然后在系到大带上。大带通常用丝制成,诸侯,大夫用素丝带,士用练(漂煮过而较白的丝)并饰有黑边。

大带在腹前打结,余下的部分下垂,称为绅。因为绅是下垂部分,可以临事提起来当记录本。缙又可写作搢,是插的意思,指插笏于带。笏又称手板,是君臣相见是臣手里拿的狭长的板子,用以记事或指指画画,不用时就插腰间,因而缙绅就成了高官的代称。

以上所说的大多是贵族有钱人的衣着,一般平民通常只穿褐,或“布衣”。上古没有棉花,衣服都是丝,麻,毛或是皮革做制。丝制品统称帛,是上层人物穿的。褐是麻,毛织品,当时的麻毛纤维的加工梳理都很粗糙,而褐又是手工编织的,这样的衣服当然既不轻暖又不好看,怕是连现在的麻代片儿都比不上。

布和褐是同类的东西,只是比褐为细,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者的常服,于是“布衣”成为平民的代称。

再说下衣。

下衣有裳,绔,褌(音昆)。裳就是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绔没有前后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现在的套裤。纨绔是有钱人做穿(纨是织造较细的生绢),所以后来专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者。

跟现在的裤差不多的是“穷绔”,穷绔的通行名称为褌。

再说说饮食和器皿。

主食有五谷或六谷:黍,稷,麦,菽,麻,六谷再加上稻。麻之所以也算做谷类是因为麻子也是充饥之物。

黍又叫黄米,色黄而粘,状似小米。

稷就是小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稷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代用“社稷”代表国家。

麦子有大麦小麦之分,大麦古代叫麰(音谋)。

菽即豆,原指大豆,又作豆类的总称。

麻指麻子,是贫苦人的粮食。

肉食是古人副食的主体,富贵之家以一些蔬菜为配料,贫贱之人只能以野蔬菜充饥了。〈七月〉里提到的葵,瓜,壶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菜,郁,薁(音欲),荼便是野果野菜。菜多粮少,不及肉味,是劳动者饭食的普遍情况。

古人以牛羊猪为三牲,祭祀或享宴是三牲齐备的叫太牢,只用牛羊叫少牢。羊和猪是较普通的肉食,古人还喜欢吃狗肉。

具体吃法有炙,就是烤肉,还有脍(音快)是细切的鱼,肉。醢(音海)是肉酱,一般是先把肉制成干肉,然后铡碎,用粱米制成的酒曲,盐搅拌,再用好酒渍,密封在瓶子里,经过一百天就成了。由此引申,对人施以剁成肉酱的酷刑也叫醢。

还有羹,羹是以肉叫五味煮的肉汁,所谓五味是醯(音西)就是醋,醢,盐,梅和菜,菜只用一种,如葵,葱,韭等。

古书里还常提到脯,就是现在的腌咸肉。

上古的炊具有鼎,鬲(音力),镬(音或),甑(音憎),甗(音演)等。

鼎是煮(盛)肉的,当时的肉食并不像后来那样切成小块,而是把牲体解成若干部分,也有不解体而煮全牲的,因而鼎都比较大,鼎圆腹三足或方腹四足,鼎口处有两耳,可以穿进杠子以便抬举,腹下受火。

鬲是煮粥的,其形与鼎相近,三足是空的,与腹相通,为的是最大限度地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

镬是专门煮肉的,镬也是大腹,但没有足,因为鼎受火过烈容易使足部受损,所以用镬煮肉更为常用。古代有一种酷刑叫烹,就是把人扔进镬里煮烫而死。

甑是蒸饭的工具。类似今天的笼屉,直口或口边翻卷,立耳,底部有空以通气。甑放在鬲上,鬲中放水。上下合成一套就叫甗。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音雍),第二顿饭叫餔(音补),又叫飧(音孙)。古人的晚餐只是把朝食吃剩下的热一热吃掉。

吃肉是有工具匕,柶,叉等,肉在镬里煮熟后用匕把肉取出放到一块案板上,这块板就叫俎(音祖),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吃饭则主要用手捏。

由此可见,生活在古代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即使是公侯那日子过得也远不如当今的平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