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10月8日21章 -- 马前卒

共:💬12 🌺4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21-2
家园 21-3

1918年初,立宪会议召开,4000万人参与投票,其中大部分是农民。激进的布尔什维克没有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这个选举结果其实并不出乎意料,苏维埃的根基本来就在于城市,最早的苏维埃甚至没有农民代表。比起临时政府,苏维埃因为士兵中包含大量农民而和农村关系稍近一些,但最多也只能换得农民的善意中立而不是支持。农民不关心工业,不关心社会革命和未来,不关心迫在眉睫的威胁,他们只希望排除外界干扰,过上平静的小农生活。最终,一直主张维护村社土地制度,以农村为基础的社会革命党得到了最多的选票,排在布尔什维克之前。列宁对这个选举结果嗤之以鼻,解散了立宪会议,以苏维埃为唯一的议会和执政机构。列宁不相信农民的选择代表俄国和世界的未来,不相信几个刺客能够抵抗磨刀霍霍的德军与协约国军队,更不相信改良派能阻止旧统治集团回来废除一切改良成果。为了生存与革命,他决心实施无产阶级专政。1918年春天,同盟国和协约国向苏维埃政权发起正式进攻,国内随即爆发了大规模叛乱。与红军相对应,宣称要消灭革命的叛军一般被称为白卫军或白军。

最先发难的是同盟国,1918年2月9日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割让大片领土。负责谈判的托洛斯基高估了德国内部危机,于是中断谈判,宣布单方面停止战争。2月18日,同盟国发起全面进攻。旧军队一如既往的无能,刚刚成军的红军只能防御一些要点,无力阻止德国的全面推进。3月3日,列宁宣布承认同盟国已经占领的一切,包括1/3的领土和几乎全部的煤、铁矿,以换取暂时的生存空间。和约签定后,内部确实存在问题的德国军队停止了全线进攻,但依然占领了一些局部目标,建立了一系列傀儡国家和反苏维埃政权。德国在战败投降后,协约国还勒令德国在协约国接管前继续控制俄罗斯西部,以遏制苏维埃政权。德国始终是苏维埃的大敌。

1918年3月,英、美、日等协约国军队在一切够的着的港口登陆。由于美国加入战争和德国力量的衰竭,协约国能够拿出大批物资支援白卫军,苏维埃的真正考验到来了。在随后的2年内,原沙俄帝国的土地上一片大乱,数十条战线同时开火。在内战的特定条件下,战线往往非常模糊,经常纠缠在一起,最终蹂躏了俄国大部分土地。战线的一边通常是红军,另一边是来自所有资本主义强国的部队和千奇百怪的白卫军。主要的敌人有英、法、日、美等国在北方和远东港口附近的干涉军、西伯利亚的高尔察克、南方的邓尼金和爱沙尼亚的尤登尼奇,他们各拥有十几万到数十万的正规部队。除此之外,还有无数小规模的白军集团,和来自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干涉军,规模从数百人到数万人不等,难以一一罗列。所有的白卫军和干涉军都可以指望协约国强大的工业和海运支持,并在1918年11月以后利用协约国堆积如山的战争剩余物资。红军建立时只有10万部队,到1918年末也只有50万人,其中不到40万野战部队。由于大部分军官反对革命,早期红军的军事素养不如白军,更不如协约国干涉军。苏维埃政权只能对乌拉尔山和波罗的海之间北方内陆地区的资源和人力进行有效利用(白海沿海不算),其中列宁格勒(彼得格勒)、莫斯科和两城附近,与15世纪莫斯科公国大致相当的地区勉强算是稳固的根据地。由于战乱和封锁,苏维埃控制区内的工农业比大战前萎缩了一半以上。无论是比资源、人力还是生产能力,内战前期的红军都远不如自己的对手。然而,苏维埃政权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打败了所有敌人。到1919年底,红军已经发展到200万,将所有敌人赶出了俄罗斯核心区域,让所有对手都承认它是俄国唯一值得进行谈判的势力。如果把胜利和内战开始时的实力对比结合起来看,胜利是惊人的。

苏维埃政权在内战中的胜利得益于敌人内部的混乱与分歧。各支白卫军以及在背后支持它们的列强都有自己的利益。初期白卫军蔑视苏维埃政权,盲目攻击以抢占地盘,并企图为战后瓜分利益争功。到了内战中期,虽然形势需要有组织的作战,但建立在地方势力和旧军官团基础上的白卫军本来就缺乏真正的权威,一旦部队规模变大,占领富庶地区,军阀的短视本色就显露出来。各个白卫军派系内部尚且做不到有效指挥,更无从指望派系之间乃至和中间势力的合作。至于协约国列强,在世界大战结束后利益不一,正为了更重要地区的利益吵的天翻地覆,也不愿意为了消灭苏维埃消耗太大的实力。而红军一方指挥统一,各部队尽力合作,又占据了铁路网的中心地区,享有内线优势。因此红军得以灵活调动主力,利用不同方向敌人大规模进攻的时间差应付各路危机。

德国在世界大战中的内线优势比内战中的红军还要大的多,因此光是内线优势不足以解释俄国内战的结果。在世界大战中,工人发现自己不仅要为统治集团赚取财富,而且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去保卫他们的财产。他们对这个要求自己付出一切,却不能给他们温饱与尊严的制度极端不满,对新兴的革命政权充满向往。这才是苏维埃政权最大的战略优势,同时也是所有对手的劣势。因为占据了这一优势,苏维埃政权在所有的城市中拥有天然盟友,可以利用所有的铁路、工厂来支持红军,至少可以通过发动工人来阻止对手有效利用工业资源。红军也因此在城市中拥有了可靠的兵源,危急时刻还可以就地动员工人民兵来保卫关键要点,这些民兵往往和红军一样善于作战。在工业时代的战争中,这些优势非常关键。由于类似的理由,无论出身工人还是农民,旧军队中的大部分士兵都倾向革命。沙皇和军官团先后驱使他们为了沙皇在中欧的利益或英法在东欧的利益作战,苏维埃政权却号召他们保卫自己的政权,这种对比严重影响了白卫军的士气和作战意志,为红军提供了大批训练有素的士兵。

无产阶级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国内。4年的大屠杀过后,英、法虽然战胜,但国内无产阶级发现自己依旧一无所有。他们意识到无产阶级的牺牲只是为统治阶层赢得了利润,因此坚决反对在战后继续打仗,更反对政府派干涉军去扼杀俄国无产阶级政权。左翼政党组织工人游行示威,港口人员拒绝装运支持白卫军的物资,共产主义者则向干涉军宣扬革命。这些运动不仅给各国政府干涉俄国革命带来了困难,也让统治集团意识到再次动员、组建大规模远征军的可怕后果——彼得格勒兵变的教训就在眼前。所以,尽管白卫军很快证明自己不能抵御红军,但直到苏维埃政权彻底胜利,各国的干涉军始终没有足够兵力进军俄国腹地。

农民们对这场工业时代的内战持中立态度。社会主义革命与贵族军官的光荣都是农民无法理解的东西,征集余粮的布尔什维克和喜欢烧杀抢掠的白卫军都不会得到农民的真心支持。但农民们从革命中得到了土地,因此,如果一定要作出选择的话,他们宁愿接受苏维埃政权而不是声称恢复旧制度的白卫军。1918年6月份苏维埃政权组建贫农协会,以富农为代价动员了一部分农村资源。总的来说,农村是倾向于新政权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