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茶事 -- 雪个

共:💬1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茶事

我喜欢喝茶,觉得比饮料好,苦涩中有清香,且能提神。由喝茶而想了解茶,于是去翻

阅了一下《茶经》,知道茶有“轻汗发而肌骨清”、“有力悦志”等好处,能“与醍醐

甘露相抗衡也。” 然而我却不是那种会品茶的雅士,仅仅一直喜欢喝茶而已。或可说

是那种喝“自然主义的茶(冈仓觉三语)”的人吧。

    

茶在中国的历史颇为悠久,据说公元500年左右饮茶的习俗开始在华夏大地广为传播,

那是南北朝时代。到了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对饮茶进行了最初的文化阐释

: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

舒,聊四五啜。后来陆羽这本书传到日本,日人林左马卫藏著有《茶经解说》一书。茶

在日本变得神圣起来,饮茶成为“茶道”。

茶道的提倡者,16世纪的日本艺术鉴赏大师千利休主张茶道的宗旨是培养和陶冶人的

“和、敬、清、寂”之情。这的确不失为一种高尚情操。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茶道。譬

如福建的“功夫茶”。据《潮嘉风月记》载,功夫茶要“细炭新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

细呷之”。其茶具小巧精致,伺候喝茶的亦是丫鬟书童,甚至还规定火与茶具相距七步

为度,这样沸水从火上拎下至沏茶时的温度才合标准。其“道”有很大的表演色彩。喝

“功夫茶”你得有“功夫”,有那份闲情逸致才行。

知堂老人在散文作品《泽泻集》中对日本的“茶道”做了精辟的解释。其云:“茶道的

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

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此种风尚

或与中土的僧人饮茶有点仿佛,譬如《五灯会元》卷九如宝禅师条下载:“问:如何是

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

        

我喝茶自然不讲究什么“茶道”,无论早起还是深夜,无论热茶还是冷茶,也无论浓

淡,我都一概不拒。文人喝茶,引为雅事雅谈。宋人陈与义有佳句云:“春裙玉面初相

识,九月茶花满路开。”“《简斋集?初识茶》”。宋人杜小山的《寒食》诗这样写道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品茗赏

梅,其雅趣不亚于品酒。苏东坡有赞茶句:“茶笋尽禅味,松杉皆清音。” 另有一种

说法,其云:酒是纵横江湖的侠客,茶是隐逸山林的高人。此论可称妙喻。

《红楼梦》是人间奇书,其品茗谈茶之语亦大为不凡。其中妙玉小尼言道:“岂不闻一

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而唐人卢全的茶诗尤好,诗云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孤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

事,全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心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想

起古人所说的“两腋习习清风生”的境界,我很是神往。

        

饮茶,真可谓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无论是喝大碗茶,或是小酒盅似的功夫茶。无论是

喝龙井、毛尖,或是平常的花茶末,甚至未经炮制的山茶,其消乏解渴,称心惬意,大

致相同。何况春朝独坐,寒夜客来之际,身心困顿,素朋欣聚之时,一盏在手,更能引

起许多绵思遐想,哀乐悲欢,文情诗韵,娓娓情怀,款款心曲……酒使人沉醉,茶使人

清醒,几杯茶罢,凉生两腋,那真是“乘此清风欲归去”了。

        

茶须在空闲的时光里才能品味,一个人只能在这种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

地中,才能领悟到茶的滋味。正如“茶录”所云“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

洁。”然而我却无法完全品味茶的精髓,可能我无法做到“用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

的世界”。俗世中有太多的纷扰,平常人又岂能避身世外?

    

茶的感觉很奇妙,是那种“宠辱不惊,任窗外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的平淡与幽闲。周作人曾写文章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

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一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现代人可能无法享受这种

“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的清空了。我只愿与知心朋友二三饮茶聊天,无所不

谈,亦很知足了。

作者:朴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