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武林外传里的“梅斯布”说起 -- xiejin77

共:💬7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演员的一些联想(中)

梅式体系里的演员我想可能我的分类有颇多的个人色彩——当然这些演员也都是我喜欢的。这样的一个局限体系里的人物首选就是我们风风火火的Jack chen了。其实成龙的戏我相当的爱看,从最初的老功夫片到最新的戏,可是成龙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一个体系的产物——招牌式的喜剧功夫才是本质。这就像京剧里谭鑫培的“盖叫天”的外号一样,一招鲜,吃遍天啊。同理,李连杰也属于此类,功夫明星里大都属于此类范畴,包括已经作了两年德州州长施瓦辛格。蒸发密令、真实的谎言、终结者等几十部片子看下来,我能记住的只有这个肌肉横飞的男人,你问我终结者机器人、FBI的特工叫什么,我也只能告诉你叫施瓦辛格了。这个范畴里还包括了中国特色的特型演员——诸多和革命的伟人们形似的演员(不知道有没有博闻的河友能说说好莱坞是不是也有此类的特型演员)。之所以说特型演员是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是因为塑造伟人的方式就是这几个套路,研究一些红色作家所谓的纪实小说来接近人物,然后用不甚正规的地方话来标志人物的特性。毛公如此,邓公如此甚至周公也如此——除了王铁城在《周恩来》里塑造的那个形象以外。

其实不管是梅氏体系还是斯式体系,足够高明的演员最终都会回到一个结局,就是返璞归真式的变化。演戏的感觉已经渗入生活的感觉,不管是饰演的古人还是今人,也不管是从体验式的忘我表演还是结构化的程式表演。贵妃醉酒里的梅兰芳,就算是性别上的反串,也不会让人们觉得突兀,而是会颇有美感的欣赏一个男子模仿女人的身段;阿甘正传里的汉克斯,就算是总是一身光辉出现的汉克斯努力的刻画一个白痴,也没有人觉得阿甘有什么大智若愚的奸猾。这也许就是境界吧。

不过,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我觉得相比于斯氏的体系,梅兰芳的体系更适合于有生活阅历的人去体验;这颇有些像传统古代的教育方式,不是思辨的去理解,而是机械的记忆然后在岁月的阅历中慢慢的消化体验。很多京剧的名角也往往有了类似于柳敬亭一般的阅历和气度,京戏的童星的表演固然可以惟妙惟肖,却独独缺了那份气质,形似而非神似的表演可以做噱头却不能用来理解。当然这种说法有个特例,就是在那十年的特殊时期里的八部大戏,样板戏的编剧唱腔舞美演员等等等等,都可以说是万众无一的,可惜着欠缺了气度的表演就像是真人版的提线木偶剧一般。杨子荣也好,郭建功、李玉和也好都不过如此;和盖叫天的武松,梅兰芳的贵妃,李洪春的关羽比起来,判若云泥。这样的体系里,最容易培养一些死忠的

观众,也最容易培养出专业级的票友——想当年贵为二太子的袁寒云也不是沉醉在这京胡鼓乐的喧嚣之中,甘为票友嘛。如果说斯坦尼斯拉夫的体系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完全启发式的体验的话,那么以梅兰芳命名的这种表演体系对于观众来说就是一种完全的灌输式的感受。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是身在此山和隔岸观火一样。

“一看《天鹅湖》就等着四小天鹅出场,或是数一数天鹅是24只还是25只,黑天鹅旋转是不是32圈。”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如是说。

这可能是中国的观众们最熟悉的观看方式了,以如此具体而量化的标准来程式化的看待西式文化为主的芭蕾舞,这也许就会产生这种反讽似的效果吧。不过我觉得,赵团长大可不必如此紧张,这样评价足可以说明观众们是越来越专业,只是还没有能够从真正的芭蕾的欣赏角度去看待去理解吧——这是需要诠释引导和文化沉积的。我相信如果有哪个金发碧眼的洋MM质疑性的问为啥《贵妃醉酒》的演员少抖了几下水袖,我一定会甘之如饴和她一起批判的,呵呵。

关键词(Tags): #芭蕾舞#梅兰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