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五章 街亭的角色错位 -- 沉睡的天空

共:💬59 🌺1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补充几句,凑个趣

正统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述中,就表现为所谓正闰问题和纪年的年号。

从技术上来说,中国古代在纪年的时候,不像现在有公历,一般要用年号(在汉武帝发明年号以前则是周某王某某年)。国家统一的时候还好,就一个年号,割据的时候,用哪个年号呢?就涉及到谁是正统。

清灭明之后,朝鲜有人继续采用崇祯纪年,意思就是不承认清朝的正统性。

正闰问题,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在同一部史书中,同一时期也只能有一个皇帝,称这一国的是皇帝,其他的就只能被称为某主。比如在三国志中,魏国的是帝,蜀汉的就只能是汉主了。到后面,南北朝的时候,北朝的史书一律称南朝为岛夷,意思当然是荒岛上的蛮夷。南朝的史书,一律称北朝为索虏,意思是扎辫子的胡虏,考虑到拓跋鲜卑人最初的最初也是发源于东北,通古斯系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并迅速汉化,还是有传统的。

而正闰问题和年号问题,首次显著地出现在古代史学家面前,恰恰是在三国的问题上。在三国以前,正统性的传承,都比较简单,三代相传,秦灭周。都没什么可说的。秦汉之前,实际上有点含糊,不过被糊弄过去了。田余庆老先生在《秦汉魏晋史探微》考证过,《史记》中的《秦楚之际月表》、《陈涉世家》、《项羽本纪》,这些题目,恰恰表明西汉时的史学家觉得秦汉之间可以说是有个“楚”(张楚/西楚)的存在。不过还是被后来的史家糊弄过去了。

首次显著地出现争论,是三国。当然,一开始在陈寿那里好像没什么问题,汉、魏、晋按禅让的路数一直走下去,中间没蜀汉什么事。到了东晋就开始有人跳出来了。习凿齿老先生认为,正统应该是蜀汉的,大晋在文帝司马昭灭了蜀汉以后才得到天运。从此就有了无数的纷扰。

后来响应这一观点的有著名的朱熹老先生。在《剑桥中国秦汉史》里面就详细记述了朱熹和司马光各自的观点。大家各以自己去看。总之朱熹老先生更极端,认为,蜀汉才有天命,蜀汉被灭,直到晋灭吴之间,没有哪一国有天命。三国归晋以后,天命才重新降临。个人觉得,朱熹老先生和孟子一样,“向壁虚构、往造旧说”,只要觉得爽,就由着性子瞎掰。其实南宋的朱熹和东晋的习凿齿一样,国家偏安江左,无力收回北国故土,就只好搞精神胜利法关起门来爽了。连带倒霉的是曹操,被朱老先生彻底抹黑,几百年不得翻身。

而司马光则采取一种比较务实的态度,他要编《资治通鉴》,不能胡来。于是就采取这么一个简单的法则:正统(或曰天命),通过灭国或禅让来传递。所以正确的答案是(和三国志一样)汉、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既没有灭晋,也没有通过禅让代晋,也就从来没有天命,不是正统,直到陈被灭。比如《资治通鉴》第一百卷讲到了前秦的兴起,卷首用的纪年却是“(晋)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永和十一年”。

还有一个著名的割据时期,就是五代十国。其实为什么叫五代十国?摆明了就是以五代为正统,而以十国为割据。而五代呢,不过是后梁篡了唐、后唐灭了后梁……按照司马光老先生的原则在“承继天命”而已。其实五代比其他同期的割据政权好不了多少,而另一面,赵宋就算不是起于后周,但只要统一全国,总会把“继承天命”的那一国给灭了,从而得到天命。司马光老先生的这个原则,倒还总是自洽的。

其实后面还有一个小补充:被逐出大陆了,就算没有正统了。否则清朝就得从康熙算起了。

考之近代,清之后,先是袁世凯,然后法统应该属于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北伐、宁汉合流之后,属于南京国民政府。1949年之后,本朝奉天启运,顺天应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