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逆差之王,恐惧和希望 -- 小楼

共:💬53 🌺4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日本与中韩台〝技术战争〞开打,优势撑几年?(3)

  一、黑箱作业化:最典型的就是夏普04年初开始生产作业、位在日本三重县的龟山工厂。这是一座具有 “投资回归(日本)国内”

象征的工厂──之前韩国曾给予破例的超好选地、建厂条件,夏普还是断然拒绝而就龟山。目的是着眼于,即使海外生产几乎占了一半,仍要将核心技术锁在国内。因此,其特色就是,制造技术等know-how彻底地作机密、隐匿而「黑箱作业化」。

  夏普基于液晶电视、面板事业来自国内及韩国、台湾的强力攻势,「防卫」技术不仅针对外国,连日本同业也涵盖在内。夏普龟山工厂有7个东京巨蛋那么大(约33万平方公尺),里面量产着世界最大的「第六代」面板基板(长1.5公尺

×

宽1.8公尺),而且从液晶面板到电视采取一贯作业生产,堪称夏普金字招牌最新锐的生产基地。1998上任的町田胜彦社长强调,「生产技术如同鳗鱼店秘传的配料,是绝对不能亮出来的」,所以一座一座厂区用面板收讯装置衔接、联络,从生产、检验产品到出货,公开的是极小的一部分。实际上,能够看到整个工厂的,自町田胜彦社长以下,仅仅只有一部分高级干部和负责人;就算是工厂的作业人员也不容易进入非关业务的部门或区域,为了防止偷拍,甚至严禁员工携带附有摄影功能的行动电话;怕员工成为「猎人头公司」挖角的对象,规定员工不得和访客交换名片;……,名堂多多。总之,场内包括设计等一切都是「企业机密」。

  03年夏普的液晶面板世界占有率为35.7%,自从1973年首先推出液晶显示功能的计算器之后,接着有液晶画面摄录机等多项领先其它公司的产品,始终居液晶事业的龙头,为了延续「液晶王国」的宝座,龟山工厂的know-how简直就是「秘中之秘」,遂要藉黑箱作业化,防堵独门的技术外流。

  夏普另一个支撑制作产品的哲学是,要独创,不让别家公司追赶、仿效的「only-one」战略。

  二、不申请专利:尽管理论上新的发明、技术申请了专利是能够保护公司的权益,出售专利或出售使用权也可以赚取使用专利费,可是一旦申请了,等于宣告了本身的技术水平、诀窍和研发方向,况且专利使用久了,竞争者还是可以改进、绕道超越,因而,现在不少日本企业觉得,光是申请专利并不是维护权利的唯一之道。像夏普为了要让别的公司无法全然了解其制造工程,技术干脆不申请专利。韩国半导体业界的下个目标是数字相机核心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结合组件),迎战的日本企业在各项工程零零散散拥有许多秘诀,为彻底防范技术外流,连制造手册、介绍册子都不做了。

  电子零件大厂村田制作所也颇有带头不申请专利的味道,因为电子零件业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在调配原(材)料的know-how和自行设计、制造的生产机器设备;原料调配很难在专利上获得有效的认可,所以生产机器设备才是绝不能出厂房大门的。一些日本企业以后申不申请专利,会先比较、考量划不划得来。

  三、跨国打击仿冒品:遏止技术外流的手段,一是技术人员等「人」的对策。另一个则是「产品」的对策。要采取禁止进口,归根究底就要从此处着手。03年

4月修正、申请禁止进口制度加入了侵犯专利权、图案设计权项目的「关税固定税率法」是日本企业的利器之一。前面所提富士通和夏普运用禁止进口手段的案例虽然备受瞩目,但事实上真正发动次数最多的是Canon(佳能)。从03年秋天到04年3月,短短七、八个月的时间,22件禁止进口申请案中,Canon就包办了20件。厉害的是,Canon的战略不仅在“边陲”──仿冒品已来到自家门口──进行阻挡,还更进一步深入打击仿冒品的“源头”,也就是跑到中国大陆、东南亚去取缔仿冒品。尤其是中国,随着经济发展,仿冒品也剧增,而且仿冒技术越来越精湛,一般消费者根本无法区分真伪。Canon认为,仿冒品侵犯商标、图案设计,不去揭发的话,就没办法阻止其扩大。于是Canon在各地区的销售公司运用当地的职员和调查公司,赋予其收集情报的机能,再将情报汇集到智慧财产权本部,建立管制体制。01年Canon在中国设置两位日籍专职负责人,加强举发活动。其常务智慧财产法务本部长田中信义表示,「比什么都没做的时候有显著的抑制效果」。Canon2000年申报5件侵害案件,设了专责人员,01年成长到42件,02年180件,03年上升到几近一天一件的363

件。现今中国大陆的行政、公安单位对申请取缔诉讼都不会推辞了。Canon的智慧财产权本部也开始聘用中国人、韩国人,组建能迅速因应当地状况的体制。

  不过,他们的对手并非弱者,双方就像在比武,不断出招─回击、再出招─再回击。近日出现的新花样是,跟Canon没有开发契约,却销售着和Canon

正牌产品很类似的商品的企业(third

party,第三方)。Canon又得祭出「第三方对策」,而这只能透过侵犯专利的诉讼,阻止对手活动。基于此一状况,Canon在中国的专利申请迅速飙升,02年不过200件,03年一下子增加三倍到663件,04年逾800件。从前Canon的专利战略曾经以互相允诺专利的相互专利权(cross

licence)为主,可是面对今天的「第三方」,便停用相互专利,完全靠打官司来解决。

  田中信义深信:「最后护卫企业独门技术的是智慧财产权」。而专利战略要随着时代改变方式,在当地不厌其烦的展开诉讼,亦为日本企业改变智慧财产权着眼点的象征之一。

  四、开放专利,以流通取胜:相对于前述目前较风行、类似Canon的作法──「智慧财产战略=围堵」,也有日本企业逆向思考,认为流通、开放智慧财产更有力量;防止技术外流到亚洲,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之一,然而,太过惧怕外流,什么都一味地用僵硬的围堵,很可能会招致本身技术下滑,如果最后落得被亚洲企业M&A(并购),岂不是更好笑。三菱电机就是持这一套战略的典型公司。

  三菱电机将智慧财产战略摆在经营核心,有多达370位专职的负责人,扛起以专利为首的整个智慧财产战略。其战略重点之一是「可以开放的积极开放」,即与其专利被侵犯,倒不如提供使用许可证(license),好好地课征使用费,这样既能强化竞争力,进一步又可以和防止技术外流结合。具体的作法是,除了在公司网站的homepage公开开放的付费专利之外,还以地区的中小企业为对象,积极在技术市场展示可开放的专利。凡是「独家的技术」,只是不给竞争对手,如果有其它用途的话,一定积极开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等于是将技术赋予“商品性”,拿它来做挣钱的工具。当然,什么该流通、什么不该流通,无论如何判断都必须利落地盘算清楚智慧财产。这是一种采取「主动、攻势」,活用智慧财产的战略。

  五、只供应零件,不出模具、设计图等:日本技术力是强在模具、涂装(喷漆)等,日本在这方面累积了大量的基础技术。此一日本强项,是韩国等国家没有的。尤其,模具是支持日本制造物品的基石、是左右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技术。

  担任日本模具工业会会长、大垣精工社长(总经理)的上田胜弘表示,「和其它国家比较,90%已没有差别了,但剩下10%的差异则可说是日本模具的优异性,这些正是借着长年累积的经验和知识,所得出秘传的“鳗鱼店配方”」。

  但日本模具业界也有严重的技术外流问题。原因是厂商转移到中国生产;届龄退休的人员退休后仍想继续工作或碍于生活压力需多赚些钱;不景气遭裁员、解雇等。技术都是从这里外流的。而缺乏累积的海外企业都非常渴求能从日本找到技术精湛、熟练的老手。

  日本模具业界甚至觉得,在国外突然做出不错的东西,大概都是日本人做的,人才外流严重。有的人是就算怀着热诚在日本工作,还是被裁员裁掉,如果韩国等外国企业用很优厚的待遇力邀,这些人自然会力求表现,回过来让日本公司好看。上田指出,日本模具厂在外国厂保养维修时,经常被拜托「因为忙,帮忙画个设计图」,而一旦将这个交给生意上有来往的海外企业,这企业就以该图为基础,在中国、东南亚以廉价做出模具。结果,日本模具公司就会陷入订单减少的恶性循环。

  为防止外流,大垣精工采取的对策之一是,不单是生产模具,也生产零件。上田说,「由于朝全方位、全能生产发展,因此不卖模具,而卖所生产的零件产品」。

  04年日本数字家电、汽车、工作机械业界景气甚佳,模具业界亦呈现活络。上田相信,「复杂的东西、难易度高的东西、最棒的东西只有日本做得出来」。上田抱持的观念是,为了保护“秘方”、“绝活”不跑出公司大门,对技术人员的待遇十分重要,希望能近乎「终身雇用」。日本战后所建构的雇用型态,实际上部分原因也是着眼于防止技术外流。

  而上田也不讳言「技术外流是个问题,日本在培育人才上很大意。韩国现在在大学设置模具科系,人才辈出。也追赶上来了」。

  六、追求日本技术成为标准:这是Canon公司的顾问兼律师丸岛仪一提出来的策略。他认为,为了防范技术外流,光是守着日本市场是不行的。对中国,若只是靠在边境的阻止,就一定会让日本的出口品遭遇反击。

  丸岛认为,为了在海外市场拥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自己来树立世界的技术标准。在数字化之下,掌握标准、取得多数的专利,而专利亦可创造收入。这跟模拟时代是不同的,现今不管做出多少好东西,要是被排斥在标准之外,就铁定会出局。因此,「日本企业首先要在标准化活动做协调,之后再激烈竞争是比较好的」,「所谓国家的智慧财产战略就是标准化战略」。

  换言之,就以日本的技术为技术,不符合者、不是日式技术者一律不得上场,则日本就可完全称霸市场,这是极狠的一招。

  七、颁发天价的专利发明奖金:缠讼数年、甫于今(05)年1月11日落幕的「中村修二职务发明诉讼事件」,对日本企业内技术人员的待遇开启了新的意义。

1990年时任职于日亚化学工业的中村修二在困乏的工作环境中研发出制造发蓝光二极管(LED)的技术,当时所属公司仅给他两万日圆的奖金。该项技术

1993年投入生产、97年获得专利。日亚化学工业获利甚丰。2001年8月,已转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担任教授多年的中村修二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日亚化学归还专利。东京法院一审判决日亚化工应支付给中村200亿日圆的发明报酬补偿金。日亚方面不服,提出了上诉,1月11东京高等法院以日亚化学向中村支付8亿4000万日圆而和解结案。

  为防止骨牌效应,日本不少大企业最近都改革了发明奖金制度。现在日本电机业界、医药业界不少大厂都对技术研发人员,大幅提高专利发明奖金到犹如天价般的优渥。此举一方面是要避免企业与创新技术人员为发明报酬对簿公堂,一方面也是要用优渥的待遇将技术及具有技术的人员固守在企业内。

  现在日本某些拥有高科技的公司,已开始在录用从事高机密性作业的新进人员时,要求缴交一旦离职和在几个阶段会保守机密的誓约书。真是防备万一的功夫到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