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反舰导弹发展 -- 博扬

共:💬19 🌺16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更加庞大的“海鹰”家族3

同中国的大多数导弹一样,“海鹰”-2同样演化出了大量的渐改型号,根据已经公布的信息,尤其直接演变的大致有两个系列,即“海鹰”-2甲(A)、2乙(B)。

“海鹰”-2甲:为克服原雷达末制导抗干扰能力差,换装了红外导引头,故又称“海鹰”-2红外弹。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反舰导弹初期论证阶段,钱学森教授就曾提出导弹末段使用雷达制导易被干扰,应发展红外制导的意见。之后,由三院红外激光研究所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最终确定采用锑化铟红外导引头,并先后研制成功锑化铟红外导引头和氟化镁玻璃罩等设备,随后通过6次海上试验完成红外导引头样机试验——也就是后来的DH系列红外导引头的开始。同时,航天三院开始进行“海鹰”-2红外弹的总体方案论证,其中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导弹头部与红外导引头的匹配问题,最后,确定为“海鹰”-2甲选择了更为圆钝的小球头外形,这也是“海鹰”-2甲最明显的外部特征之一,同时对头部弹身相应采取了加固措施;红外导引头由原定的液氮冷却改为气冷;设计了零位回调机构,对光轴相对弹轴的位置进行控制。

1980年9月,“海鹰”-2甲以6发5中完成定型飞行试验,1982年,正式定型。尔后,三院技术人员又对“海鹰”-2甲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即使用了新的更为灵敏的红外导引头,改进了调制方式,从而扩大的锁定范围;用无线电高度表取代膜盒式气压高度表,以降低飞行高度。新的改型在1984年以3发3中通过鉴定性飞行试验,1985年6月通过定型,定名为“海鹰”-2甲Ⅱ型。之后又再次改进,新的型号称为“海鹰”-2甲Ⅲ型。

“海鹰”-2乙:为提高“海鹰”-2突防能力,1975年由三院进行总体方案论证与设计,新型号称为“海鹰”-2乙,主要对“海鹰”-2的控制、控制回路中的高度支路进行了大改,采用单脉冲体制的650型雷达导引头,并改装了高精度低空型无线电高度表,其巡航段高度降为30-50米,进一步提高了突防能力。1979年,“海鹰”-2乙飞行试验成功,1984年1月正式定型。此后,三院三线基地工厂又为“海鹰”-2乙换装了捷变频体制导引头,并于1989年试验成功,之后定名为“海鹰”-2乙Ⅱ型。

而据海外媒体的说法,“海鹰”-2乙Ⅱ型还有一个增程改型,称为C-201W,这是一型大型远程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导弹。以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弹体后部仍为并联固体火箭助推器,制导体制为惯性加雷达制导。射程达200千米。从名称上看,这应是一型出口型产品,但是否存在对应的型号装备国内,仅凭笔者手中的信息尚不得而知。

而“海鹰”-4岸舰导弹则可能是“海鹰”—2直接派生出的又一型号,根据海外刊物的介绍,它是在海鹰-2反舰导弹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其动力装置采用了一台重量为300千克的轻型固体助推器和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由于涡轮喷气发动机使用的是普通航空煤油,从而使导弹的发射重量减少到2000千克, 并将最大射程增加到150千米。从“上游”-1到“上游”-2A的发展过程来看,至少在逻辑上,这种说法的确不存在什么说不通的地方,当然,是否属实则是另一回事。

“海鹰”-4导弹长7.36米,弹径0.76米,翼展2.4米,导弹起飞重量岸舰型为2000千克,空舰型为1740千克;有效作战范围为35-135千米,巡航飞行高度为70-200米,单发命中概率为70%。

“海鹰”-4反舰导弹制导模式与“海鹰”-2/2乙可能完全相同,即巡航段惯性制导和末段雷达导引头制导。海鹰-4反舰导弹在初始阶段的飞行高度为200米,在巡航段的飞行度高为70米,而在末段的飞行高度为8-15米。如果这些数据属实,那么也许这个所谓的“海鹰”-4可能仅仅只是“海鹰”-2的简单的增程型——其精度和巡航高度都不及“海鹰”-2的改进型,另一种可能是上述数据属于某一出口型,而其性能在原型基础上被加以“缩水”。

海鹰-4是一种多用途导弹,除作岸舰导弹使用外,也能作空舰导弹使用。1989年4月的《现代军事》杂志以及1994年的《中国航天》增刊还曾援引海外媒体的报道,披露了一种海鹰-4的增程型号XW-41(巡航涡喷-41),射程增加到200-300千米,可在陆地或空中发射。从照片上看,XW-41保持了“上游”/“海鹰”系列一贯的气动布局,只是在腹部多出了一个进气道(而对比最近出现的“YJ-63”导弹,后者进一步的给为由四片翼面组成的X形尾翼),而在近期电视以及官方杂志公开报道和流传于网络的图片中,我军的轰-6轰炸机也曾挂载类此外形的导弹多次出现在画面中。

关于“海鹰”-2的演化,这里还有一段摘自1987年的一份《简氏防务周刊》的无法加以证实的文字:

70年代印巴战争期间,一个中国顾问小组曾经考察了巴基斯坦卡拉奇港遭袭击的情况。印度海军用导弹快艇袭击了港口储油设施,造成了巴基斯坦方面重大损失,所用的导弹是苏联П-15反舰导弹,也就是中国仿制的544导弹。不久后,中国开始探索对陆地目标攻击的飞航式导弹技术。7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巡航导弹”这一称呼来源于当时美苏裁军谈判,将美国对陆攻击远程飞航式导弹称为巡航导弹,将短程的战术飞航式导弹依旧称为飞航导弹。因此,中国在1977年提出的规划中,巡航导弹明确定义为对陆地目标实施远程打击的飞航式导弹。1976年初,正式展开战术型巡航导弹的技术研究,先后组织多次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相继对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地形匹配技术、气动外形、回收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展开了预研,同时也对小型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和景象匹配技术进行初步探索。项目工程代号为“鲲鹏”-5型地地战术巡航导弹。

“鲲鹏”-5型导弹是以“海鹰”-2岸舰导弹为基础,改装涡喷发动机,增加进气道。当时制约中国巡航导弹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发动机。火箭发动机不可能满足高亚音速和长航时要求,必须采用喷气发动机,而当时中国唯一可以使用的小型发动机是涡喷11。这种发动机是60年代中期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的“火蜂”无人机J85-100发动机的仿制品。在被中国空军击落的“火蜂”高空无人机中,至少有一架基本完好,只有机翼和控制设备受损,从而使中国获得了完整的小型发动机样品。1971年试制成功,并于1978年定型。由于“鲲鹏”-5号项目进度缓慢,这种发动机最早安装在“海鹰”-4号岸舰导弹上,该型导弹是“海鹰”-2型导弹试飞器SFQ-1的战斗型,射程有了很大提高。

1978年底,飞航导弹研究院正式接受了射程300千米的“风雷”5号巡航导弹研制任务,该项目的最终结果不得而知。研制的成果可能就是SFQ-1试飞器和改进涡喷-11而来的FW-41发动机。1983年中国完成了“鹰击”-41号战术巡航导弹论证和“鹰击”-42号战略巡航导弹研究报告,“鹰击”-41号被选中作为三军通用型战术导弹。

显然,由于我国一贯严格的保密规定,以上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值得怀疑,这里所要说的是,仅仅就理论上来讲,“海鹰”系列导弹,甚至在完全不加改装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某些场合下投入对陆作战。前文中所提及的印度海军袭击卡拉奇港发生于1971年12月,事实证明即使是П-15所使用的圆锥扫描雷达,也可以锁定如储油罐之类的目标。同样的,如果是处于沿岸或浅纵深地区的大型雷达站、金属结构桥梁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以及具有点片状红外特征的目标(对“海鹰”-2甲而言)都有可能遭到“海鹰”的攻击,不过,这只可能作为一种临时的应急方案。而更进一步的,在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演露面的新型地空导弹表明,通过对动力、制导装置和战斗部作相应的变动,在第一代反舰导弹基础上发展针对陆上目标的巡航导弹并不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当然,最后还需决定于是否存在这样的需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