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青春饭”解谜 -- 懒厨

共:💬77 🌺3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厂商?

请问原厂商是指什么样的企业?能据几个例子吗(除微软和IBM以外的)?

另外我原来呆的日企,不是做外包的,是作光学产品的(Cannon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也是全球500强之一。该公司在中国作support的肯定薪水达不到9000(超不过我),我当时在那开发的软件,是仅在日本和北美发售的。而且,我这些同事在北京的朋友同学都很多(他们往往是在北京念大学的和研究生的)。据他们(与自己同学)的比较。我们的薪水在北京的好外企里(人事关系落在FESCO的),也算是高的。我当时的许多同事因为对该企业的某些文化厌恶,仅仅是因为薪水比较高,才继续在那干的。不知道,sybase是否算原厂商,我原来呆的日企的那个部门有一个对我“特热情”的大姐的老公就是在sybase作support的,据她说,挣的就没她多(她和我学历一样,在那家日企里的薪水也一样),因此沦为家里的“劳工”(模范丈夫)了。

我在上一个帖子里,说了我的一个同学,在北京搞UNIX下C++开发,他是做电信的,刚跟他打电话,现在薪水还是7000多,不到8000,他们经理才10000多。我还有个旧同事,在北京一家做电力系统软件的公司(一家国有电力系统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参与开发用于电厂管理的ERP软件。现在每月不到6000,他们经理还不到8000。这些数据是我刚才打电话核对过的。据我这个做电力行业的旧同事说,他们公司很久以前的开发人员挣的很多,不过那些人早已经被辞了,因为后来者很容易上手,而且薪水要低的多。老板才不傻呢。文凭说的这两位呆的单位是否属于国内产业的核心?

我认识的基本都是,能去世界知名大公司的绝不去小民企(除非有股份,当股东)。因为这些大企业往往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很多时候需要技术强经验丰富的人。特别是研发人员,在北京,许多欧美企业的分支机构往往要求N年相关工作经验,否则,根本就不理你。我留学刚回来时,发了许多份简历到各个欧美企业,一个回音也没收到。我在那个日企呆过一年多后, 才有欧美企业让我去面试。

感觉风兄是做商务软件的(MIS和ERP)或是系统集成。我留学以前,在沈阳做过MIS和系统集成。给贵州某市交警做的。当时用PB开发,确实行业知识背景,以及和同事,领导,客户的沟通技能,很重要。根本用不了多少技术,用的一些新技术往往是用于和用户侃价的。每个项目都有见不得人的东西。

“在一个企业做事,老板考虑的是他的投入能得到是什么样的产出,这才是技术人员应该关心的工作中心。”,我不太同意。老板考虑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投入下得到最大的收益,或者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如何能付出尽可能小的投入。而技术人员应该关心的工作中心应该使自己有可被老板利用的价值(使老板获得收益)并有竞争力,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有竞争力。现在许多30几岁下岗的,主要是他们可被老板利用的价值达到顶峰了(在中国,老板往往不需要技术特别强的开发人员,达到一定程度即可),无法继续领先后来者,而他们的薪水却高出后来者很多,在劳动力市场上丧失了竞争力,而被淘汰出局。被老板卸磨杀驴,求职时被年龄歧视。

我对你的某些看法赞同。现在在中国,确实某些软件市场领域不需要什么技术,不过现在当老板普遍精明,通过招技术不强(但能达到最低要求) 却便宜的劳动力降低整体人力成本的事太普遍了。可以说,老板们很可能会招技术差的人,但很少会高价招技术差的人来充数。他们可能招人时看花眼,但滥竽充数的很难通过试用期的。我昨天,给你发帖子,主要是吃惊,对你列的某些数据吃惊。好像,许多北京民企的老板是人傻钱多之辈,我和我认识的怎么没碰到?

希望我们就此话题能继续交流,这样我可能会发现原来可能忽视的地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