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水门事件(一) -- 梦秋

共:💬68 🌺22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水门事件(二十二)

      水门事件(二十二)

      所有戏剧化的转折几乎都发生在1973年的4月。尼克松政府的好日子在这个月就要到头了。

      随着麦科德、迪恩和马格鲁德相继向检察官和法庭交代掩盖水门的事实,白宫此前9个月的努力全告失效,精心策划的防线开始土崩瓦解。由于担心还会有人继续向检察官和法庭检举揭发以换得自己减刑,所有被卷入水门事件的白宫幕僚彼此之间不信任的情绪开始增长。疑云重重之中,每个人都被迫采取了一些预防性的措施。霍尔德曼和厄利希曼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安装了录音系统,把他们与科尔松等人的对话全部录了下来,立此存照。总统手下这三员大将本来就有不和,如今猜忌之心愈加严重。科尔松和厄利希曼见面的时候带上了自己的律师。反水的马格鲁德也是如此。至于迪恩,他根本就躲着不出面。

      政府内部要求这几位老总辞职的呼声愈来愈高。科尔松在3月份已经顶不住压力辞职。4月中旬,国务卿罗杰斯和财政部长康纳利向总统建议,让厄利希曼和霍尔德曼辞职。对水门案件有所了解的司法部副部长彼德森也劝尼克松要求他们辞职。然而尼克松却还想护着自己的三只鹰犬。他提出的方案是让迪恩辞职。迪恩摆出一副无赖相,给总统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让俺走,可以,但是你手下的那两个德国佬(即厄利希曼和霍尔德曼)也得卷包走人。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敲诈,尼克松只好暂时搁置辞职一事。

      不过总得有个办法让这些人闭嘴才是。尼克松还有招数。他公开表示,鉴于水门案件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凡是涉及水门案件的高级官员,不论他向法庭坦白了什么,交代了什么,都不应该获得法律的宽容,甚至是豁免。毕竟是总统,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先抢占一个道德制高点,把法官给逼到墙角里。还可以断了那些想要继续反水的人和法庭讨价还价的念头。至于那些注定要蹲大牢的家伙,例如迪恩,请管好你一张嘴,不要乱咬人。总统手里还有一张王牌:他可以动用行政特权实行赦免。赦免就是挂在驴子脑袋前的一束干草,老想吃又吃不到,但是能够蒙得驴子不停地转磨。迪恩也指望得到总统赦免不是?那他就是这只驴子。

      迪恩要真信了总统的赦免承诺那才见了鬼。其他人似乎也更相信法官西里卡的减刑说法,不去理会总统那饱含威胁之意的“赦免”。 尼克松大概自己也没料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沦落到期待“赦免”的地步。反正,继续有人卖主减刑。4月16日,“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副主席拉茹,米切尔的副手也加入了反戈一击的队伍当中。此人交代出他曾经经手7万美元现金,是给亨特们的封口费的一部分。

      拉茹反水的事情是忠心耿耿的彼德森向尼克松通报的。同时通报的还有另一条听起来不太妙的消息。倒戈的马格鲁德通过了司法部的测谎测试,而作伪证的斯特拉岑却没有通过。

      4月17日,尼克松被迫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根据他与艾尔文的协商,白宫工作人员将得到允许,可以在艾尔文主持的水门真相调查委员会上作证。在这个记者招待会上,尼克松承认了有人企图掩盖水门事件真相的事实,最后硬着头皮说:

      “我谴责一切掩盖此事(水门事件)的企图,不论谁参与了掩盖行动。”

      说完,灰溜溜地走人,把新闻秘书齐格勒留给记者们炮轰。

      记者们的问题集中在一处:总统以前说过,水门事件将得到“最彻底、最认真和最广泛”的调查。如今他却说“有人掩盖真相”?这两个说法究竟应该相信哪个?

      类似的问题在被问到第29遍的时候,齐格勒已经被折磨得有点精神恍惚,竟然回答道:

      “现在这个说法(“掩盖真相” )有效,其余的说法不算数。”(This is the operative statement, the others are inoperative.)

      齐格勒言不由衷的表白标志着白宫的承受能力达到了崩溃之前的临界点。4月19日,《华盛顿邮报》又一次狠狠地敲打了白宫一回。他们弄到了马格鲁德在司法部检察官处作证的证词,明确指出,米切尔和迪恩批准并参与组织了水门事件。在水门案发之后,他们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包括金钱手段迫使7个直接涉案的被告保持沉默。同一天里,《纽约时报》也登出了五个版面的水门事件报导。著名记者西摩.赫什在其中写道,大陪审团的注意力已经从调查水门事件的真相转移到“谁企图掩盖水门事件真相”。

      4月19日的重要新闻还不止这一条。司法部部长克莱迪恩斯特因为自己至少有三个手下因为水门事件将受到起诉而提出辞职。究竟这三个被起诉的人是谁,限于手中资料不足,我无法确认。但是负责水门案件全面调查和起诉工作的副部长彼德森倒是安安稳稳地一直干到了1974年年底才辞职。这其中必然还有着不为人所熟知的故事。

      不管怎样,白宫已经在一片风声鹤唳之中。4月25日,《华盛顿邮报》继续痛打落水狗。这一天登出来的是“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在《纽约时报》上刊登虚假广告的事情(详情请见《水门事件》十五)。臭了大街的海防布雷政策又被挖出来与总统手下的人一起遭到严厉批判。

      这是个媒体的狂欢节。所有的媒体都把矛头指向了白宫,连《阿肯色民主党人》这种小报也登出了大消息:米切尔承认在利迪提出闯入水门饭店安装窃听器的时候自己也在场听取汇报。这份报纸的编辑难得理直气壮地评论了一句:“美国人民可以原谅一个错误,但不能原谅掩盖真相。”

      小角色也倒霉。4月22日,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乔治.布什(小树丛总统他爹)的助手利茨也辞职了。他是被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揪出来的“管道工”之一。

      4月26日,又一个大号倒霉蛋成了政治牺牲品。这一回是联邦调查局局长格雷。参议员魏克尔捅出了一条大新闻:在1972年7月3日,格雷销毁了厄利希曼和迪恩交给他的两包文件——从亨特的保险柜里弄出来的文件。两份文件都有关肯尼迪总统。其中一份文件当中,亨特试图将肯尼迪总统与南越总统吴庭艳被暗杀一事联系起来,但没有成功。另外一份文件是亨特对爱德华.肯尼迪1969年车祸的调查。这两份文件与水门案件无关。但是格雷的做法已经过了火。他倒也知趣,在4月27日宣布辞职。

      4月30日,白宫幕僚们的辞职运动进入到高潮。眼泪汪汪的尼克松在万般无奈之下,“接受”了克莱迪恩斯特的辞呈。同时批准了另外两位白宫大佬霍尔德曼和厄利希曼辞职。为了泄愤,尼克松没有公开迪恩的辞呈,而是宣布解除迪恩的职务,让公众看了个现行的总统炒鱿鱼大戏。

      在公开声明当中,尼克松把辞职的这三位高官称作“最出色的公务员”,“有着二十年友谊的挚友”。至于总统本人在水门事件中的角色,尼克松说,“责怪做出这些事情(水门事件)的人是个怯懦的举动。任何一个机构当中,位处顶端的人都需要负起责任……我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必须保持白宫的团结,不能有掩盖事实的行为。”

      在白宫墙倒屋塌一片嘈杂声中传来了类似好莱坞影片似的大团圆消息。4月26日,因为亨特和利迪等人闯入艾尔斯伯格的精神病医生办公室的事实被媒体公之于众,,洛杉矶法院宣布司法部对艾尔斯伯格的起诉无效,解散了艾尔斯伯格案件的陪审团。5月11日,整个官司正式终结。这位因为向媒体透露“五角大楼文件”而被迫害达两年之久的军事专家终于赢回了清白。

      《华盛顿邮报》继续勇追穷寇。4月29日,《华盛顿邮报》获得了马格鲁德和拉茹的证词,正式指出科尔松与水门事件有牵连,卡姆巴齐向被告们提供封口费阻碍司法调查。同一天的哈里斯民意调查显示,只有8%的人相信白宫在水门事件当中的表现是“坦白而诚实的”。另外有63%的人认为白宫“隐瞒了重要信息”。

      4月30日这一天,洛杉矶法院法官拜恩揭露,他曾经在本月初与总统和厄利希曼会面。会面当中谈到了拜恩出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可能——当然,总统希望拜恩眼下审理的艾尔斯伯格案件能够以艾尔斯伯格被判有罪告终。根据拜恩出示的一份联邦调查局文件,总统在1971年6月即指派厄利希曼搜集证据迫害艾尔斯伯格。

      4月30日对于尼克松来说绝对是一个黑色星期一。尽管尼克松已经焦头烂额,但是同一天从司法部冒出来的另一桩案件让他充分领会了什么叫“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随着克莱迪恩斯特的辞职,司法部已经不在尼克松的掌控之下。这一天司法部根据总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正式指控“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财务部门在总统竞选当中非法获得200,000美元的政治捐款。总审计署当初查出了至少有500,000美元的非法政治捐款,报纸上披露得更多。要是司法部都这么一笔一笔地算账再提出起诉,这官司要打到不知何年何月去也。

      作为四月政治风暴的尾声,五月初,中央情报局局长自爆家丑。他在一次出席参议院专门委员会的会议上承认中情局曾经应厄利希曼的请求,向亨特和利迪等人提供微型照相机、录音机等间谍和窃听工具,并帮他们制造假身份证。

      尼克松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到了极点。在他的政府当中,几个强势部门——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司法部、总统国内事务助理全部卷入丑闻当中。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英联邦政治体制的国家当中,总理们只有辞职。美国总统不一样。在任何时候,总统都是强势总统,除非国会启动弹劾程序,总统可以一直在宝座上呆到任期届满。在还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总统参与了丑闻的情况下,国会不会启动弹劾程序。

      丑闻天天有,媒体每天也在揭尼克松的短,但是总统就是打而不倒。他究竟何去何从,要看国会艾尔文委员会的工作效率如何。

      元宝推荐:铁手,
    • 家园 提个小建议 中文名字看得有点乱。能不能加上英文名
    • 家园 ~~~因为太长了,所以憋着不看~~~

      可惜啊,最后还是没憋住啊,打算一天看一点把他看完~~

    • 家园 【附录】水门事件主要人物大事表

      附录:水门事件主要人物大事表(不断更新中)

      人物表(按人物姓氏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注:本文当中的人名多数是我个人的翻译,可能与主要的中文译名有所不同。在此附上英文原名。

      艾尔文(Ervin):参议员,国会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主席

      巴特菲尔德(Butterfield):霍尔德曼前任助理,联邦航空局局长

      巴德文(Baldwin):“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保安,在水门案件中负责望风

      巴克(Barker):迈阿密商人,被抓获的水门“窃贼“之一

      彼德森(Petersen):联邦调查局负责刑事案件调查的副局长

      本.布莱德利(B Bradlee):《华盛顿邮报》总编之一

      布兹哈特(Buzhardt):在迪恩被总统解职之后担任总统特别法律顾问

      波特(Porter):“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计划主管,曾任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的助手

      查平(Chapin):总统秘书,负责安排总统日程

      约翰.迪恩(John Dean):总统特别法律顾问,总统特别任命的负责调查白宫人员是否涉案的调查组负责人

      厄利希曼(Ehrlichman):总统国内事务助理

      格雷(Gray):联邦调查局代局长

      凯瑟琳.格雷汉姆(Graham):《华盛顿邮报》发行人

      黑格(Haig):基辛格前任高级军事顾问,在霍尔德曼辞职后担任白宫办公厅主任

      亨特(Hunt):前任白宫助理,在水门案件中负责指挥

      霍尔德曼(Haldeman):白宫办公厅主任

      卡姆巴齐(Kalmbach):总统私人律师

      考克斯(Cox):司法部负责水门案件调查的独立检察官

      利迪(Liddy):“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财务助理,曾任总统国内事务助理厄利希曼的助手,在水门案件中负责指挥

      科尔松(Colson):总统特别助理

      克莱迪恩斯特(Kleindienst):于1972年接替辞职的米切尔担任联邦司法部部长

      克劳森(Clawson):白宫通讯部副主任,前《华盛顿邮报》记者

      理查德森(Richardson):继克莱迪恩斯特辞职后担任司法部部长

      麦科德(McCord):“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保安主管,被抓获的水门“窃贼”之一

      麦克格雷格(MacGregor):“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主席

      麦克戈文(McGovern):民主党1972年总统候选人

      马尔迪安(Mardian):“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政治联络员,曾任联邦政府助理司法部长

      马格鲁德(Magruder):“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竞选事务副主管

      穆斯基(Muskie):民主党1972年总统候选人

      米切尔(Mitchell):“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主席,曾任联邦政府司法部部长

      齐格勒(Ziegler):总统新闻秘书

      唐纳德.塞格里蒂(Donald H. Segretti):律师

      施坦斯(Stans):“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财务主管,曾任联邦政府商务部部长

      斯隆(Sloan):“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出纳,曾任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的助手

      斯特拉岑(Strachan):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的政治助理兼“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驻白宫联络员

      西尔伯特(Silbert):司法部助理副部长,检察官兼水门案件公诉人

      约翰.西里卡(John Sirica):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法院的首席法官,负责审理水门案件

      大事表:

      1972年5月30日,“管道工”首次闯入水门旅馆。

      1972年6月17日凌晨,水门“窃贼”被警方抓获。

      6月20日,《华盛顿邮报》揭发亨特涉案。

      8月1日,《邮报》发现了资助水门“窃贼”作案的秘密资金的线索。

      8月25日,《邮报》发现“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财务主管施坦斯与竞选秘密资金有牵连。

      8月29日,尼克松总统任命总统特别助理约翰.迪恩对白宫人员是否牵涉入水门案件进行“彻查”。

      9月15日,七名直接卷入水门案件的嫌疑人在华盛顿特区法院被起诉。

      9月29日,《邮报》揭发“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前任主席米切尔涉案。

      10月4日,《洛杉矶时报》援引水门直接涉案人巴德文的消息,揭露水门案件只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破坏和间谍行动当中的一部分。

      10月10日,《邮报》揭露了塞格里蒂组织和参与的针对民主党的政治间谍和破坏行动。总统秘书查平被指有涉案嫌疑。

      10月15日,《邮报》揭发总统私人律师卡姆巴齐涉案。

      10月17日,参议院政府作风小组开始审查尼克松手下人员与水门案件的牵连。

      10月25日,《邮报》引用不实信息受到广泛指责。

      10月27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黄金时段播出水门事件综合报导。新闻媒体开始全面参与水门事件的报导。

      11月7日,美国总统选举。

      1973年1月10日,华盛顿特区法庭开庭审理水门案。

      1973年1月14日,《纽约时报》报导,因水门案受到起诉的七人仍旧得到秘密资金的支持。

      1973年1月15日,《时代周刊》证实了《纽约时报》14日报导的内容并公布了具体细节

      1973年1月20日,尼克松宣誓连任美国总统。

      1973年1月30日,水门案第一阶段庭审结束,七名被告被判有罪。

      1973年2月7日,负责审查水门事件的艾尔文委员会在参议院获得批准成立。

      1973年2月28日,联邦调查局代局长格雷在参议院作证时透露,他曾经将水门案件调查档案交给迪恩过目。

      1973年3月6日,格雷公布的联邦调查局文件确认了“管道工”组织的存在。

      1973年3月23日,华盛顿特区法院再次开庭,法官西里卡当众宣读了麦科德的忏悔信。

      1973年3月26日,《洛杉矶时报》披露,马格鲁德和迪恩企图掩盖水门事件真相,妨碍水门事件的司法调查。

      1973年4月8日,迪恩向司法部检察官主动坦白了他在水门事件中的作用。

      1973年4月12日,《华盛顿邮报》被授予普利策新闻奖公共服务奖。

      1973年4月14日,马格鲁德向检察官坦白自己在水门事件当中的所做作为。

      1973年4月16日,拉茹向检察官坦白自己在水门事件当中所为。

      1973年4月17日,尼克松宣布允许白宫工作人员在参议院艾尔文委员会作证。

      1973年4月27日,联邦调查局代局长格雷辞职。

      1973年4月30日,厄利希曼、霍尔德曼和克莱迪恩斯特辞职。尼克松宣布解除迪恩职务。

      1973年5月17日, 参议院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正式开始听证工作。

      1973年5月18日,司法部长理查德森任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考克斯担任负责水门事件司法调查的独立检察官。

      1973年6月3日,《华盛顿邮报》报导,迪恩将在参议院作证,证实尼克松总统参与掩盖水门事件行为。

      1973年6月25日,迪恩正式在参议院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作证。

      1973年7月13日,前白宫工作人员巴特菲尔德在参议院作证时承认,在白宫存在着一整套完整的录音系统。

      1973年7月23日,独立检察官考克斯要求白宫交出9盘有关水门事件的录音带。

      1973年7月26日,尼克松以“行政特权”为理由,拒绝交出录音带。

      1973年8月29日,华盛顿地方法院法官西里卡裁决,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水门事件的录音带。

      1973年10月12日,上诉法庭维持华盛顿地方法院裁决,要求尼克松一周之内与独立检察官达成妥协,或者在此期限之前继续上诉到最高法院。

      1973年10月20日,尼克松强行解除了司法部长理查德森和代理司法部长拉克绍斯的职务,并迫使继任代理司法部长伯克解除了独立检察官考克斯的职务。此举被称为“星期六晚大屠杀”。

      • 家园 【原创】水门事件(二十一)

        水门事件(二十一)

        美国的政治体制当中,法院和国会是总统权力无法触及的机构,所以这两个机构常常给总统找茬。在1972年的夏末,虽然国会议员们开始准备竞选连任,但是还是有人借这个机会给总统找了一点小麻烦。此人就是已过耄耋之年的众议院民主党议员,众议院银行与货币委员会主席帕特曼。这位来自得克萨斯州的众议员意识到了“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秘密资金与水门“窃案”之间的联系,于是在银行与货币委员会当中提出动议,要求对此事进行调查。为了获得有用的信息,帕特曼要求委员会投票,给予他传讯证人的权力。

        银行与货币委员会还没有投票,事情就传到了“管道工”头头那儿去了。迪恩迅速采取行动,打电话到得克萨斯州前州长处去掏帕特曼的老底,准备整点黑材料收拾这个敢摸老虎屁股的家伙。政客身上见不得人的东西多了去了,迪恩没费多大功夫就弄清楚,帕特曼曾经卷入过得州石油企业游说集团的政治捐款丑闻当中。只要揭了这个疮疤,不怕帕特曼不低头。

        可是迪恩却不敢用这份材料——并非巧合,众议院共和党领袖杰拉德.福特也有类似的历史污点。迪恩担心正事没办好,还把福特给树成民主党的靶子。对了,此福特就是一年多以后接任美国总统职位的福特。他的名字和官衔这儿都没错。

        抹黑的方法用不上,那也不打紧。迪恩设法让司法部的彼德森写了一封信给帕特曼委员会,抗议委员会介入司法部调查会妨碍案件审理,甚至妨碍司法公正。霍尔德曼、米切尔等人则四处活动,尽可能说服帕特曼委员会的议员们在表决帕特曼的传讯权时投否决票。

        10月3日这天投票,委员会以20票对15票否决了帕特曼的传讯权。国会就水门事件首次挑战总统的企图就此流产。

        1972年8月,独立的总审计署在审查“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账目时查出了大笔违规资金。但是总审计署并没有传讯证人权力。审计署倒是想找“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财务负责人施坦斯和斯隆了解情况。可这两位大爷满腹鬼胎,根本就请不动。8月底,总审计署好不容易弄出一份12页的有关财务报告,本来可以作为证据用来起诉相关人士。拥有司法调查权和起诉权的司法部极其不配合,把这份报告晾在一边。审计署只好干着急,毕竟他们不是法律实施部门。

        就这样,迪恩们一个部门接着一个部门地把可能导致水门时间真相败露的地方全部堵住了。在大选前,除了《华盛顿邮报》的两个记者四处摇旗呐喊,整个国家一片平静。司法部门无所作为;总审计署无计可施;国会两院处于选举前的风雨飘摇之中;几个成为被告的人淡定从容,怀着坐牢也可以拿工资的美好想法准备在法庭上顽抗到底。

        到了1972年9月底10月初,从表面上看,尼克松可以松口气了。不仅如此,他还打算出口气,只不过行动得更加小心一点。他在和米切尔通电话的时候,半是教训半是指示地告诉米切尔:“下次搞窃听之前跟我吱一声,OK?”对于迪恩在掩盖工作中的表现,尼克松大概很满意。他的评论是:“你这次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像是在漏水时用手指一处一处地堵上一样,很有技巧。”

        关于如何收拾给他找麻烦的人,尼克松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迪恩向他汇报说,自己已经开始把一些“在此事中表现得不那么友好的人”的具体情况记录下来,等到事情了结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这些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尼克松的回答是:“要用最详尽的语言把这些人对付我们的方式记录下来……他们想要这一切,他们就一定会得到这一切!”——这话已经说得隐隐约约有点斯大林的味道了。

        1973年1月20日,尼克松宣誓连任美国总统,达到了他本人政治事业的顶峰。在就职演说里,尼克松说道:“1972年将长久地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一年里,为争取世界永久和平,(我们)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辉煌的进步……”

        1972年尼克松访问了红色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从越南撤军的协议。在国内,总统的权力加速膨胀,使他不但能够大胆削减福利,操纵国会预算,还能够更加自如地控制政府各个部门——包括联邦调查局。1973年1月26日至28日的盖洛普民意调查表明,68%的被调查者认可总统的表现。这是1969年11月以来总统支持度第二次达到这个高度。

        种种现象表明,总统的声望如日中天。在未来的四年里大有可为。

        很可惜,从2月开始,这一势头就逆转了,而且没有再次逆转的可能。

        1973年4月8日,迪恩迫于压力,开始向司法部检察官交代自己掩盖水门案件真相的事实。4月14日,马格鲁德也决定向法律投降。白宫内外,一时间乌云翻腾。同一天里,尼克松还试图让米切尔出面顶罪。他派出厄利希曼转告米切尔,总统希望他自己去找到检察官,对他们说,“看吧,我对此事负责,不干别人的事情”。尼克松的想法很简单。既然现在米切尔已经因为麦科德和迪恩等人的揭发被彻底暴露,他一定会被起诉。如果他能赶在起诉之前向检察官坦白,既可以获得减刑,也可以进一步掩盖总统在水门事件中的角色。

        当天下午,厄利希曼带回来米切尔的回答。前任司法部长既不像利迪那样死硬,也不像亨特那样贪婪,但绝不天真。米切尔不愿意当替罪羊。他仅仅对总统说:他无法知晓案情的进展。控制“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人是科尔松,而不是他(米切尔和霍尔德曼以及科尔松之间素有矛盾)。

        总统大怒,咆哮道:“把白宫整个抛给法庭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同一天里,迪恩在大陪审团作证并首次披露,亨特和利迪曾经在1971年9月闯入精神病医生路易斯.菲尔丁的办公室企图窃取艾尔斯柏格的病历,以达到迫害此人的目的(在《水门事件》十五中有过介绍)。这个消息此前从未为新闻界所了解。

        1973年4月14日,这一天里一切的变化都出乎意料。到了晚间,又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这天晚上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白宫记者协会举办了一场年度酒会,总统、厄利希曼、霍尔德曼以及基辛格都在酒会上匆匆露面。

        不多久,饭店大厅里的空气就饱吸了酒精的味道。好戏开始上演。喝到凌晨两点,白宫官员和《华盛顿邮报》的人对着干了起来。布莱德利,这位《华盛顿邮报》的主编和他的前下属,现任白宫通讯部副主任的克劳森打起了嘴仗。因为《华盛顿邮报》公开了“加纳克”信件的作者身份——就是克劳森(详情见《水门事件》九),从前对布莱德利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克劳森眼下对这位前老板恨得牙齿发痒。两人在酒会上都喝高了,相见分外眼红,开始大吵大闹起来。布莱德利言语之中还出现了“Son of a bitch”之类的英语国骂。

        这两个穿着宴会晚礼服的家伙把想要调和气氛的人都赶到一边,自己躲进一个小房间里继续他们的口水大战。一时间,在场的人差不多都以为两人要去决斗。

        另外一个场面出现在《华盛顿邮报》的律师威廉姆斯和总统演说撰稿人布坎南之间。两人谈到了1972年的大选。

        布坎南醉醺醺地说:“你们输掉了选举。说话一股酸溜溜的味儿。”

        威廉姆斯尖刻地说:“你们倒是赢了。不过你们的胜利是偷来的。”接着他一把搂住身边的伍德沃德,继续说道:“《华盛顿邮报》迟早要憋死你个老家伙。”(The Washington Post just jamming it up your old ass.)

        布坎南气量倒是不小,不带火气地回答说:“61%……61%的选票。要不是有水门事件,这个数字会更高。”

        “这是个肮脏的结果。”

        布坎南笑嘻嘻地回答:“不过是用了一点间谍手段而已。这就是政治。”

        这就是政治。伍德沃德后来不带声色地把这段对话写进了他的水门事件回忆录中。这位记者本来没有资格参加白宫的酒会。但是这一年的三月,他,伯恩斯坦以及《华盛顿邮报》的全体人员分享了胜利带来的荣誉:因为在水门时间的报导中有出色表现,《华盛顿邮报》荣膺普利策新闻奖当中最重要的公共服务奖。他们因此获得了来自白宫记者协会的邀请,虽然白宫里某些人打心眼里不愿意见到他们。

      • 家园 【原创】水门事件(二十)

        水门事件(二十)

        庞大的封口系统工程又包括好几项步骤。首先迪恩们需要对知情者提出警告,兹事体大,有口勿言。不然上面会很生气,后果会很严重。这些话主要针对“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当中的一般工作人员。这些人多少知道一些米切尔等人的勾当,但是了解得又很不彻底。即使如此,也不能让一星半点的消息透露出去。在联邦调查局特工出面讯问这些工作人员的时候,“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实权人物,例如波特、马尔迪安和马格鲁德等等也会在讯问现场,吓得这些工作人员噤声不言。最低限度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接受讯问的时候,委员会会有个律师在场,不能让他们单独和联邦调查局特工呆在一块。

        防联邦调查局特工,还得防记者,特别是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委员会工作人员得到警告,不得接受记者采访。但是水门事件的策划者们低估了记者们的能力。现在谁都知道他们是现代历史当中仅次于间谍的情报贩子。这不,最后还是让他们钻了空子,揭开了内幕。

        封口工程的第二项任务是要作伪证。这是项违法行为,不是谁都愿意干的,所以还需伪证辛苦费和精神补偿费。在联邦调查局和司法部联合调查期间传讯了许多有关人员作证,对于其中能够提供关键证据的人必须一一打通。直接涉案的七个人当中,除了有三个古巴裔美国人懵懵懂懂地以为自己在执行光荣而伟大的反卡斯特罗任务,其余四个对“管道工”的事情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最清楚事情背景的是亨特和利迪,迪恩们在这两个人身上下的功夫也最多。好在利迪是个狂热的保守主义者,对民主党抱有强烈的反感,甚至是憎恨,对尼克松则忠心耿耿。只要主子没事,利迪倒是心甘情愿地当他的替罪羊。迪恩们认定利迪可以将所有对他的指控都扛起来,在白宫和水门案之间建起一道防火墙。

        在亨特这一边则出了麻烦,需要用钱,大量的银子。本来迪恩指望中央情报局可以出一点,总统出一点,个人发扬风格让一点,这个问题就可以圆满解决。没想到中央情报局一毛不拔,亨特们又漫天要价,这大大出乎意料。这个问题只好交给总统私人律师卡姆巴齐,让他去筹钱。然后指派参与“管道工”建设的元老,厄利希曼的副手,曾经当过警察的乌拉斯维茨亲自与亨特谈判,讨价还价,顺便商量怎样交钱——结果最后交钱的方式很有点007的风格:封口费用空白的褐色信封装好在指定时间内放进指定的电话亭或者机场租用的行李柜当中。拿钱的人通常会是亨特的妻子,多萝茜.亨特。她后来在飞机失事中罹难,部分原因也许可以归咎于此。

        迪恩寄托在利迪身上的希望没有落空。直到水门事件最后落幕,真相已经完全大白于天下之后,利迪也没有将任何比他级别更高的官员拖下水。甚至在几十年后,他也始终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没有错。至于亨特,我们在《水门事件》第十八节就说过,他在最紧要的关头居然拿封口费敲诈总统。从这个举动上来看,水门事件要是不彻底曝光,那简直就是没有天理了。

        在另外一方面,尽管联邦调查局和司法部对水门的内幕知之不多,但是这两个部门却对总统及其部属的指令言听计从,根本不考虑来自上峰的命令在多大程度上违反常规,违背了法律。这两个部门从一开始便尽量缩小调查范围,也就是说,嫌疑人最高程度不超越利迪,任何一个高官都不得牵连入内。联邦调查局一度动过要米切尔的妻子出庭作证的念头,遭到米切尔的断然拒绝之后,拥有强制执行权的联邦调查局特工没有采取任何进一步措施,让这件事情不了了之。这和我们的“打招呼”有异曲同工之妙。

        1972年7月10日,巴德文,这个从案发现场逃之夭夭的“哨兵”告诉联邦调查局特工,他曾经在案发后把放置在汽车旅馆里的窃听装置和已经录下的电话通话磁带转移到了麦科德家中。联邦调查局懒筋发痒,根本就不去搜查麦科德的住所,也没有想到要一份窃听到的电话交谈书面记录。即使在8月份,当塞格里蒂的身份暴露在联邦调查局调查人员面前(比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早了一个月)的时候,这些特工人员还是一样漫不经心。在传讯知情人,霍尔德曼的助手斯特拉岑的时候,他们连像样的问题都问不出来,这让斯特拉岑感到很惊奇。

        与联邦调查局的懒惰相比,司法部更是一派乌龙。司法部副部长彼德森全盘接手水门案件的调查和起诉工作之后,在克莱迪恩斯特、厄利希曼以及霍尔德曼的干涉下,干脆连“管道工”的重要人物塞格里蒂的嫌疑都排除在外,一心一意把水门案件当作刑事案件处理。直接负责起诉的检察官,助理司法部长西尔伯特在大陪审团面前作出结论,塞格里蒂的行为与水门事件毫无关系。《华盛顿邮报》登载的所谓“查平雇佣塞格里蒂,卡姆巴齐付工资”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至于“管道工”,他一个字也没说。

        按照法律规定,大陪审团在证人作证的时候不允许律师陪同。这道法令在彼德森面前同样失效。“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律师可以旁听作证。和联邦调查局代局长格雷一样,司法部随时准备将案件的进展知会迪恩。最有意思的是,当司法部传讯的证人是白宫的高级官员时,从克莱迪恩斯特到西尔伯特一致作出决定,白宫高官不必到大陪审团接受陪审员一个一个地讯问。但是他们总得按照法律规定作证吧?那也不难,他们全部被请到彼德森的办公室作证去了——或者说,到司法部副部长大人的办公室里喝茶聊天。陪审员么,糊弄一下就过去了。

        联邦调查局其实也查出有非法资金。但是对于资金来源的追查止步于境外的墨西哥银行。要查倒也不困难。我们都知道如今许多腐败政府人员的第一亲信不是自己的秘书就是财务部门的主管或者出纳。他们都是串在一块的蚂蚱,领导出问题,账房能有干净的么?

        利迪本人就是“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财务助理,施坦斯是他的顶头上司,委员会的财务主管。联邦调查局却压根都没想过把他弄到大陪审团前作证。出纳斯隆倒是出现在陪审团面前。这本来是个可以调查事件进展的绝好机会,司法部的人却稀里糊涂地把这个机会给放过了。

        斯隆是整个调查事件当中骨头算是比较硬的。尽管在卡姆巴齐和厄利希曼的一再要求下,他在水门案发的头几天里就销毁了秘密资金的账本,但是一直拒绝“管道工”头头们要他在大陪审团面前作伪证的要求。因为陪审团在到底是谁给利迪活动经费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马格鲁德曾经要求斯隆提供不实证据。斯隆没照办。他也深知这些人得罪不得,所以他干脆把手里的证据整理好交给“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两位律师,自己辞职走人。这些证据到了这两个律师手里,那是拿着肉包子打狗,全部按照“大扫除”计划的要求进了迪恩们的碎纸机。马格鲁德最后找到另外一个替死鬼波特,两个人联手作伪证,在陪审团面前掩盖了秘密资金的问题,把责任全部推到利迪身上。

        等到斯隆意识到自己已经卷入政治间谍案的时候,他向大陪审团提供了许多不利于“管道工”的证词。可惜这一步已经晚了,他手上再没有可以证明自己证词的书面证据。大陪审团和司法部的检察官对他的言辞不加理会。这个小小出纳的声音淹没在大选之前的一片叫嚣当中。

        迪恩在组织掩盖水门事件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成为尼克松总统的联络员,随时和白宫、“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联邦调查局与司法部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传达总统的旨意,协调各方面的行动。此外,他还不定期地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向总统汇报工作进展,由总统亲自面授机宜。在1972年8月底,当新闻界对水门事件报导达到第一个高潮的时候,国会准备启动对水门事件的初步调查的时候,迪恩甚至把掩盖工作做到了国会议员身上。

        • 家园 这样好的原创是该发到主河道。

          俺知道梦秋兄在逃课那边连载这篇大作, 可惜俺很少去那边。现在主河道也有了,就方便多了。

          再加上些照片, 够出版水平了。

          建议读者选择"分页"阅读。

          成功 收藏:请通过自己的家园博客查看

          [返回] [关闭]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另外,等连载完了,能不能列一下参考文献? 多谢了。

        • 家园 实在是好看!

          我还在淘客那边找续呢,原来都搬这里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