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包子进化论 -- 御前带刀护卫

共:💬31 🌺4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包子进化论

    包子有馅不在褶上。这句俗语揭示了包子的本质特性,那就是内敛。包子无论有多少褶,比如蜚声海外的南翔小笼,虽然才鸽蛋那般大,却一丝不苟地收了十六个褶,但里面的内容在一口咬开之前始终是个迷。曾有人----比如上海的广告创意人邵隆图就把包子与意大利的披萨作比较,认为包子把馅包起来,披萨把馅露出来,同为有馅的面食,不同的制作方法反映了两个民族的心态,于是他提出包子要向披萨学习,“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

    在与国际接轨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提出这样的口号没错,但拿包子做反面教材,我感情上不能接受。因为中国也有开放的食品,比如面条,浇头就盖在面上,一根根面条排列整齐,挺讲秩序呢;中国还有盖交饭,吃什么更是一清二楚。同样,外国也有封闭的食品,比如火烧冰淇淋。不过,中国的食品从总体上说非常务实,性格上确实不张扬,不外露。我想这与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吃得较差有关,没馅的粗粮面食能塞饱肚子就很幸福了,有馅的面食要到逢年过节才吃上一顿。比如《白毛女》里的杨白劳到年三十才包上一回饺子。不过我至今只知道躲债的苦命人弄了两斤白面回来,而用什么做铰子馅,戏里没说,咱也不知道。如果我们早就跟外国人一样大鱼大肉,可能会将包子做得比披萨还花里胡哨。露馅,你得有本钱啊。

    今天我们有本钱吃得好了,可以露馅了,但我们对包子依然痴心不改,包子依然不露馅。当然,包子的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吃菜包子,如今纯肉的不稀奇,连鱼翅、鲍鱼也打进包里,过去涉及包子的还有一句俗话:瞎子吃包子,快到馅子边了。这也反映了过去的包子皮厚馅少的窘境。现在好了,皮薄得跟女孩子的衣服一样,内容隐然可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海老城隍庙的南翔小笼,粉红的肉馅或蟹黄馅呼之欲出,一推笼格,整个包子连汤带汁就不停颤动起来,在逗您呢。轻轻一咬,鲜美滚烫的汁水顿时喷得满口都是,不能匆忙咽下,又舍不得吐出来,这就是包子在口中颠狂的最妙状态。淮扬一带有一种灌汤包,馅子就是一泡肉汤,吃起来得先咬破一个口子,然后插入麦管用力一吸,照沈宏非的说法就是“情状殊为卡通”,因为这一刻包子皮立即收拢了。肉包子以肉馅的汁多为上品,而灌汤包将食客对包子的口感标准推到极致。不过极端不一定都是好事,灌汤包就是教训,没了汤的包子皮吃起来令人兴味索然,这跟富家子弟坐吃山空一个意思。相比之下,小笼一口一个,连汤带皮,干湿相宜,颇符合文武之道。

    有外国人不理解,就包子而言,无论皮还是馅,入口一嚼都是一个味,为什么苦苦追求半透明的境界?如果喝一口肉汤就一口白面馒头,那味道跟灌汤包不是一样吗?老外不懂,因为他没有中国文化背景,我们中国人在饮食方面喜欢追求一个字:险。试想,包子入口前,馅子做得怎么样,是个悬念,只有入了口,那么一咬,舌尖那么一舔,包子的优劣才明白。所以做包子馅得拌进肉皮冻,在发面里成型,搁旺火上一蒸,迅速支撑起整个审美框架,肉皮冻舒展成腴美无比的鲜汤,入口咬破,肉汁四溅,包子的生命在瞬间达到辉煌。这个将悬念引伸为审美过程的高难度动作,只会做表面文章的披萨能完成吗?

    所以,中国的包子是有情节的,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务实进取、谦虚内敛美德的体现。

    元宝推荐:emilyGerm,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