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化是有时代背景的 -- 晨枫

共:💬32 🌺4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化是有时代背景的

    老萨的《孤独的中国女儿 - 邓丽君》引起了一番对邓丽君歌曲的争论,老酒对《义勇军进行曲》的评论更是激起西河风浪,这里面的关键在于忽略了音乐或者文化现象的时代背景,而片面强调“纯艺术意义”。这是有问题的,尤其在曾经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加入争论的时候。

    世界上或许存在纯艺术,但对于大众艺术来说,都是有时代意义的,因为一曲歌、一幅画都和时代相联,都和我们所经历的时光相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50年代的人,《让我们荡起双桨》对60年代的人,《绣金匾》对70年代的人,邓丽君对80年代的人,后出生的人基本上不可能理解超出曲调、歌词上的涵义。《红卫兵战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这些歌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听都没有听到过,它们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只有从那个年代里过来的人才能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至于国歌,那是只有领会中国近代史的人才能听出其中的振奋和抗争。在国内的人不一定能够体会,在海外的留学生,尤其是十几二十年前的留学生,尽管在政见上可能南辕北辙,但到新年晚会或联欢会的时候,唱的都是“革命歌曲”,因为那是他们时代的印记。如果要争论这些作品的纯艺术价值,那就只有等有这些时代背景的人都死绝了,否则就是鸡同鸭争,都是瞎争。

    绘画:罗中立的《我的父亲》,不知画家的《生命不止,冲锋不息》的珍宝岛勇士

    电影:《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青松岭》、《闪闪的红星》、《向阳院的故事》

    例子太多了。

    关键词(Tags): #附庸风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确实如此,本猫一直觉得至少现代诗歌发展的方向就是误入歧途

      我们今天看到经典的诗歌,无非李杜之类,全是唐宋时期的流行音乐歌词,传唱于青楼瓦舍。

      唐宋时期李杜,可没有今天我们眼中的高度,只是流传广大歌词写手,后来的李煜柳永之类,只能是当时名噪一时代娱乐圈红人,万万不能说是宗师。横向比较,最多是李宗盛之类。

      唐宋时期的经典,是诗经。而诗经,风雅都是先秦民歌,还是流行音乐,比现在是周杰伦;颂是庙堂音乐,那叫流行主旋律,多半宋祖英,多少还是和娱乐圈扯得上干系。

      回过头来,我们现在这些没P事乱涂抹蚂蚁的馅饼的诗人,自以为自己多了不起,恐怕不在文学历史发展方向上。为什么?诗经之所以流传,是因为传唱广,人们接受,利于流传,影响大,所以被记录下来;唐诗宋词之所以流传下来,也是同理。流行一大把,最精华记录下来,沉淀给后人有了历史的厚度,所以经典了。而硬充经典,却当时就不能被当世的人们接受到怪东西,千百年后语言习惯再变化不少之后,会有谁来看呢?

      至少现代诗歌,以及现代纯文学,都有这个问题。

    • 家园 说一下我的看法

      del

      • 家园 正是,现在的所谓古典音乐在当年就是流行音乐

        只不过流行的范围比较小,集中在王公贵族中间;不像现在,街头巷尾都听。

        • 家园 不同意一下老晨啊

          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经过了时代考验的百年前的流行音乐。那一时期的音乐何其多,能成为古典的可就这么几首。

          另外,到莫扎特的时候,音乐以经流行了。莫扎特很多杰出的作品都是当时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舒伯特的作品当年几乎只在小酒吧里演出过

    • 家园 这次的事情,说明了一个问题,跟粉丝讨论他的偶像,是说不清的

    • 家园 刚看完这个帖子!

      链接出处

      我们对她本人都不了解,大家都是道听途说的,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一个基本的轮廓。谁可以说自己的看法就是最后的答案?既然不是为什么不能允许不同的意见,见了不同的意见就一拥而上,过分的还要说什么砸场子?这个趋势很不好!不能因为和萨苏或者任何人的意见不同就否定或者指责其他的意见,或者给其他人表达自己意见制造人为的困难。铁手及几个版主的关于管理的意见除外。

      我相信我们很多人了解邓是通过广播,当时由于邓参与对大陆的广播而在大陆打开了知名度。那么邓在大陆出名到底是以音乐才能还是政治背景哪?我个人来看如果当时广播的是其他任何一个港台的歌手都会出名,我个人认为是政治气氛的问题和音乐才能问题不大。

      我有例子,张明敏这个有多少人不知道的?他跟不是个职业歌手,他是香港的银行职员,在香港那个弹丸之地的歌坛上都没有立锥之地,可当年却可以在中央电视台的春晚上独唱了近40分钟,红遍了大江南北。现在有谁还听他的歌?当年我和我父亲去给别人拜完年回家,出门时刚听完的他唱我的中国心,走到半路上,路边有个电视,20分钟了吧,还是那小子在唱歌。现在比他唱得好得多得多的人,有哪一个可以在央视的春晚上以个人独唱完一首歌的?

      说邓根本没有政治原因的在大陆走红,简直是不知所云了。

      写个纪念性的文章没什么,只是把她拔的那么高,并且给她在政治上漂白,就没有意义了。高得太怕人了反倒让人烦了,她已经是如此之高了,还要把她拔多高?一个歌手,要给她多少荣誉才够?萨苏的这个文章的败笔就是不是个纯粹的纪念文章,用悲情的笔法搞成一个辩解状了。画蛇添足,尤其用悲情的手法跟是让人接受起来有困难,那个政权毕竟是给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带来了很多的灾难。她作为那个政权的代言人,被人指责一下有什么不可以?邓丽君当年的政治背景没有影响大家冒着坐牢的危险偷听敌台,也没有影响到她最后走红,难道今天还会因为这些给她的声誉造成任何的困扰吗?就算是有错也是瑕不掩瑜,大环境所迫,谁会计较?谁不能理解?何必要给她辩解?不是把读者当傻瓜了吗?败笔就在这里!争论的焦点也在这里!她是个歌手,给她做这类的文章起码应该从她的专业入手,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她对中国的爱和她的政治态度上,本末倒置。

      现在的问题是萨苏替邓说好话,结果就有很多人跟进。别人说邓水平一般都不行,你再看看说有关于这次讨论的帖子。

    • 家园 才看到这贴,简复一哈

      我的确对我们的 义勇军进行曲 做过“纯艺术”评价,加引号是因为我根本谈不上懂艺术,不过是谈一点个人粗浅体会而已。

      我觉得这种撇开特殊文化背景的评价并非无意义的。我们的国歌在演奏时容易令人感到厚重感不够,这或许是一个事实。我和雪个地主的差异在于,我说国歌本身有些轻飘,而他们说是演奏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至少我们都感觉,听到耳中的国歌厚重感不够,只是对于原因的确定大家看法不同。如果我们的这种感觉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感觉,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看法和诉求可以上达天听,那么只须在演奏配器方面加重低音部分,就可以让国歌的感染力上一个档次。

      我觉得这就是撇开文化背景评论国歌的意义。

      另外,我在做那些评论时,从来就没有说过应该撇开文化背景谈国歌。但西方人的分析方法有将交杂在一起的各种因素先分离开来单个研究的习惯,我不过如此而已。我只是觉得国歌的文化背景尽人皆知,无须多谈罢了。

      实话实说,国歌给我个人的感染力,的确不象对河里一些朋友那样强。她能让我感动甚至流泪,只有在体育赛场上,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是被虔诚流泪的中国运动员的表情所感染。虽然国歌不能让我有深深的感动,但很多其他革命歌曲、乐曲会令我深深感动,比如“怀念战友”、新四军军歌,红色娘子军、董存瑞 两部电影中的所有乐曲片段。我觉得这是一个纯粹个人的感受。说实话,这次关于国歌的讨论,让我看到好几位朋友说他们不敢认真唱国歌,稍一认真就会落泪,这让我感到惊奇,意识到可能自己太特别了。我非常尊重他们的这种感情,因为我在看我们那些老电影时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当然我也很羡慕他们 --- 我也很希望我可以被国歌深深地感动。

      至于邓丽君,我尊重他人对她的声线、歌艺和演唱风格做撇开时代背景的“纯艺术”评论。但我无法接受的是,否定邓丽君对于那个时代大陆听众最广泛的影响力。我以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你可以不喜欢她的歌,可以给她的演唱技法和风格以负评,但否定她曾经拥有的最广泛影响力,这个你就需要拿出像样的证据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