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仅六个人参加的婚礼 -- 秋客

共:💬24 🌺3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仅六个人参加的婚礼

    我有个外国人结婚的故事,一直想写出来。因为感觉这个经历有点特别,因此一直想写得好一点,但因自己文笔粗糙,又不想浪费了这个题材,一直颇为踌躇。今天看到墨酥姊妹的分享,还是写下来献丑,算是和墨酥姊妹的故事吧。

    外国的影视往往给我们这么一个印象,就是老外结婚好像都很随便。特别是在婚礼的当天极容易出现状况:新郎的状况一般是睡过头或是忘我工作,然后猛然记起自己今天结婚,然后飞车到教堂参加婚礼,而新娘早已是哭成了泪人,见到衣冠不整的新郎方才破涕为笑。而新娘的状态一般是在婚礼当天突然发现自己原来还没有准备好结婚或是在最后一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原来不想和站在自己身边的这个人的结婚,这时,新娘可能转身而去,留下新郎站在神父面前一脸茫然。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婚礼当天,当新郎新娘正准备结婚之际,第三者[不论男女]突然出现,新郎或是新娘中的一方往往在“真”爱的感召之下和第三者离开教堂,然后当然是“王子和公主从此以后快乐地生活着”。这些都是影视剧中固定的套路,当不得真。就象《卧虎藏龙》中俞秀莲对玉娇龙说“书不这么写就没法子卖了”,以灭绝娇龙对江湖武侠生活的向往。

    那么真实的西方婚礼是怎么样的,我很想通过我的参与来感受一下。

    2年前,我的邻座是位地道的英国姑娘,人很漂亮。五月的一天,一大早就很兴奋地对我说“我定婚了”,然后向我秀戒指。我当然是一番祝贺。其他的一些女孩子和朋友们也都围了过来,看戒指,祝贺,个个都是一脸喜悦和幸福,我的邻座也在大家的祝福声中笑得花枝招展,看得出很陶醉也很自豪。看到此情此景和那些洋溢在脸上的真实的幸福和喜悦,我想,外国人对结婚的态度还用怀疑吗?那些个电视电影还真是不能信的。婚礼定在十一月,在Manchester她的家乡举行,那个幸运的小子是德国人。我送了一扇迷你实木框湘绣屏风以示祝贺,这是我手中当时手中仅有的最高级的礼物了。目的当然是想被邀请参加她的婚礼,用自己的眼睛看一下在国外结婚到底是怎么样的。很可惜,目的没有实现。我邻座在8月份就退学,并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结婚相夫教子去了。从此再也没有见过她。

    参加外国人结婚的计划一直没有实现,直到今年的三月份。自从我半年前搬到现在住的这个社区以后,我周日就一直去这个社区的一个小教堂。人不多,但因为地区的关系,黑兄弟比较的多。不过牧师和其他的神职人员还都是白人。有一天,散会之后照例是大家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这时才发现来了两个新人,一男一女,二十左右,我不认识,但是好像和其他人很熟的样子。一交谈才知道,几个星期后他们将在这个教堂举行婚礼。小伙子叫Ken,女孩子大名说了也不记得,只记得她要我叫她Fifi就可以了。他们不是英国人,都来自非州,但是不是同一个国家,到伦敦之后才认识并开始交往。小伙子从事国际贸易,自称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并想学习中文,我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说如果有时间咱们好好聊一聊。

    初次见面之后,我没有收到过Ken的电话或是短信,也没有在每个周日的聚会中再见到这两个人,一直到他结婚的前三天。晚上我突然收到一个电话,是Ken打来的,问我是不是有兴趣参加他的婚礼,我说好啊,如果你邀请的话。他说当然,并希望我做他的best man。我一听,反而有些犹豫了。因为结婚大事,我和他几乎素不相识, 不敢也没有资格打此大任;况且那段时间很忙,周六我不一定有时间,要是万一去不了影响人家结婚那可是天大的失误,担当不起。所以我说,你还是另找别人吧,谢谢你的邀请,我争取一定去,但是不能保证。隔了一天,晚上又接到了Ken的电话,通知明天结婚11:00开始,我说我明天一定捧场。

    第二天一早,准备完毕,穿了一件还过去的衣服,带上照相机十点一刻就和女朋友上路了。教堂虽然离家不远,但是在这个时候宁肯早也不能迟,十一点婚礼,十点半应该就有些可以拍的东西了,再说迟到破坏了气氛就不好了。紧赶慢赶十点半就到了教堂。刚一到就感觉有点不对,这是什么气氛?教堂大门紧锁,四周既没有鲜花,也没有人群。难道都在里面候着?我敲教堂的侧门,许久没有人应,正当我准备离开的时候,Julie教堂的一位女牧师出来了,“你们是来参加婚礼的吗?”“是啊。”“那进来吧。”进了教堂,方才避免了在寒风中等人的痛苦。今天的教堂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一点装饰也没有,一点为结婚而准备的特别的东西也没有,根本不像有人要在这里举行婚礼样子。我来得稍微早了点就成了第一个来参加婚礼的人。Julie开了门就准备去了,我在这空当拍了几张教堂的图片,仔细观察教堂并准备婚礼的拍照。等待的时间总是那么漫长,特别是兴冲冲地来却发现事实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这种失落的心情会让时间变得更长。约莫十点五十分的样子,教堂的门终于又响了,敲门声带来的是希望,终于来了!果然Ken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衣,深蓝色领带出现在我们面前,脸上则是充满着喜悦与兴奋。紧接着新娘Fifi也出现了,头发高高盘起,装很淡,看不出在化妆上经过精心的准备,扑素而自然;身着淡金色的长裙,而不是传统的洁白的婚纱。大家先是互相拥抱,Julie和Mo,一个教堂里的志愿人员,也穿戴整齐地出来。时间还没到,无非是寒暄和祝贺,女朋友送上一条真丝湘绣方巾作为礼物。我则不停地朝门口看,难道就没有人啦,不应该啊。Ken走到我面前,对我说“你就做我的best man吧,好吗?”都到这当口,我当然只能是恭敬不如从命,况且我发现如果我不接这个任务的话,就没有人作best man了。Ken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两个蓝色小盒子,不用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结婚戒指了。我接过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手上生怕有个闪失。Ken告诉我,Fifi的朋友马上就到了。我松了口气,还好,不只有我和女朋友参加这个婚礼。马上,Fifi的手机响了,应该是她朋友打来的,看样子是找不到地方,教堂在居民区里面,第一次来的人确实不好找。新郎自告奋勇去开车接人。初春三月,伦敦的天气还是比较阴冷,这间社区教堂并没有暖气。我们的新娘仅身着单薄的纱衣显然是被冻着了,她随手把放在椅子上的衣服披上,笑着对牧师说:“有点冷。”等了将近十分钟,已经过了十一点,新郎终于回来,可是并没有把新娘的朋友给接来“她说实在找不到地方,先回家了。”我一听,就犯晕,这是什么理由。新娘的眼睛里则有点失落,自己最好的朋友并没有来参加婚礼,身边一个家人,朋友也没有,倒是有两个虽然认识但不熟悉的中国人。

    就这样,十一点一刻,在不可能有更多人到来的情况下,婚礼开始了。六个人,我作为新郎的best man站在新郎的右边,女朋友则站在新娘的左边,而牧师和她的助手作为主婚人站在最前面。四周没有鲜花,身后的椅子上也空无一人,唯一的音乐来自于教堂里一台旧CD机,播放的也不是耳熟能详在婚礼进行曲,灯光在此时也没有被刻意调亮点以烘托出喜庆的气氛。我毕恭毕敬,双手捧着戒指,心里想的却是“这怎么好,我得给人家照像啊,现场一个照像摄像的也没有”。经过一大段的仪式,终于到了交换戒指的时候,牧师从我手中拿过戒指。其实,在新郎出去接人的那会,我偷偷地打开了戒指盒看了一下。说句实话,质量还真不行。薄薄一圈金色的金属,我想这材质应该是纯金吧,不然实在是太对不住新娘了。但是也特薄特小了点,特别是新娘的戒指,就一个小小的金圈。牧师从我手中接过戒指后,我便如解放了一般,马上端起照相机上窜下跳地不停地拍了起来,力求艺术地记录接下来的仪式,比如交换戒指,互相亲吻。仪式完成之后,就是认证工作了。新娘仍旧把那件厚一点的衣服给披上,众人走到教堂右边的一个大桌子上签名,先是牧师和她的助手填写相关信息并签名,接着是新郎新娘签名。新娘签完后,牧师的助手笑着对她说“这是你最后一次用自己的名字啦!”然后突然觉得不对,又赶紧问了一声“你应该会把姓给改掉吧。”“是啊,会的。”接下来没有想到的是证人还得签名,牧师笑着半天玩笑半认真地对我和女朋友说你们可千万别签中国字啊,要是送到内政部就有麻烦了,这张结婚证也许会无效的。我赶紧回答说那是当然,然后我和我女朋友很尊重地在登记薄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主婚人把结婚证装到信封里交到新郎手上,到此,结婚仪式就算完成了。传说中的由新娘抛花束的活动当然也是没有,在来之前女朋友还说她很希望能够抢到那束花,她失望了。最后,我把相机固定在脚架上,大家一起来了张合影留作纪念。新郎后来对我们说他们还会回国再举行一个由全体亲友参加的大婚礼,说到这,新娘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就这样,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我参加了一个应该是我这一生中人数最少的一次婚礼。总共六个人的婚礼,牧师加助手作为主婚人,新郎新娘,还有两个证人,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缺了一个,这婚就还真结不成。外国人结婚看样子还真的很随便,虽然我这个是一个很很极端的例子。但是新娘也没有什么不快,牧师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惊讶,婚也结得挺顺利的。应该也算是他们的幸运,我和女朋友参加了她们的婚礼,作了结婚证人,还用相机记录他们这一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后来我到超市购物,碰到了Julie就是那个主婚牧师,她问我,Ken和Fifi你后来见过没,我说再也没有见到过。大家相对一笑,这可真是一场奇怪的婚礼。

    关键词(Tags): #外国人结婚(当生)#婚礼(landlord)元宝推荐:李禾平,
    • 家园 呵呵

      现在国内很多年轻人结婚也没那么讲究排场了。不少就是结婚登记处登记之后,给大家发个喜糖,就完事了。

      去年我有两个同事,都是小伙子,先后脚去登记的。然后为了方便省事,两人一起买了喜糖,全单位一发。最搞笑的事情,两个人逢人就说:我俩结婚了!这是我们的喜糖……

      于是,所有人都问:你俩结婚了?谁做新娘啊?

      一乐!

    • 家园 哈哈,疯狂的家庭主妇的本季末集,苏三妈呀和麦客德耳肥诺

      的婚礼,只有四个人参加。

      苏三妈呀、麦客德耳肥诺、苏三的女儿(前夫的),再就是神父老爷……

    • 家园 我的"婚礼"也不过多了一个人,七个

      我俩,双方父母,加上我姐姐。

      我穿了件深紫色的高领毛衫,领导穿了件墨绿色羊绒衬衫,怎么看怎么不象结婚的样子。

      从登记处出来和家人汇合,婆婆高兴地抱了我一下,说:"终于是我家媳妇了。"我妈也不甘示弱地拉着我家领导说:"成了我家的儿子了。"

      然后一起去饭店吃了饭,花了三百块钱。

      婚礼到此结束。

    • 家园 好人那,好人!
    • 家园 80年代初,

      《青年一代》上介绍过一个上海的婚礼,新郎、新娘担心来喝喜酒的人少,不够热闹,正好有一个朋友是在招待所做事的,就委托她邀请招待所的住宿客人参加,客人也可带朋友参加,这些客人和客人的朋友绝大多数都是跑供销的。新郎、新娘和那些客人说好,不收礼金,但是每桌的费用由那一桌的客人自己负责,这就相当于集资搓一顿,同时又观礼别人的婚礼,何乐而不为?故响应者众。那场婚礼,席开几十桌,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

    • 家园 花!您可看过“福尔摩斯的波西米亚丑闻”吗?

      您参加的这个婚礼可跟那位奇女子艾琳的婚礼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呢同样是两个异乡人的婚礼,请几乎全不相识的人来作证,倒是很洒脱的。呵呵。

      话说回来,说不定他们在非洲将举行一场异常隆重的婚礼,所以在这里就简单从事了?

    • 家园 我参加过4个人的婚礼

      新郎,新娘,我和领导。

    • 家园 这在加拿大的话就是特例了,一般不大可能只有这么些人

      亲戚、朋友、同事,几十个肯定是有的。

    • 家园 标准人数!
    • 家园 偶参加过一次五个人的婚礼

      也应该算西式婚礼吧。

      是civic的仪式。

      法官1、证人2、新郎新娘(皆为中国人)各1

      目前尚鹣鲽。

      好像也不太奇怪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