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黑石公司 -- MRandson

共:💬67 🌺8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算是 Diversify + 提高回报 的一个方式吧

      你们都只看到 30 亿 打水漂的可能

      怎么不想想 几千亿 回报低下的美国国债捏在手里的损失?

      几千亿 获得 1% 额外的回报一年就有 几十亿了!

      Private Equity

      Hedge Fund

      都是不错的 Diversify 提高回报 的工具

      放个 10% 不嫌多

      1.2 Trillion x 0.1 = 1200 亿

      30亿只是个开始

      • 家园 利息损失无所谓,怕的是亏本金

        这几年经济猛涨,无意中有对美国捞了一张好牌:他们需要我们的金融支持。这就可以迫使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做出某些让步。把中美看成一个整体,经济总体就平衡了。

        如果怕损失利息那点钱,可真是小气到家了,俺不喜欢。。。

    • 家园 投石问路,哪怕黑道,也得走了才知道咋回事啊

      先说几句扯淡的,讨论金融问题就不能上升到道德高度,现在是官办经济,政府基本算独立核算的经济体,亏了就对不起老百姓啥的,意气而已,扯这些,就水了。中央政府拨款100亿,谁能让老百姓直接受益50亿,俺强烈要求这位当总理。还是就事论事吧。

      眼下中国政府裤兜里银子多,而且都是绿票子,按6000亿算,一年贬值5%,啥都不干,等于给老美白扛300亿的活。高人们的建议,自然是买资源,买科技,买公司啥的,俺不反对,绝对支持。现在的问题是这么多钱,都去干这个?就不许弄点副业,哪怕不务正业啥的?中国要崛起,最好的导师就是老美,咱要学习的地方还太多。说到卖力气扛活,没中国人能吃苦的了,可玩规则,弄阴谋,甚至耍流氓,跟老美比,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想当老大,这都是必修课。

      土共历来胆子大,下手狠,这也是俺最佩服最欣赏的地方。这次出手黑石,俺绝对支持。土共志存高远,金融这一块,早晚是中美较量的焦点,哪怕从自保的角度,也是必须占领的阵地。老美现在的优势集中在军工,能源,科技和金融上,军工能源不让碰,总不能去美国搞科教兴国吧,剩下最黑最赚钱的就是金融,土共不仅人才少,可以说怎么玩都没摸透,黑钱的招数见都没见过。这30亿不花,到年底300亿蒸发了,连个响都没有。买资源啥的,金融的黑手能学到吗?哪怕教训?这个领域是必须要涉及的,就算亏光了(没这么霉吧,这黑石难道就为了恶心中国,甘心弄个破产?这气节,快成活雷锋了),整个明白也成,不能老窝家里头,想当老大,就得有胆气,黑白通吃,什么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才行。就是要早点参与,而且是越黑的越好,现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不去找这些苦头吃,等形势恶劣的时候上个大当那才叫没后悔药吃。别怕吃亏,咋说来着,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光赚不赔那就离倒大霉不远了。现在的中国,需要的就是当年美国牛仔们的劲头,啥都敢想,啥都敢干,只要红旗不倒,出不了什么大乱子。

      • 家园 现在没有土共,有的是各级官僚和利益集团

        一代不如一代,靠这帮人,守成就不错了。

      • 家园 所有官方出资的竞争性行业都赔得一塌糊涂

        从生产性行业到金融领域,无不如此。

        30亿去交学费,好象不算什么。30亿美圆够一穷省3年的财政收入。若干万吃财政饭的的人吃马喂加经济建设,也就是10来亿一年。

        金融霸权,需要有制造业霸权的支撑,而且旧金融霸主很难衰落。美国生产能力超过英国是上世纪初的事情,获得金融霸权是二战以后的事情。欧盟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取代美国成为金融霸主。用30亿美圆,交点学费就能如何如何,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中国这几年经济稍微好一点,有些人就飘飘然了,好象老子天下第一。偶然一个突发事件就可能让中国经济现原形。

        另外,官办这个词我最不欣赏。

        • 家园
        • 家园 我觉得金融霸权与制造霸权没什么直接关系

          还是以英国为例,在工业革命前,英国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工业霸权,但是金融可是大大的发达(与拿破伦战争很大程度上是英国发达的金融制度撑下来的)。中国的两弹一星也是一样,若不是中央政府对金融的绝对控制,恐怕是干不了这么件大事的。

          • 家园 关于金融中心的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金融中心最早是威尼斯,然后是荷兰,接着是英国,然后是现在的美国。

            拿破仑战争以前,英国在制造业上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当时的制造业主要是纺织(棉纺、呢绒)和金属制品(各种铁器)。英国的产品大量出口欧洲和殖民地。大家需要英国货,所以英镑才流行,英国才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有兴趣可以读一读《国富论》和《资本论》中有关内容。

            两弹一星和金融是两回事,倒是和财政的关系更大。

            国有金融系统,内部赔得一塌糊涂。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每次核销呆帐,都是财政买单。中层员工年薪10来万拿着,千亿数量级的呆帐踢给财政。TMD,收入向国际接轨,效益怎么不向国际看齐呢?国家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维护经济稳定,不得不如此而已。

            国家不应该在竞争性行业继续投入了。尤其是这种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完全不是国家投资的方向。

      • 家园 说得好,趁着年轻多干点!

        还有,赚钱发达了,不要忘了分给国内的人民。

      • 家园 这个思路也颇厉害。顺便也说点事

        老家以前有个小药厂,就是那种很多地方都有的,在县城一级的那种,可以不死不活的撑着。后来做大了,做大了的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了人才。人才是怎么来的?毕竟还算是不那么发达的地区,而且也就是一个县城,很多人大学毕业根本就不考虑来。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做法是招大学毕业的,好坏不管,招,只要你愿意来,甚至都不管你呆多长时间。

        厂长的说法是,就算招的100个人里99个是摆设,只要1个能弄出产品来,就够了。就这样,硬是把一个小药厂弄大了。

        • 家园 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推荐。

          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中国现在就面临这个局面。即使通过这种办法捞到了无数钱也不能说明这种办法的优越性。而且晃荡兄主要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想法是土共心狠手黑在金融领域也要通吃(现在只是投石问路),这个以前陈经在“中国买单”一文里早就提到过的。

          想起以前某人写的一个帖子,分析很多历史里谋士对局势给的上中下三策,而领导们往往选择下策的居多。不是他们蠢,而是风险实在太大、领导干部的压力太大,不在这个位置上别人体会不到。而且作者说,这些领导们选择下策往往才是正确的决策。不知道那个帖子你看到了没有?

          • 家园 有印象。似乎是 沉睡的天空 写的

            的确,上策之所以是上策,往往是意味着巨大利益的获得,而巨大利益的背后,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人往往采取下策,其实也是为了避风险,算是很聪明了,毕竟都是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我写前面那一段的时候,主要是考虑到目前的状况,或者说我们的文化里面(可能说的太宽不严谨)多有一种保险保守的倾向,比如对退休养老的看法,比如对资产投资的看法等等。因为太不喜欢冒险了,所以适当鼓励一下冒险精神。

      • 家园 花一个

        花一个

      • 家园 我也是这个想法

        中国现在想买很多东西,那也得买的着才行呀。你一要买,人就涨价。石油,铁矿石这些不是活生生的例子么。30亿拿去买石油,只能让石油再往上窜,并多买不了多少。买公司,买技术,一直都在买,没有金融界势力,只能高价买不怎么样的。每次一买又都喊叫买亏了。

        黑石怎么样,咱没调查过,不知道。但总是一条路,总是一种努力。这些钱留着,就等着贬值。不往外出,就往内出,又是发展过热。

        你拿着银子去买米,一家卖1两银1把次米,一家卖2两银1把好米。买那家的回去都挨骂。其实骂你干什么呢,你也没办法呀。你给一个说是投资米铺的贼眉鼠眼钱,回去还挨骂,上当了咋办。WK,你有啥办法,直接买米铺人不卖呀。

        这步棋本身怎么样不知道,也许很差。但这一步的方向没有什么不对的。

      • 家园 赞一个,花一个,够拽!

        毕竟四处晃荡大多数是黑社会老大,思维方式不一样,可行性不说,这个胆量也已经是让人干拜下风了。而且分析也确实入情入理。红旗不倒,这点钱算个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