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古代谥号、庙号与尊号之谜 -- 无斋主人

共:💬15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古代谥号、庙号与尊号之谜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 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庙号的选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至迟到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乎谥,没有恶谥。谥号之有善恶,西周共和以后。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就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他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汉代又恢复了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宇: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帝后也可有尊号,后来称作徽号。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椿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等十六个宇。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筹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司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一般认为,庙号始于商代,汉代承袭了这一制度。汉代对于追尊庙号一事是极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但这一制度发展到南北朝时已不太严格了,从唐代开始,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无帝不”宗”了。

    追尊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汉代开始,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并非开国皇帝,却庙号明成祖;清人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皇帝也非大清的开国皇帝,仍被尊为“世祖”。

    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称年号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乾隆爷”,那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

    • 家园 刘秀的谥号和庙号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汉景帝9世孙。通常,汉代皇帝死后加一个“孝”,例如,汉武帝死后,称为孝武。刘秀好像就叫光武帝?不能也叫孝武吧?

      另外,刘秀的庙号好像是汉世祖?

      • 家园 孝武皇帝是世宗

        这个庙号是中宗加的

        显宗时加孝宣皇帝庙号中宗

        另外世祖以下至孝桓都有庙号,孝灵时从蔡邕议,废肃宗以后的所有庙号

    • 家园 刘邦的庙号是汉高祖吗?

      这是以讹传讹的错误。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为高,应为太祖高皇帝。这个错误也实在太普及了。

      • 家园 查理所言大致不差, 但这个问题好像有争议的,在史记的注解里是这样说的

        《史记》高祖本纪开头部分: 高祖,◇集解汉书音义曰:“讳邦。”张晏曰:“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史记》后面又在刘邦死后记载里说: 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假如史迁和张晏都没说错的话, 那么首先: 刘邦是汉太祖; 其次, 高皇帝是他死后群臣上的尊号; 第三, 这个尊号是不是??号呢? 不是。

        汉夺天下时,许多礼制不及后世完善。 可以理解。

        • 家园 我的看法是

          死后上的“尊号”就是谥号,谥号在宽泛的意义上也是一种尊号,只是用词不及后世严格而已。后世一般意义上的尊号只有在生前上的,没有在死后上尊号的,死后的严格说法就是谥号。

          汉代的用法,常常是高皇帝、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并称,孝文、孝景即为谥号无疑,高皇帝也即为谥号。

          • 家园 查理兄说得有道理,

            “高”是群臣在刘邦死后给他的尊号, 应该可以称为谥号。

            但其实, 这里我有些不太明白为何“张晏曰礼谥法无‘高’”? 好像下面无斋主人所摘谥法中是有“高”字的呢? 谥法是只有一个来源还是各有各说呢?

            • 家园 有多种来源

              可能汉初的谥法是无“高”,但刘邦开了先例后,高皇帝们就太多了,可能有一个班了,刘邦是班长。他本身就是白衣为皇帝,就是个大大的先例了。

              • 家园 多谢查理。 google了一下, 转篇这个。

                谈谈"汉高祖"这个称号

                曾根奎

                中国古代对于死去的皇帝多称谥号或庙号。大体上说,汉到隋,谥号一般只用一两个字,故多称谥号。如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唐以后,谥号用字越来越多,故称庙号,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清世宗等。明清两朝,由于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故有时也称年号,如万历帝、康熙帝、宣统帝等。"汉高祖"这个称号,看起来很像庙号(唐高祖就是庙号),但对于刘邦的谥号与庙号,又有多种说法,先引述如下:

                《中国历代人名辞曲》:"刘邦……死后庙号高祖。"

                《中国历代帝王秘史》:"刘邦、溢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徐连达《中国皇帝制度》:"秦汉承前代之制,亦有庙号,如汉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源于杜佑《通典》--引者注)。"蔡东藩《前汉演义》:"汉帝后来庙号叫做高皇帝,并因他为汉朝始祖,就称为汉高祖,史家统是这般记述,小子此后叙录,也沿例呼为汉高祖了。"

                白钢《中国皇帝》:"尊号,是封建君主时代,臣下以尊崇之号进呈于皇帝,……例如,汉高祖十二年四月,……上尊号为高皇帝。"

                以上共有五种不同的说法,A、庙号:高祖。B、庙号:太祖,溢号高皇帝。C、庙号:太祖。D、庙号:高皇帝。E、尊号:高皇帝。

                以上五种说法的原始根据都是《史记:高祖本纪》中这样一段记载:丙寅,葬(葬刘邦-引者)。已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原皆日:"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首先,探讨一下"高皇帝",从有谥法以来,谥号用字有特定,且重复率很高,但用"高"字者,仅此一例。至于庙号,非祖即宗,而且《史记》此处文意也很明白,、故可断言,"高皇帝"不是谥号,也不是庙号,而是尊号。不过,从尊号与谥号的异同来看,尊号生前死后都可上,且用褒奖字,谥号只能死后上,用字有褒有贬,因此,把刘邦死后上的尊号看作谥号也未尝不可。

                其次,探讨一下刘邦的庙号。说庙号为太祖者可能本于"为汉太祖"一句,说庙号为高祖者,可能本于"立高祖庙"一句,二者都有一定道理,但理由又都好像不很充足,"为汉太祖"也可看作是群臣对刘邦的评价,而非正式名号。"立高祖庙"也不能一定得出"高祖"是庙号的结论,就像"老爷庙"、"夫子庙" 的"老爷"、"夫子",只是对关羽、孔子的一种尊称,而非正式名号一样,把"高祖"看作对刘邦的一种尊称,"立高祖庙"只是为他立庙的意思。也许有人会说:汉以后所有皇帝或称谥号,或称庙号,或称年号,难道刘邦可以例外?当然可以,因为这些称谓,都是汉以后相沿成俗,而非任何人硬行规定,对刘邦的尊称不合后例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史记》上说的不太明确,究其原因,可能是秦统一后,世事大变革,加上焚书坑儒、陈涉起义、楚汉相争,许多礼法制度都中断了,刘邦安定天下后,才又起用儒生,制定礼法,故当时许多礼制还不完善,也不规范,太史公也只好大略记之,后人费猜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顺便指出,《辞源》"太祖"、"高祖"两辞条的解释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现抄录于下:

                太祖,本作大祖……传:"大祖,谓文王",大,同"太",后世统称开国皇帝为太祖,如魏追称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晋追称司马昭为太祖文皇帝。宋以后封建王朝,皆追尊王朝之始建者为太祖,如赵匡胤称宋太祖,朱元璋称明太祖。

                高祖,……汉高帝死后,群臣上尊号为高皇帝,后来王朝或以高祖为庙号,如创业之帝多称高祖。

                请注意,"太祖"条的"后世"包括刘邦在内,几乎列举了所有以"太祖"为庙号的皇帝,但没有提到"汉太祖",而"高祖"条的"后来王朝"是指刘邦以后,当然也排除了刘邦的庙号是"高祖"的说法,看来两辞条的编写者也看到了问题的不确定性,有意回避了刘邦的庙号问题。

                综上所述,"高祖"不是刘邦的庙号,而是由于刘邦的尊号为"高皇帝","并因为她为汉朝始祖,就称为汉高祖"(蔡东藩语)。

    • 家园 【建议】转<文化百家>.
    • 家园 好文章,长了好多知识
    • 家园 温相的一处不妥的地方

      按这篇文章的说法。亲王应该用一个字。

      所以周恩来的秦文王,朱德的晋忠王似不妥,

      应改为萨苏建议的文亲王,忠亲王为妥。

      • 家园 温相兄写的没错,具体见内

        秦文王,是统称,也就是秦王,谥:文。晋忠王也是全称

        ,也就是晋王,谥:忠。习惯称呼为秦文王、晋忠王。清乾隆长子死,原封定亲王,谥:安,故而习惯称呼:定安亲王。后人不知者,以为是定安是亲王的名号呢。

        清代,如怡亲王,统称为怡贤亲王。恭亲王,统称为恭忠亲王。

        自古以来,亲王谥法,以两字为贬,一字为褒。但自从唐代以来,多用一字谥亲王或者郡王。

        另外,温相兄所写,中山成王叶剑英,成就是中山王的尊谥。可以参阅《清史稿》和《明史》。

        附上温相兄的国史?叶剑英世家中秦王、晋王的注解:

        “12.秦文王:周恩来,以秦封之,是指的我党起于陕西,秦是大国,封疆一般都是仅次于太子之下,如明朝。经天纬地曰文,周恩来也算当得起了。

        13.晋忠王:朱德,古有秦晋之好一说,再有,朱德起于太行山,属于山西,忠是亲王谥号中的高级等级,朱德一生忠于革命

        ,也算是不差的了。”

    • 家园 被温相叶剑英世家,吸引来西西河的

      上面一篇文章是有关谥法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