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方正:曾经的撕心裂肺与倾情回报 -- 浮云

共:💬108 🌺525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居然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宣战通告全文

            太无下限了,为什么中学历史教科书里不收录,教育部里都是卧底吗,应把这篇通告套红加粗印到中学历史教科书,正面战场抗战那章的首页。好好宣扬一下国民政府的抗战功绩和人间大爱

    • 家园 【原创】中日文化血水交融 方正侨乡历史奇迹(补记)

      这个县的县太爷很魂淡,给鬼子开拓团的死人立碑。

      碑上居然漏刻了几个大字:

      引以为戒

      2011年7月28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松本盛雄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外的方正县观看刻有旧满洲开拓团已故成员姓名的石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于什么是开拓团,看这个帖子:

      【考证】是哪支中国军队击毙日本“满洲开拓团之父”东宫铁男

      开拓团怎么能说是军国主义的牺牲品?

      “日媒称黑龙江省为日本“满洲开拓团”逝者立碑(图)”

      环球网记者王欢报道据日本共同会社7月28日消息,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的“中日友好园林”内,一座刻有日本“满洲开拓团”逝者名字的石碑被立于“日本人公墓”旁。公墓内埋葬了战败后在回国途中死亡的“开拓团”成员。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松本盛雄等中日相关人士28日前往墓前献花。

      据悉,石碑由方正县投资约70万元人民币建成。碑上刻有通过日方提供的信息等途径已确认身份的250名逝者。

      据方正县透露,在日本关东军补给基地所在的该县遭到苏联军队攻击后,来自日本各地的开拓团成员准备回国,但约5000人由于饥寒和传染病死亡。中方于1963年将尸骨埋葬并建成公墓,但由于不少开拓团成员无法确认身份,墓碑并未刻上其姓名。

      方正县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王伟表示:“和所属国家无关,死去的日本人也有他们的名字,我们是带着反省历史祈愿和平的想法立碑的。”据悉,该县还将继续调查开拓团成员的姓名并将之刻上石碑。

      此外,刻有在华日本遗孤养父母姓名的石碑也在该友好园林建成。

    • 家园 【原创】中日文化水乳交融 方正侨乡历史奇迹(后记)

      随着日本遗孤、妇女及其直系亲属归国,他们的亲朋,以及必然产生的中日混血儿,开始在两国来往。到2007年为止,在日本有方正县籍的华人华侨35000多人,生活在方正的侨眷有48000多名,华人华侨与侨眷占方正县人口的47.14%。差不多每四个方正居民中,就有一人与日本有直接关系。

      日本方面,现在有多个友好团体常年与方正保持联系,与方正结成友好县的有至少两个县级行政单位。日本与方正有关的视频、文字出版物很多,而且不断在增加。某种程度上,方正在日本的知名度远比在中国高。

      中国方面,方正的侨乡背景,已经成为地方发展和政策制订的第一考量。民间,方正县日语学校到处都是,去日本打工然后携款还乡创业,比赴日潮的主要城市上海要早得多。

      地处塞北的方正,成了一个年轻的侨乡。侨乡文化已经深入角角落落,你不经意走进一个小村子,可能就会惊奇的发现,普通农民的炕桌上,与东北炖菜并列的,居然是——一盘货真价实的紫菜寿司!

      可外汇第一县,内陆第一侨乡,一片红火景像,有着怎样一个历史背景……

    • 家园 花老乡!!
      • 家园 :)

        哈哈,我几篇黑土地的贴子,引出不少老乡来。

    • 家园 【原创】大地深情不可忘 倾心相报成传奇(下)

      差不多到1980年代中期,包括方正地区在内,中国绝大部分日本战争遗孤和遗留妇女都和日本恢复了联系。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繁琐的制度和手续,不过对这些人的照顾还是不错的。

      当货真价实的中国人都在千万百计向发达国家移民时,这批日本人,几乎均选择了回国。他们都成年了,绝大多数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归国者无论性别,返回日本时绝大多数携带了配偶,全部携带子女。

      人是有感情的。返回日本的遗孤和妇女,真心诚意的感激曾经收留他们的中国家庭。这些家庭可能很贫穷,可能很愚昧,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这些家庭是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从生还故国,到埋骨公墓,不过是一步之遥。

      不少中国老人,曾经被养子养女接到异国他乡,也有就此在异国度过晚年者。前几年看过一篇报道,一个中国老妇,被移民到澳大利亚的日本养女接去安度晚年。这个日本养女不过是一名普通工薪族,并非大富大贵之辈。根据两人的年龄分析,他们应是二次大战时期结成养母女关系的。

      倾情回报开始了。最初是寄钱寄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回归国逐步融入日本社会并事业有成,回报开始发展为投资。有关报道和图书不断出版,相关社团纷纷建立,长期的关注和文化纽带形成。一直到今天,每年都有数以十计的日本团队出现在方正。

      第一批归国者,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至八十年代初开始回日本的。丁阿姨回国后,给她的养父母寄回了一台彩色电视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送台彩电,和今天送栋房子差不多。和丁阿姨一样,寄回中国的,绝大多数是各种电器,主要是彩电冰箱和洗衣机。其次是日元。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银行建起那样漂亮大楼的原因——一直到2000年代,中国大陆,惟一有外币业务的银行是中国银行。

      大量的返日日本人,视方正为他们真正的故乡。经过二十年的奋斗,远藤通在日本祖国功成名就,开始回报中国祖国。1995年他捐资建起的养父母墓,墓址就在日本人公墓一侧。墓占地600多平方米,墓身呈圆形,墓穴内分5层放置骨灰盒。“养育之恩,永世不忘”8个大字,立在墓门两侧。在“中国养父母公墓”正门两侧显得非常醒目。

      1996年经日本友人的努力,日本政府无偿援助的水稻耕作机械化和畜产振兴项目得以在方正顺利实施。此外,日本友好人士和团体先后向当地捐赠了大量农业机械、医疗设备、教学仪器等物资和资金。

      到日本留学、打工,已经成了方正的一种习俗。方正常年有数万人在日本,来自日本的现金流不断增大。

      外汇第一大县,内陆第一侨乡诞生了。

    • 家园 花浮云大大,并和“我不是马甲”补充点抗联故事

      日满时期东北“开拓团”对当地农民的土地掠夺(说“掠夺”一点不夸大)造成相当激烈的社会矛盾,这么说吧,龙江抗日斗争在李杜军与马占山军之后的第三波高峰就与打击当地“开拓团”密不可分。抗联史上很有名的“土龙山暴动”,地主农民齐上阵,真真正正的“全民发动”。具体到方正地区,在日满时期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的活动区域,军长“赫赫有名”:谢文东。此人原本是当地很有名望的地主士绅,就是让“开拓团”逼急了,才操枪“入绺子”。

      谢文东这样的人在东北有一帮,他们的政治轨迹大多随波逐流,善终者不多。平心而言,作为后人,不能把他们简单按“好人”“坏人”划分。只不过有些错误,即使可以理解,也不能谅解,毕竟大义在前。

      有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即使生命终结,也决不犯糊涂、

      3O有一支抗联部队 花 1 我不是马甲 2007-06-11 07:14:22

      这支部队最后只剩下了十几个到几十个人.却是唯一的一批坚持在东北大地上一直到抗战胜利唯一的一支部队.

      他们才是最艰苦的.

      http://www.cchere.com/thread/1089007/3

      “我不是马甲”所说的这支部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抗联队伍中唯一一支保持番号,没有退出国境且坚持斗争至抗战胜利的部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支队伍在1938年就与抗联总部失去联系,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接受改编”,而是与日寇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他们的领头人汪雅臣,响马出身,绰号“双龙”。央视套“探索.发现”栏目2005年81期节目“东北抗日联军 第五集 光复东北”是这样描写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的:

      1940年早春的一个深夜,中苏边境的饶河地区突然响起一阵枪声。枪响过后,几个人影已经掠过边境中心线,进入了苏联境内,开枪的日本关东军只能望着他们的背影无计可施。那么,这些越境的究竟是些什么人呢?

      的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从这里乘车往东北行驶75公里,有一个名叫“威·雅斯克”的小村子。在村庄后面的山坳里,当年就居住着那些越境来到苏联的中国人,他们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生活营区。今天,这里已经很难找到有人居住过的痕迹了。而六十多年前,这块苏联的土地上却生活着1000多名中国人,他们在这里度过了5年的时光。这些人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经过艰苦鏖战幸存下来的将士们。

      ……

        1939年冬季,东北抗日战场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在近十万日本关东军的军事讨伐和“困死饿死”的经济封锁双重围剿下,东北抗日联军绝大多数的根据地已经丧失,部队也从原来的三万多锐减到两千人。这两千人马是东北抗联历经十年苦战幸存下来的最后一支力量,也是继续点燃东北抗日烽火的宝贵火种,而如何保存这些部队,继续坚持战斗,并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已经成为当时抗联三路大军领导人考虑的首要问题。在无法打通与关内八路军的联系,也难以继续在高山密林中生存的情况下,他们不约而同想的到了一江之隔的苏联。

        自从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苏联政府一直密切关注中国的抗战形势。在东北战场,东北抗日联军始终有一条经苏联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与中共中央保持联系的秘密通道,同时,抗联一批军、师指挥员也陆续被派往苏联学习过军事。

        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冯仲云受省委委托与苏方取得了联系。1940年3月19日,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与苏联有关方面负责人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联席会议。

        就在这次会议上,苏方接受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要求:一是提供粮食、武器、服装等后勤方面的支援;二是建立野营地,供抗联部队越境休整、集训;三是建立抗联医院。

        抗联领导人返回东北后,立即着手落实东北抗日联军整编计划,将三路抗联部队改编为9个支队。至此,长期被分割于南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实现了统一编制、统一领导。新编成的抗联九个支队采取“避实就虚、奔袭潜行”的战术,一边与讨伐日军战斗,一边通过逊克、饶河、密山向中苏边境转移。

        可是,在这片黑土地上,有抗联战士的家园,掩埋着他们牺牲的战友,现在让他们离开苦战了十年的故土,抗联将士又是怎么想的呢?

        李敏 抗联战士

        “有,有不少,都不理解,(为什么不理解?)总觉得我们到那儿去也不能打杀日本啊。”

      ……

        为了继续坚持战斗,并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经过两年的艰苦转移,到1942年7月,从东北抗联三路大军改编的九个支队共1000多人分数十批先后进入苏联境内,分别建立了两个野营地进行休整和集训,一个是北野营,另一个是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双城子附近的南野营,两个野营地之间相距500多公里。与此同时,部队番号改称为东北抗联教导旅。

        ……

        转移是为了更有效的坚持战斗,抗联各支队在转移时都为日后的反攻做了周密的部署,从部队中挑选出一批斗争经验丰富的得力骨干,执行潜伏任务,以配合未来的大反攻。

        和许多秘密潜伏下来的抗联战士不同,东北抗联第十军是惟一一支在东北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建制部队。当时,坚守在黑龙江省五常县九十五顶子山深处进行斗争的第十军,原是一支号称“双龙队”的抗日义勇军,军长汪雅臣别名双龙,骁勇善战。1934年2月他主动找到赵尚志,要求把自己的队伍编入抗联第三军,赵尚志接受了他的请求,并命令他到五常县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

        1938年,东北抗联第三路军西征离开北满地区,汪雅臣的第十军与第三路军总部失去了联系,一直孤悬敌后。由于第十军的游击区域距离长春和哈尔滨最近,日本关东军对这支部队的讨伐也最为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汪雅臣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抗日信念,率领第十军坚决执行党组织要求,坚持抗战到底。

        1941年初,就在东北抗日联军一些支队向苏联境内转移的时候,汪雅臣带领军部的二十多人在亮马河边被日伪军团团包围。由于多年征战,缺少医药,此时汪雅臣身上的伤口严重感染,已不能行走。他命令身边的战士突围,自己担任掩护。激战中,不愿离开他的几个战士相继阵亡,他只身抱着机枪向日军扫射,直至中弹牺牲,年仅30岁。

        汪雅臣虽然倒下了,但东北抗联第十军却没有溃散,幸存下来的战士们继承汪雅臣的抗日遗志,一直战斗到1945年东北光复。

      这里多说两句,东北抗联第十军在获此番号前还有一个番号“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有此番号者都是TG在东北地区最早的武装力量,第十军能坚持到最后决非侥幸。此外,当日寇将汪雅臣遗体置于牛车上示众时,沿途民众均自发让其小辈戴孝,向汪雅臣行长辈祭奠之礼,押车之日军及伪满警察不敢阻拦。足见双龙人望。

      最后说句不怕浮云大大生气的话。东北多豪杰,亦多混蛋

      关键词(Tags): #抗联 汪雅臣通宝推:回旋镖,苏北,
      • 家园 东北人粗鲁野蛮,多混蛋正常啊。谢小山好文

        东北还崇尚暴力,与时代潮流不符。俺曾经和一个温州商人聊天,这大哥说:“你们哈尔滨,怎么这样好杀人呢。今天砍一个明天拍一个的。我们温州多好……”俺好奇的问:“你们温州怎么个好法?”“我们温州不杀人,就借钱。问他借五百万。”

        谢文东其人极其复杂。他降日后,被送往东京。在海轮上,谢曾经投海自尽,被日人救起。

        汪雅臣的头颅现在供奉在哈尔滨烈士陵园,每逢清明,俺随同学同事去扫墓,自入小学至成年,见过无数次。我儿子年纪再大点,一旦回国,我会领他去祭悼。

        据老人讲,这种被日本人割下来泡在福尔马林中的头颅曾有十几个。据我所知,与汪雅臣为邻的是陈翰章的头颅。杨靖宇的头颅曾贡奉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馆,于1953年下葬。赵尚志的头颅于2004年由亲属和战友在长春寻获,同年入土为安。

        BTW:小山谈东北的文字,挺有大楂子味哈。

      • 家园 送英雄鲜花

        马甲不知道具体情况,谢谢您告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