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宋江决定接受招安,必定没有好下场吗? -- 终极暴走

共:💬37 🌺4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宋江决定接受招安,必定没有好下场吗?

    最近有个室友在看“水浒”,昨天他看完之后大发感概,说如果他是宋江,就肯定不会接受招安,因为如果他是皇帝的话,绝对容不下这些造反的人,接受招安下场就是一个“死”字,皇帝一定会找时间把这些土匪给灭了。

    我觉得不一定,就跟他争论起来:梁山兵马那么多,这些人如果诚心投靠朝廷的话,也是一份很大的力量,灭掉了不免可惜,还不如给他们点好处,以后打仗了送到前线去就是一股力量强大的军队。总不能因为他们是土匪就带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吧。

    • 家园 成王败寇,不成王就注定没好下场,和招不招安没关系
    • 家园 水浒没看完?

      梁山兵马那么多,这些人如果诚心投靠朝廷的话,也是一份很大的力量,灭掉了不免可惜,还不如给他们点好处,以后打仗了送到前线去就是一股力量强大的军队。

      梁山好汉们的确在水浒中在招安之后被送到了前线,先是几乎灭了大辽,后来又灭了方腊,我这个版本的水浒没有写灭田虎和王庆的事。

      最后天下太平,梁山自己的人马也所剩无几了,最后被朝廷拆散一个个收拾了。

    • 家园 宋江还不如武大郎呢,武大郎的出路,是最好的出路

      换了我的话,应该南结方腊,东渡韩日,积聚实力,想办法把辽国灭了,把金国消灭在萌芽状态,然后从东北统一中国。

      ~ 武大郎的故事 ~

       

      话说潘金莲爱上西门庆后,武大郎很生气,但他也实在没办法。打吧,打不过西门庆,说吧,潘金莲又不听。士可杀不可辱,一气之下,武大郎决定投黄河自杀。他在水中漂呀漂,被海水卷到几个岛子上。当地的渔民将他打捞起来,发觉还有一口气,赶紧做人工呼吸,将垂死的武大郎救活了。

      渔民们大喜,奔走相告,说是岛上来了一个高大、英俊、威猛的男人,咱们祖祖辈辈都这么矮,要利用这位先生的身高优势来改良咱们的人种,推他作咱们的国王。于是武大郎就作了国王。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武大郎很快有了一大群王子。这些王子散到民间,与平民的女子婚配,于是从此以后,当地居民的身高有了显著的提高。

      武大郎作国王,开头还相当勤勉。每天都是"有事出班早奏,无事早早退朝"。过些日子,他发觉很没劲。官员们鸡毛蒜皮的事都要讲半天。于是他说,你们以后把事情的重要内容写成奏折,交给我看。官员们很惊奇,说什么叫"写"?我们不识字,不会写。武大郎说,好吧,我给大家办个补习班,扫扫盲。然而,学习非但不比上山砍材,打鱼晒网简单,大家也不习惯一天跟纸笔打交道。于是大郎皇帝苦口婆心,教导各位朝廷命官,学习文化乃是治理国家、振兴国家之道,并强调必须勉强而为之。该岛人民至今称学习为“勉强”。大郎用自己有限的知识,给官员们开了扫盲班,学习文字。但武大郎是个卖烧饼的,只认识很少一些字,很多字他只记得一些偏旁部首。官员们学习以及往外传播的时候,又忘掉了一些字的一些部分,于是这就形成了目前的一种“假”文字∶平假名、片假名之类。这是东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大郎推行这项改革后,得到了更多的拥护。有一天他发觉臣民们没有姓名。于是他说,这可不行,大家得有名有姓才行。当然,赵钱孙李你们没法叫了,谁住哪就姓哪吧。于是有了"田中"、"松下"、"山口"之类的姓。至于名字,就"一、二、三、四"的排吧。但老大不能叫"大郎",那犯了我的忌讳,只能叫"太郎",老二不能叫"二郎",那犯了我弟弟武二郎的忌讳,只能叫"次郎"。其余你们就按顺序叫,我没意见。于是这个国家有了"山口太郎"、"田中次郎"等等名字。

      武大郎当国王以后,老是山珍海味,都吃腻了。他想起当初自己在海上漂流的时候,没有东西吃,只能捉鱼生吃。现在回想起来,那味道还是相当好的。于是他叫自己的厨师做鱼的时候一定只是生做,不用做熟。这道菜推广以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并从此成为该国的一道名菜。

      武大郎还发现,当地人民还是象中国人一样,睡觉时是睡在床上。他很生气,想当初自从潘金莲和西门庆搞了婚外恋后,西门庆经常到自己家来,搞得自己没有地方睡,只好睡地上。我当国王的都居然只能睡地上,你们也只能睡地上!这样卧薪尝胆才能不忘夺妻的耻辱!于是他照这意思颁布了一项法令。从此以后,该国的人民从此只能睡在铺块席子的地上,这就是所谓“塌塌米”。

      武大郎想,在中国,当国王那叫气派,前呼后拥、旗子满天飞。咱现在这国家,连个标志都没有,那多没劲。于是他把自己卖烧饼时的围裙拿出来,叫太监洗洗,还算是白色的,就用它当旗子。旗子上总得有个标志吧。武大郎脑袋里所有的印象,只有卖过的烧饼。于是他烙了一个红红的、圆圆的的烧饼,贴在围裙的中间。这就成了那个岛国的国旗。

      武大郎当了若干年国王,无疾而终。他临死之际,仍然因为打不过西门庆、报不了夺妻之仇而耿耿于怀,于是留下遗训,要子孙后代找西门庆报仇雪耻。后来他的子孙们便日操夜练,并到少林寺偷学了几招功夫,为了纪念国王武大郎,取名为“武氏道”(后来由于学功夫的人文化程度低,加上该国文字是“假文字”,被传成了“武士道”),又因为武大郎是白手得天下的,这些功夫又被称为“空手道”。到了元未明初,武族后人便开始派人登陆中国大陆,寻找西门庆报仇,却被咱国英雄戚继光赶了下海,那便历史上的“抗倭”。

      进入二十世纪,武族人在中国自北向南,由东而西,踏碎我河山大半,还是没有寻着仇人西门庆。于是他们居然要中国人学习他们的“假”文字,要中国人取他们那样的名字,要中国人在"围裙烧饼"旗下面实现"大东亚共荣"。这真是让当时在战场上打不赢的中国人笑掉了大牙。

      最近,武大郎的后人据说有可靠情报,怀疑西门庆隐居在福建一带,于是福建对面的钓鱼岛,好像整天有人在那里卖烧饼了。

      关键词(Tags): #武大郎#统一中国
    • 家园 【原创】招安应该是梁山的最好结果

      不谈正史,只论小说。

      兄弟在《黑话水浒》中略有分析过,宋江这一伙后期已有10万之众,梁山本身不事生产,而这10万兄弟都是追求三大(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生活方式而上的梁山,这样要维持这个纯消费性的团体是很不容易的,就算有一座金山也经不起这么挥霍。简单举个例子,就算好汉们每人每天吃一斤肉,一天就要消耗10万斤肉,就算一只猪100斤,一天就要杀1000头猪,而且好汉们还有吃牛肉的爱好。

      梁山的主要财源是靠劫掠,而且是毁灭性的劫掠,一个地方给梁山扫荡过一次后,很难短时间内恢复元气。这样势必之于,财源枯竭。长此以往,必难以为继。

      宋江一伙,并无改朝换代的志向,否则就会据州开府,设置官吏,征收钱粮赋税。而不是如酒兄所提到,涸泽而渔式的洗劫州府。即便占据州府开辟根据地,以一隅对天下,也没有多大胜算。方腊就是个例子。

      因此,寻求招安,从白道混个出身,显然是最上策。

      招安路线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寻求招安的手法,宋江吴用可以说是太粗糙了,完全不成章法。详细请看拙作的吴用这一章。篇幅太长,在下就不引用了。

      • 家园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人材

        11世纪那会儿也一样。宋江手下的兄弟们只知道追求三大倒也没啥,问题是摊着个军师水平太差,还是武大郎开店,见不得高人。搞得山寨里充斥着的全是以追求“三大”为终极目标的酒囊饭袋。经济之士一个也没有... 纵容他们有这个开州置府的想法,也找不到相关的人材 -- 全部被黑厮一排板斧砍鸟过去...

        谁能拥有更多的经济人材谁得天下... 老蒋当年是奉正朔招募人材,老毛走的是培养路线... 大家光看到几纵几军打得热热闹闹,其实背后的真正实力即在于那些一支又一支派出去的工作队...

      • 家园 嗯,以前还看到过一个急着被招安的理由,也觉得蛮有道理

        那就是年龄问题。眼看着头领们一个个都三十出头四十挂零了,就算现在再能打也折腾不了十年了。而梁山第二梯队的培养很成问题,不趁现在还能蹦达的时候抓紧招安以后可怎么办啊

      • 家园 这哥两难友好下场,他们闹那么大动静再招安,从犯可以不究,首恶必除
    • 家园 不谈宋史,只看小说,招安后宋江本人注定没有好下场

      水浒传里也有从前啸聚山林后被招安仍得重用的,比如王焕、徐京、韩存保、张开、项元镇之流。但这些都是有军事才能有武艺却没什么政治感召力鼓动力的人,对宋廷而言,有使用价值而无风险。

      宋江就完全8同了。从宋廷角度来看,宋江有军事才能不假,这令其颇有利用价值,但同时宋江太富于政治鼓动感召力。这太危险了。所以即使没有蔡、高、杨、童之辈的陷害,换个正直但有权谋之人,一样会为徽宗除掉宋江。

      但对于梁山部分头领来说,招安未必就是下策。原来就是职业武将的这批,真正有本领的人,比如关胜、呼延、花荣、孙立之伦,得到重用的机会非常大,他们受招安后的命运即使赶不上王焕、韩存保、项元镇,也不会相去太远。当然花荣死心塌地追随宋江不肯屈身事宋这个另说,俺这里是假定你愿意为宋廷效劳。

      能力普通一些的,比如宣赞、郝思文、韩滔、彭杞这种,只要不打恶仗,或者虽参战但小心保命,活下来不难;虽难得重用,但恢复到上山前的官职应无问题。

      对于那些从前混迹于江湖的头领来说,招安后的生活状态是一个挑战。能较快适应新生活的应该混得不太差。但估计大部分人都够呛。

      纯粹以水浒传这部小说为据,则梁山最好的出路应该不是招安后借征辽之机作李全,而是立足水泊梁山,然后耐心经营附近州府,假以时日若能坐拥大半个山东,就可以形成长期割据的局面了。做李全的弊端有二:一是夹在两强之间总不是长久之计,发展空间被彻底封死了;二是失去水泊这个巨大地利,短期来说防守难度陡增。所以做李全风险太大而收益(指发展空间)太小。

      可惜宋江、吴用等计不出此,在山东一带虽然是攻州下府、怎么打怎么有,但打下一庄一城,总是把粮草财宝运回山然后放把大火了事。

      • 家园 梁山人马要真是割据齐鲁一带那就是《荡寇志》的路子了

        以前在天涯发过一个帖子论梁山军队人数与招安的关系,看法和无斋兄差不多,可能读的角度不同细节上有些出入。借着回煮酒兄转贴过来请诸位河友指正:

        都说梁山有近十万部队,但我们所知的几次重大战役梁山都未集中优势兵力,打祝家庄估计动用的部队在九千左右(宋江下山带了六千六百人马,吴用后来又带去一千多援军,含孙立手下人),闹华山长途奔袭用了七千人,晁盖打曾头市用了五千兵。兵进大名府从前后文章中可以推算出梁山人马出动了一万人上下(守寨兵力肯定不会超过这个数,关胜的一万五千人就把宋江逼得回救老家),第二次打曾头市兵力也不会超出一万(此处记忆有误,查原文后应该是两万二千,看来黑三还是充分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后期两破童贯三败高俅收编不少朝廷人马,被和平改编为对辽北伐军,全体出动也就在五六万人。讨田虎后新降之军为数颇多,伐王庆征方腊才真正达到了十万人的规模,且完全享受了政府军的待遇。感觉这个扩军过程个中固然有粮食不敷的因素,但和十万的数字差距甚大。我觉得招安前的梁山平素肯定拥有一支人数在万人左右的精锐常备军,基本上是朝廷降将带出来的精锐老兵,作战素养和训练水平都相当高,黑三郎出去动刀开片主要靠这部分人。总兵数大概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倍半,能有2.5万人左右,算上可以临时动员的后勤服务人员、家眷整个梁山供养能力也就在三万人左右。这和祝家庄的规模差不多大,所以宋江说过打下祝家庄总有五七(注:原文为三五年,还是不细心,光凭记忆肯定不行)年粮食的话。招安前夕梁山为了捞取讨价还价的政治资本打了几个大胜仗,人马急剧膨胀,诺大一个水泊已经是不堪重负,这个时候就有两个选择,一是四面出击,把政府彻底赶出山东地界。因为同期其他造反派多多少少都有一块地盘,方司令有八州二十五县呢,钱粮赋税自然大大地有。武装打下一块地盘一直是山寨相当部分头领的心病,对于一直想招安的公明来说这后果意味着彻底与朝廷决裂,干了就没法回头了。简直就是他的地狱,结论是万万不能。不走这条路,对于山寨里的铁杆造反团来说再不招安就不行了,因为再打下去,战火扩大。朝廷势必全国动员,长期围困。那么多人固守一寨,粮食就有问题,所以招安已经是一个必需的选择。

      • 家园 恐怕山东不适合割据吧

        不像蜀地那样有险可守。我觉得之所以梁山攻州略府却没有占据是因为附近的州府都不是很好经营,而且人马有限,控制不了那么大摊地。

      • 家园 呵呵,做土匪也不容易啊
    • 家园 宋史上使用招安部队的例子不计其数

      杨志,杨再兴等都是例子。不过我觉得与宋江更为相似的大约是红袄军李全,李全忽宋忽蒙,似乎与宋江“忠义”形象不符,不过看看伐大辽吴用对辽国议和的态度,可见宋江变成李全并不奇怪。毕竟虚妄,无所推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