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國牛人 -- 修竹

共:💬29 🌺3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中國牛人

    都是他自造的好。

    [flash]http://www.youtube.com/v/Y4LIThTB8Ww[/FLASH]

    关键词(Tags): #机器人(当生)#自制机器人(当生)#robot(当生)
    • 家园 我一直以为搞这个需要很深的学术水平

      实在是太厉害了!

    • 家园 真是个人才

      估计造机器人不难,难的是造一个有创意的机器人。真是个人才。

    • 家园 民间真是藏龙卧虎啊

      感觉自己的书都白读了。。。

    • 家园 记得去年看过。确实很牛!
    • 家园 清华北大的老板们在等什么呢

      很明显这老吴就是个天才,绝对有科学家的潜质,如果从小有教育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有一个发挥的平台前途不可限量。我不明白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领导们在忙什么呢?既然体育明星都能上你们学校混文凭,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不能招揽进来?他不需要文凭,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有充分资源发挥的平台而已。给他使用学校实验室的权力,给他可以去查科研文献,给他个10万块钱风险投资,看看能弄出什么东西来。

    • 家园 chanel4系列报道

      Paul Merton in China.也讲了吴先生,那英国佬坐在机器人拉的车里,挺得意的.

    • 家园 8错8错,蛮有意思的
    • 家园 春风杨柳万千条,十亿神州尽舜尧!
    • 家园 牛啊!太牛啦~

      哈哈~~笑……“不知道怎么才能停下来了”

    • 家园 【文摘】转贴一篇2006年的报道,此人已经出名了

      农民吴玉录和他的机器人

      [ 作者:robot 来源:YRobot 点击数:329 更新时间:2006-6-24 文章录入:robot ]

      【字体: 】

      点击进入

      记者为了采访老吴和他那个机器人,打了很多次他家里的电话,总说不在。后来,从老吴爱人的口中才知道,现在的老吴被中央电视台10频道聘为道具制作人,当起了电视传媒人,“整日不着家了”。几经周折,在一个周日的傍晚,老吴终于被记者逮了个正着,气喘吁吁的他刚从中央电视台10频道《走近科学》剧组赶回家。

      “好家伙,今天算是比较快了,往常在路上怎么说也得两个半小时。”老吴告诉记者,自2004年6月受聘《走近科学》栏目组,负责节目所需道具的制作,他就越来越忙了,“很多道具还被9频道、12频道借用,他们反映都说不错。”

      因为离家太远,老吴每次去剧组都是在早上五六点钟出发。而在路上的这段时间,老吴也没闲着,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爱琢磨的老吴仍在构思着他的下一个机器人……

      爱琢磨

      干活省力的农民

      说是农民发明家,可吴玉录实际上只是个上过个把月初中的粗汉子。

      “那时候我特别爱逃学,一个星期逃三五天,老爸整天拿着锄头追着我上学。后来连追也不管用了。”父亲看他实在熬不下去了,就让他退了学在家务农。在农村里,只要能本本分分地干活就不怕没饭吃,可吴玉录不满足于此。

      一次,父亲让吴玉录给地里的玉米脱粒。干了不到两小时,吴玉录就对手工脱粒厌烦不已。能不能做个自动脱粒机呢?爱摆弄机器的吴玉录说干就干,他找来了一个旧电机和一大堆零件,叮叮当当两个下午,就把一个自动脱粒机做成了。别看这家伙简陋,使用起来一点也不含糊,玉米往里面一扔,几秒钟就给剥离得干干净净,既省时又省力。

      除了自动脱粒机以外,吴玉录因为“犯懒”而搞成的小发明还真不少。农村里撒种、施肥都是必不可少的农活,别人干得起劲的时候,吴玉录却坐在田埂上发了半天呆。第二天,吴玉录家里的自行车就被他给改装了,除了在大梁上加了一个底端带有扁铲样小犁的圆筒外,自行车的后面还连上了一个盖子,车推过去,沟也开了,种也撒了,土也盖了,车后轮还把土压实了。有了这么个“四不像”,平时需要四个人干的活,吴玉录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忙完,而且还克服了大风天无法撒种施肥的问题。

      解决了撒种、施肥,可到了秋天,割麦子的活还得有人干呀,而且在割麦子的时候,人特别容易被镰刀划伤了腿脚。

      那时候,农村里一般还不敢奢望自动收割机,可吴玉录却琢磨开了,这一次他是想搞一个收麦机出来。几天后,吴玉录和他发明的新式收麦机出现在田头,这个装有双叶大镰刀的收麦机只需用劲一推,一大片麦子一下就被割倒了,剩下的活就只是打捆。

      吴玉录的小发明不仅给干农活带来了便利,还成就了他和邻村姑娘的一段姻缘。20岁出头的吴玉录到了娶媳妇的年纪了,别人给介绍了个邻村叫董淑艳的姑娘。吴玉录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漂亮、活泼的女孩。可这个性格内向、土里土气的小伙子并没有引起人家姑娘的太多在意。

      当时正值盛夏,为了赶做一批出口的绣花工艺品,董淑艳坐在大柳树下一绣就是一整天,常常热得满头是汗。不善言辞的吴玉录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坐在旁边给她摇扇子。但也不能天天这么赶来摇扇子呀,怎么办?回到家后,吴玉录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板凳当作底座,在上面装上电机,绑上蒲扇,安上开关,就成了一把简易的“电动蒲扇”;第二天一大早,吴玉录的这个“礼物”一出现,一起绣花的女伴们都纷纷围了上来。这个新奇的玩意儿既能定时,又能调速,而且风力又柔和,还移动方便灵活,对此,大伙都啧啧赞叹。这把“电动蒲扇”不仅给董淑艳带来了凉爽,而且让这个灵巧的姑娘从此改变了对吴玉录的看法。至今,这个“定情物”仍旧保留在老吴的家里。

      这些机器人

      就是我的孩子

      10多年前一次偶然机会,老吴从电视里看到一个介绍机器人的节目。节目还没播完,他就被这些聪明的机器人给迷上了,决定试一试。这一试不要紧,却让老吴从此与机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起制作机器人的经历,老吴似乎颇有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机器人背后,有着老吴和他一家人数不清的酸甜苦辣。

      “他整天就知道捣鼓机器,全是往里面赔钱。你看,光制作这个机器人的成本费就花了七八千块钱。”指着房里的一个大半人高的机器人,老吴的妻子忍不住嗔怪起来。不光是花钱,老吴还曾经给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过“灭顶之灾”。

      前些年农村供电紧张,用电高峰时,电压经常只有100多伏,常常使电灯显得十分昏暗。于是老吴就设计了一个手动调压器,可以把电压调到正常的220伏。一天,老吴全家出门时忘记关闭调压器,结果到了晚上电压升高后,引燃了变压器,一场大火把全家烧得精光,“当时连根针都没拿得出来。”

      “为了盖新房,我家欠了9万多元。上次在湖南得了发明大奖,奖了1万块钱。都用来还债了。现在还欠着4万多块呢。”对于自己的过失,老吴至今仍懊恼不已。因为经济上的窘迫,老吴制造机器人的材料大多是从废品收购站里淘来的。

      那么,老吴现在发明的机器人究竟是什么样子?“1997年那会,我做出来的第一个机器人实际上很简陋,只有20厘米高,会走路,还会跳舞。”老吴告诉记者,为了纪念这个机器人的诞生,他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吴老大”。而接下来诞生的“吴老二”、“吴老三”等一个比一个“本领”高:老大只能进退自如地走路,而老二就能跳跃了,到了老三就能爬墙登高,老四会翻跟斗,老五则在遥控下可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了,比如端茶送水、递烟点火、洗碗浇花等等。

      对于这些机器人,老吴是喜爱有加,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老吴给记者展示了一个名为“超级吴老五”的机器人,这个超级吴老五穿着一身墨绿色的铁皮盔甲。老吴说,在“超级吴老五”的胸前装有一个感应器,如果有客人向它走来,在两米的距离内,它就能张口说话,并且可以模仿人的动作向客人打招呼。

      “这孩子两只手可以同时工作,干家务也是一把好手,它的手指和人的一样也是三节,抓起东西来特别牢固,写起毛笔字来棒着呢。”在老吴的遥控下,“超级吴老五”很快就写出了一个“王”字。吴玉录告诉记者,目前“超级吴老五”只有手腕和肘部有电机,肩膀没有,所以带“撇”和“捺”的字暂时不能写,不过将来肯定没问题。

      据说,老吴还有个浑身铁皮、身躯庞大的“八脚怪兽”。遇到高兴的时候,老吴就会得意地“骑”在怪兽上,“咣当咣当”地行进在田间道路上,所到之处,阵阵黄土飞扬,颇为威风。这时候,常常会招来七八个孩子,前后围追着、尖叫着,兴奋得手舞足蹈。

      最大愿望是

      产业化研发

      很多时候,老吴像个孩子般天真、有理想,但实际上老吴心里藏着很多心思。作为父亲和丈夫,老吴肩头扛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现在家里基本上就靠我的收入维持。因为钱的事,很多时候不得不放弃很多东西。”

      老吴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孩子今年20岁了,初中没读完就去学手艺挣钱,曾经做过一阵子理发,现在还没有正式的工作;老二今年读高一,和老吴一样爱琢磨事,爱动手捣鼓各种小玩意,特别在电脑上,玩得特别棒。“可就是学习成绩不好,为这个事,老师没少找我们,我们也没少费心思。”吃透了没文化苦的老吴不无感慨:家长会上,老师们都说这孩子聪明,不培养就太可惜了,所以自己再苦也要送孩子上大学。“这不,今天下午就被学校推荐去参加北京市中学生计算机编程大赛了。”

      老吴说,自己的收入大部分都用于维持家庭的开销了,所以在机器人的研制上,往往是有了好点子却实施不了,心里急得很。从1997年第一个机器人问世以来,10年里,老吴已经完成了25个机器人的制造。每一个机器人的诞生都给老吴带来了无比的欣慰,但同时又把老吴拉到了贫困的边缘。

      前些日子,老吴的一个小型机器人被中科院某研究所买走了,技术转让费是5000元。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一个东北商人买走了老吴的另一个机器人,因为本身成本就较高,老吴的这个机器人卖出了数万元。

      “说实话,这些机器人我是哪个也舍不得卖,但不卖我就无法继续干下去。这些机器人在制作上是比较简单的,难就难在构思上。所以每卖出一个,实际上这个机器人的全部技术就被转让了。”老吴告诉记者,在自己完成的这25个机器人中,只有2个申报了国家专利。“其他的这些机器人本来都是可以申报的,但申报1个机器人就要花费2000多块,我没有这个实力。”

      “现实一点讲,我现在是急于想把我的机器人产业化,然后把这些资金再投入到新机器人的开发中去。”老吴告诉记者,现在他已经成功开发出了一个会拉黄包车的大型机器人,主要用于公园、游乐场、庙会等场合的休闲娱乐,已经有不少企业前来询问购买事宜,据说市场前景很好,老吴也很有信心,“我已经到马路上试过车了,回头率绝对是100%!”

      摄影/栾正熙

      背景

      北京通州区的农民兴奋起来了———他们中出了个能人,能开发出一个会拉黄包车的大型机器人,他带着这机器人到马路上试车那天,可让乡亲们开眼了,他们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玉录捣鼓的这机器人会不会帮咱干庄稼活?干些啥?

      这玉录姓吴,是通州区马务村人。2003年,在第六届北京科博会的开幕式上,由他发明的智能机器人挨个给主席台嘉宾献花;2004年,老吴应邀参加湖南卫视举办的“发明之星”大赛,在农民发明系列大军中力克群雄,以突出优势成为“最聪明的农民发明之星”,并拿到10000元的奖金;今年,老吴发明了一个能给客人端茶问好的机器人。

    • 家园 花你, 不简单

      确实应该开发成商业资源. 尤其是最后的机器人,很不错. 可惜,得不到老婆的理解

    • 家园 【文摘】太牛了!!
    • 家园 这个也太厉害了。这些东西做成玩具一定有人买

      顺便说一下,帮你修改了一下,你可以点击修改查看一下内容,看看 FLASH 应该怎么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