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论坛上《有关彭德怀的话题》的通信令人震惊 -- 菜九段

共:💬6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论坛上《有关彭德怀的话题》的通信令人震惊

    菜九段应答

    论坛上《有关彭德怀的话题》的通信令人震惊。但不得不服。

    只是有一些细节似乎值得推敲。

    如彭德怀是力主到朝鲜打仗的。据很多材料,彭在毛主席下决心时,尚在西北。毛主席决定之后,点了他的将。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接手了赴朝参战的活儿。

    又如,彭德怀整了萧克,但有文章(随笔 南雁《后人之哀》)称,彭德怀在文革中对其侄子说,当年整了同志们,实在不应该云云。让别人接受他的道歉。而且萧克日后知道这一情节后还有过感慨,以为彭德怀不愧是光明磊落的人。但是就是这一情节也是靠不住的。因为文章中所说的彭的侄子,正好大文革中因彭的问题被揪斗。

    又如,说彭德怀不会打仗,恐怕难以服人。共产党的军队从艰苦的条件下打出来,其中不知死了多少人,幸存下来的人,都应该是人精。如果彭不会打仗,就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没有金刚钻,不揽磁器活。彭德怀可是一直在揽磁器活的。显然是有不小的本事的。

    又如,彭德怀对朱老总还是尊重的。否则朱就不会在彭落难的时候对他说"彭德怀,闭上你的嘴,我就不相信别人敢把你怎样,人间自有公道,到时候会有人站出来为你打抱不平的!"。也许,彭的脸比较冷,让人误以为他对朱有多少不恭。

    还有文章提到五八年整粟裕的事,也是彭德怀主持的。但详情不知。有一点是明白的,即,粟裕到死都没看到正式的平反通知。原因是彭德怀成了民族英雄。本人支持信中实事求是的态度,功是功,过是过。彭德怀的历史地位是任谁也动摇不了的,但其错误的指出,对他本人也没什么不利。

    又如,文章说批彭比较顺利,似与实际不出入。《文汇读书周报》《彭德怀离开中南海》专门提到了批彭的一些会议场面,一些地方批不下去,一些人跳出来为彭张目。彭总在军队高层的形象也不像文章说得那么糟糕。而历史上的林彪与文革中的林彪似乎都不象一个人了,这也不是以林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到了一定的位置上,是会起变化的。如果说,林彪在取代彭德怀之初还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话,那么,到了文革中,见过太多的人一夜之间失势,其内心深处的震动是不言而喻的。是否仍然会一如当初那样狂热,是一个问题。林彪一向不肯认错,这种个性在当时是不可能讨着好的。为了保住所谓的晚节,他选择了不与最高当局发生冲突的立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肯定干净不了,干了不少坏事。于是,有很多人企图为他平反张目,恐怕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林毕竟利用文革的形势,为其妻谋得一份差使。这对于尝到权力甜头的人来说,只能继续走下去了。

    另外,信中以为林彪的政治比彭、叶高明之论,也很难服人。因为林彪的水平实在拙劣。他的五一八政变讲话,简直不忍卒读。那里像是个高级干部的讲话,更不用说是政治家了。而毛主席说林彪从来不认错,这就摆明了不是搞政治的料。在没有绝对权力的时候,你与最高权力较量,又如何能讨得好去。

    本人认为,写信者掌握的材料要多于一般人,但并不见得从材料中得出公允的推论。上述问题之持论,就是一例。不过还是要感谢作者,因为很多事,是因了此信才为在下所知,足以开导解惑。因为长期以来,对彭总能生存到一九五九年这一现象就有怀疑,果不其然,在连绵不断的运动中,不可能有谁能保持清白。

    菜九段 laozh001@sohu

    有关彭德怀的问题,还是一些当事人的记录更可靠一些。现将李锐《庐山会议实录》中的有关记载辑录如下:

    (庐山会议七月三十一日常委会彭德怀说)我是是非各半的人(同主席关系对半开),有农民的无政府思想,叫主席不习惯。进北京后,跟主席处打过八九次电话,找不到,面谈机会少,得不到具体帮助。多年养成孤僻性格,无事不登三宝殿。

    (八月一日常委会毛主席说)你跟人的关系搞不好,十个元帅,除自己外,都对你有意见,工作怎能作好。对于元帅,你如此看待,一个也不佩服,不在眼下,哪个在眼下?十个大将更不在话下。这种观点同马克思主义政党、阶级斗争、党的学说格格不入;

    在延安劝过贺龙,跟一些将军搞不来,互不喜欢。向他建议,办法是沿门拜客,如伯承、德怀、林彪、向前,他都拜了。灵的很。沿门一拜,是个好方法。我也不沿门拜。延安也拜过,如少奇回来,我拜过。到北京,做大官,不拜了。-------北京军事整风,(整肖克、粟裕),找我谈,并没冲突起来。有时互相客客气气。肖克的事合作很好,这因为跟你有利,需要帮忙。(彭:这不是我个人的事)。你是军委负责的。这几个同志犯大错误,应予处理。这回肖克、粟裕可能有功。他们发言权不多。

    你为何不能容纳这些元帅,无非乱中求治。(贺龙:元帅老的还交换意见,并不是拆你的台,大家扶起来)。----元帅团结在自己周围,疙瘩解开。八个元帅有意见。

    (八月二日林彪等对新上山的中央委员讲话)林彪说:我的直接印象,这个人非常英雄主义,非常骄傲,非常傲慢,瞧不起人,非常目空一切,对人没有平等态度。不但对他的下级当儿子一样,随便骂;就是对上级,也很不尊重,可以说是傲上慢下。他野心很大-------

    (周恩来说)他说他孤僻,刚直,有离群索居的味道,这是反集体主义的。说他欣赏彭玉麟,别号彭刚直。对党刚,而不是驯。

    (八月三日)杨勇说:从小参加革命,参加军队就在彭领导下工 作,很尊重他,怕他,又不大怕他。对他的思想,工作作风是有意见的。他经常骂人,我在团里工作时,挨过两次骂。他同我们说,高级干部觉悟高,骂,有什么了不起,他就不骂战士。去年军委扩大会议,我指名贴了他的大字报,可是他后来表示,杨勇提意见是善意的。杨勇认为彭有两在包袱:一是自以为忠心耿耿;二是自以为功劳大。关于大跃进的看法,杨勇以下意见当时有代表性:大跃进同打仗的道理一样,不能没有伤亡;胜仗越大,伤亡也相对增大。

    (八月七日李志民说)认识彭三十年了,在他直接领导下有十六年。过去对他总的印象是好的,有感情,也有些迷信。以往总是优点看的多,缺点看的少。即令看到一些缺点,也只是认为主要是领导方式简单生硬,主观傲慢,以及工作上有些保守。

    (八月五日张爱萍说)在彭直接领导下工作时间不长,过去对他信任,钦佩,尊重,为他的外表坦率、正直和艰苦朴素所迷惑,也是受他这些影响很深的人。虽然对他那种骂人、训人、横蛮态度和事务主义的工作作风有些反感,但总以为他就是那样脾气,原谅过去了。军队干部挨过他骂的人,是相当普遍的。就是黄克诚同志,也是被他骂的最多的,可能是被他整服了的人。记得在陕北保安红大学习时,有一次他从前方回来,在闲谈中曾对彭雪枫和我说:我这个人脾气不好,喜欢骂人,你们都是挨过我骂的人,很对不起,等等。当时好象是检讨,但并无多大改正。

    有关彭德怀力主到朝鲜是否属实呢

    根据杜平《在志愿军总部》载:

    大约在一九五0年七月十四日,杜平接到时任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的谭政,知道要打仗了。

    而同年七月十三日中央军委正式作出了《关于保卫边防安全的决定》,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防安全和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

    关于东北边防军的指挥机构是这样确定的:

    一,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委,李聚奎为边防军后勤司令员。

    二,以第十五兵团为基础组成新的第十三兵团部,统辖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以邓华为司令员,赖传珠为政委(未到职),解沛然(即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不久又增加了洪学智、韩先楚两位副司令员。

    实际上,后来的边防军的指挥机构并未成立。因为粟裕同志身患重病,尚在青岛医治;肖劲光任海军司令员,肖华在总政治部主持日常工作,都一时难以离京。

    到八月十三日,东北军区在沈阳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主持。肖劲光和肖华专程前来参加。高岗在会上讲了当前的形势和边防军的作战任务。邓华讲了与美军作战的有关战术问题。

    一九五0年十月八日,军委命令飞向东北边疆:“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彭德怀对杜平说:“中央要我到这里来,也是三天前才仓促决定的。”

    在十月十四日的师以上干部会议上(结束时)洪学智对彭说:“彭总,有您挂帅,我们就胜利在握了。”彭总瞪了洪学智一眼:“你别奉承我,我是命中注定要和苦地方打交道。”

    “我这个人是命苦啊。从参加革命那会就是在苦地方。长征的苦不用说了,抗日战争在太行山,解放战争在大西北,这次又要去朝鲜,到的都是苦地方,这不是命苦吗?”(后来彭说:我们共产党人注定要和苦字、穷字打交道,没有穷、苦,还要我们共产党人做什么?

    有关整肃总监察部的事,据《大比武》 中国社会出版社 陶克 任燕军著

    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各地区、各部门争相提出"跃进"计划。毛泽东说,军队落后了,应当赶快跟上来。会议建议军委召集一次扩大会议,用整风方式,讨论军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统一认识,提高觉悟。 这年的3月至5月,当时的训练总监部召开了四级干部会议,总结该部成立以来的工作。会上对部队训练的指导方针问题,对怎么看待训练中的教条主义和如何开展反对教条主义问题展开了争论。这本是正常的争论,而林彪却听信了个别人向他提供的训总四级干部会议的情况,认定以肖克、李达等的代表的争论的一方是"反对反教条主义",而另一方是坚持反对教条主义的,他还认为"彭德怀同志究竟站在什么立场上是含糊的"。因此,他报告了毛主席,并建议即将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要以反教条主义为主题。毛泽东同意了林彪的建议。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于5月27日开始,到7月22日结束,历时近两个月。

    6月21日、23日、29日,毛泽东到会讲话。他说:8年军事工作基本上做得好,有成绩,也有缺点错误。讲责任,第一是我,第二是彭德怀,第三恐怕是黄老(黄克诚)。开会的目的,针对军委及军委直属的一些总部,你们要放火烧、出大字报、小字报、要捅穿。我们胜利以后,办了许多军事学校,军委布置了 全军的训练,产生了一些教条主义,请了许多苏联顾问,教条 主义自然有了。到底教条主义有没有?我看有点,分量问题可以研究。毛泽东还讲了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回顾了党和军队历史上发生的教条主义错误后,指出:有这么两部分教条主义:一部分是对资产阶级军事学和军队管理的制度,认为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一种;再就是对苏联的,或叫无产阶级的军事学和军队管理制度,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些人就是搬外国,不加区别地搬外国,这是妄自菲薄,不相信自己。要坚决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苏联经验有好的、不好的、坏的三种,要有选择地学,要注意不要因为反教条主义而否认一切。

    这期间,毛泽东还在6月28日召开的第二次组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比较集中地谈了军事学院和训练总监部的问题,并指名批评了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和训练总

    监部常务副部长肖克,指责他们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毛泽东思路敏捷,谈笑风生,他一支接一支抽烟,尽管话语中常生妙趣,但严肃的气氛几乎便会议室里的空气凝聚,一根针掉地下,都能听到响声。

    刘伯承,我军十大元帅之一,被誉为"常胜将军",曾先后4次任过我军总参谋长。

    但是,在当时那种政治气氛之下,年近古稀又残病交加的刘伯承不能不出席会议,在会上作了检讨。

    至今,许多若同志回顾往事,仍然感慨万千:这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次严重挫折啊!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观察这段历史,不难看出,那个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实际上是

    党的工作指导方针出现"左"的错误的反映。虽然在主观上是要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国特色",但由于采取了全盘否定和无限上纲上线"的方针,把向苏军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

    雷英夫《统帅部参谋的回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从书邵华毛岸青主编

    第八 出兵朝鲜始末

    2*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援朝,毛泽东立即作了回应。

    自从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之后,中南海居仁堂总参作战室的那排平房里,参谋们都在通宵达旦地工作着。

    毛泽东每时每刻都在要我们提供朝鲜战局的进展情况,有时还要我们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他商量。我们的一言一行,都

    直接关联着统帅部的决策,我们倍感肩上担子的分量。

    就在美军仁川登陆的第三天,即1950年9月17日,毛泽

    东已预感到形势将会发生大的逆转,他致信东北局的领导人

    高岗,要东北方面做好出兵准备,看来不出兵是不行了。

    9月20日,在毛泽东的赞同下,周恩来以个人名义向金日成建议:采取自力更生、持久作战的方针,在战役战斗中,集

    中兵力与火力的绝对优势,围歼被分割的少数敌人,逐步将敌

    人削弱下去,以利长期作战。

    然而,朝鲜形势在日趋恶化中。

    毛泽东、周恩来认为:在出兵援朝问题上,对外应该先向

    敌人发出警告,争取让它知难而退。如果敌人打到三八线时提

    出和谈,就不应该放过这样一个机会;对内则请各大区的负责

    人再议一议,掌握好最后决定出兵的时机,早了不利于充分暴

    露敌人,晚了又对我军事上不利。

    9月30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庆祝建国一周年大会上发

    表演说,向世界舆论传递信息。他说: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也从不害怕

    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

    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谁

    要企图把中国近五万万人口排除在联合国之外,谁要是

    抹煞和破坏这四分之一人类的利益而妄想独断地解决与

    中国有直接关系的任何东方问题,那么,谁就一定要碰得

    头破血流。

    周恩来的演说震动了全世界。"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

    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句话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中

    国人民的坚定立场。那就是中国主张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但

    美国军队如果越过三火线,扩大侵略战争,中国不能坐视不

    顾。

    但是,也就在周恩来发表演说的同一天,李承晚军第3师

    越过了三八线。

    10月1日,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庆日,麦克

    阿瑟无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竟向北朝鲜发出"最后通谍",

    要求他们无条件投降。当天晚上,金日成便召见了中国大使。

    他说:"麦克阿瑟要我们举手,我们从来没有这么个习惯。"与

    此同时,他向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出兵援朝的请求,希望中国集

    结在鸭绿江边的第13兵团尽快过江作战。

    对金日成的请求,毛泽东立即作出回应。

    10月2日开始,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中央政治局

    扩大会议,研究出兵援朝问题。各大区负责人和中央党政军负

    责人都到了会。

    会议开始时,毛泽东先作了个开场白,他说,这是个诸葛

    亮会,请大家来,谈谈对出兵援朝问题的看法,着重摆一摆出

    兵的不利条件和出兵后有什么困难的问题。

    与会者畅所欲言,确实摆了不少不利因素和困难。毛泽东

    对周恩来说,让大家放开说,这样做便于吸取群众的智慧,丰

    富决策的依据。很多同志摆出的意见非常具有建设性,对完善

    出兵方案和赴朝后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困难,提得非常具体。

    但是,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和军委常委扩大会上,也确有

    从一开始就唱低调的,林彪就是最突出的一个。10月6日在

    军委常委扩大会上(毛泽东因事末到会),林彪满脸病态倦容,

    他声音十分低沉地说:"打仗打仗,我们打了几十年仗了,十年

    内战,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人心思和啊。现在再去出兵打

    仗,可是不得人心啊。国家刚解放,国内经济这么个烂摊子,军

    队的破枪旧炮还没有改装,还有土匪在活动,自己顾得过来

    吗?还出去打。再说,对国民党作战我们有把握,打美国的现

    代化,还有原子弹,我们行吗?我看中央还是要慎重考虑,稳妥

    行事。"

    "当时听了林彪的发言,我身上觉得猛地一紧,毛主席已决

    定出兵,跟林彪是打了招呼的呀,现在不过是让大家就出兵后

    可能遇到的困难发表意见,林彪怎么连外地来的代表也不如,

    公开唱反调呢?看了他几天会上一直是一副病态,当时我想他

    或许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因为那几天正传说他想去苏联疗

    养,不出兵朝鲜,他也不去带兵,也免得让别人说闲话,不是两

    全齐美吗?

    我正猜度林彪的心思。周恩来以十分严厉的口气打断了

    林彪的发言,他严正指出:"现在不是讨论出不出兵的问题,而

    是讨论怎么出?怎么理解和落实毛主席的决定!"

    周恩来一向很尊重林彪,对他热情而有礼貌,但是,面对

    林彪低沉沉的调子,周恩来实在忍不住了。

    听了周恩来的批评,林彪病恹恹的面容似乎又增添了几

    分难堪,他此后不再多讲,但又提了一个出而不战的方针,即

    兵可出,但不打。显然,这是一个幻想。

    相比之下,彭德怀对出兵朝鲜,态度鲜明而坚决。

    他是10月4日下午由中央派专机从西安接到北京的。一

    下飞机,他就赶到颐年堂参加会议,讨论出兵问题,当晚住在

    北京饭店。

    后来他回忆说:"那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以为睡沙发

    床不习惯,享不了那个福,搬在地毯上,还是睡不着。心里老着

    美国占领朝鲜后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

    威胁我上海、华东。"

    第二天,正逢林彪在会上唱反调,他态度坚决地说:"出兵

    援朝是完全必要的,打烂了,无非是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重兵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对我们发动侵略

    战争,随时都能找到借口的,我们还是不得安宁。这个兵我看

    是非 出不可"

    彭老总与林彪截然不同的发言,赢得与会者的赞许。

    当天,会议一直持续到很晚 会议结束后,我随周恩来步

    行回西华厅

    正是十月金秋,北京清风送爽的季节。开了一天会,漫步

    在中南海边,觉得空气是那样清新。周恩来一边和我交谈对会

    上发言的看法,一边舒臂伸腰,活动筋骨。正走间,一个高大的

    身影向我们走来。

    是毛泽东正在岸边散步。

    一见 周恩来和我刚刚散会,毛泽东连忙间:"会议开得怎么样啊!"

    "多数同志对出兵意见比较统一,只有少数同

    听后,毛泽东显然有些气愤了。他说:"他有他的一千条道

    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友好邻邦,唇亡齿寒,不论就国

    际主义来说,还是就爱国主义来说,我们都不能见死不救。中

    华民族几干年来有个光荣传也和美德,即见义勇为,舍己救

    人,我们应该发扬它。"毛泽东大手一挥,情绪显得有点激动。

    、 原子弹有丝顾虑时毛泽东说:"美

    国有甚罩紧咒品品盂5优二丁不起。二有二的T子弹,我有我

    的手榴弹;它打它的、 , 。

    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我们坚决

    我们的手榴弹,最后一定可以打败美国的原子弹。有些人只看

    到美国原子弹在广岛大爆炸的厉害,不懂得它在广岛的爆炸

    毁灭的也是它自己,归根结底不是原子弹消灭人民,而是人民

    消灭原子弹。我坚信原子弹无非是个纸老虎。"毛泽东充满坚

    定和自信的湖南方言,使人听了很受鼓舞。

    在这更深夜阑的中南海之夜,听着毛泽东这激昂的谈论,

    我心中暗暗揣测,他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就在不久以前,毛

    泽东曾向周恩来透露过让林彪担任志愿军统帅的想法,因为

    志愿军的兵力除13兵团的4个军以外还要扩大,9兵团、19

    兵团、3兵团、20兵团等都准备去参战,指挥工作非一般的将

    军所能胜任。而且志愿军的主力是原来四野的部队,是林彪的

    部下。志愿军将来的后方东北又是解放战争时期四野的老根

    据地,各方面情况林彪都比较熟悉。在各战略区指挥员当中林

    彪年纪又最轻,当时只有44岁,是以能打仗、花样多而著你的

    名将,在党内车内都有很高的威望,毛主席很器重他,说他打

    仗的特点是又狠又刁。在众人的心目中,林彪去当志愿军统帅

    是很合适的。

    然而,后来果真提出要他领兵出征时,他却以到苏联养病

    为借口拒绝任职。

    毛泽东失望了,只得改派德怀挂帅出征。

    此刻,令毛泽东意外的是,被他寄予厚望的林彪,竟成了

    党内反对出兵的代表人物。联系全国胜利以后林彪不断滋长

    的有倾保命思想,毛泽东背着手望着满天繁星,沉思良久后

    说:"个别人的反对无碍大局,历史照样前进,革命照样胜利。

    我们的彭大将军,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啊!相信他一定能打

    好这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的!"

    在颐年堂会议的那些日子,毛泽东逐个与政治局委员们

    谈心,逐个地做工作。他说:"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尽管有些同

    志对出兵有些意见,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别人处在国

    家危亡时刻,作为邻国和社会主义伙伴,我们站在旁边看,不

    论怎么说,心里也是难过的。"毛泽东语重心长的谈话,终于说

    服了所有的与会者,最终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出兵朝鲜。

    3?毛泽东大笔千挥,将"支援"军改为志愿军

    出兵大策一定,接着便是怎么出兵,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

    题。

    如果公开宣布派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作战,那便是以国

    家的名义参战,等于公开向美国宣战。这无形中便给敌人扩大

    侵略战争找到了借口。怎么做到师出有名,又不为美军扩大战

    争找到借口,毛泽东颇费了一番脑筋,为此还征求了不少民主

    人士的意见。

    刚开始,毛泽东几次找周恩来商议以什么名义出兵问题,

    两位领导人一致的意见是叫"支援军"比较妥当,支援朝鲜人

    民嘛。并且作为初步意见基本定下来。在拟定计划方案时,我

    们已开始使用"支援军"的字样。

    但是,初步意见毕竟是初步的,一旦真的要公之于众,毛

    泽东又是非常慎重的。他特别注意听取资深年迈的民主人士

    的意见,他认为,这些老先生们阅历广,见识多,有许多经验,

    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事情会更加周全。

    博采众长,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毛泽东多年的习惯,也

    是他在党内倡导的传统作风之一。

    毛泽东指示就出兵名义问题征求意见,请民主人士就"支

    援军"一事谈看法。开始也有人觉得用"支援"二宇很合适,出

    兵在即,不必再为此费时了。毛泽东不同意,他说一定要听听

    多方面的意见。

    这一问,意见还真的来了。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要求就

    "支援军"一事见毛泽东。毛泽东很重视,也很高兴,亲迎他来

    中南海,并和周恩来一起听黄炎培谈意见。

    黄炎培是上海川沙县人,是清末举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

    同盟会会员,从1917年便投身教育事业,"九?一八"事变后

    积极投身救亡运动,在国内很有影响。毛泽东、周恩来对这位

    老先生了解颇多,知道他有一些真知灼见又直言不讳,所以很

    尊敬他,当时他又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政协

    全国副主席,国家大事经常听取他的意见。

    "有个问题我们要考虑呀I"黄炎培刚一落座,便开始提意

    见。他望望毛泽东,又望望周恩来,诚恳而又关切地说:"自古

    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仗就不那么好打!"

    周恩来微笑着说,"我们叫支援军,支援朝鲜人民,不是名

    正而言顺嘛!"

    黄炎培摇着头说:"不,这样叫法是不是师出无名,我看还

    值得考虑。"

    "怎么能说是师出无名呢?先生有何高见?"周恩来间。

    毛泽东看着黄炎培,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黄炎培象教书先生一样将手向外一挥说,"支援军,顾名

    思义,那就是派遣出去的。谁派遣出去的,不是国家嘛?那不

    等于说是我们公开向美国宣战?"

    "噢,有道理!"毛泽东伸手从笔筒里抓出一支很粗的铅

    笔,将面前稿纸上的"支援"两字一划,改写成两个遒劲有力的

    大字"志愿",然后掷笔于桌,欣然道,"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

    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么!这是民间的事儿,人

    民志愿去帮助朝鲜人民的,他们不愿看着朝鲜人民挨打。这不

    是国家与国家的对立!"

    周恩来做了一个手势说,“志愿,二字,好。世界上有许多

    志愿军的先例,马德里保卫战就有各国来的志愿兵。"

    70余岁的黄炎培频频点头,高兴地说:"好,师出有名则

    战无不胜!你们领导人时光珍贵,我没有意见了!"说着就出了

    门。毛泽东、周恩来一齐送他上了车。

    几小时以后,即1950年的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

    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布了第一个命

    令:"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应朝鲜政府请求,"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

    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

    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

    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

    胜利。"命令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必须对朝

    鲜人民、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主政府、朝鲜劳动党、其他民主党

    派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爱和尊重,严格地遵

    守纪律和政治纪律……"

    于是,伴随着毛泽东命令的下达,聚集在中国东北的几十

    万中国人民解放军,马上都换上了那种轧出许多道线的志愿

    军军装。之后,他们便秘密开往鸭绿江的那边。于是,战争史

    上便有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称谓。

    毛泽东命令下达的当晚,彭德怀即到了沈阳,这位久经沙

    场的老将在披挂上阵之际,与一些随行的将军们共饮出征酒。

    他举起酒杯致词:"从井冈山到朝鲜,还是咱们这些人。咱们叫

    志愿军,其实我也不是志愿的。要不是美国军队压到了鸭绿江

    边,我也不会志愿的。现在他打到咱们家门口,我志愿挂帅出

    征,你们志愿不志愿?"

    "志愿!"整齐的回答声以其浑厚的阳刚之气,震荡屋宇,

    飞出窗外。

    11月8日,中国政府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

    在彭德怀司令员带领下,渡过了鸭绿江,参加朝鲜人民的抗美

    战争。"

    朝鲜人民为之欢呼。

    苏联首脑为之感动。

    美国及其同盟为之震惊。

    此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北朝鲜已全面展开。至于何以称

    为"志愿军"的道理,许多官兵到了第二次、第三次战役时才渐

    渐明白,懂得了它的奥妙。

    • 家园 关于彭总整萧克的“反教条主义”运动:

      完全是有不同的观点争论发展到对某些人的政治运动。

      彭总和萧克相互看不起,矛盾持续了几年的迅速表面化了。训练总监察部一位上校副处长(出自萧克方面)贴出了一张大字报主张不要照搬苏军条例,彭总的肱股干将张宗逊秉承彭德怀的意见发起了“反教条主义”的运动,形成了对萧克和训练总监察部的围攻。正常的学术争论转变为个人恩怨的权力斗争。此事和林彪没有太大关系,也别把什么屎都扣到林彪身上。彭总在这个问题上有责任。

      毛一向记仇,当年萧克站在张国焘一方,早就失去了毛的信任,大将也没有评上。此时毛自然是支持彭总。结果训练总监察部撤销建制,萧克被调离军界,任国务院农垦部任副部长。彭总在军队的权威达到顶峰。说起张宗逊,资格很老,打仗也很勇敢,是黄浦五期,参加过秋收起义。似乎不是独当一面的兵团军事负责人,所以也只是个上将。不过在西府战役中,彭总西北野战军被胡宗南和马继援的军队夹击,差点被包围。幸亏当时任副司令员张宗逊在和彭总和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指挥2纵守住了全军跳出包围圈的最后要地,否则彭总一生英名有可能毁于一旦。彭总对他信任,关照也不奇怪了。

       在“反教条主义”运动被处理的军官中,有一位蔡铁根大校,坚持不肯低头,不断撰写自己的种种理论见解及其他各种“黑材料”,到六十年代终于被指为“反革命分子”而遭关押。到文革的混乱岁月中,终因“现行反革命”罪名而被枪决!当然,他被处决跟彭德怀或萧克没一点关系了。

    • 家园 绝对同意:‘在连绵不断的运动中,不可能有谁能保持清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