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民国和毛时代经济,以及平均寿命(我找的材料) -- 包子1971

共:💬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民国和毛时代经济,以及平均寿命(我找的材料)

    下面这些是我这两天从别人处问来的。作者有好几个,立场也不一样,做个参考还是有用的。

    一。

    若干数据

    作者: 比较一下

    日期: 2004-01-02 09:50

    人均粮食(包括谷物)产量(kg)

    世界 美国 印度 日本 俄罗斯 中国

    1934-38 250 730 156 220 650 180

    1950 272 924 148 190 451 209(1949),285(1952)

    1960 318 1004 199 215 610 237(59-62)

    1970 330 911 211 171 738 272

    1980 351 1185 212 113 688 311

    1990 369 1252 233 117 756 350

    1998 351 1293 226 95 315 356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其他资料

    建国前后粮食生产比较

    万吨 1936 1949 1952 1957 1965 1970 1978 1984 1998

    稻谷 5735.0 4865.0 6843 8678.0 8772.0 10999.0 13693 17826.0 19871.3

    小麦 2330.0 1381.0 1813 2364.0 2522.0 2919.0 5384 8782.0 10972.6

    玉米 1010.0 1685 2144 2366.0 3303.0 5595 7341.0 13295.4

    棉花 84.9 44.4 130.4 164 209.8 227.7 216.7 625.8 450.1

    亩产比较

    公斤/亩 1936 1949 1952 1957 1965 1970 1978 1984 1998

    稻谷 177.5 126.0 160.7 179.5 196.1 265.2 358.0 424.4

    小麦 75.5 43.0 48.8 57.2 68.1 123.0 198.0 245.7

    玉米 88 89.4 95.7 100.7 186.9 264.0 351.2

    棉花 17 10.5 15.6 18.9 28.0 29.7 29.7 67.3

    人均比较

    公斤/人 1936 1949 1952 1957 1965 1970 1978 1984 1998

    稻谷 122.1 89.8 119.0 134.2 120.9 132.5 142.3 172.3 159.2

    小麦 49.6 25.5 31.5 36.6 34.8 35.2 55.9 84.9 87.9

    玉米 21.5 29.3 33.2 32.6 39.8 58.1 70.9 106.5

    棉花 1.8 0.8 2.3 2.5 2.9 2.7 2.3 6.0 3.6

    数据来源:建国前《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建国后《中国统计年鉴》

    二。

    1936年是民国时期粮食收成最好的一年,如果按照1931-1949年的粮食年平均产量计算,大约只有1936年的80%。(参见《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因此稻谷亩产约140公斤,人均约100公斤。小麦亩产约60公斤,人均约40公斤。

    另据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舞阳县藕池村“解放前,这一带产量很低,且处低洼地,常受涝灾。小麦亩产最好的土地在最好的年景只有140―150斤,高粱每亩120―130斤。一般土地,每亩百来斤左右,一受涝灾,往往颗粒无收,只得逃荒要饭。”也就是说小麦亩产在最好的年景也不过50-75公斤。

    而另一处网页上也说,1949年石家庄小麦亩产50.5公斤。(http://www.doftec.gov.cn/county/shijiazhuang/)

    可见我们估算亩产60公斤,是基本可信的。实际上可能只有50公斤。

    这样看来,粮食亩产基本上在1952年后就超过了解放前的平均水平。

    而人均粮食占有主要是由于70年代之前亩产提高并不快,主要靠增加粮食播种面积,而人口增加的速度过快。因此人均粮食增加的并不快。(这一点可与印度对比,我们的成就还是很显著的。)

    +++++++++++++

    一。

    关于平均寿命和婴儿死亡率问题

    婴儿死亡率 (‰)

     

    1926 江苏江宁县 183.7 中国社会学社《中国人口问题》

    1926-30 北京 175.7 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第六年度报告

    1929-1931全国 179.4 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45年,p106

    1941-1944 云南呈贡 211.6 陈达《中国人口》

    1954年 138.5 据14个省五万余人的调查

    1958年 80.8 北京等19个省、市的大部分市、县

    其中:市 50.8 北京、河北等 17个省、市的大部分市

    县 89.1 河北等 18个省、市的大部分县

    贵州 106.2 贵州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4)

    1960 165 世界银行估计

    其中:江西 104.0 中国人口.江西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河南 276.8 中国人口.河南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63

    其中:河南 88.6 中国人口.河南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贵州 87.1 贵州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4)

    1965 90 世界银行估计

    1973-75 47.0 全国肿瘤死亡回顾调查

    1981 34.7 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5 市 14.0 北京等36个市全市或部分市区

    县 25.1 上海、江苏等15个省、市的72个县全县或部分乡

    1990 32.9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

    2000 28.4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人口期望寿命

    解放前 35.0(这个数字缺出处,可能过低――包子注)

    1957 57.0 11个省、市的70个市、1个县和126个乡

    1973-75 63.6 全国人口三年肿瘤死亡回顾调查

    1981 67.9 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

    1990 68.6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

    2000 71.4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二。

    关于解放前的预期寿命

    作者: 再补充一下

    日期: 2004-01-03 15:06

    据侯杨方《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死亡率》(《中国人口科学》2003/5)一文:

    根据作者编制的人口生命表推算,1929-1931年中国乡村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为33.30岁;1919年北京第一示范卫生区的男女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41.18岁与36.33岁;1940-1944年云南呈贡男女合计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为40.04岁(不计霍乱人口)。

    ――――――――――――

    关于毛时代的积累问题

    ……叫板者谈到积累问题,说新中国建国报前20多年的积累低于后20多年的积累。在这个问题上,叫板者忽略了两个问题,一是积累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的总产量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寡。二是劳动积累,这是前20多年我国积累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国民生产总值特别是人均数量小,积累过高是要俄死人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尽人皆知,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当时究竟穷到什么程度呢?请看下列材料:

    1、1850一1949年的近100年间,中国国民生产由181.64亿元增加为189.48亿元,增加十分有限。同期,由于人口增加了1.2亿,所以人均产值反而由43.8元下降为34.98元.1949年与1936年相比,国民收入由257.98亿元下降为189.48亿元,人均收入由50.51元下降为34.98元。在短短13年的时间里,国民收入减少了26%,年增长率为―2.4%;人均收入减少31%,年增长率为一2.87%。(资料来源: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2、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四次会议确定1950年全国财政收支概算。会上中财委副主任薄一波作《关于一九五O年全国财政收支概算草案的报告》。

    《报告》说,概算按粮食计算,总收入四百八十二点四亿斤,总支出五百九十四点九亿斤。在概算支出中,军费占百分之三十八点八,行政费占百分之二十一点四,国营企业投资占百分之二十三点九,文化教育卫生费占百分之四点一;预算赤字二百一十二点五亿元,占总支出百分之十八点七解决赤字的办法是,发行公债四十三亿元,其余靠银行透支即发行货币解决。

    由于很多大城市刚解放,企业尚未完全恢复生产,公粮仍是财政的主要收入。据计算,全国农民平均负担占农业总收入的19%强,老解放区则占21%,负担较重。由于收入难以增加,而支出又不能再少,因而财政收支预算赤字达112.4亿斤米。弥补赤字的办法是,计划发行公债43亿斤米,其余69.4亿斤米,靠银行透支解决。

    3、12月12日中央贸易部召开城市供应会议,研究全国主要物资平衡问题。

    建国初期全国主要物资极为缺乏,供求严重失调,特别是粮食和花纱布短缺情况严重,市场上有大量货币需要回笼。因此,力求主要物资实现供求平衡,是稳定经济和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会议认为:只有搞好调剂物资、统一贸易这两件事,才有希望达到免除粮荒、回笼货币、掌握物价的目的。会议对全国粮食、纱、布等主要物资的统一调度作了具体部署,

    对四种物资进行了供需的测算和平衡。(一)确定粮食消耗标准为:在城市方面,大米区每人每年平均消耗264斤贸易粮,小米区402斤原粮;在乡村方面,大米区每人每年平均消耗240斤贸易粮,小米区按地区、产量情况及人民生活水平,消耗360斤到420斤原粮。各区上调公粮51亿斤,另购粮10.1亿斤,进口2亿斤,使国家共掌握63.1亿斤贸易粮,用作调剂全国大中城市。一部分小城市及灾区的粮食缺额(东北另有18亿斤米在外)。(二)确定纱布消耗标准为;城市全年平均每4人一匹布,农村按地区及人民购买力的不同,平均每8人到15人一匹布,按此标准各地(包括东北)需布5,818万匹,另加中贸部掌握机动布1000万匹,共需6818万匹布。为生产上述纱布,除国内收购的棉花外,尚需进口棉花93500吨。<三)全国国营贸易部门销煤622万吨(东北除外,产销可以平衡,主要是运输问题。(四)食盐产销平衡有余。出口盐95万吨,其中东北出口55万吨,华北、中南、华东共出口40万吨。

    陈云在会上指出:我们的政策应该是集中统一,越是力量不足,越要集中使用。集中与统一,是有困难的,但这困难,比不统一造成的物价大波动的损失,要小得多。1950年由于加强了主要物资的统一管理,如粮食,经过全国统一调运,把偏僻地区余粮运至交通线附近,使国家手中的粮食仅公粮就有90亿斤(东北除外),相当于全国城镇人口1/2的需要量。因而基本保证了大城市和灾区人民的粮食供应,并且避免了余粮地区谷贱伤农问题。(资料来源:国家计委:《国民经济大事记》)

    二。

    主流经济学对中国1965-1985年期间经济增长的研究

    作者: 郑玄(

    在中国大陆乌龟战王八的“新左派”对“主流经济学”的喧嚣声之外,

    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其实在作者自己独立的科学研究。

    以SUMMERS-HESTON数据库(也就是现在的最权威的PENN WORLD TABLE)为例,

    根据SUMMERS-HESTON(1993),122个国家和地区从1965-1985的实个人收入增长平均

    为1。8\%,均方差为2。1\%。

    其中,经济增长最慢的12个国家的年个人收入增长是负0。9\%以下,

    这包括17个黑非洲国家(撒哈拉沙漠以南),

    4个拉丁美洲国家:尼加拉瓜,圭亚那,委内瑞拉,智利。

    我们可以很有兴趣的发现,4个拉美国家中,三个有着极为强大的游击队--左翼势力。

    外加三个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而世界上个人收入增长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则是

    1)人民行动党一党专制统治下的新加坡 7。3\%

    2)朴正熙等统治下的南朝鲜 7。1\%

    3)伯次瓦那 6。8\% (政治“民主”与否不知)

    4)马尔它 6。4\% (政治“民主”与否不知)

    5)蒋中正统治下的中国台湾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领土的一部份) 5。9\%

    6)港英非民选殖民政府统治下的香港 5。6\%

    7)中华人民共和国 5。4\%

    8)苏哈托统治下的印度尼西亚 5。1\%

    9)侃布维拉尔角 4。9\%

    10)日本 4。9\%

    11)马哈第尔统治下的马来西亚 4。6\%

    12)军政府统治下的刚果 4。5\%

    不论国内某些“主流”经济学家如何气得跳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66年到刚改革不久

    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日本,在非外向型贸易国以外的国家里面名列第一。

    注意:以上不是总收入增长,而是个人收入增长。

    网友中跳脚的人可能不明白以下的原因:

    毛泽东时代消费和资本积累的比例和改革后极为不同。所以,用“我小时候那么没吃好”

    来骂毛的人忘记了毛时代人均国民收入里面的绝大部份被用在工业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上。

    没有高积累,包括毛时代的高人力资本积累,很难想象改革以后的中国经济更加迅速的

    超高速发展。希望大家不要忘了,改革“春风”里面长大的娃子才20多岁,不可能是中国

    技术的中坚。中国的技术中坚,也就是这二十年改革的中坚,其实是毛泽东培养出来的人(下略)

    ――――――――――――――――

    关于各个历史时期数据统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问题:

    关于历史统计数字的困难,刘佛丁此书有详细论述。总之是极端缺乏,并且多是学者的估算,彼此差异很大。

    作者: 秀龙山人

    日期: 2004-01-02 18:58

    如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西方

    国家开始有了国民生产和国民收入的统计,其后又有学者运用历

    史资料倒推回去,估算这些国家上个世纪的国民生产。

    对于中国国民收入的估算则迟至20世纪30年代方才起步。

    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是巫宝三等人对1933年中国国民所得的调

    查,一是刘大中对20年代末至抗战前中国国民收入的估算③。

    40年代巫宝三先生继续他的研究,1947年在《社会科学杂志》上发

    表文章对他以前的估计作了修正,并对1946年的中国国民收入作

    出估计。刘大中也继续他的研究.与叶孔嘉合作撰写了《中国大

    陆经济: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1933一1959》,于1965年出版”,近

    年来西方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学者大多使用刘大中和叶孔亮书中的

    数字,而巫宝三的调查数字则在大陆学者的著作中较为流行。由

    于巫宝三、刘大中二人依据的资料和所采取的估算方法不同,所以

    其结果的差距较大,以1933年的国民收人为例,巫宝三的估算数

    字为203.19亿元③,而刘大中的估计则高达298。88亿元④。除巫

    宝三、刘大中两种估计外,对这一时期中国国民收入的研究,国外

    还有克拉克⑤、邢幕寰⑥、埃克期坦。等人的论著,国内则有刘大

    钧、汪敬虞等人的调查和估算⑧,但较少被人引用。

    依据历史资料,参照30年代调查的参数,将我国的国民收入

    向前倒推的努力,首推张仲礼先生的《19世纪80年代中国国民生

    产总值的租赂估计》①。此外,在国外叶7L嘉、珀金斯、费维凯、罗

    斯基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曾对19世纪末期、20世纪早期某些

    年份的中国国民生产作过估算⑦。国内则有唐传泅、丁世询等先

    生推算1920、1936、1949年中国国民生产的数字⑤。

    64

    由于旧中国的统计资料十分缺乏,笔者至今未能找到一种

    可靠的途径.能像西方和日本那样编制出中国国民收入连续的序

    列数字,现在贡献给读者纳仍然只是对某些有代表性年份的国民

    生产的估算。由于张仲礼、唐传泅、丁世询等先生的估算均渊源于

    巫宝三等人的调查,系在其基础上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从可比性

    的角度出发,本书主要采用这一体系的数据,避免两种体系的数据

    交错使用所形成的误差。选择的代表性年份1850年、1887年、

    1914年、1936年、1949年中,除首尾两个年份外,均系近代中国经

    济中长周期波动的起点④(关于周期与经济增长研究的关系、周

    期计算的详细说明见下章)。现将计算结果编制成表I―2和表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1936年的小麦,稻谷的人均产量之和直到78年才超过

      粮食生产比较人均比较

      公斤/人

      1936 1949 1952 1957 1965 1970 1978 1984 1998

      稻谷 122.1 89.8 119.0 134.2 120.9 132.5 142.3 172.3 159.2

      小麦 49.6 25.5 31.5 36.6 34.8 35.2 55.9 84.9 87.9

      玉米 21.5 29.3 33.2 32.6 39.8 58.1 70.9 106.5

      棉花 1.8 0.8 2.3 2.5 2.9 2.7 2.3 6.0 3.6

      小麦,稻谷的人均产量之和直到78年才超过, 不知道为什么在第一张表里面五○年就那么高

      玉米,棉花倒是有所增长,不过也看不出解放后有突出的增长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呵呵,典型的没有发展的增长,不,错了

        居然还没有增长。这几十年还是依靠世界背景下的农业技术进步的力量,和共产党的制度性建设有什么关系吗?弄了半天,这么多年人均还不及30年代,真是不好意思啊,可惜找不到一个惭愧的图标。

    • 家园 对一些经济指标的简单评价

      “这样看来,粮食亩产基本上在1952年后就超过了解放前的平均水平。”人均粮食产量也超过了。

      那如何解释我的前面贴子中的内容,52-79年间每一年人均消费粮食和肉蛋类均不及37年?这些粮食哪里去了?送给亚非拉穷哥们啦?为了买一张联合国的入场券?还是不想吃粮食,留着胃口吃巧克力?呵呵。亩产量提高是应该的,战争结束了,有了化肥和农药,还有农业技术的进步,莫非化肥农药也是共产党发明的?

      要进行经济比较应该和同属于中国的台湾比,不要动不动拿人家印度说事。将印度分成两半,一半现行制度,一半共产党,这样比才有意义。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南北朝鲜和东西德国。北朝鲜可是当年的工业区。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00;ID=11437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66年到刚改革不久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日本,在非外向型贸易国以外的国家里面名列第一。”

      佩服!与58年的亩产量有得一拼。

      “毛时代人均国民收入里面的绝大部份被用在工业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上。”

      阿康在前面贴过积累率的统计,一点也不高嘛,看来又是国家统计局民运分子搞的鬼?

    • 家园 【评论】对平均预期寿命评价一下

      首先得说明一下,包子兄讨论的认真态度值得敬佩。

      “1957 57.0 11个省、市的70个市、1个县和126个乡”

      从这个说明上看,主要是城市人口,因为有70个市的人口,那时候的“市”不是现在作为一种行政区划的“市”(比如重庆市并不单纯指市区人口,唉,中国人的定义混乱让人头痛),而是单纯指的城市。因此不能作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中国人口的指标。

      根据顶尖人口学家普林斯顿Ansely Coale的计算,1960年代中期,中国人口0岁时平均预期寿命为48岁。作一个比较,1943年云南呈贡乡村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是42岁。17年的时间,其间还有二战后抗生素发明的背景――1950年代是世界死亡率普遍下降的时期,这能算得上一项了不起的功绩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