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漫谈中日围棋 -- 啊啊啊啊

共:💬4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漫谈中日围棋

    直到民国初叶,中国围棋下的都是座子棋。上来的四手棋是定好的,没得选择,所以日本人评价中国古棋是没有布局,上来就是中盘战斗。

    座子棋的规定是中国古棋扭杀的厉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的顶尖高手,如黄龙士,现代日本围棋界评价其中盘战斗力有13段!至于开局水平,也就3,4段了。

    而日本,早在数百年前就废除了座子制。由于日本围棋重视开局,布局选择多是平行型,而不是上来就战斗的对角型。

    要下成对角型(也就是座子棋)是要双方配合的,如果后走方不愿意下对角型,第一手就落在对角的位置,那么先手方是毫无办法下成对角型的。60年代陈祖德等人从古棋中吸收灵感,用对角型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日本棋手就不再愿意配合下成对角型,最后重新回到平行型布局,由于中国古代没留下什么布局思想,陈祖德等人在文革前后创新了中国流布局,目前仍然非常流行。

    导致中日围棋思想截然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中国古代,以下棋为生的职业高手,下的主要是博采棋。多赢一个子就多得一份彩金,所以无论黑白,双方都愿意下杀棋。自然爱用对角型。

    日本不同。古代日本围棋为四大家族垄断,他们提高技艺的最高目的是战败其它三家,夺得名人宝座,获得将军的封赏。对古代日本的职业围棋高手来说,根本用不着下博采棋谋生。在贴目制度诞生前,先走方有很大的优势,只要能保持先走的效率,并不需要下的很激烈。开局平稳的平行型布局就大行其道了。

    中国古棋异于日本的另一点是还棋头。还棋头的规定的来源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围棋观和现代不同,在古人心中,既然2个眼是活棋的必要条件,那么它们就没有理由在终局后计算在一方的“空”里。所以有几块活棋就要扣几个子。自然,块数越多,越不划算,古代为什么罕有点三三?就是这个原因。

    不可否认,日本古棋的水平、境界远在中国之上。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布局水平的差异。但是直到上个世纪新布局时代,日本围棋才有了星,三三和目外,高目等布局。说明,观念上的束缚在座子废除后依然存在,日本围棋长期来过多地注重角部的确定性,对实空过于拘泥。所以几百年来,日本都在下小目布局,仅有星布局(注意:不是二连星)偶然出现在白布局中。

    日本古棋非常讲究棋分。不同的段位就表示有上手和夏手的区分,上手执白棋,后走。而名人(注意:每个时代最多只有一人)就是九段,也就是最高段位,自然任何人与名人下,必须先走。假如说你想从三段升到四段,那么原则上你必须把所有现在的三段打下去,当然实际是不可能的。在很多情况下,某人的升段是大家公认的。但如果有一个人表示不服,那么,对不起,想升段的那位必须接受挑战,下番棋!当名人也是如此。

    日本职业棋手以前下的主要是番棋,也就是一对一的决斗。往往是因为牵涉到其中至少一方的升段问题。在上个世纪初叶有了新闻棋,是因为四大家族的衰败(主要原因是幕府将军的衰败导致经济上困难),所以把原来在四大家族内部的竞赛推向社会。后来本因坊(世家)名人,纷纷把头衔让出来供大家争夺,开创了日本围棋在昭和时代的兴盛。

    多次在与高手对决的十番棋中获胜的一代棋王吴清源对贴目就相当的不以为然,他认为传统的不贴目对局中黑棋必然求稳,而白棋必然求变,这样很自然地就推进了棋艺的进步。我看,主要是因为他是无贴目时代的宠儿,自然留恋过去的制度。但纵然一代天骄吴清源,在他的鼎盛时期,执白棋后走时,经常要走的过分。而无贴目时代的先走方也经常下的消极,这就偏离了围棋流水不争先的求道精神。我看,大贴目既是时代的趋势,也是围棋发展的必然选择。

    • 家园 叹口气,怎么是日本古棋更高一筹?

      张伯瑞棋经十三篇,第一论就是布局,还有刘仲甫的棋诀,也首论布置。 但觉得很抽象概念化的指导。(可能要很有天分悟性,那种生而知之的人看的)

      这位仁兄大概是在日本,

      网上下棋,见到的在日本的最多 , 高手很多

      好文呀

    • 家园 啊啊啊啊兄真是认真啊。

      关于吴清源的观点不能认可。第一届应氏杯时他就对黑棋要贴八点而白棋还不能取胜的现象大惑不解。换句话说,在他眼里,大贴目制度下消极的是白棋而不是黑棋。

      大家慢慢探讨吧。

    • 家园 我初学围棋布局就是学的中国流

      猛啃了一阵子书,背得无数发展。但凡见人就下中国流,别说,要是没研究过的,吃亏的可能性还蛮大,嘻嘻,很是蒙了一下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