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评《亮剑》上 -- 萨苏

共:💬81 🌺46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评《亮剑》上

    谁胜谁负出只有天知晓 – 笑傲江湖曲

    多有朋友曾经请我评一评电视剧《亮剑》,但是直到这个周末,才有机会把它拿出来看上几集。

    《亮剑》这部小说,是我颇为心仪的一部作品,那么,作为一部电视剧的亮剑,是更加精彩了呢?还是削弱了它的精彩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平心而论,看之前我颇有忐忑,若是苗头不对,估计老萨会马上虚晃一枪去干别的。

    看过之后的感觉 – 可以打上比较高的分数的,虽然也有一些遗憾。

    看得出来编剧和导演的确在剧本和演出上下了功夫,很认真地查了史料,在原作上面还有提高。这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利用了一些挖掘出来的史实进一步突出亮剑的主题。李云龙与和尚在平房里左右开弓,独战日军围攻的镜头,看似浪漫,其实是有真实历史依据的,只不过和日军打这个李向阳式搏杀的军官职位比李云龙为高。此人就是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副旅长,晋察冀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周建屏在河北平山地区作战时,一次住在村中遭到日军袭击,村口的哨兵被摸掉,发现日军时已经到了周住处的门口。周建屏是老行伍,反应很快,单枪匹马突围。但突围之后发现警卫员没有跟上来,周马上返回村中救援。按说,作为一个司令员,断无和警卫员同生共死的必要,而且也不符合组织原则。但是,历史上周建屏就是这样做的,实在可惜此人英年早逝(周早逝和他这种战斗作风很有关系,他每战必身先士卒,多次负伤,1938年因旧伤复发病逝。周当年是滇军旅参谋长,放弃职位去黄埔军校当学生,很传奇的一个人)。他和警卫员会合后即被围,两个人占据一个院落,指东打西,上百敌军竟奈何他们不得 -- 日伪军是匆匆集结的部队,编制紊乱没有携带重武器,硬冲周建屏和警卫员偏偏是两个神枪手,弹不虚发。双方僵持中四分区的增援部队赶来救援,日军只好撤退。四分区赶来的部队看到满街都是敌军拖尸的血迹,可见周的善战。

    考虑到日军的战斗力,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事情,如果不是史有明文记载,简直难以置信。但是,周的这种精神,和李云龙的“亮剑”实在不谋而合,电视剧的编剧能够挖掘出这段史料,是很贴切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同时,每集开头,用当时的电影纪录片资料揭开画面,使整个气氛凝重而庄严,选择的主题曲也符合影片的气氛。和《卧虎藏龙》一样,《亮剑》展示的是一种纯种的好汉,无论李云龙还是楚云飞,无论赵刚还是丁伟。《红高粱》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 “任副官八成是个共产党,除了共产党里,很难找这样的纯种好汉。”且不去管党派,就事论事,冷麻子算不算好汉?冷支队毕竟是在日本鬼子身后打游击的主儿,一辆自行车可以顺着铁轨骑一公里,比起周作人之类“国士”冷麻子算得一条好汉。但是,坐山观虎斗,争功,“冷某量浅”,都在说冷麻子不是一条纯种好汉。

    豪气干云,本来就是一种品质而已,简单得很。今天的世界复杂了,我们的内心更是复杂无比,但做事和做人本来就是两回事。做事可以迂回机巧,灵变百出,做人不一样,好汉就是好汉,孬种就是孬种,我们自己心里明白。

    电视剧这一点没有背离原作,很让人欣慰。编剧没有乱来,这很好。您说假如拍《敌后武工队》,让汪霞和马鸣来一段爱情戏,那该是多让人反胃的事情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拍得好的人物,李云龙算一个,基本上把人物的性格拍出来了,您可以看得出来,每次李幼斌开口,只要是原作的台词,就特别出彩,这反映了李幼斌扮演的李云龙和原作的李云龙具有一种息息相通的感觉。楚云飞也算一个,只是因为原作把他写得太精彩了,电视剧只能说中规中矩。配角中常乃超是一个新加进来的人物,但是令人拍案叫绝。无论是被俘时从兜里左一样右一样掏出各种东西来,还是面对李云龙手枪决斗的不屑,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一个颇有军人胆气,心思细致,书房气重而实战经验又不足的参谋型军官。这一点,电视剧可说和原作打了平手。而常乃超和李云龙的对话,又超越了原作 –

    李云龙:我看见你一头扎进了运河,我就知道,暂七师,完了。

    常乃超:你知道我当时是怎么想的么?

    李云龙:我管你怎么想的呢!

    那种张狂,让我想起某个小说中描述宇航员 – 他们都是很谦逊的人,只是一谈到上天的事情,就变得好像自己是上帝。

    我管你怎么想的呢 -- 这就是李云龙式的霸气,画龙点睛。

    还有没提名字,却活灵活现的彭德怀,刘伯承和陈赓,特别是陈赓,对于百团大战和敌人扫荡那段话,说得精彩,点出了这一战的实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电视剧对几个配角的刻画相当出色,还有几个出色的可以一提 – 和尚,表情扮相都出色,一个字 – 酷;黑云寨大当家谢宝庆,那一口山西腔婉转悠扬,无论要挟还是求饶,这个土匪演绝了。

    也有一些不足,我自己的看法而已,提出来算是商榷。

    开篇击毙日军一个大佐联队长,反而弱化了主题,使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变得不那么强烈。事实上日军一个大佐不是那样好击毙的。我想这可能是原作中抗日战争部分内容不足,编剧和导演为增加内容不得已作的补充。反扫荡的那段补充就较好,这一段感觉有些过犹不及。类似战例在八路军战史上我没有见过,仅仅在国民党军的战史中有一个战例似乎相近。这就是常德会战中五十七师击毙日军109联队长布上照一之战,当时,日军猛攻中国军队岸上门户黄土山,守军150师一部顽强抵抗,布上照一到前线督战,其指挥群被撤退下来的五十七师邓若波营发现,邓营长遂指挥迫击炮手如电视剧中的李云龙那样靠近布上,一炮中的将其击毙。

    骑兵连长孙常胜的死,我认为是个毁誉参半的镜头。

    [待续]

    关键词(Tags): #亮剑#李云龙#电视剧元宝推荐:MacArthur,
    • 家园 亮剑和那个姜大牙的电视剧,咱都看过一点

      感觉和过去军事题材作品不同的是,这些着重表现一种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而过去“革命”年代的作品则是强调时势造英雄。如果把战场换成商场,亮剑这类个人英雄主义这类主旋律一样可以用来歌颂时下驰骋商场的老总们。如果主旋律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话,亮剑及同类文艺作品,仍然可以说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意味这类主旋律,是改革开放,同国际接轨时代的产物。

    • 家园 总得来说,我还是喜欢《亮剑》这本书
    • 家园 【原创】评《亮剑》 补完

      既然是补,就和《亮剑》本身的中心意义有些脱节,只想谈谈这部作品中的爱情。

      影片中赵刚和冯楠的对话带有一丝超越现实的意味,我们应该感谢编导完整地保留了作者写下的这段对话 – 因为这里面暗示着两个人未来的命运。

      看得出来,冯楠和田墨轩一样,对共产党有着自己的担心,他们都是革命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但应该说两个人是有所不同的。

      田墨轩的思想更加锋锐。田墨轩或者他的朋友从来没有把自己和执政者放在一个群体中。看到田墨轩,我想起东吴的张昭。孙权一句“子布诸人各顾妻子”让张昭一千年翻不了身,但在魏使面前仗剑国门的,也是张昭,在孙权面前闭门不纳的,也是张昭。仅仅把张昭视为投降派未免太过简单。他们的抵触和不满代表着自己对一切统治者的蔑视。他们的人格和统治者是平等的,并不以参与国事为荣耀和感激。田墨轩们难免食古不化,在现实的政治面前无论胡子多长依旧幼稚。在一个太平岁月中,或许还有他们存在的空间,而在一个矛盾尖锐的时代,他们注定走进历史的阴影。原著中田墨轩在兴凯湖农场中的表现,展示的就是这种精神在末路中的光芒。田墨轩用自己最后的一点食物救了老K,然而根本不会平等看他。我们可以说田墨轩从思想上对人不平等,这是他的局限。然而,田墨轩就是田墨轩,他认定了的事情,你无法改变他田墨轩根本不屑改造。他的死,死于一种殉道的精神,这只不过是多少代殉道者们故事的一个轮回,而不在乎对象是谁。宁可肉体消亡,也不放弃精神的独立。你可以说他冥顽,却不得不承认他的坚定。田墨轩和布鲁诺不一样,但又有一样的地方 – 这在于他们都是孤独的斗士,都绝不向自己不接受的东西低头。

      在你坚持的时候,谁知道后世怎样看你?田墨轩的不屑,不屑得有资格。

      冯楠和田墨轩不同。田墨轩虽然接受了李云龙这个女婿,但从不把李视为和自己同一个圈子的一员,那不过是对女儿的投降。冯楠对赵刚的欣赏,意味着她要走进赵刚的世界了。

      赵刚和冯楠的爱情开始得极为浪漫,是那种阴阳两极的相吸,奇异中又透着合理。赵刚和冯楠的相互吸引不是外在的内容。书中对冯楠的描述,显示冯不是美女,她的吸引力在于气质而不是相貌。同样,赵刚对冯楠的吸引,也在那种书生与杀伐共同形成的精神境界。

      所以她有那样一段和赵刚的对话:

      赵刚,我见过你。冯楠肯定地说,眼睛在凝视着赵刚。冯楠,我也是。我正在想,是什么地方……赵刚静静地望着她,做沉思状。你不用想了,那会白白耽误时间的。爱因斯坦说过时空也能多维存在,我想,咱们可能在另一个时空里见过,或是……梦中?冯楠的声音幽幽的,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有可能。赵刚赞同道,佛教认为人有六轮之回,人死后过奈何桥时被灌了迷魂汤,把前世忘得精光,但也有个别被漏过的,这种人能清楚地记得前世,有可能咱们前世见过,又凑巧都躲过了迷魂汤。

      冯楠笑了,笑得很灿烂。赵刚也笑了,笑得很温和。

      影片中,这一段表现了原作的精彩。随后,冯楠问了两个奇怪的问题 –第一个,“一个青年学生投身革命二十年,出生入死,百战沙场。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渊博的学者,多了一个杀戮无数的将军,请问,你在追求什么?为了什么?”,第二个, “有一天,自由和尊严受到伤害,受到挑战,而你又无力改变现状,那时你会面临着一种选择,你将选择什么呢?反抗或死亡,有时,死亡也是一种反抗。”

      进入恋爱中的两个人,究竟为什么谈起了这样现实甚至有些残酷的问题呢?

      这第一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冯楠对赵刚的最后探寻,赵刚的回答是“我追求一种完善的、合理的、充满人性的社会制度,为了自由和尊严。”此言一出,我想冯楠对赵刚最后的一丝疑虑也已经消失。

      从这段话她明白,赵刚的路,是一个理性选择而不是盲目尊崇的结果。黄埔军校门前,曾有这样一副对联 – “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其实,无论哪个党派,都有人怀着同样的理想,他们信仰某个主义,是因为相信这个主义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理想。孙中山如是,赵刚也如是。

      这是冯楠和赵刚可以共鸣的地方。冯楠大约也有过疑虑,假如赵刚仅仅是某个主义的狂热信奉者,她还能够让自己爱上这个人么?

      我的看法,冯楠的性格象是凌霄花,她在感情上更愿把赵刚视作橡树,所以她很希望这棵橡树能够让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

      第二个问题,有人认为冯楠具备了未卜先知的能力。其实这未免夸大。我想,这是冯楠对于自己未来命运的一个预测。字里行间,我可以看出的,是两个字 – “党人”。自古,“党人”有好下场的极少,而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历史上正是若干“党人”终生困扰的问题。比如苏轼,他是“旧党”,但始终无法从良心上去否定“新党”的一切。而赵刚正是一个“党人”。一个新的政权建立了,建立它的人从历史上看,无一没有面临抉择的关头,即使一次选择可能侥幸过关,也肯定有第二次等待。赵刚他们不可能例外。于是,冯楠问他:“你将选择什么呢?”

      赵刚的回答分成了两个部分,对付出代价的了然,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心,如果没有前半部分,那就不是赵刚了,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赵刚就没有选择过自己信奉的那个主义。此言一出,冯楠心中,对自己的命运当已经了然 – 她此生会是一个十二月党人的妻子。

      电视剧中的这段对话,总要结合书中赵刚冯楠的最后时刻,才能看出那悲剧的宿命。

      小说中是这样写的 --

      冯楠露出凄楚的笑容道:“性格即命运。我没有能力改变你,惟一能做到的是,始终伴陪你直至死亡。”赵刚痛苦地流下眼泪:“你这样做毫无意义,这是有意让我的良心负债,为什么不给我一些自由的空间?给我一些选择的权力?”“赵刚,你知道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吗?”“当然知道,那也是一群充满理想主义的革命者。”“我在想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在想他们的妻子,那可真是一群高贵的女性。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他们的妻子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和丈夫断绝关系,继续留在彼得当贵族。要么被剥夺贵族身份,伴陪他们的丈夫去西伯利亚服苦役。这些高贵的、柔弱的女性表现出极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后者。陀思妥也夫斯基都感动得流泪了,他说:她们抛弃了一切贵族身份、财富、社交和家人,为了崇高的道德义举,为了争取自由而牲了一切。无辜的她们在漫长的二十五年里,经受了她们‘罪犯丈夫’所经受的一切……你看,一百多年过去了,在人们心中,那些英勇的十二月党人反而不如他们妻子的历史形象完美。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成了一个群体,成了一种英雄主义的象征,历史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些伟大的女性。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假如没有了你,我活着便没有任何意义,思想的孤独和对你的怀念同样也会杀死我,还记得吗?当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一见钟情。那时我就想,感谢上苍,这个男人是上苍恩赐于我的。”。。。他拍拍冯楠的后背,轻轻说道:“喂:十二月党人该上路了,黎明可是上路的好时候。”冯楠此时已泪飞如雨,她猛地抱住赵刚痛哭道:“赵刚啊,我害怕,这是我的一块心病,我只怕当咱们的肉体消失后,灵魂也会飘散,没有了你,我太孤独了。”赵刚微笑道:“你放心,我会紧紧地抓住你,想跑都跑不掉。”冯楠擦去眼泪,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真的?你可要说话算数,让我放心。”她轻轻扶起赵刚说:“走好,我亲爱的十二月党人,咱们就要去风雪茫茫的西伯利亚了……

      冯楠,最终是水的女儿,赋予水刚烈的气质,是水的女儿的杰作。然而,水就是水,至刚之水,亦无奈温柔。

      田雨又和冯楠不同,电视剧我以为没有充分表现出田雨的气质。

      表面上看,无论相貌还是脾气,田雨更应该象水。然而,田雨的内心世界,却显示出火的绚烂。小说对她性格的刻画我以为更接近于其父亲田墨轩。田雨不是很理性的人,她外在的温柔和内心的坚强浑然一体。那种固执,不识时务和无所畏惧,都是田墨轩的遗传。她最后的入狱和把手腕割成“孩子的嘴”一样的结局,应该说和李云龙的关系并不大,而是她性格的体现。外柔内刚,田雨所展现的,是典型中国女性的性格特点,只不过她的表现更为强烈而已。

      有一种看法认为田雨和李云龙的结合有牵强和强迫的性质。然而,田雨对爱情的看法,可以证明她对李云龙的感情,更多地是符合自己的爱情观的。田雨在和她母亲沈丹虹的对话中,曾经这样写过自己的看法:“不错,不趋炎附势。正直、清高,有学者的儒雅、敏锐的判断力,这些当然很好。可……怎么说呢?这些优点太中性了,男人身上可以有,女人身上也可以有。我喜欢的是,只能是男人身上存在的优点而女人身上不可能存在的,那就是有尊严、有血性、有英雄气概,勇敢顽强的性格,这才算是男人,和这样的男人相处才有安全感,才能显出自己作为女人的阴柔之美。”

      一句“我喜欢的是,只能是男人身上存在的优点而女人身上不可能存在的”,会让多少男人羞惭呢?

      不过,为男人所欣赏的女性,是不是也正因为具有那种男人不可能具备的优点呢?

      可以说,影片中张白鹿那种为了李云龙的痴迷,更符合田雨的性格。

      张白鹿,这个形象很难评价。

      大多数观众不喜欢这个添加进去的人物。她的高傲孤芳自赏,她对好友不讲道义的夺爱,她的缺乏道德感,等等,一切的一切,都难以让人欣赏。同时,从我个人而言,张白鹿的扮相,也不是很能吸引男人的那一种,她的美让人感觉缺乏信任,也缺乏深层的吸引力。

      然而,我不认为导演增加一个张白鹿,仅仅是为了表现二女争夫。

      看着电视中张白鹿远去的背影,忽然感到一种痛苦。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桀骜不驯,对于爱情与性如此随意的女子,在随后岁月中不可避免的悲惨命运。任何一场运动中,张白鹿都是最典型的被打击者。

      张白鹿与李云龙或者田雨或者赵刚都不一样。赵刚他们,可以等到天亮,他们是历史剧中的悲剧角色,是我们灵魂的拷问者。

      张白鹿不同。她是难以得到平反的。

      她是传统目光中的“破鞋”,是革命中鄙夷的道德沦丧者。

      就象同性恋者一样。

      我们看不惯,就是打倒的理由么?

      看《亮剑》这部片子,曾记得听到张有这样一句台词。她说:“只有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无法控制。”

      奇怪的是,重新来看的时候,却找不到她是在哪段情节中说出这段台词的了,这段话,神秘地消失了,虽然我看的是同一张牒。

      或许因为这句话,让我看张白鹿的背影,增添了许多敬意。

      [完]

      关键词(Tags): #张白鹿#田雨#田墨轩#冯楠
      • 家园 板凳?

        “亮剑”小说有的情节很煽情。我记得有李云龙在淮海战役中,率队在儿子被炸死的支前民工老汉面前下跪。

        我不知道在实体书中,赵刚和李云龙之死有无改动。我觉得看到的网络版中,很多描写都会犯中共的忌。电视剧就变成了太监。

        • 家园 电视剧拦腰斩断多半不是犯忌的缘故

          拍出那样苦情的桥段,收视主力(中年大妈)是不会看的。从经济角度讲就没有价值。

      • 家园 沙发花!

        嘿嘿,不容易啊

        • 家园 三宝!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两件事中的主人公是否为同一人?

      这就是常德会战中五十七师击毙日军109联队长布上照一之战,当时,日军猛攻中国军队岸上门户黄土山,守军150师一部顽强抵抗,布上照一到前线督战,其指挥群被撤退下来的五十七师邓若波营发现,邓营长遂指挥迫击炮手如电视剧中的李云龙那样靠近布上,一炮中的将其击毙。楼主文

      炮战中“伦敦”号指挥台被击中,但仍继续西进。在靠近“紫石英”号时遭到炮一团的猛烈轰击,“伦敦”号、“黑天鹅”号无法接近“紫石英”号,只得返回上海。此次事件中,英国海军死亡45 人,其中包括“紫石英”号舰长斯金勒,失踪1人,伤93人。我二十三军亦有不小的伤亡,炮战中伤亡官兵达252人,其中202团团长邓若波牺牲。

      摘自:“紫石英号事件”——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中英交火

      两件事中的主人公是否为同一人?

      如果是同一人,先在74军当营长,后在华野牺牲,应该是在孟良固上被俘的。

      • 家园 不是,击毙布上的邓若波营长属于74军57师

        取得这个战果后的当天就阵亡了。

      • 家园 恢复一下自己找到的资料

        邓若波烈士   幼年入小学,后因家贫辍学,到丹阳城里学徒。1938年参加新四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组织上派他到陵口青阳浦交通运输站,担负南北联络、护送党和军队领导干部过运河,转运军需物资等任务。1940年调回部队,任排长、连长。1944年初,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一营营长。是年3月,苏中区党委为扩大新四军的活动范围,改变苏中抗日斗争的局面,决定攻击淮安县东南大镇车桥日伪军据点,一营负责正面攻坚,他率部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巧妙突击,并与敌人展开了1个多小时的白刃格斗,消灭了顽抗的敌人,为车桥战斗的胜利荣立战功。战斗共歼灭日军460人,伪军大部被俘。新华社在延安向全国播发了“苏北新四军大捷,收复车桥”,“我一师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歼灭战”等鼓舞人心的消息。1944年6月下旬,率部配合苏中四分区军民开展反“清乡”斗争,在魏家庄战斗中,击毙日军中队长,生俘日军小队长以下12名。1946年7月,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参谋长。在宦家堡战斗中,英勇善战,指挥有方,突破敌人的阵地,为战斗的全胜创造了条件。不久,被提升为参谋处副处长、团长等职。1949年4月,渡江战役前夕,他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军六十八师二○二团,担任渡江战役的先头突击队。他全力以赴,精心做好渡江的一切准备。亲自深入先头突击队,进行严格的检查。4月21日下午,他率领3000雄兵,渡江南下,不幸遭到英帝国主义“紫石英”号的炮击而光荣牺牲。

    • 家园 这些年,这一类历史题材的片子,群众演员都太差。

      无论是八路还是日军,中弹倒地的镜头,都看起来那么的虚假。

      外形白白胖胖不说了,言谈举止根本不像是那个年代的人。如果是清宫戏,群众演员像不像还问题不大,可是,这类革命题材的电影,有老经典--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等,在那里比着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