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ERTL赢得2007化学炸药奖浅谈今日的表面化学 -- xman

共:💬58 🌺6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ERTL赢得2007化学炸药奖浅谈今日的表面化学

    今日的表面化学--引言 (1)

    Gerhard Ertl (格哈德·埃特尔)终于为表面化学赢得了一个炸药奖。上一次和表面有关的炸药奖是 Irving Langmuir 在1932 年因为表面吸附研究而得的化学奖。可能有人会说 Langmuir 是因为真空研究而得的炸药奖,但我认为主要是他的 Langmuir 等温吸附的研究成果。看看ACS的表面化学杂志的名称叫什么? Langmuir! 所以说 Langmuir 得炸药奖是因为表面科学而非真空科学。 Langmuir 的博士导师是德国哥汀根大学大名鼎鼎的Nernst (能斯特)。搞化学的人没有不知道Nernst方程的吧。如今还在世的表面化学三大牛人是谁? 1、Fritz-Haber 的 Gerhard Ertl;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的 Gabor Somorjai; 3、Cambridge 的 David King。ERTL 的主要贡献是研究HABER-BOSCH 反应,也就是氮气和氢气在铁催化剂帮助下合成氨气。SOMORJAI 的主要贡献是研究碳氢化合物(或有机物)的加氢和脱氢反应。KING的

    主要贡献是研究氮氧化合物(NOx)的生成和还原。除他们以外基本上美国前二十名的大学每一个化学或化工系都有一个搞表面化学的教授。例如(不完全列举) HARVARD的FRIENDS,MIT的CEYER,CALTECH 的NATHAN LEWIS, UT-AUSTIN的WHITE (今年八月刚刚去世,老一辈科学家的典范和楷模),TEXAS A&M的GOODMAN。虽然他们都个自有个自的专长和领域,但他们都是研究气-固两相(和少许的固-固)的界面反应。表面是一个凝聚相和另一个物相的分界面。所以气体是没有表面的,只有固体和液体才有表面。表面的化学,物理和工程统称为表面科学。表面工程很好理解和区分于表面化学和物理,它的目的是在表面上制造或修造出所需的一种或多种的结构和性能。

    例如不沾锅的抗粘联层的制作和修复。近年来因为微电子机械器件(MEMS)的突飞猛进,表面工程也非常红火。表面化学和物理区分有时很明确,有时却十分模糊。一般而言,凡是有化学键的断裂就可以明确的归于表面化学了(那个搞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别以为用针尖断了几个化学键就成化学家了,你还是属物理的,我这儿说的是自发断裂,别跟着搅和)。但是有新键形成的表面现象却有可能是物理或是化学。非常主观的,20kJ/mole或0.2eV是一个分界线,键强于此归属化学,弱

    于此归属物理。正因为如此,表面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表面化学家常常越境做起来表面物理了,此时他们会开玩笑地说"We are physicists without licenses" (我们是没有执照的物理学家)。

    喝口水先、、、

    土鳖抗铁牛

    关键词(Tags): #表面科学#表面化学元宝推荐:爱莲,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今日的表面化学(4上)--表面化学的模型系统

      今日的表面化学(4)--表面化学的模型系统

      上一次说到了,表面工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实验手段研究表面。简而言之,有选择的

      检测表面信号。那有了手段就赶紧着找个有代表性的研究系统(比如,重质油的催化

      加氢)开工干活吧。"别急!" 老奸巨猾的表面工作者对炼厂的工程师说,"你的那个

      体系太复杂,没法说清楚。我们必须先把它分解掉(break down)。" 实际的反应是,

      多过十个碳的中型有机物,在负载于氧化物表面的贵金属颗粒的催化下,在高温(几

      百摄氏度)高压(几个大气压)和氢气反应,生成较小的饱和碳氢化合物。对老奸巨猾

      的表面工作者而言,这个实际体系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十谷粥" (一种由十种谷物熬

      成的养生粥,少林寺和尚养身保健,居寺旅行之必备),不折不扣的噩梦。所以他就

      说了,我们要分离变量,一个一个的研究。首先,我们来看看氢气是如何于这个催

      化剂相互作用的。工程师同意了。实际的催化剂是负载于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的铂

      钯合金纳米粒子(形像的讲复合氧化物就好像刺猬的躯干,铂钯合金就好像刺猬身上

      的刺)。我们抓主要矛盾,先研究一下氢气在铂钯表面的反应吧。工程师又同意了。

      为了简化问题,我们把铂和钯分开考虑,就先研究氢气在钯表面的反应吧。工程师

      又同意了。在非真空条件下,表面很难保持干净,研究的结果不能代表氢-钯相互作

      用,我们不如在超高真空条件下研究,这样每一次的实验都有一个好的起点。工程

      师又同意了。最后为了我们的实验数据便于和理论计算结构相比较,以及能够利用

      衍射技术,我们就用单晶表面吧。于时从最初的十谷粥噩梦,变成了研究在超高真

      空条件下,氢气和单晶粑表面的相互作用。十年过去了,工程师们发现他们很难直

      接利用表面科学的研究成功(都简化成那样了,能直接利用才怪了)。又十年过去了,

      美国能源部发现再如此做下去就要成为为科学而科学了。于是在上个世纪末, 超高

      真空、小分子、单晶表面的传统表面化学终于终结了。

      关键词(Tags): #表面化学#模型系统
      • 家园 【原创】今日的表面化学(4下)--表面化学的模型系统(补)

        一个时代的终结必定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相对于超高真空、小分子、单晶表面的传

        统表面化学,今日的表面化学正朝着 常压或高压,高温,中型分子或大分子,纳米

        粒子表面的方向发展。 其中常压或高压和高温的服务对象是炼油,汽车尾气净化的

        工艺;中型和大型分子的服务对象是微电子器件制造中的薄膜生长,光刻,侵蚀,以

        及器件的表面修饰,和选择性吸附(比如蛋白质的分离);纳米粒子表面主要服务对

        象是各类的催化反应,空气净化, 以及各种的纳米技术。我曾经研究过一些中型分子(一

        个有5个碳3个氧2个氮,另一个有14个碳)在不同金属表面的燃烧,加氢和热分解反

        应。我的体会是,反应的复杂程度(或是可能的反应途径)随着分子中的非氢原子数

        目成阶乘增长(n!)。如果没有前辈们在传统表面化学20年中积累(每一个官能团在表

        面大约会如何反应),现今研究中大分子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传统小分子的研究起

        到了一个数据库的作用,虽然它提供的数据不一定适用。

        传统的单晶表面化学研究确确实实无法模拟实际反应中的许多重要变量和参数,比

        如催化剂和载体的相互作用、催化剂颗粒的尺寸效应、以及表面缺陷等等。因此从

        单晶表面而来的结论是十分靠不住的。比如,在室温下有毒的一氧化碳在黄金的单

        晶表面是不会被氧气氧化成无毒的二氧化碳的,但是如果在颗粒小于4纳米的黄金上,

        一氧化碳就会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碳。再比如,乙烯在纯白金表面催化加氢成乙烷。

        如果有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存在,反应就不再进行了,这一现象叫做催化剂中毒。然

        而,当白金负载于一些氧化物表面时,比如氧化铝,同等量的一氧化碳就不再能使

        催化剂中毒了。然而,我们从单晶表面所获得的表面化学和物理知识却是最完备。

        许许多多新的表面现象和反应机理新都是在单晶表面建立起来的。理论模拟计算更

        是喜欢以单晶表面为基础了。同时单晶表面也为新的表面技术提供了一个演示的平

        台。它就象一把尺子(Caliber)一样衡量着一项新的技术是否成功。

        因为传统表征技术手段的限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表面化学都是和超高真空连

        在一起。超高真空研究其实忽略掉了气相和表相的相互作用。考虑到超高真空和实

        际工业反应的压力差高达12、13个数量级,被忽略的相互作用很可能是不应当被忽

        略的。今日的表面化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在室温下,在高真空下一氧化

        碳在白金表面是动态无序分布;而在几个大气压下,它在白金表面是分布变成了有

        序。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超高真空研究的贡献在于为现代的表面研究提供了一个可

        靠的的基础和比较的平台,也就是 Benchmark or Control (不知道对应中文的是什

        么)。另外,它也比较接近于半导体工业常用的气相沉积和气相侵蚀工艺。很多的超

        高真空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被相应的沉积和侵蚀工艺所应用。

        关键词(Tags): #超高真空、单晶表面
      • 家园 因为本人是学软件出身,看了您的介绍

        感觉传统的表面化学就是一种自顶向下的瀑布式的研究方法,一个个的分解到单分子物质在单分子催化剂表面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这样的基础研究不能直接指导生产活动,因此在需求的推动下,研究方法转变为研究以大中型分子功能团为对象的研究方法,不再关心功能团内部的相互作用,仅仅把功能团看作有统一的行为模式或者物理化学特性的对象。这样研究成果才能在工业生产中直接被采用。

        这样的发展道路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演绎--归纳的模式?

    • 家园 窃以为表面化学和物理的区分主要应该在于研究对象而非过程

      正好硕士的时候是在表面物理系读的,题目是硅表面碱金属单原子层的金属--非金属相转化。博士才转到了表面化学。表面物理的研究中同样也有表面氧化物形成等伴随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但表面物理着重研究的是表面的电子性质,比如导电性,磁性,极化特性等等。表面化学更着重的似乎是对结构变化本身的研究。

      • 家园 俺也是表面人

        总算在这个帖子里找到组织了。兄台硕士是在Weitering那里吗?俺是物理的。

        顺便问一下,前面看老兄有找工作的打算,不知道我们表面人能在国内的公司里找到工作吗?

        • 家园 呵呵,Hand Hand

          你说的是慕尼黑的Witterling吧?我是在Martin Henzler那里。

          表面阿,就找化学或者电子企业的研发呗,要是你做过计算模拟的也可以去做投资银行的数量分析师之类的。

    • 家园 【原创】今日的表面化学(3)--表面和表面反应的表征,更新

      科学家们都比较叫真儿, 化学家也不例外。如果我开会作报告讲,氧气在黄金表面

      分解成氧原子了。准有一票的人会立马儿打断我,问 "How do you know that?" (你

      怎么知道的?) 我可以回答说我手里有文献报导过,或说我有实验证据。十之八九,

      还会有人追问文献里的证据怎么来的。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 表面化学家怎么知道

      在表面上发生了什么呢? 其一靠实验检测,其二靠理论计算。实验科学家常挂在嘴

      边的一句话是:"who cares calculation." (谁在乎什么计算呀!) 理论计算基本上

      是在实验不能为时才突显其作用,也就是理论计算是基于实验却超前于实验科学的。

      这一次我们只谈实验--表面和表面反应的表征。

      表面化学和传统的均相反应的一个不同是参与反应的粒子的数目。大约只有几个原子

      或分子层参与,总数在 0.01 微摩尔的数量级上。另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感兴趣的粒子

      或物种是在表面上。针对与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科学家们,主要是实验物理学

      家就发明出了很多种的表面技术。大体上仍然是对感兴趣的系统给一个刺激(Stimulation)后,检测系统的

      反应(Response)。不同之处在于,或者是刺激只给于表面的粒子,或著是刺激的粒子很多,只有表面粒子有

      反应,再或是只检测表面粒子作出的反应。表面表征技术的关键是分离体相和表面

      信息。信息的分离可以有几种方法实现。下面的一个示意图展示了几种已经实现的

      方法。兰色代表体相,黄色代表表面。最终目的是只让表面信息进入检测器。A 是

      一般的非表面研究体系。在体系B中,仅仅针对表面给予刺激,因此只有表面会产生

      反应(Response)。在体系C中, 刺激无选择性地给予了体相和表面,但是只有表面会

      对这种刺激产生反应。在体系D中,刺激无选择性地给予了体相和表面,而且他们都

      对刺激有反应,但是只有表面所产生的反应可以离开研究对象进入检测器。理论上

      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体相和表面的反应信号都离开了研究对象,但在进入检测

      器前,用信号选择器(Discriminator)过滤调体相信号。但在我还不知道有一种表面

      技术是基于此的。对表面技术打一个形像的比喻: 就好像是有几只猫混在几百条狗

      中,我想知道这些猫是什么颜色。如果我用几个老鼠在这个猫狗群上晃上几下,凡

      是往上跳出来的就是猫了。这就是体系B,选择性的刺激。如果我先撒上一批大骨头,

      让每个狗都啃上骨头,而后用几个麻雀在这个猫狗群上晃几下,凡是往上跳出来的

      就是猫了。这就是体系C,无选择的刺激,但反应是有选择性的。最后,我还用麻雀

      刺激他们,也不先撒骨头了,但是放一个有很多10厘米孔的盖子在他们上面,能跳

      出来的就是猫了 (什么?玩具狗也跳出来了! 注: 玩具狗, Toy Dog, 是一种个体

      很小的狗) 这就是体系D了。这个比方中猫是表面,狗是体相,刺激是老鼠或麻雀。

      实际的刺激可能是光,电,热, 带电粒子或外场,检测的信号可能是光子,电子和分子,

      原子或离子。比如,用X光光子刺激产生电子就有X光光电子能谱,用电子刺激产生电子

      就是俄歇电子能谱, 用热能刺激产生分子或原子就是热脱附。 如果从离开表面至到

      达检测器途中有碰撞发生,电子,分子,原子或离子就很可能失去他们本身带有的表面信息,

      所以早期的表面技术是依附于真空技术的。在一个典型的超高真空条件下,粒子可以飞行

      上千米而不发生碰撞。

      然而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常压或高压反应,为了研究他们,在本世纪后,越

      来越多的非真空表面技术发展起来了。就说我们前面提到的X光光电子能谱吧。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的 M. Salmeron 和其合作者就成功的建起来

      了非真空的X光光电子能谱。他们的X光光电子能谱可以在10mBar的压力下工作。前

      两年 Fritz-Habor Institute还请求Salmeron给他们做了一台。如今可能都出到第五

      版了吧。他们的非真空的X光光电子能谱有什么特殊的呢?无他但接收器和表面靠近

      也。多靠近呢,小于1 毫米。在电子进入接受收器后,经过三个分级真空泵降压,

      再进入电子能量分析器检测。我亲眼见过的第三版有两个缺点,其一要求入射X光能

      量很大,他们是用LBNL的电子回旋加速器作X光光源。其二气相分子也产生光电子干

      扰表面信号。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空间分辨率。不知他们现在新的版本怎么样了。

      每一种表面表征技术都有它自己的特点,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技术是万能的。应

      用哪一种,取决于被研究的对象。

      选择一种表面表征技术通常要考虑几个方面: 它能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灵敏度如何?

      表面探测深度有多少?空间分辨率有多少? 实验物理学家的创造性似乎是无限的。当

      工程师提出要求后,虽然实验物理学家不能立刻满足,也会往那个方向努力。还是

      以X光光电子能谱为例吧。最初它是用于厘米大小的金属晶体表面,其空间分辨率

      取决于它的光斑大小,那时是大约是在毫米级上。随着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微电子器件

      元件的尺寸很快到了微米,并进入了纳米尺寸。如果一个器件不能正常工作,就必须进行

      失败分析(Failure Analysis, FA)。在成千上万在元件中通常只有一两个有问题。找过他们之后,

      FA 工程师有时需要知道他们的化学成分,此时就会要求X光光电子能谱有空间分辨率。

      正是因为工程师的要求,现在最先进的X光光电子能谱已经达到了亚微米(Sub-Micro),

      其艺术态的(State-of-the-art)仪器更是到达了100纳米。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空间分辨率高达几个纳米的X光光电子能谱也会出现。那时表面化学家和催化学家将

      可以更精确的理解和研究在纳米粒子上的化学反应了。

      点看全图

      关键词(Tags): #表面#表面技术#表面表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