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随便说说《别了,司徒雷登》 -- 锦候

共:💬85 🌺9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随便说说《别了,司徒雷登》

    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记得是在八阙上,记得大意是中共和美国的关系其实可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朝鲜战争本来也可以避免。美国也曾经给过中共这个机会,曾经迫切的想和中共谈判,最可信的证据就是美国当时的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被中共占领后4个月内还留在那里不走,直到毛泽东写了《别了,司徒雷登》宣布和美国决裂,他才不得不离开。整个文章的大意就是中美之间的从49年以来的一切对抗和问题,都是毛泽东的那篇文章惹的祸。毛泽东在美国人的秋波和橄榄枝中毫无顾忌的给了美国人一记窝心脚,让美国人的面子和里子全失。为了保护自己在亚洲的利益而不得不选择了战争,选择了和中国对抗,这一切都是中共的错。如果当时毛泽东没有写这篇文章,司徒雷登不会走,美国政府不会和中共对抗,朝鲜战争更不会发生,中国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会截然不同;当然更远的引申到如果中美当时选择了合作,那么美国的民主自由的思想必然会影响到中国人的思维,美国人又从来都是非常喜欢给别的国家上这方面的课;那么中国的现状,腐败,官僚,独裁等状况都会不同,比如日本,韩国,台湾等都是在和美国全面合作后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这种观点看来很是唬了一批人!中国的现状确实不令人满意,而美国从政治及经济等方面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实在是看不出中国有什么理由不和美国合作的。而且中国和美国在历史上的对抗也确实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朝鲜战争消耗巨大,经济状况几十年来徘徊在低谷,为了防备和美国的下一场战争中国境内的人防共事投入巨大,人民劳苦不堪,台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等等等等。按那篇文章的作者的意思就是,如果中国当初没有选择和美国对抗,那么这些事情都不可能发生!

    只是很可惜即便是如作者所设想的那样,如果当初中国和美国合作的话,那么现在的情况可能会好很多可以成立的话;也未必可以由此推出现在的不如人意是因为当时的不合作造成的这样一个结论。这个事情如果一点点地讲到最后也就成了口水战,我这里试着把这个问题简化成一个哲学的模型,可能会简单些,也直接些。说哲学大概很唬人,其实不过是个极普通的逻辑罢了。我试一下,说错了大家补充吧,不准笑!哲学上有个说法是这样的:

    即便是If A then B 为真,也不能保证

    If Not A then Not B. 也为真。

    这个模型翻译成中文是这样:

    即便是如果甲成立,那么乙就成立。为真的话,那么也不能保证

    如果不是甲,那么不是乙。 也为真。

    举个例子:

    如果我有2米高,那么我有1米高。 是成立的,是真命题。但是如果由此得出:

    如果我没有2米高,那么我没有1米高。 显然是错误的,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具体到这个事情,哲学上的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合作,那么好。 假设这个命题是真,最起码那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这么认为的。

    也不能保证如果没有合作(或者说对抗),那么没有好(或者说坏)。这个命题也为真。

    综合前面的模型大概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如果没有当初,那么没有现在这个命题是很可能不成立的。即便是我们假设可以确定如果当初中共和美国合作了,那么中国现在肯定好。(我个人很怀疑这个可能性!)这个命题成立。依然不能确定“如果对抗,那么现在就一定坏,”是个真命题,这个关系在哲学上是不确定的。

    这个是基本的逻辑模型,亚历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

    这个模型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并不是很难理解。只是却经常有人用如果没有当初,那么没有现在这类的论调来蛊惑百姓,实在是不知道为什么?更何况具体到这篇文章,作者只是简单的一厢情愿认为美国愿意和中共合作,而中共不给面子;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发出一系列的梦呓。然而当时的事实是美国已经先做了不合中共合作的决定,并且通告天下,没给中共留下任何回旋的余地。

    说明:我的哲学是用英文学的,所以用了英文的格式。翻译的中文是不是准确也不是很有把握,有高人的话麻烦给看看。但是意思大家应该都能明白。再有这个问题大概也可以用其他的逻辑模型解释,简化成这样是不是恰当我也不是很吃得准,但是我一下想不起来那么多了,先这样吧。而且其他的模型也未必这么符合那个作者的假设,那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如果没有当初的《别了,司徒雷登》,那么中美就不会走向战争,也不会有后来的对抗,更不会有今天的麻烦。简单了说就是如果没有当初,那么没有现在。实在是看的人头疼,美国人真的是他说得那样吗?我先来个釜底抽薪断了他的根再说,至于具体的细节慢慢再说吧!

    我随便说得大家随便看吧,什么时候有空了,想起来了,我就接着写!忙呀!

    (待续)

    关键词(Tags): #司徒雷登#逻辑
    • 家园 所有支持所谓“司徒雷登没走,所以美国有意与TG交好”的人

      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苏联大使馆跟着国民党政府撤到了广州!如果以大使的住处来判断双方关系的话,难道苏联那个时候还想跟国民党交好?

      我觉得司徒雷登的留守南京和苏联人的转进广州都很好理解,他们只跟强者打交道。司徒雷登实际上在说:“Mr.蒋,如果你还想来找我要美援,那么到南京来找我吧。”苏联大使说的是:“毛同志,如果想找我谈什么事情,那么不好意思,我刚搬家,请到我的新家来谈吧。”

      • 家园 鲜花后顶

        精辟啊

      • 家园 国民党垮台时,美苏双方的外交官考虑的恐怕都是看能从沉船上捞点什么

        苏共和中共之间有通畅的联络渠道,不必依靠外交人员,所以苏联大使才敢于去广州,无非就是看看能不能国民党那里捞点外快,为以后和中共的谈判提供点筹码。

        同样,美国和国民党方面也有足够的联络方法,也不必依靠外交人员,所以司徒雷登才会留在南京,看看能不能和中共搭上线,缓和一下双方的关系。

      • 家园 更重要的是:老毛子也不是稻草人

        毛的选择:

        倒向苏联:好处是北方边界就此安定,旅顺口等都能要回来,还能拿援助。坏处是得罪米国,会被西方制裁。

        倒向米国:好处是能拿援助,但恐怕不会比老蒋拿到的更多。解决台湾美国不会插手,但仗还得自己打。坏处是老毛子必然警惕,北方从此不安定因素大增,旅顺口肯定不给。鉴于历史上老毛子的侵略成性,这个选择的止损线完全没谱。

        毛其实没的选择。

    • 家园 太祖的文章不是写在司徒走了后的么?

      不过那时还没到美国而已

      一篇文章美国就决裂?这逻辑太强大了

    • 家园 同意

      双方毕竟有思想意识的鸿沟,没有这篇文章是否可以走近,近到什么程度是不好说的,而且看看南斯拉夫,可以理解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此后的道路也不一定如某些人预测的一般。

      • 同意
        家园 这个鸿沟到底到什么程度?

        不像是不可跨越的

        太祖说过:台湾是小问题,世界是大问题。这话都说出来了,估计太祖不会拘泥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分歧。

        为了国家利益,黎塞留可以帮新教徒打天主教徒,所以最大分歧似乎还在于利益。

        思想上的分歧肯定也是有的,但感觉不是在制度上,而是心理上。

        一边打赢了抗战和老蒋,一边打赢了德意日,都是信心十足,所以强硬。而且都存在一种内心的恐惧,一边是对外来侵略的恐惧,一边是全民狂热和独裁的恐惧,所以对抗。

    • 家园 逆命题和逆否命题

      原命题为真,逆否命题为真。

      但是那个 If Not A then Not B. 是 If A then B 的否命题。所以不能保证为真。

      嘿嘿。高数里面有这方面的内容

    • 家园 邓小平当年第一次访美的时候就曾经说过

      “跟着美国走的国家都富了”。

      这当然不是一个逻辑问题,但这个认识却是从毛到邓的中国领导人花了几十年时间和无数代价才换来的。中国到现在有人就是不懂,还要证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