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明史杂谈(9)--朱元璋屠戮功臣始末(上) -- 温相

共:💬101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点臆想

      毛泽东佩服朱元璋是因为他们出身类似,而且后来对待一起打天下的人(异己,也就是利益不同的人)的手段也大致相同。反正基本上难逃一死,不过朱是武斗,毛是文斗。

      • 家园 似乎不太一样

        一。本朝太祖是富农出身(至少是个中农,否则也没钱上学了),而明祖几乎饿死(他当的那个和尚其实就是先蹭饭后要饭)。

        二。本朝太祖是很有文化的(至少是中国古文化),而明祖基本没文化,可以算个文盲。

        三。本朝太祖起伏多次,先是在国民党内斗,后来是和共产党湖南省委斗,后来是和张国焘斗,再后来是和共产国际斗(自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然后就一帆风顺了;而明祖也就是和郭家少爷斗了斗,然后就很顺了。

        他们两位的共同点:估计他们到了晚年觉得自己一生还斗的不够,又没有够级别的对手了,只好从自己的革命队伍中制造对手,接着斗。

        不过明祖可比本朝太祖差远了,他居然把人都给斗死了,那多无趣?而本朝太祖只斗死了不太多的人,还有很多活下来了(例如世祖章皇帝)。以此而言,本朝太祖要比明祖强多了,同时也证明了,人类的确是在进化。

        • 家园 朱元璋和毛泽东都是后天学习文化赶上来的:

          毛泽东本人原来的文化底子不是很深厚的,他真正开始系统一点接触中国文化还是在北大以及后来在延安,这点可以看看刘仁静、陈伯达和胡乔木等人的回忆就知道了。朱元璋起兵之后努力学习,手不释卷,后来用吴晗的话说:

          俨然四六文的高手了。

          这二人共同的特点都是坚韧不拔,这是作为人成功很可宝贵的地方,当然也都比较残暴,所谓:“上太忍”。

        • 家园 朱差一点,是因为

          他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全靠自己摸索。

          本朝太祖则东西兼修(当然主要还是东方的,西方的东西用来装点门面)。天天看明史,在朱的那一套上更上一层楼,也不为奇。

          本朝的情况基本上是:杀人不用头点地,群臣临死犹颂圣。小民愚昧当枪使,至今车头神像悬。可谓已臻最高境界了。

          • 家园 妙论,一语而中的,人类毕竟进化了嘛

            红朝太祖的二十四史和通鉴可是白看的?整天睡在床上看这些古书脑子里不知道在转些什么呢。红太祖集中国古今权术及厚黑学之大成,已达化境。平生唯一憾事可能就是小毛人算不及天算,殁于朝鲜,江山所托不知何人,明星老婆实在是上不了台面。

          • 家园 精辟

            的确如此,而且现在也还一样,只不过糖衣包得多了一些。

    • 家园 关于南北朝宋齐杀戮皇族导致灭亡说回复老兵帅客:

      宋齐两朝杀戮皇族过分是导致他们灭亡的一个原因,但是不要忘了把他放在皇帝昏聩荒乱的背景下来考虑这个问题

      ,以后废帝而言,如果不是荒唐乱法,不至于让萧道成钻了那么大一个空子吧?以褚渊的谨守、袁桀的忠忱,萧道成想得手还不那么容易,而后废帝如果精明能干,以萧道成、沈攸之互相制衡,谁敢造反?

      后废帝老爹宋明帝晚年能力最高的助手刘休仁、王景文、吴喜三人都被明帝杀害,其中建安王不过是三分之一的力度,假如吴喜和王景文有一人活着再加上善于使用,萧道成何能为也?当年,道成不过是吴喜的部下而已。

      回头再看齐,齐明帝萧鸾固然好杀,但是,此人还不算荒唐,而儿子萧宝卷十足的混蛋一个,所谓潘妃沽酒、至尊

      屠肉,步步生莲花等简直是无法可说。六贵中除了萧遥光

      野心最大,其他的诸如江吊、徐孝嗣等人也还算是小有才干,至少比较谨慎自守。就算是按照萧鸾临终的逻辑:凡事不可在人后,杀了六贵,那么,崔慧景、萧懿留下一个

      也不至于让萧衍两空函定一州吧?何况萧懿临死还说深为朝廷担忧他弟弟萧衍呢。忠心可见吧。

      萧鸾不杀陈显达,而陈显达以难得枕上死在萧鸾死后造反还不是给萧宝卷逼的?

      而萧鸾所杀的宗室中除了萧锋尚有才具之外,其他的都很

      泛泛,未必就是什么能人。

      所以,综上所述,宋齐的灭亡和皇帝本人的糊涂有关,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关联,而他们昏聩的同时宗室又被多杀

      ,因而权力也只好落到外人手里了。

      这是多年来阅读南北史的一点看法,不当之处,敬请老兵

      指正之。

      • 家园 指正不敢,一点想法

        我在《一点商榷》一文中只是说实封诸王并不能够保证皇权不出皇族之手,并没有说骨肉互残是南朝宋齐梁三朝亡国唯一原因。

        宋如果不是刘休范起兵东下和褚渊措施失当,萧道成有何机会权位猛升,以至无可约束?褚渊有才无德,受明帝恩而出卖其子;袁桀志向高远而缺乏真才;刘秉临事畏惧而逃。这样的人如何可能击败萧道成?沈攸之不得人心,百万之众迅速瓦解,不足为惧。

        齐末萧鸾好杀,宗室略尽;托付六贵政出多门;东昏侯荒唐无度,杀萧懿而人心丧尽,这才让萧衍钻了空子。

        梁朝骨肉恩爱换来的是骨肉相残。侯景肆虐于金陵而诸王坐视不救;金陵陷落无人复仇而长江中上游诸王打成一团,陈霸先因此乘机而起,三年而得天下。

        以此观之,骨肉相残的结果就是使势力失去平衡,为他人夺位创造了机会。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实封皇室,造就了一批地方实力派,为野心家觊觎大宝提供了机会。

        清代吸取了这个教训,皇室不再实封,也就不再有那样热闹的骨肉相残,至少国家不会因此大权旁落,终至于亡。

    • 家园 关于朱元璋是制度之祖的话题回复老兵帅客:

      黄宗羲说明代真正的宰相是司礼监,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是明清两代的制度之祖,一点也不为过。

      为什么呢?你看,朱棣、朱瞻基之后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差劲,可是明代的江山可并不短。皇帝不理政,不等于太阿

      倒持,权柄无时无刻不在皇帝的手中,皇帝故意放纵宦官制衡外朝。他有意制造宦官和外朝的矛盾,如果太监和宰相联合起来了,那么只有出现权臣如张居正了。所以,明代多数太监都是刘谨、魏忠贤、汪直之辈不是偶然的。而

      太监权力再大在明代也是奴才,主子一旦翻脸,奴才再大也完蛋,比如魏忠贤,那么威风,崇祯一个十七岁的小伙子就把他给废了,要知道魏忠贤经营了多少年,让崇祯念了一个钱嘉征的表文就吓得屁滚尿流的。这和唐代的宦官动辄就废立皇帝甚至杀戮皇帝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清代吸取明朝宦官乱政的教训,但不等于说否定朱元璋的

      这套行之有效提高皇权的制度,只不过在满清,司礼监变成了军机处而已。

      所以,满清的皇帝虽然灭亡了明朝,可是历代都对朱元璋比较佩服。

      • 家园 精彩!

        这么看来,中央文革倒也是有司礼监的影子。

      • 家园 回温相的话

        明代宦官和唐代宦官的区别在于明代宦官没有军权,而唐代宦官掌握了神策军。

        中央禁军为宦官掌握,皇帝自然只是傀儡,朝臣只有奉命而已。文宗朝甘露之变以后,文宗从此沉默。宣宗朝试图收回军权,但是一直不敢有真正的动作,以免覆亡,只是相持。之后诸帝立废、宰相进退均取决于宦官。李家天下实际上已经成了宦官天下。

        而明朝自从曹石之乱以后,皇帝对宦官也不假军权,这样宦官权势虽隆,但归根结底只是皇权的走狗,本身是没有实力的。一旦圣意改变或者变换天子,他们的被抛弃也就是必然的了。

        就这一点而言,本朝王张江姚即为太祖所养之走狗,一旦新天子继位,他们的失势也就在所难免了。“首都民兵师顶个屁用”是个很有趣的注脚。

        另外,司礼监为宰相,说明明朝连内朝官员也不相信了,而只是相信皇家奴仆。问题是皇家奴仆即无文化,又无治术,还不得人心,以此辈治国,太祖高皇帝能够放心,这个“高”字得的很成问题。

        清代的军机处和司礼监并不是一回事。司礼监是宦官,是皇家奴仆;而军机处是真正的内阁(当然还不是责任内阁),成员选择于亲贵和朝廷重臣,属于内朝和外朝的结合,但是接近内朝。以此观之,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有清一代,宦官始终没有形成太大的危害,甚至不得擅出宫城。晚清李莲英、小德张的权势和明代宦官的权势无法同日而语。在这一点上,清朝比明朝是强多了。

        • 家园 石曹之变:

          曹钦典兵也是乱命,明代所有制度完备也就是这点利害,除了皇帝之外,不会有第二人真正掌握朝纲。

          • 家园 问题就在这里

            所有权力集于皇帝一身,而皇帝却经常是不称职,自己不好好干,也不许别人干,大家一起混日子。

            神宗朝,首辅叶向高的感叹就很说明问题。

            • 家园 反过来说,这个制度也保证了清朝的盛世

              所有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做法固然在碰上懒惰昏庸的皇帝时会造成类似明朝的种种弊端。但是碰上了象清朝的雄才大略的皇帝却能够保证政府权威和功能的最大发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