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李康《运命论》 -- 履虎尾

共:💬29 🌺7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读李康《运命论》

    李康,字萧远,曹魏时期文学家,中山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文选》中仅有寥寥几句。李康性狷介不能和俗,曾作《游山九吟》,魏明帝异其文,初仕为浔阳长,有政绩。魏末晋初病逝。

    李康的《运命论》,载于《昭明文选》卷五十三,全文二千余字。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古代散文。

    《运命论》可以分为前后两大段。从文章开头到“屈原以之沈湘,贾谊以之发愤,不亦过乎”为第一大段。第一大段提出了立论,并用具体事例论证了此立论。

    第一大段又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首先解释什么是“运”,什么是“命”,什么是“时”。“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然后提出立论,“忠贤之臣”得遇“圣明之君”,君臣之间,亲和不疑,之所以能够如此,离不开运、命、时,“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

    第二层意思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立论。首先举了伊尹、太公、百里奚、张良这四位贤臣的例子,他们四人得乎运命,遭遇明主,这才成就了一番事业。然后,用褒姒之于周幽王,公孙强之于曹伯阳,竖牛之于叔孙豹,这样的乱臣贼子,遭遇穷时乱世,遭逢昏暴之君,才能祸国殃民,从反面来说明自己的立论。

    第三层意思讲述,虽至圣大贤如孔夫子,生不逢时,运衰命蹇,也一事无成,难所作为。而当命归运至,以子思、子夏之才,也能改易风俗,为诸侯师。故曰:“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对立论再一次进行论述。

    从“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至文章结尾为第二大段。

    第二大段又分为两层意思, 到“凡人之所以奔竞于富贵,何为者哉”为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论述说明,既然圣人也需要得逢“运、命、时”,那么,人生在世就此应该“乐天知命”,“穷达如一”。

    从“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到文章结尾为第二层意思。这层意思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义”,而一般士人的“德”应该是怎样的呢?呵呵,就是“明哲保身,燕翼子孙”也。

    《运命论》文字明快,读之琅琅上口,用典恰如其分,是不可多得的古代优秀散文。

    李康所作《运命论》,所探讨的是士人个人的命运与天下家国的命运(即文中所说的“运”)之间的关系问题。李康认为,一治一乱是为“运”,运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是英雄人物所能改变的。士人个人的命运,是“穷”还是“达”,是“贵”还是“贱”,是应该“出”还是应该“处”,完全受制于“运”,完全因由天下家国的“运”所决定。

    在李康的《运命论》中,突出反映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作者既认为应该“乐天知命”,“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却又对“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的精神表示颂扬;既感慨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样的客观环境,又赞扬“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遂志而成名”的志士仁人。李康文中的这种矛盾心理,折射出魏晋之际的知识分子,对待当时变化莫测的政治环境的畏惧和恐怖。

    运命论(原文)

    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故运之将隆,必生圣明之君;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唱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合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然后得成功也。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

    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太公,渭滨之贱老也,而尚父于周。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然则张良之言一也,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神明之道也。故彼四贤者,名载于图,事应乎天人,其可格之贤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运命之谓也。岂惟兴主,乱亡者亦如之焉。幽王之惑褒女也,ビ始于夏庭;曹伯阳之获公孙强也,征发于社宫;叔孙豹之昵竖牛也,祸成于庚宗。吉凶成败,各以数至,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亲矣。

    昔者圣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兴者,六八而谋。”及成王定鼎于郏辱阝,“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故自幽、厉之间,周道大坏;二霸之后,礼乐陵迟;文薄之弊,渐于灵景;辩诈之伪,成于七国;酷烈之极,积于亡秦;文章之贵,弃于汉祖。虽仲尼至圣,颜冉大贤,揖让于规矩之内,誾誾于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轲、孙卿,体二希圣,从容正道,不能维其末,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以仲尼之辩也。而言不行于定哀;以仲尼之谦也,而见忌于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雠于桓,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于陈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毁于叔孙。夫道足以济天下,而不得贵于人;言足以经万世,而不见信于时;行足以应神明,而不能弥纶于俗;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已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退老于家,魏文侯师之,西河之人,肃然归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间其言。故曰:“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而后之君子,区区于一主,叹息于一朝。屈原以之沈湘,贾谊以之发愤,不亦过乎?

    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譬如水也,通之斯为川焉,塞之斯为渊焉;升之于云则雨施,沉之于地则土润;体清以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求遂其志而冒风波于险途,求成其名而历谤议于当时,彼所以处之,盖有算矣。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故道之将行也,命之将贵也,则伊尹、吕尚之兴于商、周,百里、子房之用于秦汉,不求而自得,不徼而自遇矣。道之将废也,命之将贱也,岂独君子耻之而弗为乎?盖亦知为之而弗得矣。凡希世苟合之士,蘧蒢戚施之人,俯仰尊贵之颜,逶势利之间,意无是非,赞之如流;言无可否,应之如响;以窥看为精神,以向背为变通;势之所集,从之如归市;势之所去,弃之如脱遗。其言曰:“名与身孰亲也?得与失孰贤也?荣与辱孰珍也?”故遂洁其衣服,矜其车徒,冒其货贿,淫其声色,脉脉然自以为得矣。盖见龙逢、比干之亡其身,而不惟飞廉、恶来之灭其族也;盖知伍子胥之属镂于吴,而不戒费无忌之诛夷于楚也;盖讥汲黯之白首于王爵,而不惩张汤牛车之祸也;盖笑萧望之跋踬于前,而不惧石显之绞缢于后也。故夫达者之算也,亦各有尽矣。曰:凡人之所以奔竞于富贵,何为者哉?

    若夫立德必须贵乎?而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必须势乎?则王莽、董贤之为三公,不如杨雄、仲舒之阒其门也;必须富乎,则齐景之千驷,不如颜回、原宪之约其身也。其为实乎?则执杓而饮河者,不过满腹,弃室而洒雨者,不过濡身。过此以往,弗能受也;其为名乎?则善恶书于史册,毁誉流于千载,赏罚悬于天道,吉凶灼乎鬼神,固可畏也。将以娱耳目乐心意乎?譬命驾而游五都之市,则天下之货毕陈矣;褰裳而涉汶阳之丘,则天下之稼如云矣;椎紒而守敖庚海陵之仓,则山坻之积在前矣;披衽而登锺山蓝田之上,则夜光之珍可观矣。夫如是也,为物甚众,为己甚寡,不爱其身,而啬其神,风惊尘起,散而不止,六疾待其前,五刑随其后,利害生其左,攻夺出其右,而自以为见身名之亲疏,分荣辱之客主哉!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义。故古之王者,盖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古之仕者,盖以官行其义,不以利冒其官也。古之君子,盖耻得之而弗能治也。不耻能治而弗得也。原乎天人之性,核乎邪正之分,权乎祸福之门,终乎荣辱之算,其昭然矣。故君子舍彼取此,若夫出处不违其时,默语不失其人。天动星回,而长极犹居其所;玑旋轮转,而衡轴犹执其中。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昔吾先友尝从事于斯矣。

    【履虎尾按】本来想写一些感想的,但憋了几天,没憋出来。李康《运命论》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了;再过千七百年,谁还记得今日之芸芸众生啊?但是,李康及其《运命论》,肯定还是未来人的精神瑰宝。《运命论》原文是俺从网上复制而来,怕出错误,又把中华书局影印的书页拍下,原文如有遗漏错误,可以同后页图片对照来读。

    关键词(Tags): #李康#运命论#昭明文选#木秀于林元宝推荐:范适安,
    • 家园 西人也讲这个,叫做

      right time, right place

      • 家园 莲兄啊,俺记得有这么一句

        “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道理是否一样啊?

    • 家园 跟虎兄商榷

      履虎尾兄是我的榜样,我上西西河就是为了向虎兄这样的高人学习。每当我在河里发现“采薇乱穿”,必将迅速点击直奔照片;每当看到“履虎尾”三字,则必正襟危坐而后拜读。

      这篇李康《运命论》文章,弟有些意见,请虎兄及诸位高人赐教。

      首先对“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这句话的解释,虎兄说

      首先解释什么是“运”,什么是“命”,什么是“时”

      我认为解释成“治乱,全是因为运,穷达,全是因为命,贵贱,全是因为时”更恰当一些。

      我理解这篇文章总体意思是这样的。

      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当然很多人对这个词汇太敏感反对使用这个词)的个人遭遇其实跟他怎么努力或者才能大小关系不大。知识分子都有才,没有才能敢用那么贵的文具么。

      文章首先开明宗义:知识分子的个人际遇完全取决于国君是不是明主。我有才,这不用怀疑,需要怀疑的是你有没有这个眼光用我。你用我,就是我的命好,你不用,是我运气太差,我也不抱怨。

      然后具体展开,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伊尹啊姜子牙啊张良这些知识分子,他们天生有才。在这个君主这里用不了,到了那个君主那里就被用了,就发达了。“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等等这些话就是说知识分子的才能就是天生的不变的,你用不用是你的事,当然你用不用我决定了我的命运。所以我的才能我做主,可是我的命运我做不了主。

      这里我抬杠一句,苏秦。苏秦第一次出来游说各国不成,第二次一说就六国相印,难道那些国君突然学好了?其实是苏秦自己进步了。这个例子说明真实情况是别人用不用你有时候跟你自己的才能是有点关系的,而不是像李康认为的完全无关。

      我们接着李康的思路看。既然知识分子的命运取决于国君是不是明主,那么国君是不是明主又是什么决定的呢?是完全随机的么?

      李康认为不是随机的。国君明不明,是由神秘的“气数”决定的:“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孔子之所以不能得志是因为周朝不行了,周朝之所以不行了是因为算卦的早就算好了周朝只有30代700年气数。孔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周朝气数已尽的时代。所以李康特别赞同子夏的观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文章以下部分就是虎兄所说的了,我没有仔细读,也就是如果时代不行了男女都一样,那么知识分子应该怎么办呢?最后结论意思,基本上是说你要做拼命硬干的人我也佩服你,不过我看明哲保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篇文章太牛,又是一个成语出处)更好。

      总体上我觉得这位李康李萧远是个自命清高的无用文人,属于诸葛亮说的那种“纸上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小人之儒。跟东方朔那篇“大隐隐于朝”文章差不多,说来说去无非是说其实我很牛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东方朔比较幽默,说我没表现出来,其中有我想当隐士主动不表现的因素。而李康则说真不是我不行,而是你不行,是社会不行。

      对于历史为什么是这个历史,李康的理解完全限于天命而不去思考研究历史趋势。孔子那一套在春秋末期大争之势时期行不通是必然的,不是什么圣人不圣人的问题。关于个人命运与历史大局的关系,李康这套“明主贤才君臣机遇说”跟街头评书艺人的水平没什么区别。马克思在《路易*波拉巴的雾月政变》这篇文章的观点也是个人命运服从历史大局,但是境界比李康这篇显然高了那么一点点。

      为了进一步理解人能不能改变命运,可以看看《无间道》第三集。陈道明说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可是这几个人改变了一点事情。显然李康的境界不如陈道明。

      从文采角度,这篇绝对是牛文。古人特别喜欢用对偶排比句式,读起来真是大气磅礴荡气回肠。这些知识分子就好像未出嫁的小姑娘一样,一心一意想的就是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至于白马王子对自己仍然视而不见,那些显然是他的错,当然也说明自己命不好。

      殊不知王子找对象,好看不是最重要的指标。

    • 家园 好,再憋憋。。“本来想写一些感想的,但憋了几天,没憋出来。”

      不知道以后会不会给放大成唯物主义,看不是“运也”嘛。

    • 家园 花虎兄好文!

      此篇似还可深挖一下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良禽择木而栖”

      把自己的“命”托付于天子的“运”

      要不就隐居山野,采菊东篱下

      不免被动了些啊!

    • 家园 这次回国

      还到了昭明太子读书楼一游,据说昭明太子就是在那里撰成《昭明文选》。。。那地方颇可发思古之幽情

    • 家园 写的非常好,收藏
    • 家园 俺读不懂原文

      不过,这一段读得俺连连点头称是。

      李康所作《运命论》,所探讨的是士人个人的命运与天下家国的命运(即文中所说的“运”)之间的关系问题。李康认为,一治一乱是为“运”,运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是英雄人物所能改变的。士人个人的命运,是“穷”还是“达”,是“贵”还是“贱”,是应该“出”还是应该“处”,完全受制于“运”,完全因由天下家国的“运”所决定。

      但是,这一段读得俺频频摇头叹气。

      在李康的《运命论》中,突出反映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作者既认为应该“乐天知命”,“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却又对“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的精神表示颂扬;既感慨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样的客观环境,又赞扬“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遂志而成名”的志士仁人。李康文中的这种矛盾心理,折射出魏晋之际的知识分子,对待当时变化莫测的政治环境的畏惧和恐怖。

      总之,俺随着虎老师的笔思考过了。

      谢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