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农民-文革-知识分子之小末版 -- 起于青萍之末

共:💬41 🌺4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农民-文革-知识分子之小末版

    农民 文革 知识分子之小末版

    中国虽说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但真正的农民,小末一个也不认识。

    真正的农民,小末的父母认识,有一个曾经还走得特别近。

    小末的父母其实不是农民,是知识分子,是那种官方一直都认可的“知识分子”,不是百科全书上定义的那种“知识分子”。因为,小末的父母一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是六十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在湖南某县城的中学里教书。有大学毕业文凭的,那时国家都认为是知识分子。

    小末父母与真正的农民走在一起就是因为文革。

    文革开始后,很多知识分子都下放了,小末的母亲也下放到乡下中学去教书去了。原来学生物的她,由于学制缩短,改教数学和化学了。

    下放那个地方有个很好听的地名-栖凤渡。

    文革刚开始的时候很乱,乡下老师们每天在一个礼堂里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的情形我还模模糊糊有点印象,那时我太小。不过好象没多久就散了。

    母亲的出生不好,家庭成份-地主。后来,母亲说,文革刚开始时,很害怕,因为她老家的贫下中农们要把“逃亡地主”抓回去批斗,父亲坚决不让她回去,估计因为文革的斗争大方向也不是地富反坏,而是“走资派”,反正后来不了了之。

    因为成分不好,母亲在乡村学校很勤奋地工作,也不敢有什么怨言,教着乡村的孩子们,还在乡村学校领着用土法试制肥皂。虽然还是干着老师的活,但就像当地的农民一样生活,住在农民家里,工作之余,拾柴火,做饭,有时还要干点农活。与农民房东家关系很好。

    当形势稳定后,大约在1972年还是1973年,母亲就回到了县城里来了,还是教书。

    从那时起,就与农民房东家结成了比较亲密的关系,房东家的叔叔进城都会到家来坐坐,逢年过节还会带来一种叫磁耙的农家小食品,父母这时送叔叔什么东西我就不知道了。

    年复一年,这种走动维持了十几年。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的地位提高了,房东叔叔慢慢就来的少了,只是求父母帮忙,把他的小儿子办到县城里来读书。他小儿子进了父母所在的中学后,由于没读出来,还受了处分。叔叔可能不太好意思了,年纪也大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基本就不来了,在我印象中,母亲也再没有回过她下放的乡下了。

    文革初期,大学招生停了,但像母亲这样的大学毕业生老师大规模都去了乡下。

    文革碎了很多有志青年的大学梦,但据统计,中国普通民众识字率在文革结束时已经远远超过的印度,我想,这里面一定有母亲的辛劳。我想,以后乡村中小学恐怕很难听到像母亲她们这一代的老师讲课了。

    因为文革,父辈们才有了真正的农民朋友,因为,他们是农民中的一员,虽然干的农活是很少的,但是,农民叔叔们不用仰视他们。我不会有真正的农民朋友了,我的孩子也不会有了,这是好是坏,谁知道呢?

    而没有文革,小末的父母也很难有更大的成就,他们在退休的时候也就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员,只不过在城里呆得时间更长一些,更安逸些罢了。

    在我看来,对于沉默的大多数而言,文革所失去的,远没有想像的那么多。当然,我经常被指为“极左”和“余孽”。可我就这个认识,有什么办法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杀鸡取卵

      文革造成人才断档,生活水平增长缓慢,耽误一批

      人的青春,结论提高了农村识字率。。。

      提高对农村投入,少数人轮流短期下乡(跟援藏似的)

      照样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 家园 如果只讲个体,谁愿意将来能有小末母亲那样的经历?

      这个过程应该不是小末母亲的选择,而是被迫接受的。

      文革开始后,很多知识分子都下放了,小末的母亲也下放到乡下中学去教书去了。原来学生物的她,由于学制缩短,改教数学和化学了。

      这种形式应该不是小末母亲真心希望的。被迫表忠心是对人的扭曲,还是对社会的扭曲?俺找不到答案。

      文革刚开始的时候很乱,乡下老师们每天在一个礼堂里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的情形我还模模糊糊有点印象,那时我太小。不过好象没多久就散了。

      这种内心里的压力应该存在吗?人是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地主成分应该是与生具有的,不可反抗的。但是,读大学应该是小末母亲的选择。很明显,她老人家的这个选择成了她的思想负担。如果不读大学,心理上的负担会小一些吗?答案还是否定的。很无奈。

      母亲的出生不好,家庭成份-地主。后来,母亲说,文革刚开始时,很害怕,因为她老家的贫下中农们要把“逃亡地主”抓回去批斗,父亲坚决不让她回去,估计因为文革的斗争大方向也不是地富反坏,而是“走资派”,反正后来不了了之。因为成分不好,母亲在乡村学校很勤奋地工作,也不敢有什么怨言,教着乡村的孩子们,还在乡村学校领着用土法试制肥皂。

      从个人的角度看问题,俺是应该为那些有过象小末母亲一样经历的一代人鸣不平,可惜俺不能。因为俺也上过大学,因为俺已经软弱无能。

    • 家园 问题不能这么看,南汉把知识分子阉了,总不能说提高了太监队伍素质吧

      术业有专攻,你母亲学的教中学生物,改到小学教数学化学,是不是有点学不致用?中国那时候培养个大学生也不容易吧,就用来提高识字率?这就象把一个大工厂机器拆了搬到各个农村,肯定会提高农民们农具的水平,但这是好的决策吗?

      对广大农民,文革中失去的是不多,因为他们实在没多少可失去的东西,当然,不包括机会之类只能架空讨论的东西

    • 家园 你这么写,当然好。可是有人说知识分子酸气 ,文革打得好
      • 家园 知识分子的酸气

        这个看法在现在中国也非常普遍。作为平时的为人处世,如此评价有的时候也不差,但是这样的观点的盛行,就会导致很多人认为念过书的就是酸腐,不知变通,从而不看重其意见。

        我知道的后果,是行政人员对于技术人员的意见不重视,经常拿这个理由当否定技术人员意见的借口,然后作出一些莫名奇妙的技术性决策。

        ------------

        知识分子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概念,我相信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掌握技术知识,依靠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吃饭的都被看成是知识分子,所以如果有人想就这个概念争论,我不奉陪。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酸气就是繁琐礼节措辞弯弯绕,但礼多不怪,各人喜好而已。

            有人认为是酸,有人认为是碱。

            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种化合物可以是酸,也可以是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