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西哈努克?朝鲜电影?阿尔巴尼亚画报及其它zt -- 超级影迷

共:💬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西哈努克?朝鲜电影?阿尔巴尼亚画报及其它zt

    ?周 晋?

      前些时间,曾传出柬埔寨的“国宝”、雅号“不倒翁元首”的西哈努克亲王病

    重的消息。与此同时,前赴后继地冲入外国驻中国外交使领馆或民营机构申请政治

    避难的北朝鲜人也越来越多。而北朝鲜的核武问题、经济特区问题也时常成为国际

    媒体瞩目的焦点和头版。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段难忘的往事。

      七十年代初,笔者随下放插队的父母落户塞外高原一个离县城四十华里的偏僻

    村庄,住在“社房大院”(即大队部)内。村子里没有电,更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

    动。有一次时当冬季,跟着村里的人走十几里路去邻村看黑白片的“革命现代京剧

    ”《红灯记》。电影是露天放映的,看完了不仅四肢冻得毫无知觉,连呼出的热气

    都混合著鼻涕结成了冰。所谓的上学也只是“聋子听广播”――纯摆设。白天随村

    里的人下地干活。天黑以后,窗外的寒风不停地呼啸。室内,一盏摇曳的煤油灯下

    ,没法看书写字。没电,也没法听听广播什么的。百无聊赖时我会吹吹笛子,在体

    会“苏武牧羊”时的苍凉孤独之际,唯一的“娱乐”就是倾听大队民兵营长站在“

    社房大院”的房顶上用传声筒对着四面八方扯开嗓子吼:“大、小队所有干部听着

    ,马上到社房大院学习、开会。”如果有的干部久等不到,老资格的大队党支部书

    记、退役的解放军空军少校就会愤怒地窜上房顶,抢过传声筒猛吼一声;“狗日的

    XXX、XXX,你们再不来,老子就……”其后就是一连串“悠扬顿挫”的本地

    国骂声,在寂静的夜空中犹如警报声般在全村三千多男女老少的耳畔久久地荡漾。

      一年后,父亲因尚有一技之长,被借调到县城的县办发电厂从事发电厂的扩建

    设计和施工工作,全家也搬到了县城附近,我也有幸正式“复课闹革命”了。发电

    厂自然有电,于是家中那台已搁置一年多的“五灯”电子管收音机终于又响了,当

    我第一次知道有新的“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聆听”到女主角江水英慷慨

    激昂地唱出“九龙江上摆战场,相互支援情谊长,啊――――”时,仿若听到了天

    籁之音,浑身如同吃了颗通心丸一样的舒畅。谢天谢地,“八亿人民八个戏”的禁

    锢终于被打破了,不用像“伟大旗手”江青所说的“十年磨一戏”了,也算是让草

    民们享受一点“皇恩浩荡”的新的文化生活吧。在没有电、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

    的的村子里呆了一年,我早已变得不是一般的“土”,简直就和鲁宾逊飘流到荒岛

    上度过了十年差不多了。记得一年前从省城初到县城时,感到这县城怎么只有东西

    、南北两条街,没什么商店,冷清闭塞得要命。如今再看这县城,却繁华热闹得有

    点像刘姥姥初入的大观圆。

      当时的西哈努克亲王正流亡中国,是中国政府的座上宾,亲王当时的正式头衔

    是中国全力催生和坚决支持的“柬埔寨民族团结政府”主席。当时中国的报纸上引

    用毛泽东的话都得用黑体字,有幸享有“同等待遇”的外国元首只有阿尔巴尼亚的

    恩维尔?霍查,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越南的胡志明,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

    后来还加上了朝鲜的金日成。这些元首除了西哈努克亲王外全都是当时中国认可的

    “共产国家”的“第一把手”,可见西哈努克亲王在中国的地位确实非凡。为了让

    亲王陛下在中国过得不至于太寂寞,中国政府安排他四处游山玩水,日理万机的“

    敬爱的周总理”也时常陪伴在亲王左右,以致于一直跟随在西哈努克亲王左右的那

    位患有老年性摇头症的干瘦老者、正牌的“柬埔寨民族团结政府”首相宾努亲王倒

    象是个西哈努克的忠实老仆人。

      随着亲王陛下的足迹踏遍被他称之为“第二祖国”的山山水水,由“中央新闻

    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部名为《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某某地》的彩色新闻纪录

    片就陆续在全国各地上映了。在那个年代的小县城,能看到这样的电影对小市民也

    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因为当时的中国几年之内根本没有拍过一部故事片,也没有拍

    过什么纪录片。过去拍的故事片百分之九十九都因为是属于“封资修”的“黑货”

    而被封存。据说周恩来就曾自嘲:“中国现在只有我和西哈努克亲王两个电影明星

    。”电影中的西哈努克亲王几乎逢人就双手合什,脸露微笑,点头哈腰,谦恭得不

    像是位“国宝”,倒像是个被中国人拿来四处当猴来展览的“活宝”,反正那年头

    的中国人看来看去除了八个“革命样板戏”外,也实在没什么可看的。

      民间传说亲王陛下有一次品尝著名的中国江南美味――大闸蟹,看到那黄澄澄

    的蟹黄犹豫着不敢下筷子,以为那是蟹的排泄物,结果他把蟹的黑色的真正的排泄

    物全吃了,边吃边咂吧着嘴一个劲地称赞:“嗯,好吃,好吃。”又传说亲王陛下

    有一次观看体育比赛,号称柬埔寨“第一美男子”的亲王陛下一眼就相中了一位年

    轻貌美的中国体操女运动员,想娶她作第某房姨太太,结果被周恩来婉言拒绝,看

    来现代版的文成公主和王昭君是再也无缘“增进与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传统友谊”

    了。但周恩来此举却深得中国民间的赞扬,因为西哈努克的花边艳闻早就在中国民

    间广为“传诵”,西哈努克的“花花公子”形象早就根植于中国民间。老百姓可没

    有什么“国际主义”的胸怀和远见,何况西哈努克也根本不属于“无产阶级”呢。

      亲王陛下与朝鲜的“金首相”同样是铁哥们,也不知他这位“封建地主阶级的

    代表人物”怎么就能和众多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们建立起超越阶级界限的深厚

    感情。亲王在中国住腻了,也可能是报怨在中国老是与美女无缘,就时常乘坐专列

    去朝鲜散散心,在“金首相”特意为他修建的豪华行宫里一住就是一年半载的。据

    说在“金首相”的首肯下,亲王陛下很快就如愿以偿地娶了位“如花似玉”的朝鲜

    美女,也不知是作他的第几房。据说与朝鲜慷慨地“输出”美女相比,亲王陛下对

    中国如此吝啬于“输出”美女耿耿于怀。现在想来也真是奇怪,这类非政治的八卦

    新闻、小道消息在那样的革命年代竟流传得如此广泛和详尽,以致于连小县城里的

    平头百姓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见当时的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是多么的贫乏

    。虽然亲王陛下当时是“寄人篱下”,但不管是亲王的“第几房”,那也是养在深

    宫轻易不见生人的“私有财产”,闭塞的中国草民们如何能见到她,并绘声绘色地

    形容她“如花似玉”呢?

      后来周恩来应邀访问朝鲜修补中朝关系,此行发生于林彪的“九?一三”事件

    前。该访问的全部经过也被拍成了彩色新闻纪录片在全国各地上映,周恩来也就顺

    理成章成了中国的超级电影大明星。我至今仍对纪录片中北朝鲜人那种几十万人夹

    道热烈欢迎,花海旗海,欢呼声响彻云霄的隆重场面记忆犹新,当然那劳民伤财比

    起当时的中国来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再后来,随着中、朝关系的改善,朝鲜的电影

    就一部部地陆续在中国上映了,记得有《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看不

    见的战线》、《金姬和银姬的故事》等,是当时继《宁死不屈》、《创伤》、《地

    下游击队》等阿尔巴尼亚电影之后,适时填补了中国人苍白空虚的文化生活的来自

    “仍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也算是伟大的“金首相”赐给“兄弟的中国人

    民”的贵重礼物。

      除了朝鲜电影外,还有中文的《朝鲜画报》卖,但从翻开画报第一页的第一个

    字,直到最后一页的最后一行,整本画报都充斥着对金日成的溢美和赞扬之词,连

    对“个人崇拜”早就见多识广、习以为常的中国人读着都觉得不耐烦和肉麻。相比

    之下,同时期发行的中文的《阿尔巴尼亚画报》则文艺气息较浓,有小说、散文、

    回忆录、图片等,有以前的《苏联画报》的味道,却少有政治说教,不大见到犹如

    “啊,我最敬爱的恩维尔?霍查”之类令人牙神经崩溃的肉麻话。而且其封面曾刊

    有当时的中国人唯一能够见到的金发碧眼的西方美女。尽管这位美女迎着朝霞,穿

    着游击队的橄榄绿军服,歪戴着船形军帽,脖子上扎着鲜艳的红领巾,一派革命女

    战士的光辉正统形象,却依然使当时的中国男人的瞳孔统统放大了五倍以上。

      对于《朝鲜画报》,我至今搞不懂其中所称的“百战百胜的钢铁灵将”的“灵

    将”到底是什么意思。中文对各种将军军衔的称呼从“准将”直到“大将”、“五

    星上将”(年前在加州的湾区还听到过有一出台湾话剧名为《七星上将》,是讽刺

    一个周旋于七个女人之间的男人的),也有“福将”、“败将”、“干将”、“虾

    兵蟹将”、“哼哈二将”等等,自然还有“麻将”,就是没听说过“灵将”,可能

    是我孤陋寡闻,也可能是朝鲜庙里供的一位“天兵天将”,并且是由钢铁而不是血

    肉之躯制成的。我当然猜到“灵将”是在往老金的老脸上再贴一层金,虽然老金本

    来就姓金,那张老脸上的金早已贴得比手工纳的千层鞋底还厚实,早已成为名副其

    实的“金”“首相”了。

      再说说朝鲜电影。反映现实生活的朝鲜电影倒是有情节,有生活气息,不像中

    国“文革”时的样板戏那样枯燥呆板,纯粹是在说教。看来朝鲜文艺界仍缺乏“国

    母”级的超重量级“文艺旗手”去搅得翻天覆地、周天寒彻。《摘苹果的时候》中

    那群个个吃得红光满面,衣着永远整洁鲜艳、有说有笑的农业合作社女社员,看上

    去生活得真是无比的幸福。尤其那个绰号能挣“六百工分”的女社员,营养充分,

    身材绝不亚于美国中等以上吨位的Overweight Lady(现在倒有点

    怀疑她像“打针鸡”一样,是用生长激素催肥的)。看那些女社员小日子过得美的

    ,想想自己一日三餐有两顿要吃粗粮窝窝头,又没什么肉类可吃,终年只穿蓝、灰

    两色的单调衣服,不得不承认毛主席说的“还是(朝鲜的――作者加)社会主义好

    ”。《卖花姑娘》、《金姬银姬的故事》中两位据说后来都荣获“功勋演员”称号

    的女主角,其气质之高雅和容貌之美丽,足以把中国人历来对朝鲜女人之相貌的劣

    评“大饼脸,老鼠眼”批得体无完肤,抛到九霄云外(现在想想也是的,看腻了“

    八亿人民八个戏”,又在偏僻的农村埋头修理了一年地球,大概连外国的老母猪看

    上去都觉得是美丽的)。在所有的朝鲜电影中,随时随处可以感受到的是“世界是

    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朝鲜人民的(当然更是“金首相”的)”;

    随时随处可以看到的是“在金日成将军(或“首相、元帅、慈父、伟大领袖、敬爱

    领袖、英明领袖、钢铁灵将”等等)的英明领导下”,朝鲜的天是那样的蓝,朝鲜

    的山川是那样的秀丽壮观;朝鲜的物产是那样的丰富,朝鲜人民的生活是那样的幸

    福美好。朝鲜是世上的“香格里拉”,朝鲜是人间的天堂。坐在小县城漆黑的电影

    院里,眼盯着银幕,我常常会走神:“瞧人家那生活美的,嗨,要是能去朝鲜插队

    落户就好了。吃得好,穿得好,说不定将来还能娶到一位像金姬、银姬或卖花姑娘

    那样漂亮的朝鲜姑娘(当然已将“六百工分”之类的剔除在外)。”

      一晃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世事如白云苍狗,历事如沧海桑田。我早已过了“

    不惑”之年,多少往事如过眼烟云,但这些往事依然历历如新,仿如发生在昨天一

    样令人感叹。如果说中国曾经是铁幕高悬,那朝鲜现在依然是钢幕高悬(而且是由

    超级合金钢制成的)。在钢幕后的“金日成、金正日合成黑洞”中,所有可能外泄

    的光线都受到“金氏万有引力”的作用而极度扭曲,以致于外界什么真相也看不到

    ,甚至骗过了当时仍然生活在“毛泽东黑洞”中的中国人。如今,“三十年河东河

    西”,风水轮流转,“金日成黑洞”已经寿终正寝了,“金正日黑洞”就要坍塌了

    ,钢幕后的光线即将获得自由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