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13岁“神童”被保送北大 老师称这是个悲剧 -- 水影儿

共:💬150 🌺444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理由放之四海而皆准,可惜没用啊。

          如果这个社会能够提供一个适合马加爵生活的宿舍环境,马加爵和他的室友都还能和谐共存呢。

          这不是废话嘛。

          理论上个人的任何错误都可以归结于社会的影响,但说到底,人还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大环境自己要知道去选择,小环境自己要知道去改造。自己行为和大小环境相互作用的后果,无论好坏,绝大多数都是要由自己承担的。

        • 家园 不能完全这么说

          她一路保送读到博士,然后出国做博后,在学校里混得应该不糟糕。但她做完博后之后选择了去企业。企业自然有企业的生存法则,在市场里打拼,固然要比学校残酷。辞退认为不合自己要求的员工,虽然有点无情,但也无可厚非。

          她的这个情况一部分也是自己的原因。没有了签证,还可以回国啊。说句不客气的,美国就那么好,好到你宁愿在那当流浪汉也不愿意回来跟父母在一起?也许她自视太高拉不下脸,可三十多岁的人这个样,做人还是挺失败的。在国外博后只是份工作,往往是毕业找不到faculty位置的人才干的,这个,其实没啥好拿出来挂在嘴边炫耀的。最让我看不惯的是她居然两年多都不跟父母联络,让父母都以为她不在了,这是多么没有责任心的态度!

        • 家园 想起了美剧天蝎

          不能正常交际天才确实存在,应该组织起来,人尽其用

          • 家园 那个报道上天我大概看过,其中竟然说人家做人正直是错的

            真他妈我倒~~~~~

            记得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传闻有清华北大教授因为信仰马列毛而“自杀”,性质有什么不同?

            劣币驱逐良币,就是这么残酷。你不主动斗争,就只有同流合污或者消失。

    • 家园 del

      del

    • 家园 这已经是7年前的事了, 小同学现状如何?
    • 家园 这孩子要去学数学才对,学化学的话就悲剧了

      学数学,30岁前不能全球出名就废了。学化学,想全球出名?60岁后吧。

    • 家园 这种人挺好的,对党和国家有大用途。

      1、他性格上主动逃避社会,对物质生活无欲无求,还高智商,非常适合做一些秘密研究工作。

      2、把他送到军队总参,研究一辈子密码或者给导弹编程是最好的选择。

      3、在大山里为党服务一辈子也是很光荣的。

    • 家园 把真正的天才神童和普通人区别开来是有必要的

      把真正的天才神童和普通人区别开来是有必要的,对大家都好。可以帮助天才更好地适应环境,有更好的性格。

      根据我生活经验,大概1万个人里面,大约2,3个是智力超常的天才。这和我们说的那种聪明,脑子快是完全两回事。他们的脑子跟普通人不同,思维远远快于常人,有时候在极短时间内,他们的推理深度比正常人深得多,以至于周围的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程度。

      实际上把这样的人和同年龄普通人混在一起,才加剧了这种天才的性格行为异常,因为无法跟普通同年龄人沟通。我能理解。在一个普通的中学里,我就算所谓聪明之类的,但遇到一两个真正的天才,他们确实因为超出常人而孤僻,是因为其他人无法跟他谈话,经常因为不理解而嘲笑人家。把这样的人单独和更高年龄段的放在一起,反而有利于交流沟通。这种人挑出来,并不表示他们将来就一定怎样怎样,而是他们因为智力异常,无法跟同龄人沟通。将来他们毕业后也可以只做普通工作,过普通生活,不一定就注定研究高科技。

      关键是要把真正智商特异的人挑出来。而不是当作一种教育追求的成果。普通智商的人,因为努力或教育资源好,而考试成绩突出的,也当作天才挑出来,实际上是毁了。

      另外,像liupang说的,过早接受教育和性格孤僻无关。我大学同学有16岁上大学的。甚至都不是天才,家里农村的,孩子多,看不过来,4岁就跟着哥哥姐姐上学去了。1,2年级的农村学校也没啥要求。后来就一直跟着上。性格很活泼开朗,非常正常。

      • 家园 怎么挑?按照学校里的条条框框挑?

        当年学校里还保留着划5%右派的作风,后来改名叫操行互评,就是大家互相投票选出5%的人划为操行不合格的改造对象予以惩罚。结果呢,当年积极向上会拉关系八面玲珑团结群众众望所归的慕绥新、李嘉廷等操行优秀分子最终成了黑老大和大贪官,挂在西主楼里的大幅相片不得不在系庆前灰溜溜摘下来,而那些被划为最后5%操行不合格的,成了国家栋梁,当然了,绝大部分是美帝的栋梁。活该,谁叫这种制度逼真正埋头实干没空去拉关系的人出国呢?

        不关俺的事,俺打酱油路过的。

      • 家园 【讨论】

        很赞成您的观点

    • 家园 生命本应该是多么广阔

      我觉得人的思想是要慢慢成长的。急不得。因为思想的成熟(智慧)不但和人本身的悟性有关,更和人的经历有关。一个被告诫针扎人很疼的小孩或许理智上知道针的危险,但直到他真正被扎破手感觉到疼痛之后才会对这件事物有了真正全面的认识。这种经历所带来的深刻是不能被代替的。

      所以聪明和智慧不同。这个小朋友或许的确是很聪明,记忆力好,学的也快,还够勤奋。但是这样的“成功”恐怕也只止于高中。高中老师出卖知识,大学老师出卖智慧。当他所被要求的不止是学习知识的能力,而是独立的思考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和站在不同学科领域之上,宏观思考的能力时,他的悲剧就可能发生。因为正如他的老师所说,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除了知识,还要懂得哲学、艺术等别的学科,
      因为这些“科学”之外的东西带人跳出了技术与细节的小圈子,让人发现更多宏观的和美好的东西。而当你心中怀有这些宏观和美好而回到科学本身的时候,你的思想就已经不同了。当思想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以后,不同的事物之间就往往能够相通。缺乏了这种美丽的体验,人生真的是不完整的。

      最后我想说一句,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培养做题的工具或者是科学傻子,而是培养一个更加完整的人。 中国的基础教育太注重学生的做题能力,却忽视了他们的精神,血肉,和思想。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高中生(甚至大学生)对于生活如此陌生的原因。 学术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更美好的还有生活,自然,音乐,艺术。。等等。而当一个人真正懂得了什么叫生活的时候,那些当年看似“无用”的东西就会在很多年以后反过来裨益你的人生。

      对那些人生的前18年只为了一张录取通知书的人来说,鲍宇阳或许是成功的。但人生的道路还有很长很多。 生命本应该是多么广阔的东西,如果我真的爱我的儿子,我宁愿让他看到人生的广阔,美好和自由,而不是这么早就被决定了道路,注定了人生。

      通宝推:辉汉如雨,
      • 家园 真正的考试是走入社会以后才开始的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国家包括中国的学校都强调动手能力的原因。但是所有学校都绕不过去考试是无法测试动手能力的,只有书面能力这个缺陷。

        美国大学尤其好的私利大学很强调课外的经历,而且审查录取无迹可寻,这往往让习惯于把应试教育工厂搬到课外活动的解决方案的中国父母们无计可施,当然代价是校方在录取上可自由掌控的空间很大,容易玩潜规则,但是人家私立学校也没办法,但却有效的遏制了“聪明”父母们钻空子的企图。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类似有些国家(也包括台湾地区)那样在进入大学之前先在社会上或着入伍两年,这个经历对避免造就书呆子很有效果,但是却耽误了人学习能力最旺盛的年龄,所以也不可一概而论。

        这个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个社会中,尤其是社会阶层的上升渠道中,学历的高低与学校的名气到底起的是个什么作用的问题。不能责怪中国包括广义上的华人父母在海内外把升学当作科举的心态,所谓华人重视教育的提法也与此有关。是真正的重视育人,还是为了下一代的某出路的基础上的选项,我的观察是后者居多。至于是历史因素还是海外华人的环境因素,我还没有看到可以否定这个视角的证据。

        多年来人人津津乐道的德国技术学校那样的对青少年分门别类培养的办法,为什么在中国不能起作用,为什么名校爬藤在父母心中对一个人的仕途那么重要,事实上起的作用与期待是不是相符。很同意文远的这个贴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986313

        一个偷奸耍滑八面玲珑的阿三,为什么比悬梁刺骨十年寒窗的华人在社会地位更高收入更好生活更惬意, 为什么这样随地都有的例子,华人父母看到却不去思考,仍然一意孤行的人准虎妈虎爸的育人观?

        希望对教育关注的华人,国人,对以上问题有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 家园 现在把上大学当成科举了

      精力充沛的话,可以做其他的,不一定学习,车模,机械什么的都可以,现在把上大学当成科举了。

      要是在数学方面有天分的话,那去数学所碰碰,看看谁愿意收他当学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