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话《窃明》 -- 萨苏

共:💬166 🌺24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须知没有证据显示袁崇焕的贪污,袁死后并无余财

                    这一条已经被熊猫推翻了

                    袁崇焕不仅贪污 而且还贪得厉害

                    人家说了 那些以为他家无余财的是因为弘历同志把历史给改了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难得座上萨苏的沙发。看最近的窃明,已经走火入魔了。关于袁文弼问题

                    引用一段话:考据仔细些的话,应该知道处理袁督师一案的经办人之一余大成在其《剖肝录》中,有说袁督师“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圣世谁复为《金陀粹编》者?可叹也!”如此,则督师确实无嫡出后裔。

                      盖因余大成为审理督师一案的当事人之一,更曾于其间力挽狂澜,靠着威胁上司救了督师一家老小的性命。如此,则督师有无嫡出后嗣,作为办案官员的余大成自是一清二楚,外加督师一案,前后勘察达九个半月之多,绝无搞错的道理。退一步说,即使余大成想维护督师后裔,却又如何能瞒得过这许多欲置袁督师于死地的大臣们。

        • 家园 还是忍不住为袁问一句

          君可曾见过没有平反就被本朝史料歌功颂德的遭凌迟大臣?

          对比于谦可也。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我可能没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是

            当时大多数人(不是官方史料)的看法,袁崇焕就不怎么样;与于谦一对比,事情就很明显了,于谦的生前死后,已经被当时的大多数人公认为英雄了(当时的官方史料或者有不同的说法,但那不是当时的社会公论),而袁崇焕正相反。

            • 家园 说得好!

              可别忘了于谦是宪宗年就平反了的。袁崇焕和他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这个平反。

              所谓当时大多数人公认于谦为英雄,不知从何说起?不会英宗杀了于谦,众人倒可以在大街上传唱于少保英雄豪杰吧?那皇上还不办了你?太小瞧明代的特务政治了。

              平反后当然没问题。

              若是说抄家的时候仍然能够得到无余财的纪录,说明人心,不幸的是袁崇焕抄家也是家无余财,看来那个时候也有人敢于说话啊。

              舆论的作用,纵海内咸知其冤,大明舆论工具都有哪些?上面不平反又如何能够把它传达给后世?我不敢说袁督师海内咸知其冤,因为我没有证据,但我也不能接受明代舆论对评价他的价值比《明史》高多少,因为那是有政治导向的舆论。

              试看彭德怀被打倒期间,对他的揭批哪有一点好话?你能从那个时代的文献中找到真实世界彭帅的功勋么?

              或曰,捕高攀龙老百姓上街造反,捕袁崇焕老百姓欢呼食肉,这不是舆论么?可见袁崇焕是奸佞 --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么。

              您看,这个推论合理么?

              也许,老萨是挖了个坑。

              • 家园 你说得对,社会公论不可信,但

                于谦、彭德怀都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平反,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大多如此,袁崇焕过了一百多年才平反,实在是太特殊了。当然,也不至于就此能断定什么结论。就像我在上面给你的回复,我的史料太少,只能瞧着谁开列的史料翔实,就倾向于谁。要是争论起来,只能抬杠,这就无意义了。

                • 家园 藐视社会公论,这个罪名兄弟不敢当

                  而是逻辑上应该对史料有所分辨。

                  明确地说,我认为,明朝官方和士大夫笔下,因为他没有得到平反,极难有对袁评价积极的文献材料留存下来。即便有人同情袁,也无法将他的同情作为文献提供给后代。同样,满清初年,统治未定,抗清而死的明代将领也不会得到积极评价,所以,这些所谓“公论”的史料我以为并非公论,原因在此。

                  这就像文革时候即便很多人知道一个被打倒的人有种种功勋,却不可能在当时的文献中保留对他有利的说法一样。

                  为袁鸣冤者并非没有,程本直即其一。祖氏回军为督师鸣冤亦其一。余大成为袁鸣冤所说那句话 -- 六任兵部尚书,没有一个好下场的,又如何?

                  袁崇焕生前,对他褒贬的文字都有,虽为党争,尚可一看,死后那段时间的文字,窃不敢恭维也。就像北京城老百姓切齿痛恨袁崇焕一样,它有内在的原因在里面。

                  看来,回国我恐怕真要弄一点史料仔细考据一下了,以前所见并非少数,但未有详查,不敢随便引用。我想国人最怕认真二字,若认真作去,不相信辩论上会比别人差。

                  实际上这番功夫可能会去下,但觉得很无趣,因为辩论一个人的节操实在是南辕北辙的事情。

                  大明名将,可有几个能得善终?警惕武人的传统,使为国立功与擅权成为相互连接的两个名词。袁去作督师,尤其是统辖天下精兵之半,命运其实已经定了,只不过早晚而已。

                  崇祯杀袁,从明代的统治思想来说,不算错误。冤杀不冤杀不重要,这又不是法制社会。从巩固皇权角度去作,皇帝的决定就没有错。但崇祯如果年龄再大一些,可能会改变主意。明对于人才看法基本是割韭菜,非常相信下一茬可以轻易长出来。平时也不算错,但存亡之际,他还是太年轻了,没有看到主要的危险在哪里。

                  袁可以有证据作为奸佞而死,比如议和,筑垒。事实上大明的官员要杀都可以找到证据的,就一个低薪造成的官员灰色收入,可以让海瑞以外人人可杀。我的意思是,有时候道理不是这个讲法。

                  北京的官员很多,其中不乏中正平和,和袁这个奸佞比起来找不到那么多可攻击之处的。但袁崇焕死,怎么看不到第二个能够打出个被非议无数的宁锦大捷样战果来?怎么清军照样可以从长城屡次入塞?

                  不做事,则无可指责,做事,一面对着敌人,一面对着自己人的刀箭,是中国人的悲哀。

                  台儿庄大捷,我军伤亡倍于日军,从这个角度,我们是败仗。可是我们依然称为大捷,君以为是我们说错了么?

                  • 家园 送花!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老萨是公平之论

                    一个朝代到了晚期,往往是整体机能失效。这个时候,干得越多,错得越多。

                    袁这个人不能算军事家,他也没受过这方面训练;给他学习成长的时间又太短,让他做负责对付满清在能力上有缺陷,这个没问题。

                    但是能力上的缺陷并不代表他就是汉奸。这个缺陷是当时整个教育体系,士大夫阶层都存在的—长于清谈,不务实务。

                    袁已经算好的了。

                    王朝末年,这样的悲剧人物很多,只能说是他们生不逢时了。

      • 家园 我不觉得推论合理阿

        剑走偏锋?他的平辽策略完全就是熊廷弼和孙承宗的,没什么新东西;出大言?汉高祖是有名的“好大言,少成事”,岳武穆说"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的时候,汴京还没拿下来呢。要说为了名声而误国,他还比不上后来史可法误的利害。我就不明白,前有杨镐,王世贞,后有洪成畴,都是丧师十几万的主,怎么袁就成了历史上排前几名的大奸大恶了。

        • 家园 告诉你一个道理。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没错。最后实在不行了,随大流。千万不要当出头鸟,做英雄显得某些别人特别渺小。那样不被抹黑才怪。

          看看当年,北京城破之时,有几个为崇祯殉葬的?当八旗铁骑纵横华夏大地之时,有几个士大夫象史可法那样“不识时务”的?

          也就是上个世纪的汪兆铭倒霉,押错宝了。昔日的慷慨陈辞全白说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