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李成梁-一个看似清晰却又扭曲的身影 -- 黄河故人

共:💬141 🌺281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李成梁-一个看似清晰却又扭曲的身影

    傍晚,听完了在蒙古部落里卧底了五年的家丁的最后一次汇报,挥手让他推下,李成梁从书案边站起。

    走出大帐,血红的夕阳映照在他的铁甲上,铁甲下的身体战伤累累。虽然年过五旬,但仍然勇猛灵活不逊于自己的子侄,此次踹营,还是打算自己带队。

    步入校场,两千铁骑已经在儿子们的带领下默默站立了小半个时辰,整个校场鸦雀无声,好像两千铁骑只不过是两千组塑像,一只乌鸦甚至在大纛旗上落脚休息。李成梁的目光扫过了部属的眼睛,在一双双眼睛里看不到对死亡的恐惧,也看不到对战斗的渴望,也看不到对建功立业的企盼,能看到的只有沉默和肃杀。

    李成梁走向自己的座骑,翻身上马,掌旗官随后上马。与此同时,虽然没人动一下,杀气却突然弥漫了整个校场。乌鸦承受不了这种无形的压力,呱噪着飞上半空。“此去杀敌,九死一生,上报天子,下报黎民,立功受赏,在此一举!”李成梁道。“敢不从命!”两千人马,竟如一人回应。

    李成梁右手轻挥,掌旗官令旗高举,全体将士一同上马。同时,斗起的西风下,“李”字大旗猎猎招展。

    西风,残阳,大旗,名帅,铁骑,恍然如梦.

    ………………………………………………不华丽的分割线…………………………………………………………

    以上描写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属于写着玩的,具体的内容将在下次开,先从他的家谱开始。

    要说写李成梁心里一点担心没有是骗自己,看看现在《窃明》讨论这么热烈,要说自己心里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想到一些别的东西,权且放在这里了,算是给自己减轻点压力。

    1。李家军和李家将

    知道李成梁有李家军不少,但是他还有一支李家将的。他的儿子、弟弟、侄子都干得不错,有家丁最高干到了副总兵(戚继光干到副总兵费了多大劲),当然还有家丁干到了皇帝(努尔哈赤)。总兵在明朝是差遣名称,办事领印,办完了交印,不像在清朝是个实实在在的职务,但是能拿到这个差遣的都是够牛的。

    对于李家,家丁的作用是很大的。据有的资料,碧蹄馆一役李家家丁死伤惨重,结果导致明军兵锋基本到此就停顿了下来。

    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是武进士出身,虽然他没这个进士也能当大官。他老爸就是个文秀才,戚继光呢?考完了没等发榜蒙古人就来了,所以大家都不知道他考没考上进士(据估计是考得他自己不满意)

    2。不合理明朝的军功制度

    明朝的军功考核是看收回来的敌人的脑袋数目,也就是斩首***级,这个看着很合理,实际上又很不合理。这个考核方法和国内目前靠SCI影响因子来考核科研人员的成绩一样,属于外行管理内行,不靠谱。为什么,打仗又不是摘西瓜,这一仗成功与否哪能这么简单就决定了?

    举个例子,官渡之战,曹阿瞒去放火烧粮食,小弟们守大寨。官渡这一仗打完了,满地摘西瓜(砍脑袋)肯定曹操没小弟们拿得多,谁的作用大?靠这个算军功么?

    既便是古代的秦军,也不是完全按敌人的脑袋算帐的。突击队是按敌人的脑袋数量考察的,弓弩手也这么考核那吃亏就大了。

    前边河里好像看到了戚家军一个敌人的脑袋赏30两,首先我想请这篇文章的作者给个原始出处,再考核一下这一条多对应什么情况。戚家军靠的是阵势,如果大家都去抢人头,那戚家军立马就被敌人打散了。在战斗中,队长是不怎么砍人的,狼宪兵也不杀人,攻击的主力是长矛手,短刀手和盾牌手都不怎么杀敌。这要是光给杀敌的人,那几位估计就要撂挑子不干了。没了掩护,长矛手对付倭寇,可就要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了。

    再说了,戚家军屡屡杀敌数千,这得给当兵的多少钱?戚家军自己就4000人,要是有那么好的条件,估计一大半当兵的要提前退休了,有这么多钱了,还玩命?

    戚家军的军饷国家是发固定工资的,占国家军队编制,当然杀敌之后敌人的钱是先到他们自己手里再上交给国家的。

    3。袁崇焕要是有能力的话,怎么会让清兵打到了北京城下。

    袁崇焕的防区是辽东,皇太极从山西过来,而且有人领路,他有什么办法?山西又不归他管。要袁崇焕把部队拉到山西去顶住皇太极,他要是这么做了,那他才真的死定了。想想要是济南军区的127师边向中央军委请示,边往38军的保定奔袭,那估计是个什么场景?

    再说了,大明朝被敌人打到北京城下这都第三回了。真是在一在二不在三。

    4。袁崇焕的汉奸(姑且这么说)言行于史有据可查。

    郑苹如烈士能够接近丁默存,应该是说过一些**话的吧。如果哪位有一天把这些话曝光,是不是烈士就成了王佳芝了呢?

    5。袁崇焕和谈无耻。

    签过城下之盟的俺记得有这么几位,一个叫刘三的、一个叫李二的,还有一位西面叫作秦的小王国的王太后干脆给人家生了儿子;西方罗刹国有一个叫列宁得也干过丧权辱国的事情。只要能赢回来,所有的和约不过是一堆废纸。万一赢不回来呢?要是眼前打得赢,还签什么合约阿。

    6。袁崇焕能力不行,被皇太极和努尔哈赤把关外都夺了,自己困守孤城。

    袁崇焕能力比不上李成梁和戚继光,差得很远。但马甲不知说袁崇焕无能的人可否能找到几条更有说服力的路子来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之处是您可以站在一个后来人的角度看,而且比他多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不利之处您是不允许穿越的,所以高级武器和思想是不可以带的。您还需要考虑监军的问题,这多半是个什么都不会干的太监,一般不怎么认字,贪婪、短视、伤害盟友(朝鲜)、无耻之极(具体人物请参考李成梁二次镇辽时候的郭淮和西方电影里的苏联红军政委);你要考虑军饷不能及时到手和层层盘剥引起的军心不稳(辽饷是国家的大负担,但是士兵却经常拿不到军饷);您要考虑很多士兵都是缺乏训练的,真正能靠得住的不多;您要考虑兵部尚书(包括加兵部尚书衔的)已经被杀了若干个了,袁崇焕自己也是加兵部尚书衔;您要考虑皇帝是很信任李成梁的,而对自己则是充满了猜忌(其实崇祯信任过谁呢?);您的对手,在您来之前已经所向无敌了好多年,实力已经像滚雪球似的在长大,而且有若干汉臣辅佐;您对手士兵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您比袁崇焕多了几百年的历史知识告诉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论兵法、智商、政治、阴谋、应变能力,玩不过他们的可能性很大。

    困守孤城。锦州、山海关对于东北的重要性,已经在《大决战·辽沈战役》中,老蒋和老毛表述得很清楚了。能扼守住这里,关外敌人就不能对关内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山西河北别出事),坚持住,就有机会。游牧民族只要把他们限制在草原上,那么他们就难以形成长时间的中央集权政权,明就有可能用一连串的失败等到敌人的分裂,最终战而胜之(仅仅是如果)。

    加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刚看到的。

    对朱可夫由此一说,“朱可夫是个胆小鬼,每次作战他只有自己的兵力比德国人多五六倍的时候才敢发起进攻,他不珍惜战士的生命!”这句话的水平,真是和西方电影里的苏联政委水平有得一比了。

    如果您指出了马甲的错误马甲没有回应请不要生气,马甲这一段时间在西西河的首要工作是写完李成梁,标准是对得起自己和自己看过的这些资料。错了的地方,可否容写完后慢慢修改?

    元宝推荐:MacArthur,老马丁,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关于李,我比较赞成当年明月的判断,在努尔哈赤问题上他犯了致命错误

      对努尔哈赤,他一反常态的违背他一贯的“击强”原则,反而不断的纵容,扶持,帮助他打击叶赫等部。在建州兴起的客观原因上,恐怕李要负主要责任。有人说他犯了当年蒙古人在俄罗斯犯的类似错误,我觉得可能有些道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他当年撤六堡,很可能跟努尔哈赤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交易,不过这种说法过于耸人听闻,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求证

      • 家园 他在努尔哈赤问题上犯了错误,主要错误个人认为

        事情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1.没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势力会在某个时间段失去对辽东的控制。自己去职,儿子没有及时顶上。

        2.没想到李如松会突然死掉,以至于无人能遏制努尔哈赤。

        3.没想到再次回来的时候,身边有一个高淮,这厮除了搞坏,什么都干不了,当然这时候的李成梁也不是当年了。

        4.最重要的,没想到努尔哈赤有两个这么厉害的儿子,一个叫皇太极,一个叫多尔衮。努尔哈赤的能力没有大家平常认为的那么强。如果他不是及时死掉而让皇太极接了班的话,很可能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那点家底都得自己折进去。个人对努尔哈赤能力的评价,属于在东北基本上一两代就会出一个的人物,他的两个儿子可太厉害了,放到全国,也属于百年乃至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人物,当然比起老朱、老毛、老赵李家父子等还是差些。

        PS:我对明月非常佩服,是死心塌地的佩服。李成梁基本写的差不多了,但是因为这一段非常忙,估计修改整理要到7月以后。正好看到了明月写的这几个部分。我费了好多力气去证明李成梁很能打仗,并且很能搞关系,运 气也很不错。干巴巴罗列了例子,不如一句话“他既是勇将也是福将”就给概括了。

    • 家园 哪里是说李嘛,分明是说袁

      3。袁崇焕要是有能力的话,怎么会让清兵打到了北京城下。

      袁崇焕的防区是辽东,皇太极从山西过来,而且有人领路,他有什么办法?山西又不归他管。要袁崇焕把部队拉到山西去顶住皇太极,他要是这么做了,那他才真的死定了。想想要是济南军区的127师边向中央军委请示,边往38军的保定奔袭,那估计是个什么场景?

      再说了,大明朝被敌人打到北京城下这都第三回了。真是在一在二不在三。

      第一,袁的职务就是督师,管的可不仅仅是辽东。

      崇祯给他的这个职位就是为了平定后金,恢复辽东,

      结果人家反攻倒算,打到北京城下,这不算失职哪

      算?要是他只是宁锦的总兵,没有人怪他。

      第2,这是后金第一次打到北京城下。要是算土木堡

      之变?那太远了,和这次有嘛关系? 开脱辩护

      也不要这么明显吧。

      • 家园 你的第一条就有问题,袁虽是蓟辽督师,但他根本管不到蓟镇

        另外建议一下,人家这才开篇顺便提一下袁,你要发散性讨论还是另外开篇比较好。

        • 家园 袁崇焕对蓟镇到底有没有管辖权?贴两份奏章

          袁崇焕对蓟镇到底有没有管辖权?贴两份奏章

          http://tieba.baidu.com/f?kz=329788944

          • 家园 还是不通,非常不充分

            所谓“管不管得到”跟全面的管辖权可以说有相当大的距离,袁能直接指挥蓟镇防卫吗,能管筑城吗??

            再者,第二份奏章里的“蓟兵”到底是指的什么?指的是全蓟镇防卫兵吗,还是只是袁的关宁防区与蓟镇交界处?如果说第二份奏章就能说明问题,那其中同样出现了登莱天津,有任何证据证明袁能管到登莱么?

            • 家园 首先,这比你们惯常拉的,常驻真保镇的刘策,和顺天巡抚通.

              刘策常驻保定,领的是真保镇的兵,顶了个蓟辽的帽子,但连蓟的边都没挨上,好容易带兵去了蓟,还被明确划到袁名下,被一杆子支到密云去了.

              顺天府的区域虽与九边有所重叠,但还是以北京,也就是京营防区为核心的,蓟辽原都是有巡抚的,轮不到顺天府管,后来在袁的要求下,被这些地方的原巡抚都撤了编.

              可是近代这些人全被拉来给袁垫被,他核兵调将,定编定岗,有名有实的不没关系,却要有名无实和名实都不干的人去担.

              这合理么?

              至于修城,修城的主要是班军,班军原是轮值部队,后来主要用于筑城,基本上成了专职的工程兵部队了,你想啊,关宁锦大驻堡垒,能缺的了工程兵么?

              事实上班军主力早就都调到关宁锦去了,要不说袁大人办事利索哪,在其核定之后的蓟镇,真可以说是被榨的干干净净.

              他要全权,把能制约他的人都赶走了,赶不走的甚至越权杀害,出了事又东拉西扯.

              他要全部资源,拿到后又要追加,叫把所有人力物力都给了他的朝庭向蓟追加投资.

              这份作派,真不是一般流氓能干的出来的.

              • 家园 第一,我说的是我个人意见,别什么“你们”

                第二,我只说从奏章看不出袁对蓟镇有多大权力,没提什么刘策怎么怎么样

                第三,登莱天津的问题,何解?

                第四,关于袁对全蓟镇(特别是后来失守的那段)的直接调度和经营权,有何直接证据?

                • 家园 其实近代拥袁者,创意不多,除反间计外,基本是抄的袁几个亲信

                  ,当年为袁说话的那几篇文.

                  仅就蓟来说,这三个人都拿事前的所谓,要求加强蓟的报告说事(这点早前说过了,蓟警天启年就在报,倒是袁说没事,直到把朝庭的人马和钱粮全拿到手,才摇身一变,叫朝庭追加的.),不同点在于,周文郁把顺天巡抚说成是蓟抚,显是有推委之意.

                  此外另一个说法就是,袁虽明挂蓟辽职,但蓟实归同挂蓟辽职的刘策管,可问题是,如果这两个同挂蓟辽职的人,有一个是与蓟实无关系的,有名无实之人,怎么看都是刘策,而非袁.

                  且不说蓟之兵马钱粮都是袁核定的,就两者位置来说,刘策一上任就常驻保定,保定不属蓟辽登津,而是属于完全独立的,九边之一的另一个镇,真保镇.

                  而且真保镇与蓟镇,不仅不属一镇,而且连相邻都不临.九边是连着的,一个连一个,围着顺天,也就是北京地区,中间部分归京营,周边归他们.

                  而在真保镇与蓟镇之间,还有一个昌平镇.换言之,刘策不但常驻在另一个军镇,而且所在军镇与某些人认为的,他要管的军镇之间,还隔了另一个军镇.

                  蓟镇由三路副总兵分管:东路自山海关至建昌营冷口;中路自冷口至马兰峪;西路自马兰峪至石塘路慕田峪。(山海关后来单列了,袁把蓟镇总兵赵率教要过来守山海关,所谓关宁铁骑实际上是袁后的东西,因为袁在时,山海关的部队主力是赵的几千骑兵,该部是赵拉起来的,一直根着赵,驻过前屯,绵州,蓟镇,山海,从没驻过宁远,宁远的部队,是袁从关外部队中抽的,有没有人在山海关驻过不清楚,但成建制后就和他常驻关外,并无驻山海关的纪录.)

                  昌平镇东自慕田峪连接石塘路蓟州界,西抵居庸关边城,接紫荆关真保镇界,由参将三人分三路镇守,即:黄花镇、居庸关、横岭口。

                  真保镇管界为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故关,四参将分守。

                  • 家园 莫非老兄之前没有看河里关于袁的讨论,或那些讨论不属于你的考虑范围

                    我之前的帖子基本都是参考《崇祯实录》《国榷》《老档》等等,作的是数据和实证,不是什么“袁的几个亲信”的记述。其他几位参与详细讨论的也是,您大概指错对象了,您指的大概是百度贴吧里的仁兄们吧。

                    • 家园 另外就书来说,不止这三本.

                      袁崇焕资料库

                      http://sonicbbs.eastday.com/topicdisplay.asp?BoardID=16&Page=1&TopicID=2240839

                      袁崇焕真的那么好吗

                      http://post.baidu.com/f?kz=143876458

                      当然,由于袁吧内斗,资料库刚报销,而且正赶上我机子闹病毒,刚下好的资料大部分都损失了(刚下,大部分还没看,目前一时连补都不好补.).

                      但你提到的三本还在,而且就以史本来说,<熹宗实录>和<崇祯长篇>也还在.

                      此外其它支持间接相关的资料尚存的,杂七杂八的还有一些.

                      目前来说,最易挖出东西的,是,<熹宗实录>和<崇祯长篇>,以及<度支奏议>等书,因为里面有大量的原始奏章.

                      从这些东西里面能挖出不少东西,而且越挖越发现,现在不少所谓史学家给我们的,消化过的二手货,私货甚多.<明史>更是漏洞百出,比如它经常大量省略作概述,但这一省,一转,意思就大变.

                      比如前一段查权限,有朋友从<明史>里找出个证,说尚方剑可以斩总兵以下的,包括总兵,结果顺着时间去查<实录>,发现原文件,不但没说可以斩总兵,还专门说明,如果总兵出事,要上报处理.

                      核兵的变化是经过几次三翻的,但<明史>作者不抄原文,用自话来描述,结果变化更大,所记对象和钱粮数,常常出错,有的明显可以看出是抄时笔误,有的则明显是把两三篇不同时段的文件,作了综合杂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