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科普版尝试 -- dfindy

共:💬55 🌺1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科普版尝试

    此帖是对小楼朋友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和"结构性杠杆票据"疑问的尝试回答, 因文字太多, 这里单独发出. 小楼的原帖如下:

    http://www.cchere.net/thread/1354082

    我试着来答答

    之一:

    01年到04年那段时间美国进入史无前例的低利率时期,这带来各种高质量债券的收益大幅降低。但美国是个金融高度发达(过于发达?)的地方,除投资股票的公共基金外,主业在债券投资的公共基金和对冲基金数量也很多,很多个人(如年老退休者)和机构的储蓄担不起投资股票的高风险,只能靠债券投资来保值和小赚。

    但低利率的大环境造成债券2~5%的年回报, 这实在是太低, 谁要是能发掘出收益高同时还是很稳的高质量投资, 谁就是得到了"芝麻开门"的秘诀.

    之二:

    Sub-prime房屋次贷, 顾名思义风险要高些, 同时利率当然也要高很多, 如果能找到个方法继续保持次贷的高回报, 同时能降低风险, 那就等于点石为金. 有些金融工程专家(Financial Engineering, 贬义词)经过思索, 找到条捷径, 那就是以房子本身为抵押, 把众多单个房贷混在一起放到大锅里煮, 再一勺勺捞出来卖给债券投资基金, 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票据”. 单个房子也许风险大, 但在极低利息的大环境下, 房贷作为一个整体风险大大降低, "芝麻开门"的秘诀找到了!

    之三:

    本来高风险的房屋次贷, 怎么一番折腾后就变成低风险了? 咱这里一个个原因分析. 先说次贷消费者本人. 假设琼斯先生收入不高, 本来买不起大房子, 但在02~05年那种疯狂大环境下, 琼斯先生经高人指点, 毅然贷款一百万买下豪宅. 贷款数量大, 同时琼斯先生收入和以往还贷纪录也不好(这就是sub-prime borrower), 结果他的利息是很高的10%. 正常贷款条件下他的月收入根本担不起每月还贷额, 但没关系, 琼斯拿到的是零首付加interest-only不还本金只还利息的新时代房贷.

    之四:

    只还利息不还本金, 大家要问了, 这样的话银行什么时候才能收回贷款, 银行的风险岂不是高到天上去了? 实际情况是那几年坏账极少, 关键点在于那几年疯涨的房价. 还回来说琼斯先生, 两年过去, 他还欠着银行一百万, 但此时他的房子已经涨到一百四十万了, 聪明的琼斯先生卖掉房子, 当场还回银行百万贷款, 同时自己得到四十万额外收入. 对于银行来说, 过去两年琼斯每月按时还利息, 银行10%的高利息一分没少得, 大家皆大欢喜.

    那几年的实际情况是琼斯先生尝到甜头, 又买了个三百万元的豪宅2.0, 或者更可能的是re-finance, 还住同一房子, 现在值一百四十万, 他就向另一家银行借一百四十万以房子为抵押, 还一百万给钱一家银行, 剩下四十万接着炒别的房子或者买宝马加勒比海度假.

    之五:

    到这里大家能看得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击鼓传花, 寻找下一个更大傻瓜的游戏. 一切的前提是利率持续低位, 房价永远疯涨, 这样次贷的人们才能不断的re-finance. 银行没傻到看不出这点来, 于是聪明的银行迫不及待地一有次贷进来就马上放大锅里汇总然后一小块一小块卖将出去, 于是不光是银行, 而是整个金融界很大比例的普通投资者和退休基金大学小金库等等都抱着个或大或小的定时炸弹.

    之六:

    次贷这么个原本高风险的东西最终涉及面那么广, 一个罪恶参与者是Moodys和标准普尔等评债风险认定机构. 美国金融界和联邦管理机构经过以前几百年的历次风暴危机, 对债券质量分等评估看得很重. 除少数专攻垃圾债券junk bond的基金外, 大部分人对junk bond碰都不碰, 大家对债券投资基本都有本金百分之百安全的信心. 而很大程度上这信心来源于Moodys和标准普尔这两家风险认定机构, 他们历史久标准高, 很多大家很熟悉的S&P500大公司的债券都被他们评为junk bond.

    但在前几年这段特殊时期, 这两家声望极高的机构只见树叶不见森林, 凭着那几年次贷坏帐比例低的数据而将次贷评为高质量债券. 结果是很多只买高质量债券的投资机构因此放弃警惕, "标准普尔都说风险低了, 有多余的2%年收益, 不买是傻子"

    之七:

    快进到06年07年, 联邦利率持续上涨, 房价疯涨停止并开始下降. 很多04年05年买房次贷者的有两年的利率优惠, 现在优惠期结束, 利率大幅上涨, 借贷者没有办法re-finance只好宣布不玩. 从07年五六月到现在, 短短七个月间已有半数以上的专门从事房屋贷款的公司倒闭, 买这些次贷投资的对冲基金也是损失惨重, 不过他们是私人机构, 没有对外公开盈亏的义务, 所以他们的损失情况外人还无法知道准确. 华尔街五大公共投资公司除大聪高盛(Goldman Sachs)外其他都跌的鼻青脸肿. 至于大银行, 有的智慧些, 涉及次贷较少没什么太大损失(如摩根大通), 有的则股价跌近一半, 老总被炒鱿鱼(花旗银行).

    之八:

    次贷问题最大的恶果不在于实际的债券投资损失, 这部分总额与美国经济总量比还是较小的一部分. 关键是这些结构性杠杆票据被金融工程专家们玩的花里唿哨, 各机构各投资者手里的基金, 大家不知道哪些是以房屋次贷为抵押的, 哪些是真正高质量的. 银行和金融公司的财务报表里, 大家不知道哪些是有根的, 那些是没根的. 任何一个正常运转的经济体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大家对银行体系的高度信任, 目前是这种信任出现动摇, 维护企业正常运转的短期贷款都运转生涩, 这些对经济的影响都大大高于次贷本身成为坏账.

    以下为第一次发帖后增补

    补一:

    次贷问题本身到现在也出现了个很有趣的进展,房主交不起月钱,银行执行强制收房程序foreclosure,这在按规守法的美国社会是正常程序,房主没什么觉得冤的。银行方面出钱雇专门干这行的律师,走个相对简单的诉讼程序,原房主就与房子拜拜了。现在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替房主拔铳,法官们纷纷驳回银行的诉讼请求,原因是银行没办法证明自己是贷款的拥有者。法官说得没错,银行把房屋贷款拆成小份一一卖出后,自己没了风险但同时也不是房子按歇的主人了。银行一定要完成收房程序的话,它得一一联系贷款债券的买家,买家的下家,下家的下家,很有讽刺性。

    补二:

    月色朋友问到美国参予次贷的消费者怎么这么多,美国穷人比例这么高么?答案是No,参予次贷的人并不全是穷人,可以说大部分不是穷人。我把参与者们归为三类:

    第一类是真低收入者,很多辛苦卖力于低薪工作的家庭,其中很多是新移民,渴望早日实现美国梦。很多城市的单户住房正常情况下超出这部分人的购买力,但在前几年的房屋狂热后期,贷款信用评估越来越形式化,同时房屋中介和贷款中介靠成功交易抽佣赚钱,这些中介们公然指导低收入买房者大幅虚报收入,买房者能承担月金的唯一出路是接受那些花里胡哨的贷款形式,这些贷款的共同点是前一两年利息奇低,两三年后利率猛涨,从3%涨到13%很典型,美国对这些贷款有个形象的说法,电击贷款,指优惠期结束后利率猛涨带来的电击效应。

    第二类是在加州和东北部高房价地区生活的某些中产阶级。美国地区间房价差很严重,印地安纳州韦恩堡十四万的房子同样面积同样材料做工到硅谷卖一百四十万一点不夸张。按咱中国人思维,咱工资不高就量力而行,买的房子将就点。可很多人从房价比较理智的地方搬来,实在没办法适应硅谷五十万的又旧又挤的小房子,再加上疯狂时期小房小赚大房大赚的思维,结果就买了超出自己收入等级的房子,只能靠电击贷款了。

    第三类是专靠养房子赚钱的个人投资者。前两年有期财富杂志对这些人专门介绍了一下,他们往往就是普通中产阶级出身,从买卖第一套住房尝到甜头,开始第二套第三套,财富杂志介绍的那几个普通人都发展到同时为十几套住房还贷,他们有的请了全职佣人,有的拥有好几辆跑车,那几年房价疯涨,他们好些人买了好好的房子找不到租户空着也不着急,反正等一两年一转手就是50%的利润。这些人虽然手头现钱可能比别人多些,但要他们每月付十几套每套一两千元的贷款,他们还是得靠电击贷款形式。

    关键词(Tags): #次贷危机(大圆)#经济危机(大圆)元宝推荐:爱莲,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最新消息, 次贷subprime被美国语言协会评为2007代表词

      其他上榜词有:

      Facebook

      Googleganger,和你同名的那个人, 每次你古狗自己名, 他总窜到前面.

      Toe-tapper,同志们在厕所隔间拍脚尖传信号, 此词走向主流全源于爱荷华州参议员Larry Craig极不成功的机场卫生间偷情.

      另外以往几年的年度代表词是:

      2006: Plutoed - 冥王星化, 被矮化降级.

      2005: Truthiness - 源于我及其喜欢的一个时事讽谈节目Colbert Report, 挺不好用中文解释的, 大致意思是你希望是正确的事, 相对于实际正确的事.

      2004: Red state, Blue state, Purple state - 大选年国家分裂, 红蓝对阵, 红色共和党占中部州, 蓝色民主党占两厢.

      2003: Metrosexual - 过于注重外表打扮的男子, 接近自恋程度.

      2002: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 侵略伊拉克前夕密集宣传的结果

      2001: 9-11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透彻啊
    • 家园 花~最近在想次级按揭问题是不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问题

      也就是说,和以银行为主导的传统间接金融系统相比

      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市场型间接金融本身就存在着硬伤,所以像次级按揭这样的事情在这种体制下本身就是不可避免的

      • 家园 我认为一定程度上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问题。

        我认为一定程度上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问题。因为资本市场为了追求回报,会尽力鼓励消费者做尽可能大的杠杆(比如楼主文中提到的做电击贷款,买尽可能贵的房子),把他们未来的现金流和收益预期都作为杠杆的抵押以追求高回报。在房价高涨的年头,使用高杠杆比的消费者也在房子上得到了最好的投资收益。但是如果被寄予厚望的未来的现金流或收益预期没有实现,那么整个资金链条断裂,其上的消费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投资人都会吐血。现在的CDO交易规则所造成的收益和风险分离更大大加剧了这一个问题。因为控制贷款风险的银行由于不承担风险,显然会存在低估风险的倾向。

    • 家园 哈,难道银行没有在卖出这些ABS的时候,请买家留下收房诉讼代理

      的字据么?

      不过这样一来,费尽辛苦推出去的麻烦事情,又免费转回来了。

      恩,我想那些收房代理案子的律师楼的生意,一定好的不行了。。。

    • 家园 Goldman Sachs

      国内一般翻译成高盛

      • 家园 谢谢指正,已改。

        不是国内一般翻译,是高盛自己取的中文名,我写帖忙中出错。

    • 家园 房贷CDO的最大问题是在交易过程中风险和收益分离了。

      房贷CDO的最大问题是在交易过程中风险和收益分离了。所以这次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以前房贷生意是这样的:消费者C看中了一套房子需要贷款。银行B根据他的收入/信用程度决定是否贷款及贷款利率。在这笔贷款生意中,银行B的收益是消费者C的利息,风险是消费者C还不起贷款造成的损失。收益和风险都由银行B负担。所以银行会仔细从紧地检查消费者的经济状况并据此决定是否贷款及贷款利率,以确保收益大于风险。

      有CDO的房贷生意是这样的:消费者C看中了一套房子需要贷款。银行B根据他的收入/信用程度决定是否贷款及贷款利率。银行B再通过投资银行把这笔贷款打包卖给投资人I。在这笔贷款生意中,银行B的收益是卖出贷款的利润,而风险则由投资人I负担。这笔贷款生意的收益和风险在这里部分分离。所以银行会不太仔细从松地检查消费者的经济状况并努力降低贷款门槛,以确保做成这笔生意,获得无风险的利润。

    • 家园 本周头一花,点炮50响!!!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48)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通俗易懂啊。

    • 家园 有篇文摘也值得看看

      链接出处

      结合楼主的文章看就有个比较清晰的图像了。

      这场危机对俺这样想到墙街转转的理科必胜客外卖男来说,也是相当沉重的打击啊。

    • 家园 美国通过次贷买房的人那么多吗?足以对美国金融系统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